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積扇平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沖積扇平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威智寫的 凡人的山嶺 和謝瓊儀的 濁水溪相關傳說探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蔚藍文化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佛光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姚玉霜所指導 吳素梅的 三山國王之民間信仰研究 以宜蘭縣員山鄉福興廟為例 (2021),提出沖積扇平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三山國王、民間信仰、員山鄉、惠好福興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地震研究所 温怡瑛所指導 林書丞的 利用單站頻譜比法及時頻分析探討強地動對宜蘭沖積扇平原的場址效應 (2021),提出因為有 宜蘭沖積扇平原、強地動、單站頻譜比法、時頻分析、非線性度值的重點而找出了 沖積扇平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沖積扇平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凡人的山嶺

為了解決沖積扇平原的問題,作者王威智 這樣論述:

  山就是山。   身為一個普通人,   不打算做世間任一存在的侍者。   來去山嶺不是日常生活,   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曾藉著山——而非   在山的身上——獲得啟發,   那必然是安靜,   或者更安靜。   「我循著採花人的視線跟他一起看,看他看什麼。   我的新康與他的新康顯然不一樣。就在我一身淋漓大汗爬上三角點,細數認識的山頭,同時聆聽認得更多山頭的前輩一一指出我所陌生的山頭,那一刻或許他正出神望著我所在的新康峰頂。   他當然聽不見也不必聽見絕頂上的叨絮。所有執意跋涉深入萬山者在隔著一溪一谷的他的眼裡只能淹沒於高大的山容與黛綠的山色,毫不顯眼地融進他的日常生活,

變成透明得令人安心的風景。」   山是臺灣最高的風景。十年之間,王威智經常出入山與森林,看見不重覆的稜線,有時爬走其上,視野大開,看見立體的臺灣島,感到一種不可取代又難以描述的狂喜的撞擊,臺灣最高風景引發的震撼比大峽谷或峽灣或無盡的沙漠複雜,夾帶著情感,就像一枚長了肉的驚嘆號。山是一面鏡,與朋友同行,也和陌生人共走,王威智在山上看見形形色色的品德。   山就是山,山之於人,最大的意義或許在於啟發,而非給予或教導,這就是《凡人的山嶺》一書所描述的,一個普通人來去山嶺的紀錄,及其所見所聞所思與所感。 名家推薦   「我們總會好奇,那道山稜線後面是怎樣的風景,如同好奇海平線後頭可是一片截然不

同於現實生活的新世界。《凡人的山嶺》,帶領我們的眼看見山稜線後面的新世界,帶我們的心去聽見山林的平靜與孤寂,帶我們面對山的重量,並由此思考為什麼爬山?又為什麼「百岳」?」——廖鴻基  專文推薦  

三山國王之民間信仰研究 以宜蘭縣員山鄉福興廟為例

為了解決沖積扇平原的問題,作者吳素梅 這樣論述:

宜蘭位於台灣東北方,長年多雨;縣內員山鄉位於雪山山脈的南端,南倚蘭陽溪為界,宜蘭風土有其特性,在台灣獨樹一幟。地理方面,宜蘭東臨太平洋,三面環山,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南北聳立,有峻偉的高山、豐沛的山林資源和阡陌沃野的蘭陽平原。蘭陽溪、宜蘭河、冬山河源於高山,流經平原,注入太平洋。海中浮現的龜山島宜蘭各地都可以遠眺,是最重要的地標。蘭陽平原狀似三角形,各頂點相距約三十公里,為精華區域。山脈阻隔與外地的交流,地理的封閉性使宜蘭能獨立發展,少受外界影響,得以保持傳統的美。 人文方面,宜蘭是個多族群的社會,早在漢人進入宜蘭之前,蘭陽平原上的住民是平埔族的噶瑪蘭人。其後,陸續有哆囉美遠人、猴猴

人、泰雅人、漢人及西部平埔族等的移入,形成互動頻繁、豐富多元的文化。由於人數懸殊,漢人逐漸成為優勢族群;而因入蘭較晚,當年漢人開墾的痕跡和原住民的遺風,至今仍能追尋。獨特的宜蘭風土造就宜蘭的特色,生活在塊土地上的人民,歷經努力,逐漸孕育出宜蘭人樸實的特質。 在一九八〇年代中葉,台灣社會邁向民主開放,宜蘭則是開風氣之先,在宜蘭縣政府和地方人士的熱心推動下,不只硬體建設有長足進步,文化素養亦日漸提昇。宜蘭的建設和民主風範受全台注目,宜蘭人風格和宜蘭精神也日漸確立。因此,抒寫宜蘭,留下宜蘭人奮發的歷史記錄,昭示後人,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兩百多年前的宜蘭移民,閩南人率先入蘭開墾,盤據平原菁華地

