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昂關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比比昂關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照寫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和查爾斯.惠倫的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娘子!快跟牛魔王一起出來看神龍!「日本專業代標代購網站也說明:簡單來說,只要在比比昂划划手指,就能破除語言障礙、國際貨運、關稅等等麻煩的問題,輕鬆在日本各大平台,包括雅虎、亞馬遜、樂天、mercari 立即下單,其中日本雅虎代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先覺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 洪萬隆所指導 杜宛陵的 台灣美妝風格演化之研究(1945-2010) (2010),提出比比昂關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妝扮文化、妝型、審美觀、化妝品、美妝風格。

最後網站bibian比比昂跨境電商詳細懶人包(2023年更新) - 宜東花則補充:一般情況,本站所收取的空/海運國際運費已包含進口關稅,若需額外支付進口關稅時,本站會另行通知會員並附上稅單請您繳納。 「找好食」由一群熱愛美食的老饕開發囊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比比昂關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為了解決比比昂關稅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

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第一冊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第二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第二冊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

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第三冊簡介】   春秋,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服膺「賴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則,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戰國,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人民躲不掉的日常,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   雄辯,是戰國的風格標誌。墨家以「天志」保證兼愛;孟子讓「仁義」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荀子講「禮」的約束訓練;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而在南方的楚文化,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

原。最後勝出的法家,靠的是現實示範,由此建立「絕對王權」的起點。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抗拒死亡、相信久長,是秦始皇的執念;雷厲執行一統、重今賤古,是秦始皇的野心。但法家的「輕罪重罰」,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冊突破看點】   ◆從《左傳》等自殺故事,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戰」,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從兵馬俑考古,挖掘秦始皇「空前」的心事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第四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

。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

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第四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第五冊簡介】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

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第五冊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第六冊簡介】   漢帝國崩落,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軍事的、貴族的、異族血統大舉襲來的時代,也是一個土地關係翻新、莊園經濟崛起、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是這時代的兩本奇書,標誌著「品」高於「用」的品鑑人物態度,名士崇尚清逸、風流,寧為棄才。在虛無生命心態下,佛教依附黃老東來,成為中國思想新鮮的元素。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

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第六冊突破看點】   ◆一次讀懂「中古」中國的獨特個性   ◆深度認識五言詩,以及無可取代的陶淵明   ◆以營造美文的態度,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亂華的不全是胡,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打破朝代史觀,好好看一看北朝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

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

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

」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

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

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

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

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

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

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

,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

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

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

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

(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

,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我的朋友楊照,以十年時光,透過漫長的「民間講堂」,爬梳中國史的層層迷霧,最終要推出一套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我衷心期待,也誠心推薦。   楊照是臺灣典型「公共知識份子」,博雅多聞,見識恢宏,能見人所不及見,敢言人所不敢言。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論述風潮中,他標舉多角度、多面向,客觀理解中國史,才可撥雲

見日,凸顯臺灣史的獨特性。這就是師承胡適之,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自由主義學風!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閲讀這一系列的書,也認為在此時此刻出版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記得三十年前陪伴兒子讀國中歷史時我非常焦慮,因為歷史課本中完全是刻板的,甚至帶有政治立場的中國史,臺灣幾乎是故事裡的路人甲,是不存在的。於是我決定矯正這樣的觀點,為兒子完成了一個「有臺灣」存在的歷史大表格。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歷史敎育中長大,所以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靠大量閲讀可以找到的臺

灣史料。多年以後,我陸續讀過楊照寫的關於臺灣歷史的觀點,有很多的啓發,也更加相信,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中國歷史絶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拋開所有的政治論述和目的,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是我最能接受的論點。想要了解臺灣,我們得先了解中國,這並不違背臺灣的主體性和尊嚴。   期待這一系列書籍的出版。   ──小野(作家)   過去臺灣人所受的教育,總被教導「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近年則以「去中國化」一詞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其實「去中國化」並不是指揚棄漢字(揚棄漢字的是共產黨政權)或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去中國化」去的是「奉中國為正朔,視臺灣為邊陲」的史觀。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能閃避,甚至要深入了解,如此,才能用最高明的態度尋求相處之道。   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歷史是一條延續的長河,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找到方向往哪裡去。問題在於,歷史的詮釋權往往落在政治權力擁有者手上,由此建構的史觀,不僅單一而且偏狹,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偏偏執政者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過去教科書裡所描述的中國史,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應該是思辨的題材,是啟迪人心的寶庫。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放眼中國千古歷史,提供嶄新的視角,給讀者重新省思,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如果我們看鄰近的日本,長期以來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不管在學院或一般知識界都是如此。然而,長期以來,臺灣缺乏引路人帶我們走進中國歷史。   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庫,中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對於中國是何種態度,我們都要理解這個鄰居給我們的影響,透過歷史理解中華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然而,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難懂,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的稗官野史,無法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楊照的這部通史,幫大家補了一堂不一樣的中國歷史課。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在戰後幾代人的體制教育中,我們從未好

好地認識中國史,而過去三十年來,當我們(正確地)典範轉移到臺灣史視角,更不重視中國歷史了。但誠如楊照所寫,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若能認識那漫長文明所留下的遺緒,如何作為一個外在力量與內在因素,影響或形塑了當下在臺灣的文化內涵與自我認同,我們才更能建立起新的主體身分。這個工作或許沒有人比楊照更適合,一位受過專業中國史學訓練又懂得跟大眾說故事的作家與民間學者。   ──張鐵志(作家)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浩瀚紛繁,想要從中梳理,有時望而興嘆,不知從何讀起。楊照先生這一系列《不一樣的中國史》,則巧妙地找到了詮釋的角度與觀點,不僅思辨歷史的意義,也讓過去的歷史鮮明地活在當代。  

