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台中市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歷屆台中市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美玲寫的 跨界跨代的台灣研究:北美台灣研究學會(NATSA)二十年 和林洸耀的 把脈中國:對習近平的第一手觀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11年公共管理(含概要)歷屆試題精闢新解 [高普考]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台中市政府在台中市中區舉辦參與式預算,促進中區活化再生。其辦理過程,是在財經 ... 市長的大力支持、公民社會能力、立法部門的包容、財政資源的彈性、預算的透明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簡子傑所指導 陳巧恬的 城市藝術節慶發展之探究──以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為例 (2021),提出歷屆台中市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雄市、貨櫃藝術節、在地文化、藝術行政、文化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蔡榮祥, Tsai,Jung-hsiang所指導 吳秉芳的 權力重組與分權制衡:以嘉義市府會關係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議會政治、地方派系、府會關係、結盟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歷屆台中市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彰投衛星導航旅遊地圖書: - 第 8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台中中山公園,不妨先到服務處拿一份導覽手冊,按圖索驥,才能盡得觀光之妙。【 DATA 】地點:台中市北區公園路與自由路交叉口。電話: ( 04 ) 2222-4174 台中市長官邸藝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歷屆台中市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跨界跨代的台灣研究:北美台灣研究學會(NATSA)二十年

為了解決歷屆台中市長的問題,作者潘美玲 這樣論述: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是從台灣的民間出發,在台灣研究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扮演開創的角色;它就像一般的學術研討會,儘管二十年來的運作主力,不是學術地位穩固的資深教授,而是以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為主,但學會會員的台灣共識,卻凝聚了學會知性和感性的集體力量。      本書以鮮活的主題,串起北美台灣研究學會的歷史,卻不是刻板單調的編年記事,而是以各種主題呈現北美台灣青年研究學者的學思歷程和著述成果,探討台灣研究在知識社群的定位,也深入反省社會運動和學術運動的關係,不但為歷史留下記錄,也為後生提供典範。      

歷屆台中市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對於台中市的空氣汙染來源問題,說法很多種有不同的意見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來自境內有人說境外,爭論這個議題其實沒有什麼太大意義
我個人覺得台灣空氣汙染兩種都有,我還記得在讀書時期經常撿到來自中國飄過來的氣球宣傳單,拿到訓導處還可以有獎勵,氣球飛的過來中國霧霾也可以,對於境外的汙染我們能做的可能有限!針對境內我們自己造成的汙染,我們必須自己解決!現任臺中市林佳龍市長是歷屆市長中唯一關心空汙議題的市長,20幾年來沒有一位市長關心過空汙問題,早在他立委時期就有要求空汙法的改善,即使這樣臺中市空氣汙染嚴重也是事實,這次質詢也希望由林佳龍市長來為大家報告目前針對空汙臺中市政府所做的應對政策

城市藝術節慶發展之探究──以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為例

為了解決歷屆台中市長的問題,作者陳巧恬 這樣論述:

過去長期以來,高雄被定義為工業大城市,藝術文化甚至在工業發展的考量下被犧牲,但是自高雄市1998年政黨輪替後,文化政策的建構過程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種種的轉變形塑出高雄獨有的城市風格。「展現高雄城市的港灣之風格特色,並促進國際間的藝術交流。」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創立時所立下的主旨,在高雄近二十年的藝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中可以發現活動策畫方不斷試圖尋求活動脫離框架的可能,並且與高雄的當下處境進行連結與反思,活動至今已持續舉辦二十餘年,期間雖然歷經多方的建議與批評,但是在眾多藝術節曇花一現的台灣中,確實難能可貴。高雄國際貨櫃節圍繞著三個群體的對話——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承辦單位高雄市美

術館及高雄市民。貨櫃藝術節涉及經濟、政治、社會輿論等複雜層面的問題,而三方如何突破層層包圍的困境,使貨櫃藝術節樹立自身的定位與意義?本研究試圖還原歷屆貨櫃藝術節辦理過程,並透過三方專家的訪談和城市變遷歷程、文化政策演變以及藝術節慶的文獻探討,剖析活動之策畫與執行過程,以辯證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之傳承意義及核心價值並提出後續建議,期待為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提供未來發展的新選擇。

