文化有哪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文化有哪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WilliamPollard寫的 企業的靈魂 和張維安謝世忠劉瑞超的 承蒙:客家臺灣‧臺灣客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也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核心,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 古文、 詩、 詞、曲、 賦、民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雅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蘇明修所指導 陳奕婷的 博物館群建構與地方文化展示呈現之研究-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2019),提出文化有哪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役所、博物館群、地方文化、展示呈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應用日語系日本市場暨商務策略碩士班 葉東哲所指導 彭鈺恵的 電子商務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樂天市場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電子商務、數位行銷、點數經濟、顧客價值、標準化在地化行銷戰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化有哪些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民俗文化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則補充:臺灣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此外,尚有多項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等。 各地也有各地盛行的神明祭典。 比方說農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化有哪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企業的靈魂

為了解決文化有哪些的問題,作者C.WilliamPollard 這樣論述:

  《企業的靈魂》作者威廉˙波拉德曾擔任被《財星》評為500大企業之一的ServiceMaster前執行長,此書為作者的管理經驗之談,書中提到領導的藝術—承受壓力、面對現實、把願望變成結果。作者透過此書公開領導的使命感和企業的價值觀,詳細闡述了ServiceMaster的價值系統,一個強調尊嚴的重要性的系統。讀者能從作者的智慧中獲益匪淺。   《企業的靈魂》談論人與價值,說明人和價值對企業的最終成功能起決定性作用,不僅是因為工作道德和追求成功的決心,也因為對那些有機會服務、共事的人,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本書要傳達的主旨很簡單:企業的領導階層對組織內每一個人道德、

專業、個人的發展都負有責任;要做到這點,唯有透過相信每個人都是依神的形象與愛好被創造出來,相信尊重每個人的尊嚴與價值的哲學。   《企業的靈魂》以簡單易讀的格式編寫。作者以組織內各個階層親身實踐信念的員工的生動例子,強調了價值觀、員工和領導責任。比爾以特有的循循善誘的風格,傳達出一個信念:任何人,無論是顧客、同事或股東,若受到尊重、獲得有尊嚴的待遇,都會給予相對的回報。本書提供了一系列有關企業價值的重要性、領導是一項道德責任的觀點,並教導人們如何連結在一起,成為「企業的靈魂」。    

文化有哪些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早前我们就预告了将会为你们带来 KIKS 独家出品的 Al Rocco 专访内容,今天,正片终于来袭!

整整一下午时间,我们与 Al Rocco 在其 RED 8 STUDIO 工作室中面对面聊了很多,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其中不仅有 Al Rocco 在音乐领域上的畅谈,也跟我们尽情分享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接下来就通过视频的形式来对 Al Rocco 这个反复强调自己 “中国人” 身份的 Hot Rapper 进行一番更加深入的了解吧 ...

KIKS:很多人应该是从《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中知道你的,对于你的淘汰,大家纷纷在社交网络上为你道不平,而你对于这件事怎么看?

Al Rocco:我认为中国有嘻哈只是一个电视节目,是娱乐产业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专注于制造一些戏剧性的东西,而且大部分的电视节目都是这样的。所以这只是一个电视节目,但很显然对于中国嘻哈的推广与传播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我觉得这是中国有嘻哈唯一做的好的地方。

KIKS:中国的嘻哈文化正在崛起,你觉得中国的嘻哈文化有哪些其极具特色的地方或者与国外嘻哈文化明显的差异性?

Al Rocco:中国的嘻哈还是处在年轻稚嫩的阶段,也许是因为语言的关系,所以它与英文有截然不同的地方。英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 flow,但中文不一样,但是中国的嘻哈一定会发展到另一个高度。就像韩国的嘻哈,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因为韩文说唱速度非常快。中国的嘻哈现在还很年轻,但是它一定会成长和进步。

KIKS:在未来,是否会带来更多不同风格或者突破性的作品?这里是否能透露一下?

