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新寫的 防腐蝕塗料塗裝技術 和孫大元的 塑膠面層運動場地建設與保養指南(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厚度少0.5cm 卓乃潭排水社斗段護岸刨除重做也說明:王惠美表示,三處瀝青混凝土厚度的抽驗結果,雖與契約規定相符,但4.5公分厚,只達設計規範標準值5公分之最低限值;考量其AC厚度分布性仍有不均勻、施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人民體育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蘇育民所指導 鄒承杰的 探討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抗滑能力與溫度效應之研究 (2021),提出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抗滑能力、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三輪式旋轉磨耗儀、旋轉式雷射表面紋理量測儀、動態摩擦係數儀、英式擺垂儀、水膜厚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蘇育民所指導 吳瑞安的 探討鋪面表面功能性質與多層結構溫度監測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瀝青混凝土、溫度梯度、BELLS3 溫度預測模型、表面功能性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02798章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則補充:(11)CNS 8755 瀝青鋪面混合料壓實試體之厚度或高度試驗方法 ... (1)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時,承包商應將各種用料送往政府機關、大專院校設置之試驗室辦理或由財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防腐蝕塗料塗裝技術

為了解決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的問題,作者劉新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介紹了防腐蝕塗料及其塗裝技術,具體包括腐蝕機理、防腐材料的選擇、重防腐塗料、功能性塗料、底材的表面處理以及塗裝施工和塗裝質量控制等內容,並深度解讀了目前國內、國際標准和相關的安全數據,反映了國內外防腐蝕塗料與塗裝技術的新規范、新工藝及應用現狀。本書可供從事防腐蝕塗裝設計、施工的技術人員閱讀使用。1991年起從事防腐蝕塗料塗裝工作,先后在包括蘭陵化工集團、阿克蘇諾貝爾PPG、佐敦塗料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負責工程塗裝、教育培訓、技術支持以及市場調研等相關於石油化工、機械工程、火電風電核電水電、基礎設施、橋梁、海港工程、海洋平台、遠洋船舶等方面防腐蝕塗裝技術工作。編著有《鋼結構防腐蝕與防火塗裝技

術》、《中國塗料協會防腐蝕塗裝技術培訓教材》、《防腐蝕塗裝與應用實例》、《橋梁塗裝工程》、《防腐蝕塗料塗裝問答》等,銷量不俗。 第1章 材料的防腐蝕保護1.1腐蝕基礎知識/21.1.1腐蝕的定義/21.1.2金屬的腐蝕/31.1.3腐蝕環境/111.1.4金屬的高溫腐蝕/171.2材料的選擇/191.2.1鋼鐵/191.2.2不銹鋼/211.2.3鋁和鋁合金/221.2.4鋅/231.2.5銅和銅合金/241.2.6鈦和鈦合金/241.2.7鎳和鎳合金/251.2.8混凝土/261.3結構設計/281.3.1結構設計的重要性/281.3.2鋼結構塗裝工作距離/301.3.

3縫隙處理/301.3.4幾何結構的影響/321.3.5金屬的連接/341.4表面保護性塗層/361.4.1塗料/361.4.2電鍍/371.4.3熱浸鍍鋅/371.4.4機械鍍/381.4.5金屬熱噴塗/381.5陰極保護/401.5.1陰極保護的原理/401.5.2犧牲陽極保護/401.5.3外加電流陰極保護/421.6緩蝕劑/43第2章 重防腐塗料2.1防腐蝕塗料的作用/472.1.1保護作用/472.1.2裝飾作用/472.1.3特殊功能作用/482.2塗料的組成/482.2.1成膜物質/492.2.2顏料/492.2.3助劑/532.2.4溶劑/532.3塗料的分類和命名/582.