把脈中國:對習近平的第一手觀察

為了解決歷屆台中市長的問題,作者林洸耀 這樣論述:

解讀現代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 完全剖析蔡英文的新對手:習近平 2016台灣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現任路透社北亞首席記者林洸耀,爬梳三十餘年記者生涯點滴,從各方角度觀察中國與現任領導人習近平的一舉一動,同時希望兩岸能夠不因誤解而兵戎相見。     他提醒台灣讀者:擺脫敵對思考,在事實中發掘真相;從權力運作出發,深入思索大國作為;知己知彼,正視中國大陸的未來趨勢,再次找出台灣發展新方向。     本書重點之一:對習近平與中國社會的看法。     從基層做起、痛恨貪腐的習近平提出「正能量」一詞,打擊貪汙、導正社會風氣與充實精神生活將是他任內厲行的政策。此舉對中國

社會將產生何種影響?     重點之二:對中國經濟和外交的分析。     中國是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重點國家。無論是擘畫「一帶一路」藍圖,或是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習近平「中國夢」的一部分。但接二連三的中國股災,是否預視了「中國模式」不可行?     重點之三:對兩岸關係的預測。     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的「馬習會」,是兩岸領導人在分隔六十六年之後,首度在公開場合會面。兩岸問題是習近平任內必須面對,也是新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無可迴避的歷史共業。究竟兩岸能否在習近平與蔡文的帶領下,走出新路線?   名人推薦   解讀現代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

  作為路透社歷史上最資深、最受尊敬的華人記者之一,他保持新聞業者崇尚的獨立、客觀、冷靜。此書能夠為全世界讀者提供獨特的價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王豐     林洸耀是我所見過長年對北京政治觀察最敏銳、最深入的國際記者。――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     在當今,做一名記者,不做聳動新聞、不去揣摩報導、不揭發內幕,而對一些名人、名事都是具實報導,這樣的風格,讓林洸耀先生成為很難得的一位記者中的君子。本書出版,必定洛陽紙貴,有益於求知若渴。――佛光山開山宗師星雲大師     林洸耀可說是我們這一代的新聞社派駐中國的記者中,最傑出的。他毫無畏懼地報導中共高層的

決策內幕,帶給讀者少見的融合內外觀點的新聞報導。――前路透社經理裴士高     京城名記。――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     (以上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林洸耀     現任路透社北亞首席記者。1959年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父母來自中國福建。菲律賓德拉薩大學、台灣東吳大學肄業。     1979年進入新聞界服務,先後任職於台灣《中國郵報》(China Post)及法新社、路透社等國際新聞社。2000年至2002年及2008年至2010年,分別擔任路透社台北分社與北京分社社長。     30餘年的記者生涯,曾採訪過許

多國家領導人,包括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前總理溫家寶,菲律賓前總統雅羅育及現任總統艾奎諾,台灣總統馬英九、前總統陳水扁及前副總統連戰、呂秀蓮等人。除重要政界人物外,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及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的瓦利德王子等人,亦曾接受他的訪問。     林洸耀的新聞報導獲獎無數,其中路透社獎項包括2007年度最佳獨家新聞獎,2011年度最佳記者,2014年度新聞與年度獨家新聞二等獎,以及2014年度最佳新聞團隊獎。     除路透社獎項外,還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2012年度最佳獨家新聞榮譽獎,2015突發新聞報導榮譽獎及年度最佳獨家新聞榮譽獎。2015年更進入美國Osborn

Elliott年度亞洲最佳新聞評選決賽。     身為外電媒體圈公認最權威的中國政治報導記者之一,林洸耀廣建人脈,擅長從多方視角剖析亞太局勢,為兩岸交流歷史留下最真切的紀錄。   推薦序 從事實中尋找真相的新聞人 裴士高 推薦序 獨立、客觀、冷靜的第一手中國觀察 王豐 自 序   第一部 全面剖析習近平 命運多舛的早年 佛緣深厚的父子 敢作敢當的諸侯 志同道不合的太子 反貪腐:老虎蒼蠅一起打 習近平是蔣經國還是戈巴契夫? 左右逢「緣」的主席 習近平治下的解放軍 中國的「後達賴喇麻時代」 中美關係新發展   第二部 兩岸政

