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 石 港附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烏 石 港附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靈鳳寫的 香港方物志(彩圖版) 和柏拉圖的 柏拉圖理想國(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中和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所 賴美津所指導 藍子函的 宜蘭烏石港溫泉鑽井之甲烷囊菌屬新種純化及特性分析 (2021),提出烏 石 港附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宜蘭、甲烷古菌、甲烷囊菌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廖欽福所指導 劉昊宇的 我國化學物質風險管制法律體系之建構—以管理、評估與溝通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風險、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溝通、預防原則、預警原則、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烏 石 港附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烏 石 港附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港方物志(彩圖版)

為了解決烏 石 港附近的問題,作者葉靈鳳 這樣論述:

"香港學"的開山之作 揉合自然科學、歷史民俗與文人情懷的經典讀物 首次加插大量珍貴圖片及素描   《香港方物志》是現代著名作家葉靈鳳先生發表在香港《大公報˙副刊》上的專欄輯集而成的書,共112篇。他運用自然科學和歷史的知識,從民俗學的觀點,以素淡的文藝筆法,記述了香港的鳥獸魚蟲、花草樹木、風土民俗,每篇博物小品千餘字,讀來清新雅緻,又富有趣味。   鑒於《香港方物志》中描述的動植物與風俗皆有跡可循,並非虛擬,我們為每篇文章配以精美的圖片,使書中的描述更為立體直觀,便於讀者理解。希望這本全新的彩色插圖版《香港方物志》為讀者提供全新感覺的閱讀體驗,也讓葉靈鳳先生的這本佳作在這個“博物熱”興起的

年代再放光輝。 名人推薦   《香港方物志》之能吸引人,不僅在於它告訴你許許多多香港自然界的豐富知識,也在於它提供了一篇又一篇可讀性很高的美好的散文。它絕不是一本枯燥的自然課本。── 香港資深報人  羅孚   葉靈鳳先生的《香港方物志》,年少一代未經其事,固然要看,年長、年老的一代,更加要看,此書趣味盎然,讀來有助活化記憶,連繫鄉情,真個健腦寧神,延年益壽也。── 香港著名學者  陳雲 作者簡介 葉靈鳳(1904—1975)   江蘇南京人。早年就讀上海藝術大學,二十年代開始以小說為主的寫作,是創造社第二期著名作家。曾在上海主編《戈壁》、《幻洲》及《現代小說》等文藝刊物。   

1938年,南來香港,在此定居直到1975年逝世。期間先後主編《星島日報》及《立報》文藝副刊。著作轉以隨筆小品及翻譯為主,並從事香港掌故、方物的開創性研究。   葉氏著作甚豐,小說集有《未完成的懺悔錄》、《女禍氏的餘孽》等;隨筆有《天竹》、《白葉雜記》;翻譯有《新俄短篇小說集》等。 出版說明 葉靈鳳生平簡介 一九五八年初版《香港方物志》的前記 序新版《香港方物志》 香港的香 舶寮洲的古物 英雄樹木棉 一月的野花 香港的哺乳類動物 香港的野馬騮 新蟬第一聲 夜雨剪春韭 后海灣的鷺鷥 青草池塘處處蛙 三月的野花 三月的樹 青竹蛇 四月的花與鳥 貓頭鷹 山狗和水獺 害蟲的天堂

從鱷魚談到爬蟲類 香港的茶花 山豬和箭豬 蠔和蠔田 藍鵲─香港最美麗的野鳥 香港蚊蟲的現在和過去 荔枝蟬,荔枝蟲 香港的馬騮和駱駝 海參的故事 西洋菜 香港的野鳥 呢喃雙燕 禾蟲和禾蟲癮 薑之種種 閩粵荔枝之爭 竹和筍 琵琶魚─魔鬼魚 香港的蝴蝶 朝生暮死的蜉蝣 毒蛇的鑑別 夏天的毒蛇 蛇王林看劏蛇 魚豬與豬魚 可炒可拆的香港蟹 南方的李 杜鵑鳥的疑案 再談杜鵑鳥 野百合花 香港的蜘蛛 相思─繡眼 魚蝦蟹鱟的鱟 黃麖 香港的杜鵑花 香港的百足 蠟嘴.竊脂 談香港的鴨 香港的狐貍 水母─白蚱 沙灘上的貝殼 街邊和水邊的蛤乸 白蘭.含笑 老榕樹 香港的麻鷹 枸杞和枸杞子 香港的野蘭 香港的龜與鱉

