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蔬菜批發配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逢甲大學 運輸與物流學系 林繼昌所指導 蔡宜姍的 蔬菜預冷廠最適資源規劃之研究 (2018),提出桃園蔬菜批發配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等候理論、預冷廠、資源成本最小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王維菁所指導 張傑文的 農產品直效行銷之行動研究-以火龍果為例 (2014),提出因為有 農產品直效行銷、行動研究、多元通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桃園蔬菜批發配送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桃園蔬菜批發配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蔬菜預冷廠最適資源規劃之研究

為了解決桃園蔬菜批發配送的問題,作者蔡宜姍 這樣論述:

  台灣現行蔬菜販售途徑雖漸朝向農民自產自銷之方式,然大多蔬菜配銷模式仍以盤商向農民收購蔬菜再販售給零批商(行口)為主,在現行運銷模式中預冷廠為相當重要之角色,蔬菜於農田、預冷廠及盤商出貨處間之運送時間若搭配不當,延誤蔬菜最佳預冷時間,無法準確掌握時間預冷蔬菜及配送蔬菜,降低蔬菜經濟價值,將造成客戶極大損失。  因此本研究將應用等候理論求得各項基準績效值,以了解現行預冷機數量是否符合實際等候系統之需求,並使用LINGO規劃預冷機、貨車及推高機之最適當數量,希冀能在維持預冷廠目前營運效率下,達到資源成本最小化之目標。研究樣本來源為批發短期葉菜類之雲林西螺合作農場,及其合作之預冷廠提供之數據資料

。  研究結果發現,蔬菜每小時平均到達量為13.282個巧固架之預冷廠最適預冷機數量為2台,貨車數量為7台,堆高機數量為4台,一年約可節省529,999.71元之運作成本,及525萬元之資源購置成本。

農產品直效行銷之行動研究-以火龍果為例

為了解決桃園蔬菜批發配送的問題,作者張傑文 這樣論述:

  台灣農地大多破碎且分布區域廣,需將各地農產品進行集中再運送至消費市場來販售,中間商成為集貨與銷售的樞紐。然而,現今的傳統農產運銷體系運作有諸多問題,使得農民與消費者面臨雙輸的局面。農民在傳統農產運銷體系中受制於中間商,淪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為了解決此問題,有農民嘗試透過網路或小農市集等方式來取代傳統通路。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自產的火龍果為例。探討農民如何運用社群媒體來建構網路通路及其成效,並比較研究者自有的四種通路各自優缺點。研究結果顯示,農民透過網路進行農產品直效行銷,比傳統通路銷售方式高出55%左右的利潤,只是產量與訂單難以配合,網路通路難以全然替代傳統通路,

若農民能負擔額外增加的工作量,網路通路是非常值得發展的農產品運銷管道。另外,在傳統通路中,果菜批發市場是農產品售出價格的重要決價標準之一,但農民在其中沒有任何議價權力,常導致農民收益不如預期,因此建議將果菜批發市場逐漸轉型成輔助型通路,以農產運銷公司及零售市場為主要銷售管道。並採用多批減量的銷售策略來提高收購價格,藉此取得更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