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罰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嶺東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黃承啟所指導 賴志展的 強制執行法之比較-以臺灣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為例 (2021),提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罰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強制執行、房地豁免、蔑視法庭、債權滿足確認書、財產開示。

而第二篇論文嶺東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陳介山所指導 陳應交的 違反廢棄物清理法行為主體法律責任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連帶責任、一行為不二罰、廢棄物清理、狀態責任、行為責任、環保爭議處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罰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罰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強制執行法之比較-以臺灣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為例

為了解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罰單的問題,作者賴志展 這樣論述:

近年來美國的刑事訴訟法及民事訟訴法影響著我國刑、民事訴訟法的修法及學說理論的變動,而國內民事執行法的研究向來以參考德、日等國為主,很少提及美國的民事執行法,而一部法典的誕生絕對是經過歷代、當代法學名家反覆思考、字句琢磨的成果,所以必定有可觀之處,從英美法系的美國民事執行法與大陸法系的臺灣法制作比較,從而了解美國對於民事執行是如何運作及法令的解釋,「禮失而求諸野」或許太平洋彼岸有值得我方效法之處。 考察美國民事執行法與我國的制度,岐異很大的有下列幾項:一、立法制度:美國加州不採訴訟、執行分立的立法模式,民事執行只是民事訴訟的一部分,與我國目前制度不同。二、執行主體:美國法院無執行

處的設置,辦理民事執行的機關為司法警察機關。三、執行名義:在美國加州的執行名義稱為「執行令」,能成為執行名義只有「判決」一項,在我國能成為執行名義有數種,其中以判決為執行名義在實務運作上反而僅占少數。四、動產、不動產執行:動產、不動產執行規定占據我國法典近一半的篇幅,但在美國加州法典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一,且在不動產拍賣程序上,不像我國冗長的減價程序,倒似我國動產拍賣現場喊價,且一拍終結,此點深刻影響執行效率。另外,不動產執行上,美國獨有的「房地豁免制度」為我國所無。五、財產開示及調查:美國加州在民事執行程序中的調查財產資料及聽證程序與訴訟中相較差異不大,皆為當事人權能,僅調查標的不同,以上兩者

在我國執行程序中受到相當限制。六、結案制度:我國對於執行終結未受償的債權,製發債權憑證交付債權人,美國加州無債權憑證制度,反而是在已繳納的情形下,債權人須製作債權滿足確認書交付債務人及法院,防止重覆執行,與我國有著相反的立法思考。 除了上述的不同點之外,在「對人執行」上,我國於管收有具體的成文規範,而在美國管收無成文規定,但類似制度為「蔑視法庭」規定,以不遵從法官履行命令而將債務人監禁,所以如何調查債務人有無管收事由,這是在執行過程中最嚴肅的課題,尤其債務人表面上看似無財產,但實際上有財產、有履行能力的狀況,即債務人有隱匿或處分財產等脫產行為,這點有賴財產異動、債務人金流的充份調查,在我

國民事執行實務上,若想依靠執行人員實現,在執行上力有未逮,在法制上亦未賦予債權人足夠的調查請求權及主導權,與美國加州法制相異其趣,筆者認為此點為本國法制上的大問題,本文以目前行政執行經驗為例提出相應解決辦法,對惡性倒債之輩,無僥倖空間,相繩以法,維社會公平。

違反廢棄物清理法行為主體法律責任之研究

為了解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罰單的問題,作者陳應交 這樣論述:

首先,從食品安全問題、生態問題、政治問題和環境問題,通過從各個層面深入分析《廢棄物清理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及效果,本研究期望結合環境學、經濟學和法律學的範圍,增加強化我國環境保護之法律法規、法律常識和環境教育之有效性,使全世界所有公民和人類擁有一個清潔、安全、衛生的生活環境和活動空間,藉此得以繼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尤其經濟成長與工業的發達造成廢棄物的產生是必然的製造過程之一環,企業主如何在公司治理要求下,遵守廢棄物清理法所規定義務,以免除法律上所負之責任,是目前每位企業主極為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精神 ,現行《廢棄物清

理法》就廢棄物之清理,查立法有第11條:「一般廢棄物清理主體之規定,有關執行機關、管理機構與私人土地或建築物該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各自清理區域之責任」,第14條﹕「一般廢棄物應由執行機關負責清除、處理責任」,第15條﹕「物品或包裝與容器之製造、輸入之業者或原料、輸入或製造之業者與販賣業者間應負回收清除處理之連帶責任」,第16條﹕「應負回收、清除、處理之「責任業者」 應依政府公告之費率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用以做為中央主管機關統籌分配使用之資源回收基金的管理制度」,第30條﹕「事業廢棄物清理委託人與受委託人間負連帶清理責任及環境改善責任」與第71條﹕「廢棄物非法棄置得由管理機關、執行機關命其限

期清除處理,由其委託人、受委託人與管理人、使用人、所有人負第二次連帶清除與改善環境之責任,逾期不為清除處理管理機關與執行機關得不經土地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同意,強制進入公私場所進行有關採樣、檢測、清除或處理等相關措施,由政府代為清除其清除處理費用,執行機關有權行使求償權,並於屆期不清償時移送行政執行機關強制執行(廢棄物清理法第65條參照)」,重視行為責任之分辨、事業委託與受託者間之連帶責任與刑法及行政罰法之規範、闡述連帶責任範圍及所涉行為責任之管理理論、經濟法律學說、違法狀態及實務見解分析,並援引法院裁判進行個案分析,期盼透過本研究研擬妥適的立法面與執行面,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及精進廢棄物管理

制度,以達到減少廢棄物之產生與生態衛生安全平衡發展之成效,並強調生態環境、資源回收與零廢棄物之理念,以提升全民綠能觀念並適切研討出合乎民情、法理制度與良善管理之政策,強調企業社會責任之四大責任 一經濟責任、二法律責任、三倫理責任、四自由裁量責任之理論,融入國際碳權及碳稅機制應變處置方針,最終提出廢棄物清理法、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管理辦法修正建議並研擬環保爭議處理法草案作為本研究之建議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