香港的大蝸牛 可怕的銀腳帶 大南蛇 緣木可求的海狗魚 蜆與虫雷 啄木鳥 香港的海鮮 穿山甲─香港動物界的冤獄 菩提樹.菩提紗 美人魚 大樹波羅 苦惡鳥的傳說 幼細的鐵線蛇 芋乸芋仔 薯仔和番薯 談外江鱷魚 紅嘴綠鸚哥 豬屎渣 比目─撻沙.龍脷 翡翠.魚郎 糯米包粟 行不得也哥哥 孔子家禽 海鏡─明瓦 香港的老虎 墨魚─烏賊 可怕的白蟻 「家婆打我!」 鬼鳥─蚊母鳥 古怪的海星 沙追 果子貍及其他 香港的鳳尾草和青苔 香港的核疫和鼠患 充滿鹹魚味的長洲 大埔的珠池 冰與雪 香港唯一的一部植物志 香港的「一歲貨聲」 香港的年糕 「年晚煎堆」 吊鐘─香港的新年花 牡丹花在香港 水仙花的傳奇 過年用的

茶素 唐花薰貨 賀年的糖果和果盤 年宵花市 除夕雜碎 出版說明   打開《香港方物志》的目錄,看到《一月的野花》、《三月的樹》、《四月的花與鳥》、《藍鵲 ── 香港最美麗的野鳥》、《夜雨剪春韭》、《新蟬第一聲》……是不能不被吸引著讀下去的。── 香港著名報人 羅孚   葉靈鳳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活躍於香港文壇的知名作家、報人。葉先生自一九三八年避戰亂客居香港,直至一九七五年病逝。他視香港為第二故鄉,對香港歷史地理、文化風俗進行了深入研究,被譽為「香港學」的開拓者。《香港方物志》便是其有關香港掌故和風物研究最重要的成就。   一九五三年,葉靈鳳為香港《大公報》副刊撰寫了一系列有關香港花鳥

蟲魚和風俗掌故的文字,反響熱烈,香港中華書局遂於一九五八年首次結集成《香港方物志》出版。全書共一百一十二篇,每篇千字左右,寫草木蟲魚,也寫市井民風,知識和情趣兼具,文筆在不大的篇幅裏挪轉自如,既「在資料的引用和取捨方面都是有所根據」,又有「散文隨筆」的清新趣緻。正如香港著名報人羅孚所講,「《香港方物志》之能吸引人,不僅在於它告訴你許許多多香港自然界的豐富知識,也在於它提供了一篇又一篇可讀性很高的美好的散文。它絕不是一本枯燥的自然課本。」也因之,《香港方物志》數次再版,至今仍是介紹香港掌故風物最好的讀物。   《香港方物志》出版半個多世紀以來,香港飛躍發展,金融、貿易的發展躋身世界前列。城市化

加速帶來的是鄉郊景物的巨大轉變:有些傳統風物消失;有些野生鳥獸和植物,逐漸減少或瀕臨絕種。比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尚有華南虎,而今不僅在香港已難尋蹤跡,在整個華南地區都疑為滅絕。透過《香港方物志》追溯香港五六十年代風物的歷史,不僅可以了解城市化巨變之前的香港,更啟發我們去發現城市繁華背後的綠色香港,去保護山水家園的生機勃勃。   《香港方物志》裏記錄有大量科學性的內容,並且書中描述的動植物與風俗皆有跡可循,並非虛擬,鑒於此,我們精選200 餘幅精美的彩色圖片,為每篇文章量身定製一份「自然生態圖檔」,並附有簡明的科普TIPS;對於已經滅絕或瀕危的物種,我們蒐集資料,請人精確繪製復原圖,便於讀

者直觀理解書中的描述。圖文輝映,力求真實立體地再現《香港方物志》所記錄的豐富物種、多元生態、多樣民風。希望這本全新的彩圖版《香港方物志》為讀者提供全新感覺的閱讀體驗,也讓葉靈鳳先生的這本佳作在這個「博物熱」興起的年代再放光輝。 序‧新版《香港方物志》   這本《香港方物志》,是在十多年前,在偶然的機會下寫成的。從輯集成書到出版,這中間頗經過了一些周折,而且擱置了好幾年,因此排印出版以後,若不是無意中從報上見到廣告,作為作者的我,一直還不知道自己的書已經出版了。   十多年以來,本書還不會被人忘記,而且還繼續有新的讀者,這倒是作者深引以為自慰的,但他也明白這裏面的原因,主要的乃是由於有關香