 讀歷史學智慧,歷史不是教科書上的教條文字,更需要理解與善解,挖掘它的價值。《不一樣的中國史》就是這樣的好書,值得探閱。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有句話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當中獲得教訓。」   楊照老師以十年時間「說史」,匯集出百萬字篇幅的大作,訴說曾經輝煌帝王將相、熱鬧尋常百姓人家,儘管早已化為塵土,留下的典故依舊震耳欲聾。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   無論從文化傳承、地緣關係或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可惜因為過往糾葛及現勢衝突,中國歷史的價值逐漸在臺灣遭到忽略或誤解。   楊照新著《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逆勢而起,

意義何在呢?   一、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展現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及詮釋。   二、重視意義脈絡的「通」,扭轉目前簡化、割裂中國歷史的學習方式。   三、統整海峽兩岸、日本及西方學術界跨學科研究成果,非一地、一家之見。   要真正認識臺灣,至少得連結中國史及東亞史脈絡來理解,楊照新著做了連結中國史的部分,但還沒結束,後勢值得期待。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授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年來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有限的中學歷史課堂數,加上升學仍然是重要目標,歷史課的進行多半還是偏重於「歷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至於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出的,通常也只是一句「歷史知識是史家研

究的成果」簡略帶過,於是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課本內容就只是一堆看似有系統的知識堆疊。   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欣然看到史家梳理史料、比較推論的過程,在楊照老師的筆下生動展開,「歷史知識」有了活脫脫的生命歷程,而「製作歷史」的曲折和迷人,也讓史家們的經驗成了一部動人的精采人生。這真是一套好書!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從過往的編年史編排,改為主題式的探究學習,雖然能啟發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但也可能讓學生忽略客觀事件的細節與結果。因此在課堂學習過後,若能選擇閱讀楊照先生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

,必能深化學生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   誠摯推薦給大家。   ──曾冠喆(私立薇閣中學教師)

台灣美妝風格演化之研究(1945-2010)

為了解決比比昂關稅的問題,作者杜宛陵 這樣論述:

從古至今,妝扮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論敬神儀式、社交、自我形象塑造、藝術表現等,都與人類豐富的妝扮行為有關。社會風氣、歷史文化的變遷造就了人們不同的審美觀與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多樣的形象塑造、妝扮行為與風格呈現。台灣自1945年二次大戰後脫離日本統治由國民政府接管政權後,台灣社會普遍認為化妝等同奢侈浪費,歷經電視開播、石油危機、開放觀光等重要事件,直至2010年網路盛行與資訊爆炸的時代,台灣民眾在不同文化的衝擊下觀念逐漸地產生變化,這55年間發展出何種審美文化與妝扮風格之發展,為本研究焦點。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依歷史時間順序分成5大時期,描述台灣美妝風格之發展,探討19

45二次大戰結束至2010年台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產品、通路等因素對台灣民眾的美妝形象的影響以及台灣美妝風格的發展歷史。經本研究之歸納,從1945-2010年台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之變遷,與其對於美妝風格之演化之影響,發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是美妝行為的基石,產品、行銷、通路是使美妝行為豐富多元的推動力。而1945-2010年台灣美妝風格的演化,在審美觀之變化為:(1)美妝是奢侈浪費的行為、(2)美妝是禮貌行為、(3)美妝品不是奢侈品而生活用品、(4)美妝是個人特色與品味的表現、(5)美麗是競爭力,美妝可增進自我外在美的實現與表達,兩性皆重視外表良好。而從美容專家與民眾之言論

歸納得出的妝型特色變遷為:(1)樸素、(2)盲目模仿別人、(3)妝型著重適合自己,不盲目跟隨流行與模仿別人、(4)妝型追求國際流行、吸收外國經驗,呈現多元化、(5)妝型趨於2個極端,精細標準求完美與無特定規範。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

為了解決比比昂關稅的問題,作者查爾斯.惠倫 這樣論述:

布萊德彼特為什麼不去賣汽車保險?最專業的選股人,為何仍無法超越大盤績效?這些問題都跟經濟學有關,也都能在本書獲得答案!   ★美國大學指定參考書,兼具可讀性和娛樂性的經濟學讀本!  ★全球十一國暢銷書,獲選博客來「年度百大趨勢書」!  ★台大經濟系林建甫教授、《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推薦!   布萊德彼特為什麼不去賣汽車保險?  慷慨的育嬰假為什麼反而對婦女不利?  賭客贏錢,為什麼賭場老闆跟大家一樣高興?  為什麼不可能以每坪二十萬元在大安區買到房子?  最專業的選股人,為何仍無法超越大盤績效?   這些問題都有答案,也都跟經濟學有關。  讀完本書,你就能像經濟

