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面積 排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清華大學 學習科學研究所 陳舜文所指導 李冠儀的 知覺威脅在學校認同、群際接觸與校區偏見間的中介效果:以清大與竹教大併校為例 (2019),提出校地面積 排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合併、接觸假說、群際威脅理論、群體偏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 張肇松、黃瓊慧所指導 潘俊鴻的 台灣大學院校經營效率之探討 -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 (2013),提出因為有 資料包絡分析法、學校效率、學校屬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校地面積 排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校地面積 排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知覺威脅在學校認同、群際接觸與校區偏見間的中介效果:以清大與竹教大併校為例

為了解決校地面積 排名的問題,作者李冠儀 這樣論述:

過去探討群際關係之研究,大多針對群際衝突與偏見形成的因素以及偏見降低的方法。然而,較少關注於大學合併的偏見現象。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併後,校本部(原清大)大學生對南大校區(原為竹教大)大學生的偏見態度之前因與後果。根據「群際威脅理論」,知覺威脅(包括實際威脅與象徵威脅)會中介群際接觸對外團體偏見的效果。本研究中,「實際威脅」是指「校本部學生主觀感知南大校區學生,對清大既有的學習資源、學生福利、意見影響力有所威脅」;「象徵威脅」則是指「校本部學生主觀感知南大校區學生,對清大既有的學校名聲、排名、校園文化、學習風氣有所威脅」。本研究包含兩項子研究。研究一先以情境模

擬法,探究學生校區偏見情況,進而檢驗校區偏見與知覺威脅之關聯。研究二則根據理論提出模式架構,並採用問卷法,檢驗校區偏見的前置因素(群際接觸、學校認同、知覺威脅)與結果因素(未來交流意願)之間的效果。參與者招募方式採滾雪球抽樣,共214位校本部大學生(女性124位,男性90位,平均年齡20.39歲)。研究一之相依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參與者對南大校區學生抱持之負向態度顯著高於對校本部學生之負向態度;相對地,參與者對南大校區學生抱持之正向態度顯著低於對校本部學生之正向態度。再者,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參與者之「實際威脅」與「象徵威脅」均能正向預測對南大校區學生之負向態度,但僅「象徵威脅」可負向預測對

南大校區學生之正向態度。研究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一)「實際威脅」負向完全中介群際接觸對校區偏見的效果;(二)「象徵威脅」負向完全中介群際接觸對校區偏見的效果,並且正向完全中介學校認同對校區偏見的效果;(三)「象徵威脅」正向部分中介群際接觸對未來交流意願的效果,並且負向部分中介學校認同對未來交流意願的效果;(四)校區偏見對未來交流意願具負向直接效果。綜合而言,本研究結果支持「群際威脅理論」,知覺威脅可中介群際接觸與學校認同對於校區偏見與未來交流意願的效果。

台灣大學院校經營效率之探討 -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

為了解決校地面積 排名的問題,作者潘俊鴻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為探討台灣地區102學年度公私立大學校院相對效率,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以總教師數、職員數、總校地面積、校舍總樓地板面積、學生宿舍床位數、圖書座位數及中英文圖書冊數為投入面項目,以總學生權數、科技部專題計劃核定金額及件數為產出面項目,經由資料包絡分析軟體數學運算模式以計算出每校之相對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得出那些學校具相對有效率及相對無效率,並探討學校屬性含公私立、類別、地區及校齡與效率值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143所公私立大學校院為實證研究樣本,資料分別來自教育部統計處網站、科技部網站及各校網站收集研究資料,資料分別以資料包絡分析法及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台灣

102學年度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為100%的學校共有30所,邊緣無效率15所,明顯無效率為98所,被參考次數最多前5名全為技職學校;以學校類別分析,醫學類大學校院最佳,,其次為技職及一般類別,最差為師範體系;以地區而言,以北部學校最佳,其次為中部及南部,最差則為東部,以校齡而言,新設立或改制的學校其整體情形較不理想。綜合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經營管理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