港史地知識的出版物,實在太缺乏了,尤其是關於方物的記載,在十多年前簡直是一片空白,因此我的這本小書,就無可避免的填補了這空虛。但我同時也知道,自己當時為了嘗試撰寫這樣以方物為題材的小品,曾經涉獵了不少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從方志、筆記、遊記,以至外人所寫的有關香港草木蟲魚的著作,來充實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在資料的引用和取捨方面都是有所根據,一點也不敢貿然下筆的。   可惜初版本書出版時,作者未曾有機會親自校閱,本來應該附有若干插圖的,也未及附入,這樣倏忽之間已經過了十多年,自己一直引以為歉。這次改由上海書局出版,承他們給我改訂的機會,將內容略作修正和刪改,並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以便能配合時代的進

展,同時更按照原定計劃,附入若干插圖,使本書能以新的面目與讀者相見。是為序。 一九七○年新春,作者 香港的香 香港被稱為香港的原因,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說從前有一個女海盜名叫香姑,她利用這座小島為根據地,所以後來稱為香港。又有人說在今日香港仔附近(舊時稱為石排灣),從前有一道大瀑布,水質甘香,航海的船隻總在這裏取淡水,因為這瀑布的水質好,所以稱為香港。這些都是外國人的解釋,表面上看來好像各人都言之成理,事實上大家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香港這個名字的存在已經很久。因為在石排灣附近有一座小村,土名為香港村(現在還稱那地方為小香港或香港圍)。這座香港村遠在英國人不曾踏上這座小島之前就久

已存在。所以香港島一名的由來,既非因為香姑,也不是為了瀑布的水香,實因為島上原本就早已有一座小村名叫香港。 可是,這座小村為什麼不叫臭港而叫香港呢?香在什麼地方呢?這正是我現在想同讀者談的。因為這個「香」並非水香,也不是人名,實因為這地方從前是一個運輸香料的出口小港,所以稱為香港。 這種香料並非島上自己出產的,而是從東莞各地運來(香港島和九龍各地從前都是隸屬東莞縣的,後來又從東莞縣析置了一個新安縣,香港等地遂改隸新安。新安後來又改稱寶安),集中在石排灣,然後再出口運往各地。這種香料,不是流質也不是木質,而是一種香木的液汁凝結成固體的。它們有的像松香琥珀那樣一團一塊的,有的又像檀香木那樣一片一段

的枯木根,這種「香」(從前人就簡稱它為「香」),是當時其他許多香料製品的原料,薰衣、習靜,所燒的就是這種香。上等的價錢非常貴,甚至可以同黃金比價。從前人所謂「焚香默坐」,所焚的就是這種香,並非燃一枝線香或是燒一爐檀香。今日我們所見的古董銅器之中,有一種名為博山爐的東西,就是煎這種香的。下面有盤可以盛水,用熱湯蒸香,使香氣緩緩散發出來,並不直接放在火裏去燒,所以稱為煎。 東莞出產的香,在當時南方各地出產的香料之中,算是最有名的,稱為「莞香」。莞香遠銷至當年蘇杭和京師,香農將他們的出品,從產地集中到石排灣附近的這個小港,從這裏用大眼雞船運至省城,再由省城北運。於是島上的這個小港就稱為香港,附近所住

的村莊也就稱為香港村。 明末廣東大詩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莞香盛時遠銷至北方的情形道:

烏 石 港附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Please Subscribe 訂閱頻道 ➳ https://goo.gl/JbgOiS
Instagram ➳ @selinachenglife https://reurl.cc/kdGbrd
(更多詳細的生活分享都會在Instagram 每天更新喔~)
Facebook ➳ Selina Cheng 鄭雅勻 https://goo.gl/uTvHt9

✘記得開啟提醒小鈴鐺通知 - 記得開啟提醒小鈴鐺通知 - 記得開啟提醒小鈴鐺通知✘
✘Please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remember to turn on notification

----------------------------------------­--

影片一開始我們去兩天一夜度假的地方是:虹夕諾雅谷關 溫泉渡假村 HOSHINOYA Guguan 因為很多人當時有私訊問我,我社群也有打卡喔~超好拍~超放鬆~非常推薦!我冬天還要再來~

然後海邊散步我們是去宜蘭烏石港附近~

----------------------------------------­--

FTC: 這支影片不是合作影片。
This is not a sponsor video .