3.1GB/T2705—2003《塗料產品分類和命名》/592.3.2GB/T2705—1992/622.4塗料的成膜過程/642.4.1物理干燥/652.4.2化學固化/652.5重防腐蝕塗料/662.5.1重防腐蝕塗料概述/662.5.2高固體分塗料/672.5.3無溶劑塗料/682.5.4富鋅漆/692.5.5玻璃鱗片塗料/712.5.6陶瓷塗料/742.6防腐塗料的主要類型/742.6.1生漆/742.6.2瀝青漆/752.6.3醇酸樹脂塗料/762.6.4含氯防腐蝕塗料/772.6.5丙烯酸塗料/832.6.6有機硅樹脂塗料/842.6.7環氧樹脂塗料/852.6.8聚氨酯塗料/89

2.6.9氟樹脂塗料/912.6.10聚硅氧烷塗料/942.6.11聚脲彈性體塗料/962.7水性重防腐蝕塗料/992.7.1水性重防腐塗料概述/992.7.2水性無機硅酸鋅車間底漆/992.7.3水性無機富鋅塗料/1002.7.4水性環氧富鋅底漆/1012.7.5水性醇酸樹脂和水性環氧酯塗料/1012.7.6水性環氧塗料/1022.7.7水性丙烯酸樹脂塗料/1042.7.8水性聚氨酯塗料/106第3章 功能性塗料3.1磷化底漆/1103.2車間底漆/1113.3船舶防污漆/1133.4導靜電塗料/1143.5耐高溫塗料/1163.6反射隔熱塗料/1183.7防火塗料/119第4章 底材表

面處理4.1表面處理的底材/1244.1.1表面處理的重要性/1244.1.2表面處理底材/1244.2鋼材結構處理/1264.2.1GB/T14977—2008鋼材缺陷的相關規定/1264.2.2GB/T8923.3和ISO8501?3鋼材表面缺陷的處理等級/1274.3鋼材表面處理的標准/1304.3.1標准概述/1304.3.2鋼材表面處理ISO和GB標准/1304.3.3鋼材表面銹蝕和預處理等級的評價/1314.3.4美國SSPC/NACE標准/1384.3.5日本JSRASPSS標准/1414.3.6CB3230《船體二次除銹評定等級》/1434.4粗糙度/1454.4.1粗糙度定義

/1454.4.2表面粗糙度的評定/1464.4.3比較樣塊法/1474.5表面清潔度/1524.5.1表面清潔度的評判標准/1524.5.2鐵鹽的檢測/1534.5.3表面氯化物/1554.5.4灰塵清潔度/1594.5.5除油質量檢查方法/1604.6鋼材表面處理的方法/1614.6.1手工和動力工具清理/1614.6.2磨料噴射清理/1634.6.3拋丸清理/1694.6.4磨料選用/1714.6.5水噴射清理/1774.6.6酸洗/1784.7光滑清潔和生態清洗表面處理/1814.8混凝土的表面處理/1824.8.1規范標准要求/1824.8.2除油/1834.8.3表面打磨或噴砂處理

/1834.8.4酸蝕處理/1834.8.5混凝土表面質量控制測試/183第5章 塗裝施工5.1刷塗和輥塗/1885.1.1刷塗/1885.1.2輥塗/1895.2空氣噴塗/1905.2.1空氣噴塗系統的原理及特點/1905.2.2空氣噴槍的種類/1905.2.3空氣噴槍的構造/1925.2.4空氣噴塗/1935.3高壓無氣噴塗/1945.3.1高壓無氣噴塗的原理和特點/1955.3.2無氣噴塗設備的組成/1965.3.3無氣噴塗工藝/1995.4雙組分噴塗/2015.5混氣噴塗/2025.6靜電噴塗/2035.7塗裝打磨/2035.7.1打磨機/2045.7.2砂紙/205第6章 塗裝質

量控制6.1概述/2086.2氣候條件檢查/2096.2.1溫度/2096.2.2相對濕度和露點/2106.3塗裝施工期間的檢查/2156.3.1塗裝規格書和產品說明書/2156.3.2混合、稀釋和攪拌/2156.3.3混合使用時間和熟化期/2166.3.4塗裝間隔/2176.3.5濕膜厚度的測量和計算/2186.3.6燈光照明/2206.3.7腳手架/2206.3.8通風/2206.4塗裝施工后的檢查/2226.4.1干膜厚度測量/2226.4.2干膜測厚儀的校准/2266.5塗膜的干燥和固化/2276.5.1塗膜干燥和固化的影響因素/2276.5.2塗膜干燥的測定/2286.5.3塗膜固化