界風雲會 台灣,統戰還是內戰? 李登輝――鬥智鬥勇的武士 陳水扁――以小博大的梟雄 馬英九――「愛台」、「賣台」的書生? 蔡英文――與龍共舞的才女? 星雲大師――問政不干治的法王 江澤民――眼高手低的核心 胡錦濤――有為有守的管家   第三部 中國的未來,亞洲的未來 佳話還是假話? 亞投行:中國改變世界? 從鄧麗君和侯德健談起 中朝的恩恩怨怨 「中國崩潰論」應休矣?   尾 聲 《推背圖》的啟示 後 記 推薦序   從事實中尋找真相的新聞人 裴士高(Richard Pascoe)     林洸耀「為龍把脈」已

經有三十年。觀察中國政治的人當然有理由可以期待,中國高層政治在此期間已經變得更加開放,畢竟這個國家施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改革,而其他政府部門也朝更為透明的方向發展。然而,中國在選拔政治菁英上仍是黑箱作業。維持表面上的團結,仍是中國共產黨黨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中國領導階層仍然相信他們有權利決定民眾能或不能知道什麼。這不可避免地讓很多優秀的記者時不時陷入與中共宣傳部門的對立當中。林洸耀身為路透社駐北京記者,儘管面對障礙,他依然維持客觀立場,把最後「診斷」與「開藥方」的權力留給讀者。     林洸耀可說是我們這一代的新聞社派駐中國的記者中,最傑出的。他毫無畏懼地報導中共高層的

決策內幕,帶給讀者少見的融合內外觀點的新聞報導。憑藉著毅力與無盡的好奇心,以及對中國政治深刻而明晰的觀察,這些年來他在路透社報導的一系列獨家新聞獲獎無數,為路透社提供了許多迅速、準確、不失公正的第一手新聞,成為全球媒體倚賴的消息來源。     早在一九九五年,林洸耀就率先報導了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的垮台,以及北京市副市長王寶森自殺的消息。     一九九七年,林洸耀在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去世前三天,透過路透社向全球發布了他病危的消息。在官方媒體沒有透露任何異樣之時,他的報導就指出鄧小平辦公室已經遭到裁撤。之後在他的北京記者生涯中,他又在新聞公開前,搶先披露北韓的第一次核子試驗。

    二○○五年,林洸耀第一個報導了趙紫陽的死訊。趙紫陽因為在一九八九年反對血腥鎮壓天安門的抗議民眾而下台,更被中共軟禁了十五年之久。四年之後,林洸耀又率先發布消息,稱趙紫陽的祕密回憶錄將在香港出版。     透過路透社,林洸耀還是第一個告訴全世界,習近平將在二○○七年與李克強一起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記者。在中共官方公開發布之前,他就準確報導了當屆政治局常委委員名單,也因此獲得路透社的年度全球獨家新聞獎。     二○一一年,林洸耀因為財經報導獲得路透社年度最佳記者獎;他曾獲得亞洲出版協會(SOPA)年度卓越新聞獎三次榮譽獎。二○一四年,他憑藉香港佔中抗議行動的報導

,共享路透社年度報導團隊獎。二○一五年,林洸耀更名列奧斯本.艾略特亞洲卓越新聞獎決選名單。     林洸耀對兩岸關係深入、獨特的觀察是這本書的主題。他從中華民國在一九八○年代民主和平轉變的新聞報導中,獲得許多與此相關的經驗與磨練。     林洸耀一九五九年誕生於菲律賓,父母來自中國福建,年輕時他就讀於在中國革命時期被驅逐出來,遷至馬尼拉的天主教耶穌會學校。之後他在菲律賓和台灣的知名大學就讀工業管理工程系與企管系,但都沒有完成學業,反而去研究當時他所處的台灣正在萌芽的民主政治。     林洸耀在一九七九年從打字員和校稿員出發,在台灣的《中國郵報》開始他的記者生涯。這份工作