宜蘭烏石港溫泉鑽井之甲烷囊菌屬新種純化及特性分析

為了解決烏 石 港附近的問題,作者藍子函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樣品來自2015年宜蘭烏石港之溫泉鑽井土樣,透過厭氧增殖繼代培養、添加抗生素、序列稀釋(serial dilution)及roll-tube方法篩選出菌株Wushi-C6。菌株Wushi-C6與Methanoculleus marisnigri JR1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為98.04%,平均核甘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與基因組對基因組距離分析(Genome-to-genome distance analysis)結果分別為83.8%與18.3%。上述親緣關係分析結果支持菌株Wushi-C6為甲烷囊菌屬(Methanoculle

us)新種。以位相差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觀察,菌株Wushi-C6為細胞直徑0.7-1.5 μm之不規則球菌,不具鞭毛。菌株Wushi-C6之可生長條件範圍為15-45℃,40℃為最佳條件;0-0.85 M氯化鈉濃度,0 M為最佳條件;pH 5.49-8.52,pH 5.49-6.98為最佳條件。可利用甲酸與H2/CO2作為碳源進行甲烷化作用,為氫營養型甲烷古菌。乙酸鹽、酵母萃取物(yeast extract)及胰水解蛋白(tryptone)可刺激菌株Wushi-C6的生長。表層蛋白(Surface layer protein)分子量約為117 kDa。以Illumina MiSeqTM進行全基

因體定序組裝,獲得全長2.6 Mbp的基因片段,其GC含量(GC content)為63.54 mol%,為甲烷囊菌屬中最高。蛋白直系同源群(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COGs)分析顯示,菌株Wushi-C6相較於其他甲烷囊菌屬物種具有不同的coenzyme A生合成路徑。根據CRISPERCasFinder分析結果,菌株Wushi-C6基因體中含IC亞型和IE亞型Cas系統與3套CRISPR,顯示菌株Wushi-C6曾被病毒感染過。

柏拉圖理想國(二版)

為了解決烏 石 港附近的問題,作者柏拉圖 這樣論述:

  西元前411年,雅典熱鬧的百里阿港附近塞伐洛斯的家裡,屋裡幾張椅子散落成半圓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圍坐在這裡,展開了一長串的對話。在詰難辯論的過程中,闡述了正義的意義、宗教與文化、國家與靈魂、國衛生活、知識的性質等等主題,也討論了如何改造社會,建立理想國。   柏拉圖以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滔滔雄辯,成就了《理想國》這部流傳久遠的西洋經典。所討論的問題與獨到的見解,甚至寫作的形式,無論就西洋哲學、政治學或文學而言,都有其歷史性的地位。   柏拉圖著作的特色,就是對話體,而且都以蘇格拉底為發言或發問的中心,柏拉圖自己則從不在書中出現。這種戲劇的形式,同時顧及演出的場

景,參與談話者的性格、語言和風範,尤其能顯示他對文學,特別是當時的詩劇形式的了解與掌握。   另一方面,柏拉圖也表現了蘇格拉底求真求實的特殊方法──即辨證法。這兩種特質,為後世的哲學家,開創了一種研究與寫作的形式,為西方「烏托邦文學」的鼻祖。因此,《柏拉圖理想國》對國內有志於哲學、政治、文學等各方面研究的人,是一本必備的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柏拉圖(Plato)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理士多德的老師,三人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柏拉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將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並在雅典創辦了學院(Academy)。   柏拉圖的著作多以對話體寫成,包括:

《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譯者簡介 侯健(1926-1990)   號建人,山東人,民國十五年生,臺大外文系畢業,賓夕凡尼亞大學碩士,石溪紐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歷任國立臺灣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系所主任等,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曾主編學生英語文摘、文學雜誌、中外文學等。 序/高友工 譯者序/侯健 卷一 正義的意義 卷二 正義之源 卷三 宗教與文化論 卷四 國家與靈魂 卷五 國衛的生活 卷六 知識說 卷七 地穴 卷八 歷史說 卷九 專制者 卷十 來生說 序 高友工   一部

完美的《理想國》的中譯本終於在中國出版了,這實在是件值得大書特書的文化史上的大事。也許有人並不同意我對這本譯本的重視。我希望能在這解釋一下。   西洋文化對近幾百年來的中國的衝擊是夠強烈的了。於是談中西文化優劣異同似乎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史上的課題。但是談了幾百年,到今天大家還是在「體用」之類的範圍打圈子。但這不能責怪任何討論文化史的學者,因為真正要能透視這兩種文化的同異,是要分別對這兩個都有幾十世紀歷史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這在一般人說來是談何容易的事。即如專治中國文化史的學者已經要窮畢生之力才能對這個題目有所得。能有餘力來兼通西洋文化史實在是強人所難了。同樣地,國人治西洋文化史又何能真正地就