學家一樣聰明思考!   經濟學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   總統必須懂經濟學,才知道如何推動對全民最有利的政策。   庶民必須懂經濟學,才懂得在混亂的世界裡趨吉避凶。   然而經濟學常被誤解為一門「沉悶的科學」,充斥著抽象的術語和圖表。但其實那是因為經濟學入門書多半寫得不好,沒能傳達出經濟分析的精采之處,也很少把經濟學分析的成果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如今,查爾斯.惠倫寫出了一本輕鬆易讀的指南,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援引小故事和範例,讓我們看懂生活周遭的經濟學世界。   從買車買屋的決定、吃速食、上大學,到看懂美國次級房貸危機與全球暖化的議題。經濟學無所不在,而且不該只有專家才看得懂。在查

爾斯.惠倫徹底「剝光了經濟學的外衣」之後,經濟學的本質會讓你覺得趣味盎然。難怪知名作家墨基爾也讚嘆:「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寫出的那本書!」 增訂版說明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於2002年首次出版後,廣受讀者及學者專家的好評,亦翻譯為十餘種語言版本(繁體中文版於2003年11月上市)。   ◎2010年,作者針對八年來的時事變化,進行全文增補與修訂,全書架構不變,但作者增寫了一章「國際經濟學」,以索羅斯放空英鎊與冰島瀕臨破產危機等案例,說明匯率的觀念與國家貨幣政策。其他主要的增補內容還包括:說明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風暴、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發展、歐巴馬政府的健保改革,以及日益受關注的全

球化與環保議題。貼近時代脈動的全文增訂版,讓讀者能以最輕鬆、最聰明的方式了解經濟學。   ◎新增一篇《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的推薦專文。   ◎中文版全新封面設計。 作者簡介 查爾斯.惠倫 Charles Wheelan   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博士,現任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哈里斯學院資深講師、非營利性區域規劃組織Chicago Metropolis 2020政策傳播部門總監,並為Yahoo!撰寫專欄。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中西部通訊記者,以及芝加哥公共電台WBEZ的經濟通訊記者,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不定期撰寫文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Becker

)、《漫步華爾街》作者柏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與《出版人週刊》等,均高度讚譽此書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書評讚譽查爾斯「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經濟學到了他手上,變得活潑生動又好讀,還會讓人笑倒在地。」 譯者簡介 胡瑋珊   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曾任英商路透社財經記者與編譯。現專事翻譯,譯作五十餘本,散見於經濟、企管、科技、勵志等領域。曾四度榮獲經濟部金書獎殊榮。   相關譯作請參考個人部落格julieintaipei.pixnet.net/blog 推薦序 絕妙的例子,新鮮的啟示 林建甫 推薦序 經濟學不再沉悶 柏頓.墨基爾 自序 第1課 市場的力量——誰能餵飽巴黎? 第2課 誘因

真的很重要——鋸掉犀牛角就能挽救黑犀牛嗎? 第3課 政府和經濟(上)——政府是我們的朋友嗎? 第4課 政府和經濟(下)——資源分配成了酬庸的工具? 第5課 資訊經濟學——麥當勞到底在賣什麼? 第6課 生產力和人力資本——比爾.蓋茲為什麼比你有錢? 第7課 金融市場——迅速致富和減肥有什麼關係? 第8課 利益團體的力量——為什麼政府預算像耶誕樹? 第9課 注意經濟指標——如何為經濟把脈? 第10課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政府為什麼喜歡通貨膨脹? 第11課 國際經濟學——為什麼連冰島都會倒? 第12課 貿易和全球化——親愛的,你把玉米變成音響了? 第13課 發展經濟學——經濟成長真的難以捉摸? 後

記 二○五○年的生活——七個大哉問 推薦序1絕妙的例子,新鮮的啟示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建甫   這一本書,充滿著有趣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更充滿了經濟學的智慧。   雖然作者宣稱本書是給沒有學過經濟學的聰明人士閱讀的,但即使是學過的人,也值得拜讀此書。因為書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經濟學的思考邏輯,體會經濟學的精髓,以及了解如何將經濟學思維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各面向。如果要說,學生在教科書之外應該閱讀什麼,毋庸置疑,這會是一本最值得推薦的參考書籍。   本書從市場機能開始講起,配上兩個絕妙的例子:可口可樂的業務人員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產品傳到東德去;在巴黎麗弗里街上的餐館裡,隨

時供應著新鮮美味的鮪魚大餐。這些例子讓讀者立刻能體會何謂「看不見的手」——市場機能的威力與魅力。到了一九九五年,東德的可口可樂消費水準已經趕上了西德,而巴黎高級餐館的市場運作良好,沒有大量的剩餘與不足,這些都是拜價格機能之賜。   不僅如此,作者還探討了公共財及外部性等「市場失靈」的傳統問題,舉出史蒂芬.金小說網路連載、維基百科、反恐任務、溫室氣體排放等例子。至於專章探討的訊息不對稱的「資訊經濟學」、生產力及人力資本、效率市場理論、政經難分的利益團體、經濟指標、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等,也都是近幾年經濟學最熱門的主題。   作者不落俗套的文筆,相信能吸引讀者長久閱讀的目光。每一章的副標題也是夠嗆的

,如「比爾.蓋茲為什麼比你有錢?」「迅速致富和減肥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政府預算像耶誕樹?」等等。莫怪乎,連《漫步華爾街》的作者墨基爾都讚嘆,如果要他動筆寫經濟學,這本書就是他要寫的樣子。   二○一○年,作者針對八年來的時事變化,進行了全文的增補與修訂。全書架構不變,但增加了許多貼合時代脈動的最新議題,包括: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與債信危機、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發展、歐巴馬政府的健保改革,以及日益受關注的全球化與環保議題。此外,有鑒於全球貿易日益頻繁,作者以一整章的篇幅解說「國際經濟學」(第十一章),以一九九二年索羅斯放空英鎊大賺一筆,以及二○○八年冰島瀕臨破產危機等實例,說明匯率