Al Rocco:不同的风格吗?当然,在说唱中会有很多不同种的风格。比如,Auto Tone风格,Old School风格,Migos风格,Drake风格等等。作为一个艺人,不同的风格都要去尝试并适应。对我而言,我喜欢挑战不同的音乐风格。是的,我接下来会有许多歌曲会发行。

KIKS:除了音乐,大家肯定更想了解一下你的生活方面,所以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比较专注的兴趣爱好?

Al Rocco:我到现在都一直致力于做音乐。如果我不在做音乐那就在吃饭,如果我不在吃饭那就在睡觉。如果都不在做这些事,那我肯定在巡演或是呆在录音室。当然还有家庭,我的女朋友,我的狗狗 Beggie 对我来说也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KIKS:众所周知,例如 Kanye West、A$ASP Rocky 这类当红Rapper都被青少年们奉为Fashion Icon,而你对于穿搭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或者所喜爱的风格,抑或是哪些品牌在你的 Shopping List中 ?

Al Rocco:我喜欢 Gold,任何好看的东西我都愿意穿,我都觉得是时尚,它不用必须是 Gucci,LV或者 Supreme。如果我看到它后很喜欢那么我就就会买,但是这些品牌必须要有好的质量。

KIKS:Sneaker 文化应该是 Hip-Hop 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你有收集球鞋的习惯吗?还是仅仅对把球鞋当作一般的搭配单品?什么类型的或者品牌的球鞋是你最钟意的?

Al Rocco:我不是一个特别疯狂的球鞋收集者,但我喜欢 Nike,我比较喜欢 old school 风格的东西,比如 Air Force 1,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双,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是经典款。最近我非常喜欢 Air Max,全白色的 YEEZY 也非常酷,不是很知名的品牌也可以。

KIKS:从小就辗转于世界各地,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 Hip-Hop 音乐的?游历的经历对于你在音乐这条路上有着怎样的影响?

Al Rocco:我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居住过,从每个地方都能获取一些东西,我也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每个地方的文化。我曾经在香港居住,在伦敦也待了10年,在洛杉矶待了3年,现在在上海也待了快5、6年了,所以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影响着我的音乐,因为在我的歌词中我喜欢描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来等等。所以我很国际化,这些经历都是我的财富。

KIKS:在中国,大家都把读书这件事看的很重,那你当初选择走这条路的时候,是否也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

Al Rocco:那是绝对的。我从小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长大,显然许多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从事类似于医生这些稳定并有着高收入的工作。我是个叛逆的人,我认为音乐是我表达自己想法的一个平台,并且这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情。我在这条路上经历了很多并一直走到现在。

KIKS:再来谈谈你的超模女友 Naomi,她身上的时尚标签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l Rocco:我在时尚方面 80% 的衣服都是她帮我挑选的。不仅在时尚方面,还有我的生活和音乐。每次我写一首歌都会问她是否喜欢并寻求一些意见,她还会教我放一些中文歌词,有一些中文我不会写,她也会帮我写出来,所以她对我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

INTERVIEW 访问
KIKS_CN X RED8红八

ORIGINAL SOURCE
WECHAT微信 @KIKS鞋报

*本来访问之前想讲中文的 但是觉得还是做自己最好 为什么我要用英文 因为我要给全世界讲英文的人都知道 我们中国人有多?*

@ALROCCO
http://www.alrocco.com
http://www.instagram.com/alrocco
http://www.weibo.com/alrocco
http://www.facebook.com/alrocco
http://www.twitter.com/alrocco_

@KIKSCN
http://www.instagram.com/kiks_cn
http://www.weibo.com/newsize
http://www.kiks.com/cn

@RED8红八
http://weibo.com/u/1078983605
http://instgram.com/red8records

博物館群建構與地方文化展示呈現之研究-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為了解決文化有哪些的問題,作者陳奕婷 這樣論述:

自20世紀後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高史博)搭上博物館群建構的風潮,於1994年至2018年高史博陸續帶領八棟展示館,藉由大館帶小館的模式形成高雄市的博物館群組,以「高雄城市文化」為核心,包含歷史、地理、產業、族群、交通、傳統技藝、信仰等等,階段性為各展示館策劃在地的歷史故事為展示主題。2017年高史博改制為行政法人場館,藉由專業的人員進用編制與彈性的滾存會計制度,組織起高史博營運團隊,以館長、副館長、行政長為核心,旗下有研究部、展示設計部、公共服務部、文化事業部、綜規管理部共同管理、營運九棟展示館。本論文欲探討高史博博物館群建構的過程,如何以組織合作、營運策略,透過展示館之間的交流

,以展示、活動規劃呈現高雄地方文化特色,透過實地田野調查及文獻歸納出一套「展示規劃流程分析架構」,探討高雄地方文化特色如何以各展示館的在地故事和展示主題的連結性、展示的模式、展示與建築空間的關聯性去帶動地區發展,分析內容包含展示計劃、展示設計、展示內裝。高史博物館群各個展示館成功推動地方文化特色的關鍵在於結合了各展示館座落位置的在地故事成為主題,以上述轉換為行政法人後的團隊組織、營運機制等等,都使高史博的展示、典藏、教育、推廣變得更有優勢,專業人員的進用及彈性的財務運用使博物館的主題達到更細緻的內容推廣及研究典藏,例如港口文化、鐵道文化、眷村文化、人權議題等等,透過博物館群的連結優勢,使高雄市

的文化形成一個資訊網絡,成為本市博物館群提供給各縣市的參考貢獻。

承蒙:客家臺灣‧臺灣客家

為了解決文化有哪些的問題,作者張維安謝世忠劉瑞超 這樣論述:

  「承蒙」,是客家人說謝謝、表示感激、誠心致意的幾種方式之一。本書以承蒙為標題,所表達的是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的謝意,因為,後者充沛地滋養了客家文化。展示臺灣客家文化,事實上就是試圖呈現客家文化和社會人群互動的成果,客家文化如是豐富,當係承蒙廣體臺灣長期又細膩的滋潤給養。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客家人群作為臺灣社會的重要組成,其文化實作,特別是與周邊人群的互動往來,一起建構了島嶼國度的人文歷史特色。因此,客家臺灣、臺灣客家、客家臺灣文化及臺灣客家文化等的創詞,其意義格外深遠。   展示,作為介紹客家與臺灣的一種方式,期許如其所如的從臺灣認識客家、從客家認識臺灣。客家的源起,以及客家與臺灣相互建構

過程的歷史,容或有多種解釋,我們認為,應本於學術研究的基礎,如其所如的展示。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的新常設展,即是基於此一理念的產物。歷史客家、全球客家、常民客家、文化客家及公民客家等五個展示主題,及其相互呼應之架構的提出,源於客發中心多次諮詢會議的決定。常設展主軸即定位於客家與臺灣社會的關係,而整合起五個主題的宏觀視野,正是得以通過認識客家來認識臺灣並再造自若自信的客家   作者簡介 張維安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全球客家研究》主編。曾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圖書館館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交通大學人

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謝世忠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於美國奧瑞岡、華盛頓、哈佛,德國漢堡和海德堡,以及俄國聖彼得堡與馬來西亞馬來亞等大學擔任訪問教授。   代表著作為《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1987)和《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1987-2017》(2017)。 劉瑞超   新竹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際客家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任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編者簡介 林美蘭/主編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民眾日報特約編輯,《花蓮文化局典石季刊》主編、撰稿,指導靜宜大學「紙飛機生活誌」雜誌,擔任中山醫學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通識課程兼任講師。 1 導論 頭前語 作為交流互動平臺 客家文化展示 後尾話 2 歷史客家 頭前語 群類與族源 菁英與血緣 證據與競逐 「義」理與在地 後尾話 3 全球客家 頭前語 全球客家連結 客家人口的遷徙與分布 異國客家的在地性 臺灣客家的全球網絡 後尾話 4 常民客家 頭前語 物質文化與典型飲食 宗教信仰與性別觀念 民族植物與生態智慧 當代慶典與客家觀光 後尾話 5 文化客家 頭前語 臺灣客家文學 臺灣客家音樂 臺灣客家戲曲

