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光復高中面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新竹光復高中面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貴三,葉志杰寫的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南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洪銘建所指導 顏浩妹的 數位場域下影響國中小學校補救教學成效因素之彙總研究 (2020),提出新竹光復高中面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補救教學、德爾菲法、彙總分析、數位學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白仁德所指導 張晉愷的 居民對埤塘之認知分析與再利用方向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埤塘、再利用、理性行為理論、重要-表現程度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竹光復高中面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竹光復高中面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為了解決新竹光復高中面積的問題,作者楊貴三,葉志杰 這樣論述:

  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     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     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

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

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   本書特色     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     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

,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數位場域下影響國中小學校補救教學成效因素之彙總研究

為了解決新竹光復高中面積的問題,作者顏浩妹 這樣論述:

  資訊科技時代的來臨,教育也必須趕緊跟上時代變化的腳步,全國中小學補救教學,從篩選個案到學生結案,皆統一使用線上評量工具為輔助,教育部提供相關數位學習資源、平臺與工具已成為補教教學教師重要的教學策略。  本研究以開放式問卷及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出,數位場域下影響國中小學校補救教學成效因素的六個構面及三十個項目,再以修正式德爾菲法,由專家群歸納出六個構面及十七個項目。  研究者以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補救教學相關碩士論文作為分析對象,從2013年至2020年取樣299篇論文,以彙總分析法,依序排列出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結果摘述如下:一、與國中小學校補救教學成效有顯著正向關係的四個構面,「課程教

法」、「課程教材」、「校內行政」、「教師教學」。二、與國中小學校補救教學成效有顯著正向關係的九個項目依序排列為,「教師教學策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操作性教材」、「課程教材設計完整」、「適性教材」、「差異性教學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行政人員支持度」、「教師專業知能」、「個別化教學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補救教學教師及未來研究參考。

居民對埤塘之認知分析與再利用方向探討

為了解決新竹光復高中面積的問題,作者張晉愷 這樣論述:

埤塘的形成係與早期農業開墾及區域性缺乏水資源有關。隨著水利灌溉系統健全、產業結構轉變、使得埤塘數量減少、荒廢甚至遭破壞填埋。因此,近年來,如何強化居民對埤塘的認知與有效的再利用埤塘成為熱切的研究議題。為了瞭解桃園市居民對於埤塘的認知與未來再生利用的發展方向,本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TRA)作為研究之理論基礎,並以桃園市為例,設定桃園市居民作為問卷調查之對象。從問卷結果分析,居民對埤塘現況滿意度及重要性程度與對埤塘現況面臨問題了解程度是否會影響埤塘再利用方向的選擇,以及受訪居民特性對埤塘再利用方向有何差異性。研究結果發現,最被居民接受之埤塘再利用方向為「親水公園與景觀住宅」,且居民認為高重要性且

低滿意度的埤塘現況功能為「景觀住宅規劃」。另依據三種埤塘再利用方向「生態旅遊」、「親水公園與景觀住宅」、「低衝擊開發滯洪池」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可知,影響居民對於埤塘再利用方向支持程度最直接相關的為居民對於埤塘現況所面臨問題了解的程度。當居民對於埤塘現況問題了解程度越高的話,對於各項埤塘再利用方向也會越傾向贊成。在居民特性部分,顯示居民之年齡、職業、學歷、及居住地區的不同是影響選擇埤塘再利用方向的重要因素。後續研提埤塘發展規劃策略方向,並以居民認同的角度採取漸進式分區規劃其再生發展。研究結果將據以作為政府單位研擬埤塘再生規劃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