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妙香寫的 租稅申報實務 和廖世璋,王俐容,吳介祥,廖凰玎,劉新圓,曾信傑,RuthRentschler,廖新田,林玟伶,林詠能,田潔菁的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公文轉知~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10條修正自111年5月1日 ...也說明:公文轉知~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10條修正自111年5月1日施行 · 相關內容 · 屏東縣111年度SUPER教師獎甄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多元評量導入探究教學教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陸書局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美吟所指導 曾燕珍的 臺南海安路公共藝術發展研究 (2021),提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藝術、海安路、街道美術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劉蕙苓所指導 尤文君的 風險社會下視覺藝術非營利組織之影響層面指標建構 (2021),提出因為有 風險、風險社會、視覺藝術、風險管理、風險溝通、指標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文化部發布修訂「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施行細則」則補充:文化部表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去(110)年5月19日公布施行後,同時啟動各項法規命令修訂作業。此次修訂除補充條例相關規範外,更是公共藝術政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租稅申報實務

為了解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的問題,作者陳妙香 這樣論述:

  本書係因應考選部「記帳士」考試科目之一「租稅申報實務」而編撰,根據命題大綱,包括綜合所得稅申報實務、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實務及加值型與非加值型申報實務三大內容。     由於該考科命題方式採申論題與計算題並列,是以,本書之編排,先整理相關考試稅目法令兼俱理論與實務之內容,結合記帳士歷年考題搭配問與答方式呈現,讓考生容易充分了解各稅之應試重點,熟讀本書除可增進參加考試作答能力,並可提升職場上所得稅及營業稅的實作知識。     本書將配合最新稅法之修正而調整,以下為近期修正重點與112年即將實施之重要政策:     一、所得稅相關     (一) 個人及營利事業房地合一稅2.0於110年7月

1日起實施。     (二) 營利事業受控外國公司(CFC)於112年實施。     (三) 所得稅法第4條之4第3項規定營利事業直接或間接持有國內外營利事業過半數股份或出資額之認定標準。財政部111.01.25台財稅字第11000633640號令說明。     (四) 修正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10-1條不可抗力災害之適用範圍[111年2月21日公布]     二、所得基本稅額條例     (一) 個人受控外國公司(CFC)於112年實施。     (二) 110年度起新增個人出售未上市饋證券交易所得併入基本所得額計算。     三、營業稅相關     統一發票使用辦法第15、18條自動販賣機應

按逐筆交易開立統一發票交付買受人。     四、其他相關法令     (一)修正產業創新條例第10-1條〔111年2月18日公布〕   1. 展延智慧機械及第五代行動通訊(5G)系統。   2. 增訂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投資抵減。     (二)新增運動產業創新條例26-2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職業或業餘運動業及重點運動賽事之發展,得設置專戶,辦理營利事業捐贈減除事宜。     (三)111年開始實施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     (四)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1. 藝術相關動產及不動產捐贈政府者,沒有限額限制。   2. 增訂文物或藝術品透過展覽、拍賣活動交易之財產交易所得採分離課稅。

臺南海安路公共藝術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的問題,作者曾燕珍 這樣論述:

臺南海安路公共藝術發展研究研究生:曾燕珍 指導教授:林美吟 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海安路公共藝術發展,如今已是戶外型公共藝術的典範,包含18年來發展歷程的經驗積累、藝術作品的相關變化及未來發展的可行性。本研究分四部分,有臺灣公共藝術發展演進及海安路拓寬後發展歷程、海安路公共藝術發展完整記錄、海安路藝術各時期藝術作品相關變化、質化與量化訪調之未來發展可行性評估;透過訪談曾參與的主辦機

關代表、策展單位代表與專家學者代表等專業人士的實質建議,及研究者親身參與海安路公共藝術發展歷程,取得第一手資料,研究結果有助釐清海安路公共藝術長期發展累積的問題,亦可作為未來發展方向修正的參考依據。所獲結論有一、建議固定周期辦理長期性的藝術策展,期間可不定期搭配臨時性的相關藝術活動;二、建議辦理年限為每3年一次;三、建議未來發展多元藝術作品類型,但每次策展應設置「造型特殊」的作品,以達街道美術館公共藝術實驗場域的精神,同時符合民眾期待;四、作品具發展成商品可行性,但應先確認經營模式、銷售通路及智慧財產權等相關問題,並朝民眾偏好生活用品類之商品發展;五、藝術結合周邊景點與產業發展延伸付費活動可行

性。整合質化與量化訪調數據,大大提高研究結果的參考價值,也呈現本研究的最終目的。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為了解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的問題,作者廖世璋,王俐容,吳介祥,廖凰玎,劉新圓,曾信傑,RuthRentschler,廖新田,林玟伶,林詠能,田潔菁 這樣論述:

  本書為博物館系列叢書之一,以宏觀的論點討論博物館與公共政策。編纂的架構以政策循環模式為主,包含:議程設定、政策的形成、政策施行及政策評估。從政策的哲學、政策的形成開始探究;再來討論政策的制定與其產物;接續討論博物館的營運層面;最後討論政策的施行成果,是博物館界較少關注的。為使本書能豐富的呈現政策文本,邀請了長期關注博物館界的國內外學者撰寫,作者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與專長,富含理論論述;又深究來自不同國家實際施行之政策方案,具國際觀。盼透過此書的編纂帶給博物館界及對博物館有興趣的讀者新的視野與想像。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

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風險社會下視覺藝術非營利組織之影響層面指標建構

為了解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的問題,作者尤文君 這樣論述:

藝文產業因為2020年全球疫情影響,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風險社會學提到,全球化及現代化發展下,人類正處於高度風險社會,風險將以各種形式存在,更不可預測且更不確定。相較國內醫療衛生體系面對傳染疾病有成熟的經驗,藝文產業在風險管理的意識相對不足,在視覺藝術產業中,「風險」是較少被討論的議題,而本次疫情衝擊下,我們體認到應變風險的重要性,而瞭解受影響情形即是重要的一環。本研究針對視覺藝術非營利組織在遇風險衝擊下,可能受影響的各面向進行探討,採用訪談法、德菲法,以視覺藝術領域專家學者為研究對象,分階段具體化為參考指標,藉此供產業遇衝擊事件時檢視自身影響層面;另一方面,基於風險治理下對公眾參與、風險溝

通的重視日增,本研究也期能做為政府部門了解產業受影響情形的參考工具。研究分析結果,視覺藝術非營利組織在風險社會下的影響層面,可分為營運面、財務面、執行面及其他等四大構面,其中,營運面包含軟硬體、空間、組織、策略等面向,財務面包含財務結構、收入、支出、固定資產等面向,執行面則包含工作、計畫等面向,其他構面則包含利害關係人、機會等面向,各面向所細分之指標將可讓視覺藝術組織較清晰地檢視影響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