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進 黨宜蘭縣長 參 選 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戴興盛所指導 沈嘉玲的 蘭陽平原農田地景之變遷與治理:社會生態系統韌性分析 (2020),提出民 進 黨宜蘭縣長 參 選 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韌性、社會生態系統分析框架、社會網絡分析、環境治理、農田地景、農舍管制、蘭陽平原。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政治學系 張錦隆所指導 韋光星的 宜蘭縣溪南政治版圖變遷之分析-以2001年至2009年縣長選舉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宜蘭縣縣長選舉、政治版圖變遷、區位推論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民 進 黨宜蘭縣長 參 選 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民 進 黨宜蘭縣長 參 選 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 進 黨宜蘭縣長 參 選 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民進黨行動中常會26日首站來到民進黨延續執政陷入苦戰的宜蘭縣,總統蔡英文在代理縣長陳金德及縣長候選人陳歐珀等人陪同下,率多位宜蘭黨公職連訪三個宮廟,到蘇澳鎮進安宮、南安宮、慈惠堂參香。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蘭陽平原農田地景之變遷與治理:社會生態系統韌性分析

為了解決民 進 黨宜蘭縣長 參 選 人的問題,作者沈嘉玲 這樣論述:

近年,蘭陽平原因農舍大量興起,造成農田地景劣化,引起眾多學術研究關注,只是傳統觀點傾向以線性、簡單因子與靜態之分析,預測與控制系統變遷,及期待一體適用之政策達到預設治理目標。近幾十年,有部分學者傾向採取社會生態系統韌性(SESR)之分析取徑,認為系統互動不但包含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且多層級因子間彼此相互作用、影響與回饋,使系統變遷具多重均衡、不確定性與無法預期等特性。故如何理解多元系統與多層級因子的互動動態,以及什麼樣的治理安排與能力,方能應對和適應不確定性、無法預期之複雜、動態的環境與過程,成為自然資源與環境永續治理的核心問題。因此,本研究採取韌性理論觀點,並運用社會生態系統分析框架(SE

SF),以及社會網絡分析(SNA),探討多元系統與多層級因子相互作用的脈絡與動態,對蘭陽平原農田地景之系統變遷與治理之影響。研究發現:第一、多元系統與動態社會網絡的分析,提供研究者更整體、脈絡化與動態的視野,有助釐清關鍵的系統和因子,及識別具影響力之行動者和社會關係,如何交互作用影響系統狀態,並促成治理政策變遷。因而也強調蘭陽平原農田社會生態系統的治理,除建立穩定與良善的政策制度外,應有更多彈性與多尺度的治理安排,以建立適應能力,達到永續治理目標。第二,戰後台灣工業經濟轉型,及1984年開始的休耕政策,使長期以水稻田為主之蘭陽平原農田系統大量休耕。此背景下,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北宜

高的關鍵作用、地方產業與環境特性、重劃政策使農地臨路臨渠、農地生計與市場價格的消長、多元利害關係人的網絡結構與動態等關鍵因子相互作用,造成農舍大量興起,系統漸向不同狀態變遷。此亦提醒維持關鍵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社會生態系統永續的基礎之一。第三,地方社會系統因良好治理經驗與親環境價值認同,形成潛在的治理網絡,助其自我組織面對變遷,提升社會系統調適能力,減緩系統劣化。特別是,地方政府,尤其是縣長,位居關鍵位置同時擁有權力,其與其所處環境的價值取向,影響社會網絡結構與發展,及採取的政策與治理結果。第四,多方利害關係人網絡在不同階段自我組織,試圖影響關鍵權力中介-宜蘭縣政府,終使行政系統專業能力趨弱,

支持永續治理的網絡結構崩解,導致政策與治理結果不斷變遷,增加治理難度。亦凸顯地方治理缺乏權衡多方利害關係人之機制,使政策過度受單一節點及其價值觀影響,以及爭議雙方的社會網絡動員實力所左右。最後,地方治理系統曾具正面影響上層治理系統之能力,反之,後期中央治理系統亦發揮正面管制功能,彼此在不同時期相互緩衝與補位。顯示提供多層級治理系統發展空間與治理彈性,有助社會系統在面對各種變遷與意外的反應與適應能力。

宜蘭縣溪南政治版圖變遷之分析-以2001年至2009年縣長選舉為例

為了解決民 進 黨宜蘭縣長 參 選 人的問題,作者韋光星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是以2001年至2009年宜蘭縣縣長選舉為例,研究各政黨在宜蘭溪南120個村里政治版圖是否有變遷?研究理論方面,採用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又稱之密西根學派的「漏斗狀的因果模型」(Funnel of Causality),探討政黨認同取向、候選人取向、議題取向等三項因素,與選民投票行為和造成各政黨版圖變遷之間的關係。本文研究資料包含中央選委會2001年至2009年宜蘭縣縣長選舉在宜蘭溪南的投票紀錄、選舉公報、政府機關單位所出版宜蘭溪南的人口統計報表,以及深度訪談的紀錄。研究方面,首先統計出各政黨在宜蘭溪南120個村里的強度數據,接著運用Gary King區位推論模型,推算此三次選舉中選

民投票穩定度與變遷度的數據,以分析宜蘭溪南地區各政黨的政治版圖的變動情形;最後,挑選幾位熟悉宜蘭溪南政治生態的政治菁英,進行深入訪談,試圖瞭解政黨認同、候選人特質、政見議題等三個面向對政治版圖變遷的可能影響。主要研究發現,如下所述。在各政黨政治版圖的穩定度與變遷度方面,2001年至2005年溪南地區泛綠穩定度大於0.6有63個村里,而2005年至2009年溪南地區穩定度大於0.6增加到103個村里。2001年至2005年溪南地區泛藍穩定度大於0.6有114個村里,而2005年至2009年溪南地區穩定度大於0.6下降到75個村里。2001年至2005年溪南地區其他無黨籍變遷度都高於0.9,全部都

轉移至泛藍。2005年至2009年溪南地區其他無黨籍變遷度介於0.5~0.8,也是全部都轉移至泛藍。另外,政黨認同、候選人特質、政見議題等三項因素,似乎都對各政黨政治版圖的變動,存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至2005年國民黨選票增加的關鍵因素,主要是中間選民對於執政民進黨的政黨、候選人、政見議題不認同,因而投票支持泛藍候選人。而2005年至2009年民進黨選票增加的決定因素,主要是中間選民對於執政國民黨的政黨、候選人不認同。另外,對泛綠提出的議題認同,因而投票支持泛綠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