讓他可以從旁觀察,在蔣經國治下從一黨政治體制逐步開放的台灣。     蔣介石的國民黨懷抱著「反攻大陸」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在《戒嚴令》的規範下,從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一直到蔣介石過世的一九七五年,一直統治著台灣。此時的國民黨無法容忍反對黨的存在。     當全球主要大國考量到外交關係正常化的代價,紛紛轉與中共建交,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時,蔣經國發現在台灣逐漸陷入政治孤立的情況下,讓台灣政治逐步邁向多元化對其是有利的。一九七九年林洸耀任職於《中國郵報》時,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於同年一月一日正式斷絕與台灣的邦交,同時全面建立與中共的外交關係。     當林洸耀在《中國郵報》

與「法新社」任職,在記者路上繼續前行時,他目睹了在蔣經國治下逐步自由化的台灣政治,這個風潮導致一九八六年民進黨的成立,以及一九八七年的解嚴。一九八八年,林洸耀報導了蔣經國的死訊;《中國郵報》與「法新社」都認為他的報導――台灣政治將在蔣經國的繼任人選李登輝的領導下和平過渡――表現傑出。     一九九一年,林洸耀接受路透社台北分社社長安德魯.托基亞(Andrew Torchia)的邀請,加入路透社台北分社。當時我擔任台北分社的總經理。     當時,中國大陸仍以政治理由為藉口,拒絕給來自台灣、並為外國新聞社工作的記者頒發簽證。路透社為台北分社招募新人時並沒有忘記這一點,林洸耀是通

曉多國語言的中國專家,同時他的菲律賓國籍也確保他未來能夠在中國大陸獲得記者證。這是我二十八年的職業生涯中,為路透社所做的最好決定之一。     三年後,路透社將林洸耀派駐北京,他很快就了解到自己身為調查記者的使命,著重報導異議份子入獄的消息;一九九八年,他率先報導了中國著名異議份子魏京生遭流放的新聞。     二○○○年,林洸耀回到台灣擔任路透社台北分社社長,他專訪了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副總統呂秀蓮和行政院長游錫堃等人。二○○二年他回到北京擔任政治與綜合新聞的首席記者。     二○○八年他擔任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長,在北京奧運會之前,他訪問了當時的中共領導人胡錦濤。

    林洸耀目前的職務是北亞首席記者。二○一二年,在薄熙來的妻子谷開來毒殺英國公民海伍德後,林洸耀第一個報導了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垮台。他同時也引導新聞風向,報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失勢的消息。     好記者很少有給政治體制對症下藥的「藥方」,他們能做的是報導。但他們也知道,這樣做不一定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記者。林洸耀的成功,在於耐心耕耘中國的消息來源與建立互信。這些關係,來自於他尊重各方的觀點。林洸耀並不認為自己能提供讀者關於「兩個中國」難題的解方,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般洞悉雙方的不同觀點。     或許未來有一天,中共政府及其高層會決定以「開放」與「誠信」的

原則對待異見。但基於歷史上中國社會濃厚的不安全感與脆弱性,目前為止仍沒有哪屆中共政府願冒這個風險。就像中國俗諺「騎虎難下」所描述,騎虎人一旦下虎,就會被吃掉。     與此同時,全世界都需要像林洸耀這樣從事實中尋找真相,以及願意「為龍把脈」的人,幫助我們了解中國今日的複雜與其特殊的現象。     (本文作者1976-2003 任職於路透社)   推薦序   獨立、客觀、冷靜的第一手中國觀察 王豐     有這樣一種說法:每一位資深的駐華外國記者,在其新聞生涯的關鍵節點都要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在多數情況下,這是一本非小說作品,是這位新聞人在華多年的調查報導和