後尾話 6 公民客家 頭前語 住民的正當性 跨族群的公民權益 文化公民的客家 後尾話 7 結語 頭前語 歷史客家:族源客家和渡臺客家的分立與勾連 全球客家:寰宇客家和異國客家的落腳與盤點 文化客家:思想客家和美學客家的文藝與文意 常民客家:維生客家和家庭客家的波瀾與平靜 公民客家:國家客家和領袖客家的試煉與淬練 後尾話 參考文獻   導論(摘錄)   一  導論:臺灣客家文化展示的思考   1、作為客家族群博物館   臺灣客家文化館,一個國家級的客家文化館,應該如何策展臺灣客家族群文化?基於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觀點,有將信仰儀式或節慶歡樂拿來展示者,也有將營生器具或經濟生

產作為展示主軸者,而把廟宇古蹟和名人事蹟作為展示內容者更多。舉凡物質、非物質文化都可以是展示的內容。與他族不同的風俗習慣或具有特色的食物飲品,亦可策展成具有異文化特色,用以吸引觀光客。   客家博物館作為「族群博物館」,其「客家族群博物館」的整體形象,在有限的展示空間中,其定位顯得格外重要。我們認為國家級客家博物館的定位,首先應肯認族群主流化的價值,亦即考慮臺灣客家族群的主體性、知識性與社會性。關於臺灣客家族群的主體性,至少可涵蓋其族群歷史文化的詮釋權、族群語言教育權及族群語言傳播權。其次,客家文化的展示,須以研究為基礎,所展示之內容,則應要有助於參訪者認識與理解客家族群的特質。一般未經研究

的展出,多只在複述族群的刻板印象,甚至污名化族群。再次,應凸顯的是客家文化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博物館中的客家族群展示,就像是提供民眾認識客家的教科書,它應有效呈現客家族群與所處大環境的關係,對社會的貢獻,以及藉以形塑族群認同的國家政策等。放在臺灣文化展示的位置上來看客家,我們最少應該要展出這些年來客家人對臺灣社會的貢獻、客家文化對臺灣文化的貢獻、客家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客家產業與勞動和經理人力對臺灣經濟的貢獻,以及客家對臺灣多元文化社會形成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希望客家文化的展示要向訪客,介紹臺灣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展示大家公認的、值得展示的客家文化,期望參訪者見證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的貢獻、見

識到客家文化的厚度。   2、作為交流互動平臺   客家博物館作為不同族群交流、互相認識的平臺,展示客家與大社會的關聯性,其中客家與週邊族群關係尤具重要性。抽象的文化,很難用具體的器物展示出來,文字說明太多固然不好,但太少又表達不清,縱使播放影片也不一定有時間看,因此,可能需要設計一些能夠帶得走的具體的或雲端的資訊,使參觀者在離開館舍之後,還能夠繼續縈繞於展示議題中。   觀眾目標的設定,固然有客家人,但非客家人恐怕更為重要,客家作為臺灣社會一員的社會脈絡,係非客家人也需了解的歷史。我們要知道客家人來看什麼,而非客家人來又要給他看到什麼,總之,要能夠讓客家人與非客家人,看完展示之後耳目一