以中國文化是「生而知之」的知識,輕率地比較品評。至少我們希望一些鄉愿要全盤抵制外來文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也希望一些鍍金回來的洋博士高談中國文化的時代也過去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對這個影響到每個中國人的生活的問題有一個更深入地了解;同時,這個問題也應該牽涉到每一個中國人,有一個更廣大的聽眾。   這段話似乎有很多矛盾。第一是我個人曾屢次聲明我討論的問題不是「中西文化比較」的問題,而是兩種(或多種)不同「結構」或「理想」的問題,那麼我為什麼現在要反過來希望大家討論這個比較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在談不同「結構間架」、「理想類型」,我們可能就是在談更大的文化差異。但是在我們沒有把細的問題澄清以前

,突然進入了更大的問題,結果所得的無非是一些新的「文化八股」。我個人覺得沒有那種縱覽全局的氣派,但是一些點點滴滴瑣碎的分析工作也許還可以勉強做到。所以我始終是認為這種「比較」工作是個大課題;但要能有超越前人的識見,恐怕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而是要靠大家分工、集結眾人客觀分析的結果。   這裡彷彿又暴露出我的第二點矛盾。這種分工的努力也許能有更深入的成就,但卻離我所說「普及」的方向更遠了?表面上看的確如此。何況這種深入地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百年大業。一時談不到結果,更談不到人人可以參加論辯了。但是我認為做文化史的比較是要靠學者不斷的努力,往往會陷入「專家」專制的領域。而對西洋文化理想有個

深入的了解,是一個受過普通教育的中國人能夠做的。這種了解至少應該符合幾個起碼的條件。第一,是了解的對象不是整個的西洋文化;而是西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他們文化理想的作品。因此這種作品在時代上是整個希臘、羅馬、希伯來文化傳統最早的,而在思想史上是最有影響的。最理想的代表作自然是這裡要介紹的柏拉圖的《理想國》。它雖晚於一些希臘的史詩,但在以後整個文化理想的形成卻是無與倫比的。第二,了解的過程不是依賴其他學者的分析解釋,而是讀者自身直接的接觸。說到這點我們不能不慨歎我們翻譯事業的落後,人人可以說理想的讀書方法是通過原文。但是以柏拉圖來說,在英美有多少人是直接讀原文呢?既然學問是天下的公器,把重

要的著作譯成我們可讀的語言可以說是一件最基本的工作。但這部最有代表性的西洋經典到現在才被全部譯成可讀的中國語言,不能不說是一件既可喜又可歎的事。可喜的是從此我們每個受過中等教育的中國人都能直接接觸這部西洋經典,大家都可以參加柏拉圖《理想國》中思想的論辯。無形中也使我們的中西比較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可歎的是這部鉅著要在白話文出現之後等了這麼多年才有一個理想的完善的譯文。   不過這個等待也許是值得的。侯健學長在英文方面的造詣是人所盡知的,但是他在中文方面的功力卻不是一般人所知的。我在這裡說他在這兩方面都是我的師輩,也許只證明我自己兩方面的淺陋,並不能證明他的深厚。但每位讀者都可以自己去讀譯

;高興的話還可以對照原文(英文版)。這樣流暢而忠實,通俗而典雅的譯筆是少有的吧!我最大的期望是侯學長以及其他兼通中外的學者能繼續努力,把其他重要的經典也都這樣地翻譯出來。   但是,只稱美譯者的文筆則不免忽略了他在學識方面的成就。熟悉侯兄的人都知道他平時也是能倚馬萬言、文不加點。但是我們聽眾往往有無法完全領會的苦處。其實這過錯全在我等。因為他的思路敏捷,且學識過人;他的旁徵博引如同天馬行空,至少對我這個學識淺陋的人往往茫然不知所從。我感覺非得通聲韻,治訓詁,熟讀八家、李杜、莎翁、白璧德不能悟其妙旨。他是專治英美文學的,但近年來對中國小說就有不少卓見,見諸文章。現在細讀所譯《理想國》更非對西

洋思想有深刻了解不能到此境界。所幸這裡柏拉圖限制住了他。所以文中我們不解的,只能由作者負責,不是忠實於原文的譯者之過了。   這部譯著出來以後,我們也許應該重新想一些問題,而且每個中學生也都應該想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每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至少我可以提出一個我以為是《理想國》應該給我的啟示:即是為什麼在西洋文化中一個分析的傳統能占有如今這樣一個統領的地位?是否我們可以從理想裡看到這個分析哲學和知識論的淵源?一九七六年Nicholas P. White在柏拉圖論知識與實在(Plato on Knowledge and Reality)還在說:「我以為柏拉圖的知識論已在現代英美哲學中成為一可