機制、貨幣政策,以及經常帳盈餘與赤字的觀念,是關心財經與投資的讀者不可錯過的篇章。   與第一版相同,本書最後是以貿易、全球化及經濟發展來結尾。這是目前世界各國都該關注的課題:如何讓先進國家免於保護主義的禁錮,讓開發中國家由醜小鴨變成天鵝。作者以經濟學的思考為出發點,把貿易與發展畫上等號。他引述佛里曼的話,建議把「反全球化聯盟」改名為「讓全球窮人更窮的聯盟」,令人不覺莞爾。而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在九一一事件之前提出的警告:我們應該投資開發中國家,「不光是為了人道的理由,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一旦爆發動亂,其他國家也很可能面臨失序的危機。」這真是擲地有聲、一針見血的見地。在地球村已然成形的現在

,世界各國可謂生息與共,想要務實達到世界大同的崇高目標,以貿易進行全球化正是唯一之途。   本書從生活週遭的有趣事例,一路談到國家經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讓我們在輕鬆閱讀之餘,不知不覺拓展了視野。這樣的經濟學智慧,將使我們成為更聰明的消費者,以及更有自信的公民。 推薦序2經濟學不再沉悶柏頓.墨基爾   一般咸信,早在一百多年前蘇格蘭人卡萊爾(Thomas Carlyle)將經濟學稱為「沉悶的科學」(dismal science),是因為經濟學看似乏味、無趣而籠統,而且充滿著「一方面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如何」的說法。的確,據說杜魯門總統就曾說過,為了避免曖昧籠統,他想要「獨臂的經濟學家」(譯注

:雙關語,意思是只有一隻手臂的經濟學家就無法說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事實上,這並非卡萊爾的原意。卡萊爾是在提醒我們,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總是必須在多個需求之間作取捨,在互相衝突的價值觀與目標之間作取捨,必須選擇眼前就得到好處,還是把希望寄託在未來更美好的事物上。最重要的是,這個嚴肅的蘇格蘭人強調,任何事物都有成本,而沒有工作和犧牲就無法有任何產出。   當然,的確有許多人認為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是「沉悶」的,也就是無趣之至。如同有人下過定義:「經濟學家就是擅長運用數字,但個性上還不足以成為會計師的人。」經濟學家的黯淡形象多半來自他們所寫的

晦澀文章、莫測高深的圖表,以及過度使用的數學。此外,他們往往不承認自己有所不知。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拿經濟學開玩笑?為什麼學生在修習經濟學這門學科時常常兩眼無神?我認為原因在於經濟學家多半不擅長寫作,而且大多數的經濟學文章過度倚賴代數運算和複雜圖表。此外,很少有經濟學家能傳達出經濟分析的精采之處,或是呈現經濟分析與日常生活有何關連。不過,查爾斯.惠倫的書使這一切改觀了。他具有一種和米達斯國王相反的能力,他若是觸摸金子,就能賦予金子生命(譯注:米達斯是希臘神話中能點石成金的國王,生物經他一碰就會變成金子)。   這本書可謂獨一無二。書中沒有方程式,沒有難懂的術語,也沒有抽象的圖表。雖然在許多經

濟學概念的背後的確有方程式和圖表,但惠倫證明了這些概念可以化為淺顯的文字來表達。他汲取出經濟學的本質,證明「淺顯易懂的經濟學家」這個說法並不是自相矛盾。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經濟學家蒙受著許多不白之冤。經濟分析其實是一門困難且複雜的學科,往往比物理學的分析複雜得多。物理學可以簡潔地解釋單純的系統,例如行星如何繞太陽運轉、電子如何繞原子運行,然而就連物理學在解析自然現象時也難免有困難,氣象預測即為一例。儘管有精密的觀測衛星和繁複的預測模型,氣象學家往往只能粗略地預測「明天的天氣將跟今天一樣」,這種模型雖然無法看見所有的關鍵,整體的預測紀錄卻十分良好。不過,如果要氣象專家針對全球暖化這樣的問題來

做長期的預測,其誤差之大,反倒使經濟預測相形之下顯得準確得多。   經濟學比物理學更困難,是因為我們通常無法在實驗室裡進行經濟學的實驗,而且人類的行為也往往難以預料。經濟學有一個新的支派稱為「行為經濟學」,藉由結合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洞見而廣受矚目,但它仍然無法幫助我們準確預測個體的行為。不過,不能了解所有的事並不代表什麼都不了解。我們的確知道個體行為強烈受到誘因的影響;我們的確知道有許多合乎邏輯的規則,而且我們的知識一直在穩定累積中;我們的確知道凡有賣出必有買入,也知道明顯的獲利機會很少會被忽視——這也是為什麼股票市場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   經濟學或許不那麼準確,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而

且在政府的政策制訂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經濟學家影響著政府的各部門。促進經濟成長、提高就業,同時避免通貨膨脹,這些早就是政府經濟學家的任務。還記得一九九二年柯林頓在總統大選時的致勝口號嗎?「笨蛋,問題在經濟!」內閣各部門都有與經濟息息相關的業務,例如鼓勵競爭與限制壟斷(法務)、管制汙染(環保)、提供醫療服務(衛生)。的確,無論在社會方面、賦稅與支出、國際事務、農業或國家安全議題上,很難有政治決策是不帶有經濟後果的。而且無論政治人物再怎麼懷疑經濟學家解決問題的能力,經濟學家的建言不曾被忽視。凱因斯就曾說過:「那些實踐家自以為沒受到任何學說的影響,事實上卻往往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掌握權柄的狂