新,進而把客家文化帶入大社會。   在展示的整體企劃中,我們希望有一本認識客家的科普小書,用以服務對臺灣客家有興趣的朋友,每一章後面另有延伸閱讀與相關資訊。在展場的設計方面,通過QR code的設計,只要網路暢通,使用參觀者自己的手機戴上耳機,可以聽到各種語言的解說,深入影音導覽,繼而連線到延伸材料的介紹。展版下面亦可放一些可以直接帶走的文獻或摘要。未來可以擴大把展示內容重新寫成兒童版,或者把展示的內容做成繪本,或是以其他方式提供更深入的理解管道。比如,乙未保臺戰役,可以拍QR code帶回去,裡面可以連線閱讀20種文獻資料,也能欣賞過去所做過的展覽,不只認知客家在乙未戰役中的貢獻,也看到其

他族群在乙未戰役中的角色。景仰客家義民,敬重非客家的義民。又比如戲曲,如果授權沒有問題,拍QR code就可以馬上理解或欣賞到八音。在我們的期望中,客家文化的展示必須是知識性的。   有些展示的重點,例如一本書,可能不在於呈現「是否為原版書」的「物件」,而是強調其內容對整個臺灣文學、文化發展的影響與貢獻,比如吳濁流辦《臺灣文藝》的努力,針對其所出版的「雜誌本身」做展示固然重要,但是其貢獻的內容與影響力之說明更是關鍵。   3、客家文化展示   本書內含五個主章,分別作為博物館展場空間五個展區的內容知識基底,也希望可作為觀眾認識客家和導覽員據以參考的基本教材。一般民眾如欲認識客家,甚至大學

相關課堂教材,本書均應獲得推薦閱讀。    (1) 認識客家族群浮現的歷程   關於客家的展示,如果不先弄清楚客家人的歷史源流,好像總覺得缺少什麼。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客家作為中原貴冑之後的觀點,提供了客家係漢人血脈的認同基礎。不過,近十幾二十年來,客家中原論的見解,陸續受到挑戰。這牽涉到客家知識體系典範的競爭和轉移,北方中原漢人源流說之外,另出現有好幾個相對與相異的論說,特別是近年來南方起源論,南北混合論,甚至於畲客同源的主張。   第一個展區是「歷史客家」,分為客家形成與客家源流兩大部分,呈現客家哪裡來、客家的源流等學說與見解,同時也將指出各學說所面臨的挑戰。   關於客家的形成

,我們主張應脫離本質主義。羅香林的中原華夏貴冑論是很重要的學說,惟後來的客家南方起源論,或臺灣學者羅肇錦認為客家跟畬族相近的見解,亦應一併受到重視。我們希望呈現多種學說,並提供相關文獻。客家形成之論,其論述重點在了解客家族群浮現過程中之國家、周邊族群及政治經濟結構,甚至於學術理論的提出與西方傳教士在客家地區傳教所扮演的角色等。例如,在客家人群成為「客家」的近現代歷史的過程中,學術上「客語方言區」的確立,幫了不少忙。另,外籍傳教士對於客家稱謂的「鑄造」,各家從他稱到自稱慢慢地變成現在指稱一群具有相同語言文化人群的狀況,也是重要的一環。客家做為一種人群分類的學術論述,最新加入競逐者,即是生物學科的

DNA研究,生物科學與社會科學關於族群認同的對話,也是我們想要著墨的。當然,國家的因素也很重要,例如公部門進行人口普查時,所使用的表格或人群分類名稱,也會建構族群分類的意義,例如廣東族、福建族和高山族,趨使操客語各方言者被歸在「廣東人」的分類裡。日本政府是如此分類,而國民政府又有另種作法,甚至使包括客家在內之諸多族群均無從歸屬。那麼,臺灣何時有一類人群稱為「客家」?   客家形成或客家名稱的出現,是一經驗科學的問題。「客家」什麼時候出現?該詞彙跟客家文化有什麼關係?客家族群不是來自於一個原來就叫做「客家」的「地方」,族人守著語言、文化四處遷徙,一路客家到今天。客家不必一定要從某個地方來,我們