能而且不能避免的哲學思考與辯論的中心主題。」(p. xiii)就我來看西洋思想史始終沒有真正地擺脫柏拉圖的影響。而柏拉圖本身在《理想國》中實際上也正是代表一種對當時希臘理想的反省。因此可以把《理想國》當作人生哲學讀,也可以視之為政治哲學,甚至於形而上學。但是我以為最有意義的關鍵是在全書開出「知識、真理、實存」這個大題目。這樣把握住不只是全書的精神,而是全書在西洋文化發展中的精神。也許我們才不至於再重蹈早年以柏拉圖比孔、孟的覆轍。讀書要能「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也許我們應該多辯論一下這個「環中」是什麼吧?   今天草完這篇短稿正是我從臺北飛來雅典的次日。重遊蘇格拉底、柏拉圖昔日論辯的廣場,風

物也許已不似當年。但我感覺的臺北和雅典在「物」的層次上也許相去不遠。一樣的炎午,一樣的緣蔭。甚至於人種的差異也只是最膚淺的特點。可是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內容也許是迥然不同。這只有等你讀了柏拉圖後再做的解答吧! 民國六十八年秋 譯者序(節錄) 侯健   蘇格拉底,雅典公民,生於西元前四六九年,父為雕刻師,母為助產士。他曾紹父箕裘了一陣子,旋即棄去,認為他畢生職責,在於為自己和朋友的品德和知識的進益而努力。他淡泊於世俗的需求,所以雖貧窮之外,還配上一位今古知名的潑悍夫人Xanthippe,仍能寧然自適。他不曾參政,但不論平日戰時,都對他身為公民的義務,克盡厥職。他不曾正式傳道授業,卻以辯證

的討論方式,領導那些追隨他的青年,依理性來思考和行動,但來去任便,不收學費。希臘史家席諾逢(Xenophon)和柏拉圖,都屬及門弟子,也都留下對蘇氏的描述。兩人雖說法有異,但一致認為,蘇氏道德精純,思路邃密,從不感情用事,而且只要自反不餒,就要不計後果,宣揚其信念。他平時固然如此,晚年他受挫違反城邦宗教,紹引新神(指他信仰良靈或daemon亦即我國慎獨工夫中所面對的良知)與腐化青年等重罪時,仍然我行我素,不肯屈服。事實上,他遭到判處死刑後,儘有機會潛逃,卻還堅持公民必須守法,而且仍公然發表他的信念。乃於西元前三九九年依法仰藥自盡。   蘇格拉底是既不作也不述的思想家。《理想國》紀載他與友人

的談話,卻是柏拉圖所錄,所以柏拉圖才是真正需要讀者了解的。他於西元前四二八年生於雅典,據說生日與日神阿波羅相同,都是五月廿一日。他是雅典舊王室的後裔,父親阿里斯東,母親則與索倫有戚誼,本名是Aristocles,柏拉圖據說是蘇格拉底給他的名字。葛樂康和阿第曼圖是他的長兄,都在《理想國》裡出現。柏拉圖自己很早便追隨了蘇氏。他受蘇氏影響的結果,使他一心要探討一樁問題!如何改造社會,俾使人人都能盡其所能,充分發展。這點恰是「理想國」的另一主題,而這本書如後面所陳,是他最中心的著作。   柏拉圖的童年青春,都在庇洛波尼西亞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的陰影下度過。這場戰爭,自

西元前四三一至四○四年,歷時二十六年,始於雅典與斯巴達盟邦哥林多的爭執,斯巴達旋即加入。西元前四二九年發表瘟疫,雅典的派里克利(Pericles)去世,人亡政息,雅典民主政制的黃金時代不啻終結。柏拉圖出生的那年,正有雅典兩個屬邦叛變。他十二歲的時候,親見雅典艦隊出征色拉求斯,大敗而歸。他二十三歲時,雅典終於向斯巴達屈膝。雅典成為半島霸主,始於第三次波斯戰爭,西元前四八○年在薩拉密驅退來敵之後。派里克利英明正直而又仁厚,對屬邦不薄,但如希臘在庇洛波尼西亞戰爭前夕派往斯巴達的代表所說,雅典之躬執牛耳,是三種強烈動機使然:野心、畏懼和自利。這種帝國主義的思想,在雅典派兵出征色拉求斯時,由其代表再次說

出,載於修西戴狄斯(Thucydides)的《庇洛戰史》裡。傅拉西麻查斯在《理想國》裡所說的,正是雅典代表說過的話:「你們說甚麼正義,骨子裡只是一時的權宜。正義何嘗能制止任何人攫取他能攫取的東西?建立帝國,是人類天性中的志向。只要他們肯在必要範圍之外,仍致力於正義,便算十分難得了。」而庇洛尼西亞戰爭。根本可以說是起自雅典與哥林多兩地商業利益上的衝突,所以,柏拉圖認為,一切戰爭,都是為金錢打的。以當時來說,戰爭糾紛,總不外貧與富、寡頭與民主之類的私利衝突所致。儘管大家各以美麗動聽的口號來掩飾,骨子裡則其動機都不堪聞問。柏拉圖的青春期間,雅典正分寡頭與民主兩派—那時的民主是有限的,僅及於公民,跟奴