程度的鉛筆硬度測試/2286.5.4塗膜固化的溶劑測試/2296.5.5無機硅酸鋅塗料的固化測試/2296.6附着力和內聚力/2306.6.1划×法/2316.6.2划格法/2326.6.3拉開法/2336.7針孔和漏塗點檢測/2366.7.1低壓濕海綿型/2376.7.2高壓脈沖型漏塗點檢測儀/2386.7.3電壓取值/2396.8塗膜外觀/241第7章 重防腐塗裝工程7.1重防腐塗裝概述/2447.1.1長效防腐設計要求/2447.1.2高固體分低VOC厚膜化/2447.1.3更高的表面處理要求/2457.1.4更好的施工設備/2467.1.5不斷發展的規范標准/2467.2防腐蝕塗料配

套體系/2477.2.1防腐蝕塗層體系/2477.2.2底塗層/2487.2.3中間漆/2487.2.4面漆/2497.2.5特殊塗層的功能/2497.3防護塗料體系設計標准GB/T30790/2497.3.1GB/T30790簡介/2507.3.2腐蝕環境分類/2517.3.3鋼結構類型對塗裝配套的要求/2527.3.4表面處理的類型和方法/2527.3.5防腐塗層配套方案/2527.3.6防腐塗層的性能檢測/2607.3.7塗裝工藝的實施和管理/2607.3.8新造及維修塗裝施工技術規范的發展/2617.4鋼材預處理塗裝/2617.4.1拋丸除銹/2627.4.2無機硅酸鋅車間底漆的塗裝/

2637.5橋梁/2647.5.1橋梁腐蝕/2647.5.2橋梁防腐設計規范/2657.6烴加工/2697.6.1烴加工產業/2697.6.2防腐蝕規范/2707.7火力發電/2717.7.1鋼結構/2717.7.2循環水管/2727.7.3煙氣脫硫/2757.8風力發電/2797.8.1風力發電機/2797.8.2塔筒/2817.8.3葉片/2837.9軌道交通車輛/2847.10發動機/2887.11混凝土表面塗裝/2917.11.1混凝土腐蝕環境和塗層性能要求/2917.11.2防腐蝕塗料體系/293參考文獻

探討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抗滑能力與溫度效應之研究

為了解決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的問題,作者鄒承杰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旨在瞭解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抗滑能力以及溫度效應的評估。研究範圍於實驗室評估廠拌瀝青混凝土,包含密級配、石膠泥瀝青、越級配橡膠瀝青混凝土三種級配類型,並壓製出尺寸為450×450×30 -mm的平板試體,再以自製三輪式旋轉磨耗儀(Wheel-Tracking Polishing Device)在60公斤之載重下進行加速磨耗;在不同磨耗轉數階段之下,亦即0、3,000、6,000、12,000、25,000、50,000、100,000以及150,000轉完成時,會對於平板試體進行抗滑能力試驗,包括使用旋轉式雷射表面紋理量測儀(Circular Texture-Track Meter)評

估平均紋理深度(Mean Profile Depth, MPD)、動態摩擦係數儀(Dynamic Friction Tester)評估每小時20公里的動摩擦係數值(DFT20)、以及試驗環境溫度為攝氏20度之英式擺垂儀(British Pendulum Tester)評估英式擺垂值(British Pendulum Number, BPN);此外本研究同時探討不同環境溫度為攝氏5、20、40、60度以及探討不同水膜厚度為0、1、3、與5-mm下,在不同磨耗轉數階段對於鋪面抗滑能力之影響。研究結果指出:在抗滑能力與溫度效應的分析中,發現瀝青混凝土試體的BPN隨溫度上升而有下降的趨勢,試體在最低溫

至最高溫BPN平均下降比例為18.8%,顯示有必要對於BPN的溫度效應進行校正;DFT20隨著溫度上升而有微幅下降的趨勢但並不明顯,推測是試驗過程中形成水膜的過程造成溫度明顯下降;然而MPD值與溫度變化於本研究中發現沒有顯著關係。在瀝青混凝土的級配對於抗滑能力的分析中,石膠泥瀝青混凝土以及越級配橡膠瀝青的MPD平均分別大於密級配瀝青混凝土185以及43-%,而BPN與DFT20平均則分別大於密級配瀝青混凝土0.85、1.18以及-4.4、1.65-%;若比較添加高抗滑材料例如轉爐石於不同配比之瀝青混凝土混合料時,轉爐石石膠泥瀝青混凝土以及轉爐石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MPD、BPN、以及DFT20平