應要問的反而是與客相關的人群分類名稱何時以及如何出現?早期出現在華南及其他各地的「客人」,並不是現在所指稱之具有語言文化共性認同的「客家」。施添福與林正慧的研究在這方面做出了突破的貢獻。清末民初之際,與跟客家語言文化相關的那個「客」才在華南浮現。此一過程和瑞士巴色差會的論述密切相關。諸多傳教士的著作可與徐旭曾的〈豐湖雜記〉、林達泉的〈客說〉、賴際熙的《[民國]赤溪縣志》、溫仲和的《廣東省嘉應州志》以及黃釗的《石窟一徵》等一起列入討論。臺灣客家的誕生,也許要到戰後才能確定。以前只有漢人和番∕山胞∕山地人(原住民),漢人裡面有廣東、福建或者潮、惠、嘉等的分類,雖然也有「客」,但那和今天我們所指稱的

具有語言文化共性認同的「客家」關係不大。臺灣與華南客家的浮現,是兩條不同但卻具有密切關聯的途徑。   (2)分散異質但聯結的全球客家   第二個展區是「全球客家」。全球客家的特質:其一是分散和聯繫,亦即,全球客家雖見分散的現象,卻也同時推展全球連結;其二是異質與凝聚,亦即,全球客家內部差異性雖大,彼此之間卻也展現出高凝聚性。因此,我們的建議是應把臺灣客家放在全球的架構來思考,才能獲致最完整的理解。   「全球客家」具有分散又聯繫的特質,客家人口廣布全球,所謂海水所到之處都有客家人。全球客家人口,以東南亞諸國最多,而非洲、南美洲、北美洲跟大洋洲,甚至模里西斯也有客家的足跡。馬來西亞、印尼,

模里西斯等地的客家鄉親,其故鄉大多在中國大陸。南美洲也有一些從中國移出去者,包括自東莞龍岡移到牙買加,以及從蝦公潭搬遷大溪地者,他們與臺灣較少聯繫。至於南北美洲、歐洲、日本等地近年才發展成立的客家社團,其前一個故鄉,高比例就是在臺灣。這些客家社團成立的時間,大多在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後。   通過例如崇正會、崇正聯合會、客屬懇親大會、客屬總會、客商大會,甚至世界客家研討會等各種組織的連結與論述,將世界各地的客家想像成一個共同體。從全球客家網絡來看,臺灣固然已有一定的地位,而通過世界臺灣客家聯誼會、世界客家文化會議等組織的運作,臺灣自己又形成另外一個既分散又連結的網絡。   全球客家還有一個特色

,那就是分散於各地的客家人群間,不論是語言、信仰,乃至於食物與居家建築的特色彼此差異很大,即便單單一個臺灣,也有非常清晰的內部異質性。其差異有一部分是因原鄉本來不同,另有一部分是受移居地周邊族群影響。中國大陸主要的客家文化地區如贛州、梅州、汀州、惠州之語言和建築極具多樣性,以中國原鄉為起點,客家之間已有不同,移民之後又遇上不同文化的在地人群,更次造成世界各地客家間的異質性。在此次展示計畫裡,我們將說明該等異質客家如何形成一個全球的客家,此一「既差異又凝聚」的特質,現在定義著一種類似「彈性客家」的族群維生策略模式。    (3) 臺灣客家文化與公民客家   第三個與第四個展區都是客家文化,所

不同者在於前者所呈現的是臺灣客家文化的亮點,及其對臺灣文化的貢獻,後者則著重在臺灣客家人生活世界的文化,尤其是支配其日常生活邏輯的價值觀與儀禮實作。臺灣社會文化有許多來自客家文化的貢獻,文化的構面有物質器物、人文思想,以及典章制度等等範疇。由多元族群文化構成的臺灣樣貌中,客家文化的所處位置,是今日的展示目標。譬如音樂的部分,客籍的鄧雨賢作過很多曲子被社會傳唱,相同的吳盛智、涂敏恆,張福興等人也有很大貢獻。文學部分,從賴和、吳濁流一直到鍾肇政、李喬在臺灣都是舉足輕重。以前很少把客家的身影、客家的位置講清楚,亦即臺灣文化中客家的位置沒有被凸顯。以臺灣文學為例,如果把所稱客家文學都拿掉,那必是凋零剝