隸和外國人無關—執政的民主一方,措施頗多不當,寡頭的一方,乃希望取而代之,柏拉圖的母黨親友,恰屬後者。   據他晚年自述,柏拉圖早年就有從政的意願,及至將近成年,西元前四○四年時,他的戚友掌權(史稱三十人幫,The Thirty Tyrants),邀他參與。他以為撥亂反正的時機已至,卻發現這幫人其實是以暴易暴,而且變本加厲。最使他痛心的,是他們希望利用蘇格拉底,去逮捕另一位公民,其意顯在使蘇氏成為幫兇。蘇格拉底拒絕了。俟後三十人幫倒臺,柏拉圖仍願從政,特別是自放逐中歸來的人,雖有報復舉動,大體尚屬溫和。但就在這時候,他們把蘇格拉底以不敬神祇罪交付審判,終加處死。柏氏年事既長,閱歷亦多,博覽

當世法律與習俗之餘,愈感治國之難,大覺惶惑。他雖未停止積極從政的願望,實際上則完全致力於覓致解決政治問題的方法。   這些自是後話。他幼年深受音樂和體育的陶冶,此後曾致力詩學,並能操觚作詩,但不久就獻身於哲學的研究,業師據說是希拉克里托斯(Heraclitus,約西元前五三五—四七五)的弟子克拉提洛斯。希拉克里托斯的哲學,認為變是惟一的真實,所謂永久性,乃是幻覺,一切事物,均有正有反,是故有無相生,恒常轉變。他二十歲時正式從蘇格拉底遊。西元前三九九年蘇格拉底死後,他離開雅典,遊學四方,最後到了色拉求斯。他與此處執政者(Dionysius the Elder)的親戚狄昂交好,狄昂反對執政的暴

虐,柏拉圖受了連累,據說被執政賣為奴隸,後得友人贖回,於西元前三八八年左右回到雅典,並以親友募集的贖金,在雅典西北方成立了他的學院(Academia)。他在此授業垂四十年之久,終生未婚,而且其間除曾兩次前往西西里外,未再離開。這兩次都與狄昂有關:第一次(西元前三六七年)是要協助後者,說服色拉求斯執政之子,皈依哲學,以立憲君主制治國,結局不僅沒有成功,反使狄昂被逐。第二次(西元前三六二)是要為狄昂說項,結果也未成功,倒幾乎危及自己的性命。柏拉圖大抵是坐而言的思想家,並非起而行的人物。   他的及門弟子,最有名的自屬亞里斯多德,但他的學院,除了學生外也有不少社會人士,包括若干女性都曾往來其間,

甚至外國政府,也常有派人前來請教的。他教學方式部分以交談對話的形式出之,部分為有條貫系統地講授。他孜孜講學始終不懈,而在八十一歲(西元前三四八年),寫作之際安詳去世。他的學院所在地,保存在他的門徒後輩手裡將近千年。   他的作品共三十六種,五十六卷(《書翰十三通》也算一卷),都傳到後世,原因在於他的學說始終有人傳承,在歐洲的中世紀所謂黑暗時代也未例外。西元前後那一世紀的新畢達哥拉斯派學者傅拉希洛斯,把這些書分為九部,各含四種:(一)Euthyphro、《蘇氏自白錄》、Crito Phaedo;(二)Cratylus Theaetetus、《詭辯家》、Politicus;(三)Parmeni

des、Philibus、《酒談會》(Symposium)、Phaedrus;(四)Alcibiades上下、Hipparchus、Anterastae;(五)Theages、Charmides、Laches、Lysis;(六)Euthydemus、Protagoras、Gorgias、Meno;(七)Hippias上下、Jon、Menexenus;(八)Clitopho、《理想國》(十卷)、Timaeus、Critas;(九)Minos、《法學》(Laws,十二卷)、Epinomis、《書翰》。此外尚有八種,是古來就視為偽作的。這裡所說的三十六種,其中也難免有後人偽託羼入,但無證據證明其為偽

