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獎學金名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文藻獎學金名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G.Wells寫的 世界史綱: 生物和人類的簡明史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東海大學 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蔡偉銑所指導 汪鑫沂的 外國人華語文政策執行之探討 (2020),提出文藻獎學金名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對外華語教學、華語文政策、政策執行過程、華語中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林俊彥所指導 KatarzynaKorona的 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學習動機、學習適應、華語、歐洲學生、華語教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藻獎學金名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藻獎學金名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史綱: 生物和人類的簡明史

為了解決文藻獎學金名單的問題,作者H.G.Wells 這樣論述:

  撰寫歷史並不容易,撰寫通史更加困難,而以一人之力完成這麼一部巨作,更是讓人難以想像的事。因為「接受編寫一部完整的世界史綱的這項任務,對任何已經成名的歷史學權威來說,會意味著危及學術聲望的災難」。一個未曾接受過歷史學專門訓練的外行人卻完成了這一宏業,完成了一部影響了許多人的巨作,這不能不讓人再次嘖嘖稱奇。   《世界史綱》出版於1920年,它無疑是一部通俗的史書,但它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也具有非凡的價值。它沒有嚴肅史著的學究氣,而且比那一時代的許多著作都要早地擺脫了民族主義乃至歐洲中心論的褊狹。書中關注的是人類文化的遺產,包括思想、文化、宗教等遺產,而這是人類文明歷程中真正具有價值的東西。

本書論述了從地球的形成、生物和人類的起源直到現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橫跨五大洲的世界歷史。書中並附有105幅地圖與100幅插圖,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經典鉅著。 作者簡介 H.G. 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   英國科幻小說之父。生於英國肯特郡布倫萊一個下層中產階級家庭。1890年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891年開始在倫敦發展,在一所函授學院教書。他是著名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學生,對於生物學的興趣和對進化論的迷戀,都來自赫胥黎的影響。他的創作生涯始於1891年在《雙周評論》上發表的《珍品的重現》一文。1893年第一部著作《生物學讀本》出版。1895年

的《時間機器》使他一舉成名。此後幾部更為成功的著作:《莫羅博士之島》、《隱形人》、《世界大戰》等,確立了他科幻小說家的聲譽。1900年開始由想像轉向社會現實,創作了第一部非科學類小說《愛與劉易斯先生》以及其他半自傳體小說,如《客棧》、《托諾—邦蓋》、《恩典》等。他還創作了大量與社會密切相關的作品:《預測》、《未來的發現》、《創造中的人類》、《現代烏托邦》、、《世界史綱》等,使威爾斯獲得了預言家的稱號。身處動蕩不安的時代,尤其是面對兩次世界大戰,更撰寫了大量政論性作品,如《布特林先生看穿了它》、《工作、財富和幸福》、《公開的密謀:世界革命的藍圖》等。1946年8月13日與世長辭,當時他正主持一個

如何應對核戰危險的研究。   他一生共創作一、二百部作品,年近七旬後仍以平均每年不下兩部的速度進行創作。這些作品中,約十部仍不斷重印,近十次被拍成電影。作品涉及科學、文學、社會、政治、戰爭等各領域,在英語世界中的影響無與倫比。他身兼小說家、記者、政論家、預言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等各種身份,實為奇人。 譯者簡介 吳文藻(1901-1985) 教育與社會學家。1925年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社會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主張社會學中國化。著有《吳文藻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文集》。 謝冰心(1900-1999) 原名謝婉瑩 中國第一代兒童文學作家,著名的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翻譯家。譯作如紀伯

倫的《先知》、《沙與沫》,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園丁集》及戲劇集多種,都是公認的文學翻譯精品。1995年出版八卷本的《冰心全集》。 費孝通(1910-2005) 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生育制度》、《鄉土中國》、《費孝通社會學文集》、《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費孝通文集》等。1980年3月獲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11月獲赫胥黎獎章。。 鄺平章 李文瑾 陳觀勝 李培茱 徐先偉

外國人華語文政策執行之探討

為了解決文藻獎學金名單的問題,作者汪鑫沂 這樣論述: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社會和國力的日益強大,不論是它世界工廠的地位,亦或是龐大的消費市場,使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華語也愈來愈受到全球的重視。而在這波華語熱潮中,中國大陸已藉由積極招攬留學生以推廣簡體字,而如何在簡體字為華語市場主流,及我國華語資源難以和中國大陸抗衡的情況下,讓正體字在全球華語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是當今政府需要重視的課題。1990年代,臺灣受到高等教育全球化、大陸改革開放的影響,華語文政策的策略從菁英獨享改為自由競爭,進而使華語文政策執行的因素發生變化。首先,從行政計畫成為分配資源的常態、國內政治氣氛對華語文政策關注低落、華語推廣組織層級降低等例子,發現政策規劃者的主觀認

知此因素,對華語文政策的影響力降低;再者,從現今開放全國華語中心皆可申請經費的環境下,發現資源因素仍對華語文政策有影響力;至於多元的目標因素,可發現相比1990年代之前,政府有強力推廣其他目標,如史丹福中心的成立(外交功能),現今已然出現目標單一化的趨勢,因此對華語文政策的影響力逐漸降低;此外,政策次級體系因素影響華語文政策甚鉅,主要由於華語中心的主要資源仰賴自身的營運狀況,因此視每個華語中心為一個政策次級體系的單位;最後,華語教育科屬於執行機關因素,為華語文政策行政計畫經費的提供者,雖為輔助角色,但仍然影響華語文政策的執行過程。在政策建議方面,研究者認為華語文政策需設立定期政策評估機制、注重

華語生轉為外籍學位生的人數、鬆綁華語生法規和改善華語八年計畫的問題等方式,以解決華語生成效不彰的困境,並透過寄生策略、堅守華語教學原則和設立碩、博士學位的語言獎學金等方法,增加正體字的優勢。

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為了解決文藻獎學金名單的問題,作者KatarzynaKorona 這樣論述:

  歐洲人學習華語已為目前的趨勢,而近年來在臺灣歐洲籍華語學習者的人數增加很多。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在臺灣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之情形,以及分析其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的關係。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2013年春季班臺灣各大學附設華語中心招收之歐洲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調查問卷」。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方式,分北、中、南部三區;挑選2011年各區歐洲學生最多的二所華語中心為問卷發放對象,包括下列6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中國文化大學華語中心、國立中山大學華語教學中心、文藻外語學院華語中心、逢甲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靜宜大學華語

文教學中心。有效問卷144份,有效回收率95%。蒐集之資料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主要研究結果包括:一、在臺歐洲學生具有高度的華語學習動機,其中學習華語的態度與學習華語的欲望都非常強烈,但是華語學習投入的程度則相對較爲不足。二、華語學習動機中,在臺歐洲學生偏向被動性學習動機,主動學習的動機相對比較弱。三、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因在臺灣已經居留時間與華語程度而有差異,不因性別、年齡、國家而有差異。四、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適應尚程良好,其中學生對學習環境的適應最好,但在學習習慣的適應最需要加強。五、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適應,年齡較長者適應程度較好;

其他背景變項,如性別、國家、在臺灣已經居留時間與華語程度則沒有發現學生有學習適應的差異。六、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具有密切的關係: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越好,則其華語學習適應亦相對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