帶,客家人比較晚到,人數較少,轉往邊陲的丘陵地討生活,分布在冬山、三星、員山等地,在艱困環境中求生存,養成刻苦耐勞的傳統,即便碰到困難,也不輕易低頭。 員山鄉位宜蘭平原的西部,其地形南以蘭陽溪和三星鄉、五結鄉為界,北邊則隔著大礁溪及山脈與礁溪鄉及台北烏來鄉相望,整個枕山地區就位在員山鄉的東北及北邊部分,屬於員山鄉山地及山谷沖積扇平原地帶,鄉內共分成十六個村,員山村為行政中心所在地。 而三山國王廟在本縣的比例與意義是佔有非常重要地位,據根據內政部統計,宜蘭縣內客家人約有7萬人,雖非全國最多,但客家人重要信仰中心三山國王廟,全國登記數為兩百一十四間,宜蘭縣就有四十間,是全國最多的縣市,而宜蘭

縣又以員山鄉最多。 員山鄉惠好村在清代稱為吧荖鬱庄,日治時期延襲此名,僅在大正九年(1920),改庄為大字;光復之後,將大字改為村,仍稱吧荖鬱庄;民國39年依行政區域調整方案,重新調整行政區,並將原來番社名稱全部改名,取其惠賜安好之雅意,惠好福興廟前身為福德祠,緣起於嘉慶年間定居芭荖鬱社的漢人所奉祀的土地公。 綜上所述員山鄉三山國王的信仰的發展極具特色與成熟,近年來社會經濟網絡資訊快速發展,人們工作壓力越是強大,追求生活上的壓力釋放宗教信仰帶來精神寄託與支柱,藉由宗教、人文歷史與藝術的結合,讓心靈寧靜,享受慢活安定的心靈能量。

濁水溪相關傳說探析

為了解決沖積扇平原的問題,作者謝瓊儀 這樣論述:

  本書以臺灣第一長河濁水溪為主題,從史學、地理學、民間文學不同角度探討河流與人們的對應關係,呈現特有的濁水溪文化。   濁水溪不僅為居民提供物質資源,也成為人們精神層面上的寄託,他們以豐富聯想力和生活經驗,融合對於濁水溪的深刻觀察與體驗,流傳在口耳之中,伴隨特定的時空背景,發展出一連串的傳說,每則傳說都代表了濁水溪的多樣面貌。   當居民敘述濁水溪的動人傳說時,也抒發了愛鄉戀土之情,無論是山川草木、風俗物產,或是歷史的痕跡,這些質樸的聲音,值得我們永久保存。   作者簡介 謝瓊儀   臺灣彰化人,成長在濁水溪流貫的八堡圳旁,對於濁水溪有著特殊情感,就讀研究所時主修民間文

學,以采集民間文學作品為專題研究,2013年磺溪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優選,目前為高中國文科教師。   第一章  導言 7 (一)素材之采集 12 (二)資料之整理 12 (三)資料之對焦與分析 12 論述篇 15 第二章  濁水溪自然地理環境之探析 16 第一節 濁水溪之自然地理環境 16 第二節 濁水溪之河道變遷 48 第三章 濁水溪人文變遷之探析 58 第一節 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的開發 58 第二節 濁水溪之水利建設 68 第三節 濁水溪與流經鄉鎮之關係 84 (一)竹山鎮與濁水溪之關係 84 (二)二水鄉與濁水溪之關係 88 (三)西螺鎮與濁水溪之關係 92

(四)溪州鄉與濁水溪之關係 95 (五)北斗鎮與濁水溪之關係 98 (六)竹塘鄉與濁水溪之關係 99 第四章  濁水溪相關傳說探析(上) 102 第一節 濁水溪溪水特性之傳說 107 (一)濁水溪混濁不清之傳說 109 (二)濁水溪清濁與民變關係之傳說 116 第二節 濁水溪水利建設之傳說 129 (一)林先生之傳說 130 (二)八堡圳跑水祭傳說 138 第五章  濁水溪相關傳說探析(中) 143 第一節 濁水溪水災之傳說 144 (一)警告濁水溪將氾濫的傳說 144 (二)濁水溪水災之傳說 153 (三)征服水災之傳說 162 第二節 濁水溪相關之信仰傳說

170 (一)濁水溪水神信仰之傳說 171 (二)土地公信仰之傳說 179 (三)石頭信仰之傳說 185 (四)樹神信仰之傳說 194 第六章  濁水溪相關傳說探析(下) 199 第一節 濁水溪地方風物之傳說 199 (一)地方風物之傳說 200 (二)地名之傳說 211 (三)土特產之傳說 212 (四)橋的傳說 217 第二節 濁水溪相關其他民間文學作品探析 220 (一)濁水溪相關民間故事探析 220 (二)濁水溪相關諺語探析 222 第七章  結語 232 采集篇 241 凡 例 242 采集篇一 濁水溪相關地方風物傳說采集 243 采集篇二 濁水