人自以為得到天啟,但其狂想卻是得自若干年前的某個三流學者。」   經濟學家在商業和金融業界的影響日益普遍。富達麥哲倫基金的前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曾說,如果你花十四分鐘和一位經濟學家談話,其中有十二分鐘是浪費掉的。但說來有點諷刺,如今專業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乃是用金融經濟學家所研發的技術加以評鑑。此外,經濟學家也影響著無數商業上的決策:為各類型公司預測產品需求,例如通用汽車和寶僑家品;任職於顧問公司,參與企業的策略規畫乃至於存貨管理;協助投資公司規畫證券投資組合,分析預期的收益和風險;針對企業的股利政策和債務對公司普通股股價的影響,為企業財務長提供諮詢。在金融市場上,期權交

易員拎著手提電腦在期權交易所進進出出,電腦中有程式教他們在什麼樣的價位買進和賣出,而這程式就是以某個經濟模型寫出的。經濟分析無論對投資者、生產者和政府的政策制訂者都出奇有用,這是事實。   一般消費者會發現經濟學能解釋許多令人疑惑的日常生活問題。為什麼購買醫療保險對個人而言那麼困難?為什麼我們習慣到麥當勞用餐,即使別的店家做的漢堡也許更好吃?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申請「明星」大學,儘管另外還有許多學校學費低廉而且能提供一樣好的教育?你是否曾納悶,「反向選擇」「公共財」和「囚徒困境」這些常見的術語,跟日常生活有何關連?這些課題都包含在這本讓人讀來津津有味的書中。   常有人說,問十位經濟學家同樣的問題

,你會得到十個不同的答案。可是我敢打賭,如果你問十位經濟學家,為什麼紐約市的計程車和公寓不足,十個人都會回答,限量的計程車牌照與租金管制限制了這些商品與服務的供給。在許多領域中,經濟學家幾乎意見一致:他們一面倒地同意自由的國際貿易能提高貿易國的生活水準,而關稅和進口配額則減損了人民的福祉;他們大體上同意租金管制有損住房的質與量;二○○一年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他們幾乎一致預測這個可怕的悲劇將導致經濟活動緊縮。依我個人在政府部門任職的經驗,經濟學家(不管是保守的共和黨員還是自由派的民主黨員)在觀點上的差異,要小於經濟學家和其他領域專家之間的差異。經濟學家之間即使政治觀點大相逕庭,對多數議題卻都

抱持相同的看法。相對於跨越黨派的政治人物聯盟,經濟學家更容易團結一致,形成跨越黨派的多數。   我認為這是因為經濟學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解讀世界以及思考解決方案。所謂經濟學家的思考,是一連串的演繹推論,並結合經過簡化的模型(例如供給與需求)。經濟學家會在各種限制條件下進行權衡取捨。經濟學家會考量放棄某個選擇所損失的利益,以估算另一個選擇的成本;這是以效率為目標,也就是從有限的資源中獲取最大利益。經濟學家會採取邊際主義或漸進式的取向,關心的是藉由產生某些額外成本,能達到多大的額外利益。經濟學家認定資源有多種用途,而藉由資源的替換可以獲致想要的結果。最後,經濟學家傾向於相信,允許個體自由選擇可以增

進大眾的福祉,並主張市場競爭是特別有效率的機制,讓個體得以表達他們的選擇。同時,雖然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涉及訂定規範(對於「理應如何」的看法),經濟分析往往跳脫價值的議題,或至少不偏重於價值議題。   這本傑作寫得均衡而全面。它肯定了自由市場對提高生活水準的好處,並說明中央掌控的經濟體何以無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它也肯定了政府建構法治以及提供公共財,是市場得以運作的前提。它也說明當自由市場中產生負面外部性,例如環境汙染,或是當市場未能生產出人民想要的物品時,政府可以扮演修正的角色。   你是否好奇,為什麼生產毛海的農民幾十年來一直受到聯邦政府的補助?惠倫解釋政治和經濟如何共同導致這樣的結果。你真的

知道為什麼柏南克會被稱為「美國第二號最有權力的人物」嗎?惠倫揭露了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的神祕影響。你曾納悶為什麼你看不太懂電影《你整我,我整你》(Trading Places)在最後一幕壞人被趕出原物料期貨市場?惠倫把供需的原理講得淺顯易懂。你曾想過那些抗議全球化的人士是否說得有道理?減少經濟整合真的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有利嗎?惠倫為你說分明。當你閱讀報章雜誌時,是否常對當前經濟議題針鋒相對的觀點和莫衷一是的說法感到困惑苦惱?惠倫解讀了這些術語,並且洞悉政治運作,而得以闡明問題的根本所在。他成功地將這門沉悶的科學轉化為國家論述與政策中生動交織的經濟與政治。   惠倫寫出了一本輕鬆易讀的經濟學