深思熟慮之精華總結,不但會成為作者本人職業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還能為同行和世界各地的中國研究者提供重要資訊、經驗和方法論,更是給廣大中國人提供一面換個角度觀察自身的鏡子。     可以想見,對曾經在華工作、數以千記的外國媒體人來說,寫出一本能被譽為「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the essential China book),也成了一項事關職業成就和個人形象的關鍵競爭。很多有野心的外國記者,甚至在來華之初就開始積攢材料,為自己未來那本書做準備。十幾年前,我聽到一位年輕外國記者朋友慨歎說,時任《紐約客》雜誌駐華記者的何偉(Peter Hessler)寫書的成功,讓他有種「既生瑜,何生亮」

的尷尬感覺。「他寫得比我早了一步,文筆也更加精彩,簡直是搶先寫出了我想寫的東西,讓我自己如何下筆啊?」這位記者說。     這位朋友說的是二○○一年出版,在中國新聞界和文化界膾炙人口的《江城》(River Town)。此書不但讓何偉成為暢銷作家,更激發無數年輕外國記者和作家的想像力:只要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夠獨特精彩、對中國話題的思考夠深刻,他們完全可以不必等上十年、八年,就能寫出「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並一舉成為業界景仰的「中國專家」。     何偉的「中國三部曲」固然令我印象深刻,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幾本相對更加「傳統」的外國記者作品,譬如《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與專欄作家紀

思道(Nicholas Kristof)與他的華裔太太伍潔芳(Sheryl WuDunn)合著的《驚蟄中國》(China Wakes);前《華爾街日報》記者麥健陸(James L. McGregor)的《與龍共舞:十億顧客的商機與挑戰》(One Billion Customers);以及《金融時報》前北京分社社長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的《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祕密》(The Party)。     幾個月前,我在北京與林洸耀先生一次小聚時,初次聽說他將在台灣出版《把脈中國》一書,不由得立刻將它與上述幾本我心目中「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進行對比。儘管當時還未看到書稿,但

我的第一感想是:「此書必將成為眾多『外國記者寫中國』的書籍中最具影響力之一!」     與上文提到的幾位作者一樣,本書作者、路透社北亞首席記者林洸耀是外媒圈公認最權威的中國政治報導記者之一。這本《把脈中國》也同樣是厚積薄發:林洸耀是菲律賓籍華人,大學時代離開菲律賓到台灣讀書,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總共生活與工作了三十多年。自一九九一年加入路透社台北分社以來,他一直負責大中華區的政治報導,在兩岸三地政、學、商界積累了深厚人脈和報導素材,對大中華區的很多關鍵話題都有獨到的見解。作為他的第一本「中國專書」,本書自然特別值得期待。     在隨後的幾個月中,尤其是在讀到書稿之後,我漸漸感到此

書的意義不止於此。其文如其人――無論從作者的身分認同、作者對中國政治和中國人的瞭解程度,以及作者的宗教觀和處世哲學在書中的體現,這都不僅僅是「又一本外國記者寫的關於中國政治的著作」(another China politics book by a foreign journalist)。     二○○三年我在美國留學時,在新聞中讀到路透社北京分社發生了「炸彈劫持事件」。一位來自黑龍江的上訪者自稱身藏炸彈,闖到路透社辦公室要求報導他的「冤情」,為他主持公道。當時擔任路透社中國首席政治記者的林洸耀出面,與此人全程談判,分兩次讓多數辦公室同事安全撤離,最終成功勸說他向辦公室外的公安自首。他

的鎮定和勇氣避免了可能出現的悲劇。     二○○七年我到路透社工作,初次認識林洸耀(我們都稱他老林)。當時他已經是北京分社社長。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年紀不高,同時為人寬厚、熱誠、有擔當,頗有儒將風範。當時的北京分社正處於黃金時期,有上百名編輯記者,本地雇員占了一半之多。老林對眾多年輕同事尤其慷慨提攜,無論是從全球名校招聘的菁英畢業生,還是像我們這樣沒有正式記者名分的本地編輯雇員,乃至於只短暫工作幾週的實習生,他都以誠相待,有求必應。他還在我當時負責的路透中文網多次撰文,為本地雇員的權益顧呼。     有此良師益友,是我新聞職業生涯中一大幸事。相熟之後,我曾經問老林:「你在菲律賓、