溪相關民間故事采集 292 采集篇三 濁水溪相關諺語采集 295 采集篇四 講述者資料 307 附錄 濁水溪相關傳說類型結構表 312 參考書目 337   序   本書以臺灣第一長河濁水溪為主題, 從史學、地理學、民間文學不同角度探討河流與人們的對應關係, 就架構而言, 第一、二章說明濁水溪之重要, 包括濁水溪之自然地理環境介紹及濁水溪溪水之特性, 並從清代方志輿圖中歸納出濁水溪河道變遷情形, 以瞭解濁水溪自然地理環境之背景。   第三章探討濁水溪之人文變遷及沖積平原開發過程, 論及清代濁水溪下游水利建設的經過、水利建設對於臺灣中部農業發展之影響, 從中開展濁水溪與流經

鄉鎮間之關係。   第四章針對濁水溪有關的傳說加以探討與分析,就濁水溪溪水混濁不清特性之傳說來看, 包括濁水溪混濁不清之傳說, 解釋溪水混濁之成因與來源,以及濁水溪清濁與民變關係之傳說, 溪水清濁與特定歷史事件的關聯性, 溪水突然變清, 居民傳說即將改朝換代或將發生大事, 同時探討與濁水溪有關水利建設之傳說, 濁水溪水利建設的過程中, 以八堡圳的開鑿最為重要, 包括協助八堡圳開發的神秘人物林先生之傳說、以及八堡圳啟用時進行跑水祭之傳說, 從這些傳說中探究人們對於濁水溪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反映。   第五章依其傳說性質與內容,包括警告濁水溪即將氾濫的傳說、水災傳說、征服水災之傳說三個部份,

探討濁水溪發生水災對人們的影響, 並觸及濁水溪相關信仰傳說, 包括水神信仰之傳說、土地公信仰之傳說、石頭信仰之傳說、樹神信仰之傳說,產生這些信仰的原因, 與祈求濁水溪水源豐沛以及減少水患有關。   第六章論述濁水溪的地方風物傳說, 包括地方風物之傳說、地名之傳說、土特產之傳說、橋的傳說, 並將濁水溪相關民間文學作品一併討論, 以濁水溪相關之民間故事與諺語為主要, 並於書末收錄濁水溪相關之民間文學采集作品, 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為之記音, 保存口頭文學資料, 以為文化之傳承。 謝瓊儀  

利用單站頻譜比法及時頻分析探討強地動對宜蘭沖積扇平原的場址效應

為了解決沖積扇平原的問題,作者林書丞 這樣論述:

在地震造成的災害中,場址效應(site effect)帶來的影響往往不可輕視,尤其是鬆軟沉積層(sedimentary layer)的場址效應往往造成該地區產生更劇烈的晃動,近年來臺灣東部附近時常發生中大型地震,對於臺灣北部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本研究針對同屬於沉積場址的宜蘭沖積平原進行一系列的場址分析,希望對於宜蘭平原場址做出貢獻更加了解其場址效應。 利用位在沖積平原上的TSMIP(Taiwan Strong-Motion Instrument Program)強地動測站,挑選可能造成強地動的強震事件,以單站頻譜比法(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

l Ratio, HVSR)進行場址效應分析,也經過S-transform時頻分析,另外也進一步分析強震可能所造成的非線性場址響應(nonlinear site response)的影響:(1)低頻段場址放大效應(amplification);(2)高頻段的壓抑放大效應(deamplification);(3)主頻(predominant frequency)位移至低頻段,並以非線性度值DNL (Degree of Nonlinearity)量化非線性場址響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PGA(Peak Ground Acceleration)與DNL分布有以下幾點趨勢:(1) DNL值與PGA有

正相關性;(2) 地表地質越堅硬,造成非線性場址響應所需的PGA越大;(3) 場址越堅硬,平均DNL值也越低。另外,非線性響應造成主頻下降幅度與地質或沉積厚度有關,主頻下降的特性將影響高樓層建物,透過經驗公式換算建物自然振盪頻率對應的樓層數,結果顯示平原區強震主頻大多為對應至中高樓層之建物自然振盪頻率,而南邊靠近山麓的測站則是對應至低樓層建物。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調查的2005年宜蘭雙主震受損建物分布狀況,與本研究發現場址放大效應集中在蘭陽溪以南的結果相符合,也發現有些測站的雙主震之主頻換算建物自然震盪頻率與附近受損建物樓層數一致,這樣結果表示主頻的分析是不可忽視的,希望未來對於強震主

頻分析結果能應用在宜蘭建物的防震設計上,抑制共振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