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貴三,葉志杰寫的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和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的 一看就懂地理百科(新裝珍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系研究所 劉祖乾所指導 楊仁凱的 晚第四紀以來濁水溪口的陸海相互作用及環境變遷 (2016),提出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沉積環境、海平面、陸海相互作用、沉積相、山溪型河川。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周婉窈所指導 陳育麒的 宜蘭水難的環境背景與「拜駁」(pai-poh)儀式的形成 (2013),提出因為有 宜蘭、蘭陽溪、洪水、水災、水鬼、堤防、民間信仰的重點而找出了 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為了解決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的問題,作者楊貴三,葉志杰 這樣論述:

  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     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     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

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

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   本書特色     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     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

,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晚第四紀以來濁水溪口的陸海相互作用及環境變遷

為了解決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的問題,作者楊仁凱 這樣論述:

台灣因位於板塊交界帶而地質破碎,同時受到季風和颱風等因素的影響,每年輸出大量的沉積物進入海洋。隨晚第四紀以來相對海平面的上升,提供了沉積物在台灣海岸及河口堆積所需的空間。這些河口的沉積物,記錄了晚第四紀河口隨相對海平面上升的環境演變。本研究利用FATE-HYPERS團隊在現代濁水溪河口上鑽取兩孔各約100 公尺長的岩心 (JRD-S、JRD-N),進行沉積學分析,並從中挑取適合樣本進行AMS 14C分析,建立了岩心的年代模式。配合過去兩萬年來全球海水面變動的文獻,重建隨海平面上升時,陸海介面在岩心所在的位置發生的變動,從河川氾濫平原到河口灣,再過渡到三角洲沉積環境的演變。此外,透過正交經驗函

數分析,求得岩心非破壞參數的共變特徵,用量化的方法客觀的解析晚第四紀濁水溪河口沉積環境的演進。分析結果顯示,濁水溪河口在10,000年以前主要為陸相沉積環境,由不斷交替堆疊的河川河道沉積物與氾濫平原沉積組成,分析結果顯示古濁水溪的出海口位置應該比現今位置更為北邊。JRD-S岩心在10,000年左右出現一沉積的不整合面,此後轉為海相沉積環境。JRD-N岩心則為下切河谷形成的河口灣沉積環境,同樣在10,000年左右由單純河流營力所主導的河口環境轉為受潮汐作用影響的河口灣沉積環境。顯示現今濁水溪河口從一萬年以前接觸到海水面,開始海進過程而發展出河口灣沉積環境。從沉積相中最大海漫面出現的位置,可以推測

整個海進的過程大約持續到6,000年前後。隨海水面穩定後,濁水溪口平原沿岸從海進沉積系統轉為加積沉積系統。岩心中記錄了潮控三角洲的發展過程,先從遠濱沉積環境轉為水下潮脊沉積,隨著沉積環境逐漸變淺逐漸變淺發展出上部河口三角洲。在JRD-N的位置逐漸轉變為河口三角洲時,在JRD-S則以潮間帶沉積為主。正交經驗函數分析結果的各模態也客觀解析出了沉積環境變異的主要模態,包含有粒徑主導的模態、似古土壤模態以及沉積物風化搬運差異模態。研究結果顯示晚第四紀以來海平面與河流角力的結果,同時也這角力的過程也決定了研究區域所在的陸-海介面位置和沿海沉積環境的變遷。

一看就懂地理百科(新裝珍藏版)

為了解決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的問題,作者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 這樣論述:

  經典長銷不墜   認識台灣必備寶典   圖文並茂,輕鬆掌握地理學習關鍵   地震波有哪幾種?   地形雨、對流雨有什麼不同?   降雨量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十七級風吹在身上是什麼感覺?   台灣主要斷層分佈在哪裡?   地理知識 一目了然   地理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地球、地質、氣候、水文,與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等自然現象,對你我的生活更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地理名詞包羅萬象,有些過於艱深,讓人不易理解;有些名稱相近,讓人似懂非懂。   遠足文化累積許多豐富專業的台灣相關地理資料,應讀者期待,將生活與學習常見的地理名辭與理論,歸納整理對照, 並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加上多量、