台灣和中國大陸都生活了十幾、二十年,你究竟把自己當做菲律賓人、台灣人還是中國大陸人?」他的回答從來都是:「中國人,或者說『華人』。」     以我多年來對他的瞭解,這是一種超越了國籍、地域和意識形態的身分認同,甚至並不完全拘泥於種族血統,而是一種基於共同的歷史、相通的語言和行為方式的文化身分。比如,儒家道德和佛教信仰顯然對他影響異常深刻;在國際政經新聞這個觀點衝突激烈的行業,在路透社這樣多種族、跨文化的工作場所,老林總能援引儒家和佛教的智慧,在艱難複雜的時刻為我們這些後輩指點迷津。     我認為,瞭解作者的這種身分認同和處世哲學之後,再來讀《把脈中國》一書,就能更好地理解書中

對中國近年來重大政治事件、台海兩岸關係,以及中共民族宗教政策等的闡述和解讀。這也有益於讀者研判,本書與眾多其他外國記者的著作,在立論基礎、價值判斷和政策建議方面存在的種種微妙差異。作為路透社歷史上最資深、最受尊敬的華人記者之一,這也是林洸耀此書能夠為全世界讀者們提供的獨特價值:既保持新聞業者崇尚的獨立、客觀、冷靜,也能夠令人信服地從大中華區重大政治事件的任一個當事方角度考慮問題。     老林常常自謙說,自己二十多歲到了台灣之後才開始系統化的學習中文,三十多年下來,中文寫作水準仍有進步空間。他在路透社工作二十四年,也一直用英文寫稿。但此書以中文在台灣首次出版,隨後才會出版英文版,也可見

作者的良苦用心:既然是「把脈中國」,「龍的傳人」自然應該在第一時間讀到此書,而不必從外文輾轉回譯。     「龍的傳人」一詞,無論在當前大中華區的政治氣氛下被賦予了何種涵義,無論本書在中國大陸是否會成為「禁書」,我都希望有盡可能多的中文讀者有機會閱讀,並因此激發討論與思辨,對大中華地區和中華民族的未來做出自己的評判。同時,讀者也能夠與我一樣,透過此書認識林洸耀,分享他的智慧。     (本文作者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   自序     二○○七年中共十七大前夕,中國共產黨將迎來五年一屆的人事更新。當時浮現在外界視野裡,有望出任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的第五代領導

人,只有李克強一人。李克強做為共青團中青代的領軍人物,在時任總書記、軍委主席和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提攜下一枝獨秀,領跑王儲之爭。     同年九月二十五日,身為「路透社」大中華首席時政記者的我,引述三個獨立消息來源發稿,稱將有兩名第五代領導人「入常」,除了統兵遼寧的李克強之外,掌印上海的習近平也會入選政治局常委。     我的文章一出,很多駐華外交官、外國漢學家和同行都十分驚訝,心存質疑。畢竟在當時看來,習近平在上海履新未及一年,再次起轎進京的可能性並不大。若以上海市委書記之職兼任政治局常委,歷史上也未曾有過此先例。況且以往換屆之時,也默認「一山難容二虎」的常規,通常只有一名接班人

提前亮相。     這些質疑有其合理性,實際上發文之前我也都考慮過這些因素,但我深信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可靠的。     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十幾年裡,我認識了很多朋友。這些朋友熱心地向我提供他們知曉和推測的十七大常委名單。朋友的幫忙固然重要,然而每個朋友各有不同名單,我必須在這將近一百個名單中做出自己的判斷。那段時間我每天工作十二到十四個小時,在下班及週末時間也在不斷地查證再查證。     中共十七大開幕前兩天,只有「路透社」與《紐約時報》準確報導了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的九人名單。習近平此次受到提拔,是由於時任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推薦。而曾在十七大上宣布卸任。     二○