均則分別大於密級配瀝青混凝土-0.37、-7.7、以及15.8-%。在抗滑能力與加速磨耗的分析中,BPN在磨耗終點(15萬轉)下降約8.2~15.6-%; DFT20在磨耗終點添加轉爐石與未添加轉爐石之試體分別平均下降9.7、13-%。MPD則依據配比不同有不同結果趨勢,密級配種類試體在磨耗終點增加為13.4~47.6-%;越級配種類試體則在磨耗終點會下降8.5~33.4-%。在抗滑能力與水膜厚度水膜厚度的分析中,模擬水膜厚度從0增加至3-mm時,BPN與DFT20值平均下降約13.1% 與26%;當水膜厚度從3-mm增加至5-mm時,BPN值會反而上升1.9 %而DFT20值則再下降約4.4

%。建議未來可以繼續探討加速磨耗轉數與實際交通量磨耗下的關連性、探討不同鋪面材料進行加速磨耗試驗、以及嘗試運用本研究所發展的試驗方法評估更多瀝青混凝土材料抗滑能力並驗證相關結果。

塑膠面層運動場地建設與保養指南(修訂版)

為了解決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的問題,作者孫大元 這樣論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們從事體育運動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適應形勢同時也為與國際接軌,近年來,我國對體育場館建設加大了投資,不斷地完善省、市、縣級體委及至各類學校的體育設施,其中最基本的建設是修建合成材料層面運動場。然而,由于建設方和施工單位缺少足夠的專業知識,建設中存在一些質量隱患,有些場地剛建不久便損壞而不能正常使用,造成令人十分痛心的經濟損失。為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宣傳,《田徑》雜志在“知識長廊”開闢了《孫老師講課》專欄,2001年1月-2002年6月,邀我就建造運動場地的操作規範、運動場地人工合成材料面層的種類、鑒別運動場地質量的方法、運動場地的使用與保養等方

面有關的知識撰文,並要求我的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有具體事例。 孫大元(1944-),浙江慈溪人。上海體育學院競技體育系田徑教研室教授,碩士生導師。1965年上海體育學院體育系田徑專業畢業。 中國田徑協會第4屆裁判委員會委員、田徑國家級裁判員、國際一級田徑技術官員。在1993年第1屆(上海)東亞運動會、1997年第8屆(上海)全國運動會、1999年第4屆(西安)全國城市運動會、2001年第21屆(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田徑比賽中擔任場地器材主裁判,2005年上海I-AAF黃金大獎賽擔任田賽裁判長。 2008年第29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國家體育場(鳥巢)

運行團隊田徑競賽組織擔任場地器材主管。 國家標準《人工材料體育場地使用要求及檢驗方法第1部分室外合成面層運動場地》(20032360-T-451)起草組成員。 業主須知篇 一、學習與掌握規範操作是建設負責人的職責 二、規範操作基本要求 三、招標注意事項 (一)首先確定選用合成材料面層的類型 (二)正確選擇設計單位 (三)正確選擇施工單位 (四)以合成材料面層施工單位為總包方式較適宜 (五)工程發包要遵守國家有關法規 四、預算金額的確定 (一)正確認識市場價格,保證資金投入的效果 (二)有關部門應在設計方案確定後再審核預算經費 五、施工工期的確定 六、工程必須有監理

和檢測 七、有關運動場草皮的一些意見 八、對于室內運動場地地面鋪設材料的建議 九、上海市規範操作的成功經驗 建設規範篇 設計部分 一、跑道的半徑應盡量按半徑36.50m設計 (一)國際田聯的“400m標準跑道”半徑規定為36.50m (二)彎道半徑為36.50m的“400m標準跑道的優點 二、400m標準跑道的比賽設施 (一)“400m標準跑道”的構成 (二)徑賽場地的布局 (三)田賽場地的布局 三、比賽場地的方位 四、400m標準跑道的安全 五、傾斜度的設計 (一)跑道傾斜度的設計 (二)田賽項目助跑道與落地區傾斜度的設計 六、人工合成材料面層厚度的設計 七、人工合成材料面層界定的設計 八、