指南。藉由呈現經濟學的本質,讓讀者成為更有見識的公民,能更加了解當前重要的經濟議題。他證明了不需用圖表和方程式也能解釋經濟學,證明經濟分析也可以很有趣。對大學和高中的基礎經濟學課程而言,此書是實用的補充教材。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經濟學的入門書,讓那些曾覺得經濟學極端乏味而裹足不前的人改變心意。我自己一直想要寫一本經濟學入門書,但總因手邊事務繁忙而未能著手進行。假如我真的寫了,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寫出的那本書。 自序   這幅景象實在是再熟悉也不過了:在美國某大學的教室裡,研究生站在講台上,對著黑板畫著圖表和等式。他可能說著流利的英語,但也可能不是。課程內容枯燥無比,而且都是數學。考試時,學生必

須畫出需求曲線,或是將總成本函數微分。這就是經濟學的基本課程。   可是,學生卻不見得了解:為什麼經濟學原理會讓蘇聯瓦解?(在缺乏價格體系的情況下分配資源,長期而言會發生困難。)老菸槍對不吸菸的人會帶來什麼好處?(老菸槍死得早,把社會福利和退休金遺留給其他人。)慷慨的育嬰假為什麼反而對婦女不利?(雇主在聘雇時,可能會歧視年輕婦女。)   有些學生能習慣經濟學的思考模式,藉此看到「大局」,但大多數人不是如此。事實上,許多聰明的大學生吃過經濟學基本課程的苦頭,在考試通過之後,很樂於與這個學科分道揚鑣。從此,經濟學和微積分、化學被歸為一類:極為困難的學科,需要記的東西一大堆,而且和日後的人生沒什麼關

係。當然,有些聰明的學生乾脆一開始就逃之夭夭,不修經濟學,但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為什麼?   首先,對知識好奇的人會因此錯過一門刺激、有影響力,而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經濟學的訓練有時候符合直覺,有時候卻挑戰直覺。這個領域中充滿了偉大的思想家,有些已受到大眾的注目,例如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有些則還未在學術圈以外獲得他們應得的聲譽,例如貝克(Gary Becker)和阿可洛夫(George Akerlof)。許多人或許喜愛閱讀美國歷史或名人自傳,卻畏於接近這門容易理解又迷人的學科。   其次,在美國有許多聰明人可說是經濟學

的文盲。報章雜誌常提到柏南克(Ben Bernanke),此人在美國政府因應金融危機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他在做些什麼?即使是政治領袖也需要具備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因為幾乎每一場政治辯論,都有候選人主張,業務委外和全球化會「偷走」美國人的工作,讓美國人變得更窮、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如同所有的市場競爭,國際貿易確實會使某些人落敗,但如果說這會使我們整個國家都落敗,那就大錯特錯了。我所聽過最生動的主張是來自裴洛(Ross Perot),他在一九九二年參選美國總統(當時的候選人還有柯林頓和老布希)。裴洛在競選演說中主張,〈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會使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流失到墨西哥。他的演說

令人難忘,但他的經濟學觀念是錯誤的。他所警告的現象,並沒有真的發生。   裴洛沒有選上總統,但世界各國的領袖雖然贏得選戰,卻不代表他們都真的了解經濟學。二○○○年,法國政府為了挽救國內高達二位數的失業率,把法定工時從一週三十九小時減至三十五小時。這項政策的邏輯是:如果大家都減少工作時數,就能多出工作,讓更多人有工作可做。這項政策看似符合直覺,但就長期而言,除了傷害,不會有任何效果。   法國政府的謬誤在於假設經濟體內的工作數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須分配。這完全是一派胡言。美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來創造了數百萬個網際網路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在一九八○年之前完全不存在,而且也沒有人能預料得到。這些工作也完

全不需要由政府來分配。   二○○八年,法國政府在薩科奇總統的執政之下,立法允許企業和員工協商調整工時,主要是因為先前的政策無法改善失業問題。腦筋清楚的經濟學家都知道這項政策有問題,問題是政治人物以及投票給他們的選民,不願意傾聽這個建議。   這並不是說美國沒有自己的經濟問題。一九九九年,反全球化人士為了抗議世界貿易組織召開會議,而湧上西雅圖街頭,砸爛商店櫥窗,推倒沿街車輛。這些人是對的嗎?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會摧毀環境、剝削開發中國家勞工、讓麥當勞深入世界各角落嗎?《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批評這些抗議人士是「一群想為六○年代復辟的嬉皮」。   二○○八年,歐巴

馬在總統初選期間批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是在柯林頓任內協商出來的。歐巴馬的看法是經濟學,還是政治學?(畢竟他初選時的對手是柯林頓的妻子。)讀完本書第十二章,你自然會有結論。   我可以承諾讀者,本書絕對沒有任何圖表和等式。圖表和等式這些工具當然是經濟學的一部分,因為數學能以簡單又優雅的方式描繪世界,例如要告訴別人現在室外的氣溫有多高,說「三十度」是最簡單明瞭的。但基本上,經濟學原理是合乎邏輯和直覺的,讓我們得以從嚴謹的邏輯當中審視日常生活的問題。波士頓大學的理論經濟學家勞瑞(Glenn Loury)曾提供一個思考練習:假設有十位求職者在角逐某個工作,其中有九位是白人,一位是黑人。而這家