○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十一時三十六分,北京人民大會堂那扇金碧輝煌的大門徐徐打開,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走向舞台中央。在多少個不眠之夜後,我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這是中國五年內最重要的政治新聞,而我的消息最終證實無誤。     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不透明的黨之一,我也不過是眾多霧裡看花、摸象盲人中的一個。我常常要拼湊大量瑣碎資訊,還原新聞事件本身。     在那之後,我們又經歷了一系列關於中國政治的跌宕起伏,包括薄熙來案、令計劃兒子車禍、十八大、徐才厚案、周永康案等等。但這些時政報導的筆墨,似乎愈來愈多地集中於一個人身上—執掌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崛起大國的領導人,習近平上任前後的一系列動作,都預

示著他可能將成為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影響中國及整個亞太的最關鍵人物。     習近平做為正統的紅色命脈,自視為命中注定「坐江山」的接班太子。習近平繼承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衣缽,並超越篳路藍縷、打下江山的父輩。在其視野裡,自己才是第二代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都只是為其暖座的過渡人物。這樣的紅色氣質,決定了習近平和其他平民出身的領導人相比,對自我政治理念有更多的堅持,行事更加果敢。     執政三年來,習近平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腐運動;對黨政軍的奢靡與懶散進行了一輪嚴厲整治;另一方面他也在推進司法改革,廢除死刑犯器官移植,平反冤假錯案,推進地方司法獨立;在經濟層面,習近平將治權更多地從

總理手中奪了過來,在應對經濟成長率下滑的同時推進結構轉變。     在中國國內,他不僅在政策上開放二胎生育,還提出自己的口號「中國夢」;在外交上,習近平比過往的中共領導人更為強硬,不僅繼續推進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還力主建設「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     我是祖籍福建,生長於菲律賓的華裔,十九歲到台灣念大學,當記者至今三十多年,在台北十五年,在北京十八年。這期間我採訪過胡錦濤、溫家寶和陳水扁,也對兩岸的人、事、物有不同面向的瞭解與感悟。二○一二年習近平上台伊始,我就有意用我的母語寫一本英文著作,與讀者分享我從業以來的一些見聞和

思考。但過去三年裡因工作繁忙,我也只能在週末與假日進行寫作。承蒙《天下文化》出版社看得起,我決定用中文寫作,讓此書面向華人讀者,希望能讓更多人客觀地認識中國大陸以及台灣。直到今天,大部分的西方媒體還在用西方傳統的價值觀和視角去看中國大陸和習近平,但我衷心希望我兩岸三地的朋友們,無論是出於何種立場,都能不落窠臼。     更關鍵的是,我不希望看到兩岸因為誤解愈來愈深,以至兵戎相見。     對於習近平來說,不解決台灣問題,他的「中國夢」不會圓滿。他任內的幾大目標,除了在經濟上超過美國,黨內發展民主並遏制貪腐之外,就是在台灣與西藏問題上實現和解。     我一直以為,台灣人可

以不喜歡、不服甚至看不起中國大陸,鄙視對岸的經濟模式和政治制度,也可以不忌憚它的軍力,但不能不瞭解它。知己知彼,台灣必須承認中國大陸的存在與崛起,必須面對、正視它的未來走向。因為這一切與台灣人的未來息息相關。     毛澤東曾希望以武力解放台灣,最後因韓戰爆發被迫放棄;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而台灣卻不予理會;江澤民「文攻武嚇」,但台灣人並沒有因此下跪;胡錦濤選擇「防獨」,通過反分裂法;而習近平則會「促統」。台灣人若希望維持現狀,就不能當鴕鳥。現狀不會因為一方逃避就得以維持。正如星雲大師所說,台灣需要智慧,中國大陸需要包容,以至達成兩岸瞭解、理解、化解、和解、和諧、和平。     除

了中國大陸領導人以外,本書還會談及台灣現任和一些歷屆總統。當代人物從來就不好做歷史評價,我也無意做評價。這本書是我對這些年來工作記憶的梳理,希望能由點到面地與讀者分享中國政壇的一些微妙之處。我不是親華派或反華派,只是就事論事(call a spade a spade)。我也不會算命占卜,本書旨在「替龍把脈」,但不開藥方。我希望這些故事和分析能讓讀者明白習近平是什麼樣的人,「預示」而非「指明」他將走向何處。     出於保護的考慮,本書很多消息來源,我沒有辦法透漏他們的姓名。這些朋友無論是退休還是在任,都是冒著被處分或坐牢的風險向外國媒體透露敏感消息。這一點也希望讀者能夠諒解。 習近平

