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北市 第 五 選區議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系 林崇義所指導 葉明祓的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2020),提出新 北市 第 五 選區議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屏東地方派系、地方自治、恩庇-侍從主義、雙派系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陳文學所指導 呂易展的 鄉鎮市民代表的問政行為: 以第19屆與第20屆集集鎮民代表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鄉鎮市民代表、問政行為、政見、選民服務、提案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 北市 第 五 選區議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 北市 第 五 選區議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 北市 第 五 選區議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北縣勞工大學95年第2學期成果展李國書議員致詞 電腦講師吳清輝博士拍攝:
李國書議員為第六選區議員,主要政見:
* 新精緻產業代言:建構新莊、泰山、五股、林口本土產業特色文化暨休憩觀光連結、繁榮地方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 推動臺北縣與臺北市合併:爭取臺北縣市資源共享、好水共飲、提升縣民生活水準、共創縣市雙贏。
* 促進文化教育提升:爭取政府編列教育發展基金,發展特色教育,並推展社會教育之證教合一制度,培養第二職業專長、增加就業機會,並催生泰山鄉第五國小及五股鄉第五國小,增設新莊第二高中、加速開設五股第二國中。
* 建置便捷交通連絡網:督促政府加速機場捷運闢建、特二號道路、大窠坑溪外環道早日興建通車,台一線高架道路限期通車、新泰五林地區環狀捷運線推動等。
* 安全便利好生活:督促政府解決新莊、泰山、五股間相鄰區域排水水患問題,解決林口地區連年缺水現象並協助建立林口第二水源供應設施。
* 建立新泰五林治安連線:強化社區安全管理、消防人員培訓、設備增添以及加強社區巡守隊,讓全民拼治安警民合力保衛家園。重要路段、地區、路口普設監視器以減少治安事故,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 落實全民社會福利:編列專案基金,要求政府做好在地養老、居家看護照顧婦幼、扶助弱勢團體等公益政策。
* 加速推動區域發展:督促政府儘速開發塭仔圳都市計劃區,縮小林口特定保護區之範圍,縮短五股洲子洋重劃區開發時程。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 北市 第 五 選區議員的問題,作者葉明祓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相較於台灣其他縣市,屏東縣的地方派系,自1951年第一屆縣長選舉形成之後,對立情形相當明顯,因此屏東縣一直是許多地方派系研究注意的焦點。1997全國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所提名的縣市長候選人,一舉拿下十二席縣市長寶座後,臺灣的政治版圖形成「北藍南綠」,民進黨在屏東縣各項公職選舉皆以勝選收場,尤其2008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single-district two-votes system)後,屏東縣原有中國國民黨的地方兩大派系張、林兩派已潰不成軍,派系勢力式微,而2000年後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下,政治資源豐沛對原舊有的屏東縣政治勢力,採

取合緃連橫的另一新侍從模式,來拉攏地方上政治勢力與派系互為結盟,演變成今日的屏東縣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及其他小黨略似在陪襯著民進黨的地方政治型態。許多地方派系研究學者的研究中,有關屏東縣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地方派系權力結構的轉變與運作、以及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相關學術研究比較多,但是,並未見地方派系對縣政發展影響之討論,是以本文首先以文獻史料與口述訪談,分析派系對地方自治與縣長施政的影響。另外,本文引用新恩庇-侍從主義來論述,政黨政治中當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中央執政後,歷屆的屏東縣縣長如何利用新恩庇-侍從主義模式來經營地方政治勢力。 根據本文的研究,在第一至第八屆縣長

時期(1951∼1977),因為地方派系的惡性鬥爭,往往造成阻礙縣政之推行與地方政治之順利運作。第九至第十二屆縣長時期(1981∼1997),屏東縣的派系趨於緩和,但仍維持原有的組織與動員系統,在各級選舉中發揮影響力,在縣政發展方面,由於1970年代臺灣政治經濟環境丕變,中央政策的帶動與補助款,對縣政推行而言,是一大助力。第十三屆至第十八屆等六屆縣長時期(1997∼2020),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民進黨三位縣長皆注重文化、社區、社福及科技等建設。特別是2000年到2008年以及2016年至2021年,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的時期。於是,原來效忠國民黨的兩大地方派系─張、林兩派逐漸喪失原有的

行政資源與共同利益,不但在組織網絡產生鬆動現象,從對立走向共治共榮。屏東縣的派系政治,理應主導府會關係的發展,但根據本文參審縣政資料的結果,派系鬥爭在府會關係上,並沒有造成太負面的影響。因為透過田野訪談發現,派系出身甚或民進黨籍縣長會以互惠政治、幕僚政治、利益共享的方式,取得府會和諧,派系對府會關係而言,發揮了一定的穩定作用。1997-2018年民進黨的蘇嘉全、曹啓鴻、潘孟安三位縣長皆勝選連任,象徵民進黨在屏東縣一黨獨大,國民黨張、林兩派回歸政黨基調,在未來各級選舉中,派系與政黨合縱連橫的結合將是致勝關鍵。兩黨互相制衡、監督,推舉優秀的人才參政,派系將成為選民與政黨之間的仲介團體,在臺灣地方政

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鄉鎮市民代表的問政行為: 以第19屆與第20屆集集鎮民代表為例

為了解決新 北市 第 五 選區議員的問題,作者呂易展 這樣論述:

目前我國22縣(市)中,近七成人口設籍居住在直轄市,僅剩13縣設有鄉鎮市,數量共有198個。在治理人口數不到全台三成卻擁有2,091席鄉鎮市民代表,相較立法委員,是一群長期受到漠視且一般民眾對其評價不高的族群,不僅過往受到黑金與派系政治影響,其存廢議題亦是地方自治一直以來關注的話題。然而,身為民意代表,鄉鎮市民代表在問政行為的本質及運作上又是如何進行,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本研究主要探討鄉鎮市民代表的問政行為,研究範圍及對象上選擇南投縣集集鎮民代表會近二屆的鎮民代表。並從「代表本身自我角色認知」、「代表本身背景和競選政見間關聯性」以及「如何透過議事提案、質詢與選民服務而落實政見」三組研究問題

開展,透過次級資料蒐集、編碼與深入訪談,歸納出鄉鎮市民代表問政行為之內涵。研究發現,在代表的自我角色認知與期許上,主要以「為民服務」及「公益優先」為核心宗旨。在政見研擬上,自行或家人發想居多,而進一步分析政見內容,口號式及個人訴求式政見佔了六成,在具體政策推動上僅有四成,也呼應多數受訪者承認政見雖然重要,但在基層選舉中,日常平時「接地氣式」的選民服務顯得更加重要。此外,在政見的兌現上,主要有正式途徑與非正式途徑,正式途徑又有提案及質詢二種,而非正式途徑則是透過鎮民代表自身人脈尋求不同層級間民意代表的合縱結盟。經過進一步分析提案內容與政見相關性,僅約有二成比例的政見透過提案予以兌現。另一方面,擔

任超過二屆以上的資深鎮民代表,則多是採取非正式途徑,即藉由自身人脈向選區議員、立法委員等爭取資源及經費來落實政見與選民服務工作。最後,本研究可看出鄉鎮市民代表的問政行為與立法委員之間仍存在差異性,未來可選定特定區域及特定時間下,比較不同層級民意代表之間在同一時空脈絡下問政行為的差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