公司奉行優惠待遇政策,也就是如果少數族裔求職者的資格與其他求職者旗鼓相當,公司將會雇用前者。   再假設最後勝出的兩位求職者分別是一黑一白,於是黑人獲得錄用。勞瑞(他是黑人)要說的重點很簡單:雖然因優惠待遇政策而權益受損的白人只有一位(其他八位白人反正也沒有進入最後一關),可是走出公司大門的所有白人求職者都會忿忿不平,覺得自己遭到歧視。勞瑞並非反對優惠待遇政策,他只是要強調,優惠待遇政策的目的本是為了加強族群融合,到頭來卻會造成反效果。   美國曾有個熱門話題:保險公司該不該負擔分娩婦女住院兩晚的費用(原本只有一晚)?柯林頓甚至在一九九八年的國情文中誓言為民眾爭取這項福利。但這樣做是要付出成本

的。在醫院多住一晚不見得有必要,而且費用並不便宜,所以產婦通常不願意自己付錢,而保險公司也是。如果國會立法通過,強制保險公司負擔兩晚的費用(或是提供其他新的福利),那麼保費勢必會調漲。保費一旦調漲,就會有部分弱勢族群負擔不起,無法享受到任何保險。所以這個政策的問題在於:如果改善大多數婦女的福利,意味著少數弱勢婦女將連基本的保險都無法享有,我們是否還願意這樣立法?   在這看似瑣碎的問題中,所牽涉到的權衡也出現在美國健保改革的辯論當中。健保制度愈是慷慨保證各項福利,成本就會愈高,無論負責營運的是政府還是民間機構。事實上,有關健保改革最重要的問題反而常被大家忽視:在現今醫療體系中充斥著各種昂貴的科

技,有些很有效,有些則否,那麼我們要如何規畫這套體制,才能給付物有所值的醫療程序,並有效排除那些昂貴卻無效的程序?   經濟學是不是共和黨的最佳廣告呢?那倒未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雖然大力支持自由市場,但也坦承沒有任何束縛的市場可能存在著極嚴重的瑕疵。美國人狂愛汽車,但問題不在於有多愛車,而是無須為開車支付全部的成本。當然,買了車就得維修保養、買保險、買汽油,可是卻無須支付其他重要的成本:車子排放的廢氣、交通壅塞、道路的折損,以及對其他小型車造成的威脅等等。這就好比拿老爸的信用卡上街狂歡一樣。如果自己得負擔所有的成本,許多事情我們就根本不會去做,例如開著龐然大車到處跑、不搭大眾運

輸工具、搬到偏僻的郊區、每天長途通勤上班。   個人無須為這些行為付出成本,可是社會卻得面臨空氣汙染、全球暖化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調升汽油和汽車的稅率。這樣一來,才能完整反映開車造成的社會成本(本書第三章會有詳細討論)。同理,為了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政府可以增加對大眾運輸工具的補貼,因為這其實也是在補貼乘客。   此外,經濟學家還針對歧視等社會議題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交響樂團有沒有歧視女性的傳統呢?哈佛經濟學家高登(Claudia Goldin)和普林斯頓經濟學家勞司(Cecilia Rouse)想出一個辦法來探究這件事。從五○年代開始,美國的交響樂團在徵選團員時,演

奏者要在布幔後演奏,以確保評審對演奏者的性別和身分都一無所知。結果,女性演奏者獲得評審青睞的人數大增,而且通過初試的可能性比之前高出百分之五十,進入決選的可能性更增加了好幾倍。   經濟學是一種相當強大(卻未必複雜)的分析工具,讓我們可以:回顧過去,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和原因;觀察現在,明白世界運作的道理;前瞻未來,預測政策的改變會造成哪些影響。經濟學就像地心引力一樣,如果置之不理,你可能會跌得鼻青臉腫。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宣告破產,引發了一連串的金融危機,被視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有這麼多有能力理性思考的消費者,最後卻敗在房地產泡沫中?

是哪些腦筋不清楚的人把錢借給這些人?為什麼華爾街金融業會發明出「抵押債務債券」(CDO)和「信用違約交換」(CDS)這樣的商品來,又為什麼這些商品會對金融體系帶來如此大的傷害?   我在第二章中說明,導致金融危機的許多魯莽輕率的行為,其實其來有自,因為金融體系本身已經提供了誘因。為什麼貸款經紀人會不計後果地貸款給房地產買主?因為那不是他們自己的錢!只要銀行核貸通過,他們就可以拿到佣金。貸款愈多,佣金就愈多;貸款金額愈高,佣金也愈高。   那麼,為什麼銀行願意把這麼多資金置於風險之中(尤其銀行已經知道貸款經紀人是為了佣金才把客戶帶來)?因為銀行可以把大部分的抵押貸款「賣」給第三造的投資人,先拿回

大把現金,而那些投資人買下抵押貸款之後,未來將可取得借款人每個月還的貸款作為報酬。(也就是說,銀行不在乎這些抵押貸款是否為有問題的燙手山芋,只要在借款人違約之前,把這些抵押貸款賣給別人就行了。)   那麼,是誰買下了這些抵押貸款呢?我將在第二章中解釋。現在先給一個提示:跟華爾街有關,而且最後的下場不太好。   說了這麼多,我必須承認經濟學領域的專家需要反省。像金融危機這樣顯而易見的災難,經濟學家卻沒能預見到它的爆發。實際上沒人預料到它的嚴重性。二○○五年秋季,有幾位知名的經濟學家在一份權威刊物上寫道:「在二○○四年年底,我們的分析顯示,並沒有房地產泡沫的跡象。」   錯了。這篇文章的內容真是大