大幅、全彩、精緻的手繪圖與照片,讓無形的現象在圖畫中成了易於理解的常識。   豐富的圖解內容沒有文字的枯燥,更能詳細清楚呈現,不僅是實用的工具書,也是好看、有趣的自然科學讀物。   生動的地理動畫,好看、好玩又好懂   將動態的地理動畫搬演於紙本書上,具體描繪自然地貌演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搭配清晰簡明的解說,給予身歷其境的閱讀感受,輕鬆建立清楚的地理觀念。   涵蓋九年一貫課程內容、特闢「認識台灣」專欄   本書全盤介紹九年一貫課程內,基本而重要的自然地理名詞及觀念,並且特闢「認識台灣」專欄。台灣本島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有地震、颱風、豪雨等現象產生,國人愈來愈發現:降水、斷層、河流作用、

震波等出現在課本上的地理名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不僅是學生學習須知,對許多台灣自然現象的了解,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能不知道。   完全圖解、檢索便利,地理學習超簡單!   本書較國外翻譯之地理工具書,更貼近國人的所知與理解,並多以色彩豐富、層次清晰的照片與手繪圖輔助說明,加上豐富的「認識台灣」專欄,更實用、更好看。依照相同主題排列辭條,讓讀者易於了解相關知識,書末附檢索,方便讀者查閱。 得獎紀錄       榮獲金鼎獎、好書大家讀獎項認證 名人推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國川博士 推薦序   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地理教師兼教務主任暨教育部地理學科中

心兼任助理蕭坤松老師推薦序   台北市高中地理科種子教師 廖偉國 審訂  

宜蘭水難的環境背景與「拜駁」(pai-poh)儀式的形成

為了解決氾濫平原三角洲沖積扇的問題,作者陳育麒 這樣論述:

宜蘭在臺灣東北,兩面夾山,一面向海,形勢獨立,地勢西高東低,由宜蘭濁水溪(今蘭陽溪)貫穿中間,溪水所沖刷出的沖積扇與三角洲便成為宜蘭平原最主要的地形。宜蘭多雨,無論是夏季的颱風雨,或是冬季東北季風所帶來的季風雨,都帶來豐沛的水量。每當降雨量強度暴增,蘭陽溪就可能發生洪水,造成中下游的河川改道,使得低窪地區盡成水國。 宜蘭平原最初的原住民是噶瑪蘭人,他們有極強的親水性,散居於多水的宜蘭平原,漁獵與行船貿易等生活皆依水而生。清嘉慶元年(1796)漢人開始進入宜蘭平原開墾,漢人農耕定居的生活型態與噶瑪蘭人迥異,優勢的農耕技術使得漢人逐漸成為平原的強勢族群。漢人的村落隨著開墾路線逐漸開展,但每

當暴雨來臨,洪水爆發,就可能會發生水沖沙壓的水難事件,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本文首先分析論述宜蘭地區易患水難的自然與人文背景,著重人群與地理環境關係的討論。 水難對宜蘭地區造成的衝擊極大,自清代開始即有洪水記錄,但因技術能力的限制,清代對於宜蘭洪水的防治相當消極。日治時期,臺灣殖民當局以近代化的政府力量興建宜蘭濁水溪堤防工事,自此沿河兩岸的居民才能減免水難之苦。然而宜蘭平原的地形與氣候因素,堤防無法完全使洪水匿跡,沿河兩岸的居民仍對洪水懷有恐懼。宜蘭民間稱洪水來犯為「做大水」,而做大水的歷史記憶長存於居民心中,我們可以從回憶錄、文學創作與口述歷史中發現。本文的第二個討論重點,在於宜蘭人如何

利用民間信仰的祭儀應對水難事件。本文以蘭陽溪北岸的深溝地區為例,從漢人的水信仰切入討論,進入深溝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利用口述訪談與記錄拜駁(pai-poh)的儀式,分析厲鬼信仰與水難祭儀對於地方受難的意義。 宜蘭人居於深受水患所苦的不穩定的環境中,所發展出的開發與建設,無一不與大水的環境因素互相依存。本文考察宜蘭相關的水難祭儀,可以看見宜蘭庶民身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在最原初的民間信仰模式中,以最直接的獻供、祭祀,企圖化解水難帶給地方的威脅與恐懼,並試圖以此達到與自然環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