是蔣經國還是戈巴契夫?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在美國加州戴利城,《蔣經國傳》作者美籍華裔的劉宜良(筆名江南)在自家車庫遭到槍殺,行兇者是台灣黑社會竹聯幫份子陳啟禮和他的兩位同黨。他們此行是奉時任台灣國防部情報局局長汪希苓之命,「教訓不識抬舉」、「觸犯天威」的江南。 此事在美國和台灣都掀起軒然大波。真相被披露出來之後,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不僅迫使台灣政府將行兇者繩之於法,更驅使國民黨邁出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江南血案兩年後,蔣家王朝不得不放棄由蔣家子女接班,宣布在台灣「解除戒嚴」,開始民主改革,開放黨禁報禁,釋放政治犯,放寬言論自由。 時隔二十七年,二○一一年十一月,知名律師谷開來在重慶投毒殺害英國商

人海伍德之事曝光,其時任中共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的丈夫薄熙來,也因貪腐和濫權被判處無期徒刑。中國大陸《財新》雜誌總編輯胡舒立發表文章,稱薄案的審理或將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催化劑。但時至今日,外界期待的所謂政治改革並未到來。 政治改革穩中求變 兩件大體相同的事,引發的後果卻截然不同,所為何因?今天的中國大陸與三十年前的台灣既有相似之處,也有絕大的不同。相似之處在於:習近平與蔣經國兩人皆為正統太子黨執掌的威權體制;國民黨自中國大陸潰敗,退守台灣三十多年後打開改革之門,如今中共也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的一個改革關口。 當年台灣周邊的南韓與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相繼完成民主化轉型,實現總統直選。今天,外

蒙古實現民主化,緬甸軍政府也釋放了翁山蘇姬。儘管中國前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提出「五不搞」—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但民主之風吹向中國大陸已是潮流大勢所趨,難以阻擋。就像習近平曾對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長子胡德平所說,中共必須「穩中求變、求進步」。 有鑑於台海兩岸在這一問題上的類似之處,於是外界有聲音認為大陸也應步台灣後塵,進行民主改革。但又有另外一些人感覺到,如果在政治上放鬆管制,中共肯定會像國民黨一樣落選下台,或是像蘇共及蘇聯一般就此死亡和解體。

權力重組與分權制衡:以嘉義市府會關係為例

為了解決歷屆台中市長的問題,作者吳秉芳 這樣論述:

摘要 民主政治根基在於地方自治,地方自治的成效則與議會政治、議事運作息息相關,而議會政治又與派系政治與政黨政治脣齒相依;因此要探討地方政治生態,派系、政黨的消長關係,必須以議會政治為軸心點,向外延伸觀察其每一屆選舉後議會的議長人選、議員組成、議事運作模式、府會關係的良莠,藉以窺知當期地方政治走勢。 在台灣地方政治的發展史中,素有民主聖地美譽的嘉義市,極其特殊的地方政治生態向來是政治研究者希望能一窺究竟之處;嘉義市自升格省轄市以來四十年間,牽動嘉義市地方政治樞紐的嘉義市議會,其議員組成始終以無黨籍為多數,也因此議長寶座長期由無黨籍議員擔任;尤其在2018年以前,地方派系蕭家班長期雄踞議會2

8年,何以兩黨政治強力夾殺之下,蕭家班仍可堅持其派系本位長期與國、民兩黨抗衡拿下議長寶座?!地方派系透過分、合結盟的過程來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猶如蓋姆森的聯盟理論;無黨籍蕭家班亦透過與其他政黨結盟取得政治實力上的優勢位置,即是透過與國民黨或民進黨的結盟進行權力重組,重組後的政治實力大於其他單個團體或聯盟;故本研究從權力平衡的觀點,藉由分析歷屆地方選舉後權力重組下的府會關係的變化,來探討各時期的政府組成、府會關係,以觀察其地方自治體制下分權制衡效能。關鍵字:議會政治、地方派系、府會關係、結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