落不成氣候。客家人在臺灣歷史、文化上的貢獻,或者說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意義也是如此。因此,重點不在於提出清單,敘述臺灣客家文化有哪些,而是呈現最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說明最具亮點的客家文化,進而展現其對整體臺灣文化的貢獻。   第四個展區是「常民客家」,係指被人們於生活世界中實踐的客家文化。我們會介紹一般所認知的客家文化特質,包括物質文化、社會組織、嘗會組織、家族、信仰、儀式等。如有遺力,像張文亮《臺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中對客家水利技巧、工法的描述,也是可以展示的對象。   「公民客家」是最後一個展區,討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客家如何作為臺灣社會的一份子。我們從此一角度來認識過去客家人的歷史行動

,了解其回應作為臺灣公民而存在的作為。客家族群的語言權、傳播權,以及歷史文化詮釋權等,我們均將之以公民客家的概念來處理。可以用來展示客家作為臺灣公民的一份子,並非僅強調客家自身的權益,也關心普世臺灣人的公民權與民主體制。由此觀點出發,對於像「客家委員會」的展示說明,我們希望不在陳列它的業績。像客語的推廣,就不再認為是政府的德政或客家委員會的豐功偉業,因為這是客家人作為臺灣的公民,其所應有的語言權。又比如説針對客家電臺或客家電視臺的設立,我們主張那是客家人應有的傳播權。   4、結語   舊有臺灣客家文化館展覽有神廟建築如義民廟、民居如佳冬的蕭家宅院。也有日本時代客家人所從事的主要經濟,如香

茅、樟腦、茶葉,以及臺灣南部美濃的菸葉,甚至當代的客家文化產業。而當前新展的規劃,我們認為應讓觀眾通過參觀而認識臺灣客家人最精髓的文化,體認客家文化對臺灣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告訴觀眾在日本時代的時候客家人做什麼產業,或者歷史上的臺灣客家人住在哪種建築裡。欲使客家和臺灣當代社會有更密切的對話,就要展示出客家文化裡面最亮眼、最精彩的部分,亦即,必須展示出客家文化對臺灣文化的貢獻。   規劃展示並不是做一個新的研究案,也不是提出完全版的客家文化目錄,而是要確定展示的主軸,選定展示的內容。在有限的展示空間中,難免會有不少我們認為精彩的部分,無法被展示,例如陶瓷、美術、攝影等客家藝術創作,因空間有限而

無法作為展示的重點。其他方面例如製茶工藝、陶甕、客家建築、三義木雕、公館陶瓷等,都是重要的客家文化特色,卻全沒能被推薦到展示的名單。相同的,客家人在臺灣公共事務方面的貢獻,以及其他傑出人才都無法一一納入,這並非因為其不夠重要,反而我們會建議這些議題未來可以在專題的展示廳,以特展的方式來呈現。   歷史上的客家固然重要,不過我們更關心當代的客家與未來的發展。客家族群的文化當然重要,不過我們也需同時重視其與臺灣社會做為一個整體的關聯性。 2.歷史客家 頭前語 在一般的認知裡,歷史是人類過去所做事情的總和。理論上如此,但總和是什麼,卻永遠無法客觀得知,畢竟,它不會無端地自動跑出來現身。換句話說

,歷史是什麼,必須要有人提供說法,然後在許許多多說法彼此激烈競爭之下,獲得較多信眾者,即成了過去人事物種種的最佳報告者。在理性發達的時空裡,歷史或可能僅是一份詮釋性說辭,它有趣生動,增添生活有味故事。而換成另一特殊情境,多數人亢奮於某事,此時,歷史經由操控,竟也可以變成宗教般的炙熱狂愛。歷史在特定時間點之下,就成了一份信仰,或說至少具有成為信仰的十足潛力。 特定歷史說法一旦成了信仰,在當下時候,必定是政治活躍期。這種政治活躍,可能是國家侵略,可能是國族擴張,可能是族群誇耀,可能是政黨競逐,更可能是統治者手一揮,當局者立即陷入萬眾迷幻崇仰的時刻。被信仰的歷史狀似強大,卻有其高度危險性,一不謹慎,