電纜井的布置與設計 九、基礎層結構的設計 十、室內田徑場的競賽設施布局設計 基礎施工部分 一、合成材料面層必須鋪設在瀝青基礎層上 二、基礎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 (一)土方工程 (二)礫石砂墊層工程 (三)穩定基層工程 (四)瀝青層工程 三、基礎層施工中若干相關的工程 四、基礎層完工後的測繪驗收 合成材料面層施工部分 一、合成材料面層的優點 二、合成材料面層鋪設方法 (一)預先制成的卷材 (二)現場鋪設系統 三、合成材料面層的性能要求 (一)耐久性 (二)效果 四、合成材料面層的測試 五、人工合成材料面層施工規範要求 (一)對基礎層質量的認可 (二)面層的內在質量 (三)面層的厚度、平整度 (四)

跑道畫線 施工監理與檢測部分 一、跑道基礎層施工的監理 (一)工程監理的測量控制 (二)天然土基層的監理控制 (三)礫石砂墊層的監理控制 (四)穩定層的監理控制 (五)瀝青混凝土層的監理控制 (六)竣工驗收 二、合成材料面層的檢測 (一)面層施工前的監測控制 (二)鋪設面層過程的跟蹤檢測控制 (三)竣工驗收 (四)國際田聯標準與原國家標準的差異測繪部分 一、檢測的設備要求與檢測方法 二、施工前期的定位測繪驗收 三、基礎層完工後的測繪驗收 (一)檢測圓心與各切點的距離和角度 (二)檢測內沿彎道的半徑 (三)檢測基礎層的傾斜度 (四)檢測基礎層的平整度 四、面層完工後的測繪驗收 (一)檢測面層的傾

斜度 (二)檢測面層的平整度 五、跑道畫線後的測繪驗收 (一)檢測四個切點部分 (二)檢測兩個彎道部分 (三)檢測直段部分 (四)計算跑道周長 (五)檢測各項目的標志線 六、檢測報告 驗收部分 …… 器材篇 使用保養篇

探討鋪面表面功能性質與多層結構溫度監測之研究

為了解決瀝青混凝土厚度設計的問題,作者吳瑞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南部某市區道路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試驗路段,透過裝設面層、基底層、與原土層的溫度感測器,以及氣象站的溫度梯度監測系統,透過收集鋪面各層結構溫度的收集,分析建立溫度梯度預測模型,同時監測其平整度和抗滑能力。研究成果指出:透過成功建立溫度梯度監測系統,2019 年度夏季與冬季面層最高溫落在攝氏 61.4 以及 32.8 度,而晚間會下降至 33.5 與 11.5 度;然而基底層夏天溫度大致在攝氏 35-45 度,冬天大致在攝氏 20-25 度上下;午後雷陣雨以及極端氣候比如颱風在雨水落下之後,鋪面表面溫度會迅速降至攝氏大約 25 度,並且從原本的吸熱轉換成散熱模式。此外,透過 B

ELLS3 模型為框架,運用收集到各層溫度數據,成功推導出適用於南部市區道路可用之土土化BELLS3 模型,以及增加太陽輻射及雨量為參數之 Climate-based BELLS3 模型,經過驗證後發現兩者預測能力佳,可作為未來預測鋪面溫度梯度之用。在表面功能性質監測方面,透過 IRI 以及 AARI 監測,可以得知北側的整體平整度叫南側的路段為佳,主要原因為南側因為管線單位多數設置於右輪跡的人孔所導致,IRI/AARI 最高可達 7 或 8,而北側的AARI相對受到的影響較小,原因是其人孔多設置在車道線外側的機車道上,並未影響到北側車道輪跡的平整度。本研究同時發現轉爐石與天然料路段的溫度梯度

並無明顯差異,建議未來可以可以再更多路段進行溫度梯度量測,加上路表面功能性質以及成效試驗,可作為提升市區道路鋪面耐久性策略之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