錯特錯,因為它明白地駁斥泡沫的跡象,而這些跡象是連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的。這就好比消防隊員來到一棟房子前面,明明已經有煙從屋頂冒出,他們卻說:「沒看到火。」等到二十分鐘後,火苗才開始從閣樓處竄出。二○○四年當時就已經有泡沫。要解釋這個現象,需要結合心理學和經濟學,認知到人有一種傾向,相信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將來也會發生。   經濟學正在轉變當中,就如同各領域的學問也在不斷進展一樣。其中最有趣也最具發展性的是行為經濟學,它探索人們決策的行為,發現有時人並不像經濟學家傳統上預測的那樣理性。人會低估風險(例如肥胖)或高估風險(例如搭飛機),讓情緒遮蔽我們的判斷;人對好消息和壞消息都容易過度反應(例如房地產

價格的上漲,以及後來的下跌)。   許多現象在莎士比亞的眼裡再明顯也不過,但是對主流經濟學來說並不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說過:「經濟行為可以用優雅的模型來正確預測,這樣的觀點可以解釋很多事,但卻不足以解釋當今的金融危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如此愚昧、無能地毀掉自己。這場危機對古典經濟學來說可謂當頭棒喝,而且把原本位處公共政策思維邊緣的心理學考量,推向更核心的地位。」   當然,既有的觀念多半還是有其重要性。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從政之前,是研究大蕭條的學者,這對當前的現狀意義深遠。在第十章我將說明,柏南克在聯準會推行的創造性、積極性的干預措施,其靈感來自三○年代

大蕭條的經驗,讓金融危機不至於更加惡化。   本書逐一介紹了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但避開技術性的結構不談,盡量化繁為簡。每一章的主題都足以寫成一本書,而且其中有些論點足以讓經濟學家窮畢生之力投入研究。化繁為簡的用意在於:就算不知道怎麼蓋房子,仍得以領略建築大師萊特的作品之美。本書不是傻瓜也能看得懂的經濟學,而是寫給從未接觸過經濟學的聰明讀者看的。當經濟學脫掉複雜的外衣,大多數重要的經濟學概念都會變得豁然開朗。   經濟學不應該只有專家才看得懂,其中的觀念太重要也太有趣了。在剝光複雜的外衣之後,赤裸裸的經濟學將令各位感到趣味盎然。 第1課市場的力量—誰能餵飽巴黎?一九八九年當柏林圍牆搖搖欲墜時,可

口可樂的歐洲總裁伊維斯特(Douglas Ivester,後來晉升為執行長)做出了一個明快的決定。他派遣業務團隊到柏林,開始免費分送可口可樂。有些業務代表甚至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可口可樂傳到對面去。伊維斯特回憶當時曾在東柏林的亞歷山大廣場四處問人,想要了解可口可樂在當地的知名度。「我們到處問人喝什麼飲料,還有他們喜不喜歡可口可樂。可是我們根本不必把可口可樂的名稱說出來,只要用手比比瓶身的形狀,他們就了解了。我們決定事不宜遲,還沒考慮到如何獲利,就盡速將大批的可口可樂運到當地。」沒多久,可口可樂就在東德設立據點,甚至免費提供庫存「真品」(real thing,譯注:It’s the real t

hing. 是可口可樂著名的廣告詞)所需的冰箱給零售商。這樣的做法短期來說會虧錢,因為當時的東德貨幣仍然不值錢,在其他國家眼中簡直和廢紙沒兩樣。但這卻是個絕佳的商業決策,而且速度之快是任何政府機關都跟不上的。到了一九九五年,前東德每人的可口可樂消費量已經趕上西德的水準(那時西德已是很大的市場)。從某個角度來看,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可口可樂遞到東德去的,是亞當.史密斯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可口可樂的業務代表之所以送可樂給剛被解放的東德人,並不是在搞慈善事業,也不是對共產主義的未來妄下斷語,而完全是為了做生意:拓展公司的全球市場版圖,提升獲利,以及讓股東高興。這正是資本主義的精髓所在:在市場誘因的

吸引之下,每個人會努力為自己追求最大利益—舉凡分送免費可口可樂、花數年的時間唸研究所、種植大豆、設計能在沖澡時聽的收音機等,都是如此—因此不斷提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經濟學家有時會問:「誰能餵飽巴黎?」來突顯現代經濟社會如何在無數的日常交易中順利運作。法國巴黎麗弗里街的餐館,總有來自南太平洋的份量剛好的新鮮鮪魚。水果攤呈列的產品可能來自十幾個不同的國家,每天早上顧客都可以買到想要的水果,不管是咖啡還是新鮮木瓜。簡單的說,在複雜的經濟體系中,每天都有數十億筆交易在發生,而其中大多數都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預。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水準也不斷獲得改善。現在人們在家中就可以上網訂購電視機,完

全不受時間的限制,這已經令人難以想像。在一九七一年,買一部二十五吋彩色電視機平均要花一個工人一七四小時的工資,但現在買同樣大小的電視機(更耐用、畫質更清晰,而且有更多頻道)平均只要二十三小時的工資,這樣的發展同樣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你認為「電視機愈來愈便宜、品質愈來愈好」算不上衡量社會進步最好的指標(這點我承認),那麼美國在廿世紀的發展應該會讓你改觀: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從四十七歲攀升至七十七歲,嬰兒死亡率大幅降低了九三%,而且小兒麻痺症、肺炎、傷寒和百日咳等疾病都已獲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