所可能面對者,即是亡國滅族或血腥衝突的遭殃。問題是,人類史上諸多掌權者或魅力十足的瘋狂領袖,似乎樂此不疲,歷史被神聖性塑造確認,一時顯赫,換來者卻往往是百十年難以彌補的傷痛。當下處境的現生人群,多半無感於歷史被氾濫使用,於是危機四伏的景象自然就難以去除。 人類有探索未知的本能,其中包括自己未曾經歷過之從前的日子。自己會探詢:我的父祖甚至更無數代前祖輩以及陌生他人的同等世代生活情況到底如何?我亟欲知曉答案。這是歷史需求。找不到解答者,不會放棄,一有機會,就試著尋覓。一旦稍有訊息,吸收並建立了信任感,即可說開始有了歷史意識。此份意識依著情境,可能掀而與人爭辯,或和對方拉手承認同胞。當然,訊息會增添

積累,從而更確定自我知識,接著開始告訴他人那段未曾經歷過之時代的樣貌。知識習自他人,他人或可稱為鬆散廣泛的「歷史家」,因為這些人多在述說過往人類情事。一旦自己也成了「歷史家」,更是不願失去各個得以講述自我信任之知識的機會。信任的下一步進階演化,就變成信仰。堅定的歷史信仰有如宗教,並不易被打破。改宗的事會發生,改變歷史信仰的狀況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改換信仰過程總是慘事不斷,從自己失落,家人離散,一直到全庄整族人際關係變質,甚至更糟下場。

電子商務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樂天市場為例

為了解決文化有哪些的問題,作者彭鈺恵 這樣論述:

由於電子商務(e-commerce, EC)作為一種新消費方式的出現,使人們消費習慣產生了很大改變。隨著EC發展,企業行銷策略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之後,隨著全球化與網路普及,鎖定海外發展EC企業注意起EC市場的潛在性與成長性,許多企業都對此有所期待。本論文研究目的係以代表日本的EC企業為例,以樂天的案例說明行銷策略。再者,研究樂天在開發台灣市場,面對不同文化環境時,實施了哪些跨文化行銷策略。 基於這樣的研究目的,本論文先透過文獻探討,了解數位行銷策略之形成因素,隨後並整理在全通路(omnichannel)趨勢及大數據時代下,哪些是與EC企業相符之數位行銷策略。同時,統整出在進軍海外市場成為

企業實施之重要行銷手法。接著,以日本樂天企業為例,透過樂天市場行銷策略實例之研究,證實數位行銷策略隨時代演變。再者透過實際採訪導出結論,探討樂天在台灣市場面對不同於日本文化有哪些跨文化行銷策略。綜之,本研究可歸納以下兩點:(1) 樂天集團透過獨有的「樂天經濟圈」推廣多種服務,與顧客保持連結。樂天重視「顧客價值」,藉著增加與顧客接觸點,並且善用樂天超級點數系統可提供顧客滿意之產品及服務。現在因應全通路時代,實體店鋪及網路店鋪提供產品和服務,兩方結合策略是不可避免的。樂天的核心戰略為不僅只提供網購服務,也提供各種服務,以樂天超級點為核心,與顧客保持連結。在數位行銷中實施全通路策略。 (2) 在台灣

,樂天的行銷策略專注於標準化,並與本地化策略的融合。剛開始,樂天主打符合台灣市場之本土化策略,接著提高台灣顧客對樂天的黏著度,再推出「台灣樂天經濟圈」,漸漸走回標準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