。只不過《書翰》的確為柏拉圖門弟所著,實在是法學一書續編的Epinomi以外,第四部各書、Theagis、Minos、Clitopho大約均是依託的作品。此外,還有不少號稱柏氏作品的警語箴言,也都受後人懷疑。   自古以來,不少學者曾希望確定各著的寫成年代,但都不曾獲致一般接受。其中較為人所信的是,Phaedrush成書最早,《法學》最遲,《理想國》屬柏氏晚年作品。《書翰》之外,他的著作有一種共同特色—對話體,而且都一貫地以蘇格拉底為發言或發問中心,柏拉圖自己則從不在書內出現。柏氏採取這種戲劇的形式,同時顧及演出的場景、參與談話者的性格、語言與風範,特能顯示他對文學、特別是當時的詩劇形式的

了解與掌握。另方面,他也表現了蘇格拉底求知求實的特殊方法,也便是辯證法。這兩種特質,為後世的哲學家開創了一種研究與寫作形式,至少沿用到十八世紀的休謨(David Hume),甚至德萊登(John Dryden)在《論戲劇》(Of Dramatic Poesy)也採取了它。它與我國的論、孟乃至後世的答客問或語錄,包括儒家的和佛家的,都有顯著的不同—這種不同恰是譯者立意翻譯本書的動機之一:有人把答客問一類當作對語錄(dialogue)。原來我國的形式,是答者必為權威,問者常屬弟子親朋,因而讀者只見「聲明」或「宣布」(statements),亦即肯定地說出無詰難餘地的一般通則,再沒有辯論(argum

ents)的提出,是以權威始終是權威,簡直沒有自疑(self doubt)的時候。這種情形,使我們的思維道路,傾向於大而化之的一般化(generalization),能綜合(synthesize)(例如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卻少了對特定條件或因素(particulars)的分析。蘇格拉底的方式便不然。本書中他確屬權威,聽眾也多為弟子行的,他的目的也在於綜合的原則,但這些原則的取得是唇槍舌劍,有來有往的。他首先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斷發問,也發表自己的看法,但非以權威,而是以辯難的方式出之,而且在整個過程中,他一貫地堅持,發言者一定要把所用的一般名詞(general terms),也就是

抽象觀念如是非善惡專制民主一類的字眼,先加嚴格的界說,或者說是如孔子所要求的正名,俾能對這類名詞,在事先獲致共同的理解,以免各說各話,葫蘆絲瓜,纏繞不休。他是絕不肯接受詖辭遁辭的。這種抽絲剝繭,著眼大而下手小的辦法,正是西方治學的特色。 登場人物 蘇格拉底(敘述全部經過者) 塞伐洛斯 葛樂康 傅拉西麻查斯 阿第曼圖 克雷托方 波勒麻查斯 其他未發言的聽眾 對話發生在百里阿港塞伐洛斯的家裡。全部對話,由蘇格拉底在發生的次日,告訴提米烏斯、赫默克拉提斯、克里提阿,和在《提米烏斯》一書裡出現的一位無名氏。 蘇:昨天我和阿里斯東的兒子葛樂康到百里阿,以便向女神祈禱,也好看看他們怎麼樣慶祝這個新的節目

。我對居民的賽會行列,頗覺喜歡;不過,色雷斯人的行列,縱非更好,也同樣地美。我們祈禱完畢,看了熱鬧,就轉向回城;就在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塞伐洛斯的兒子波勒麻查斯從遠處看到我們,而且告訴他的僕人,跑來請我們等他。僕人從背後拉住我的長袍說:波勒麻查斯希望我們等一等。 我轉過身來,問他的主人在哪裡。 那個年輕人說,他在那邊,正追著過來,只要您等一等。 葛樂康:我們當然要等。 〔過了幾分鐘,波勒麻查斯來了,還有葛樂康的弟弟阿第曼圖、尼西亞斯的兒子尼塞拉圖,以及其他看賽會的。〕 波勒麻查斯:蘇格拉底,我看你跟貴友已經要回城了。 蘇:你倒並沒有太錯。 波:你看到我們有多少人沒有? 蘇:當然看到啦。 波:你覺

得比這麼多人都厲害?要不然你們就不能走。 蘇:不是還有個辦法嗎?說不定我們會勸勸諸位讓我們走呢? 波:我們要是不肯聽你的,你還能勸得動我們嗎? 葛:當然不能。 波:你可以確定:我們不會聽你的。 阿第曼圖:有沒有人告訴你們,今天晚上要為女神舉行騎馬火把賽跑? 蘇:還有馬!這倒是創舉。是不是騎馬的要在賽跑時拿著火把,互相傳遞? 波:不錯。而且慶典也要在晚間舉行,你實在該看看。我們不妨吃完飯後,就儘快出來看賽會。有些年輕人要聚一聚,我們也可以好好地談談。留下來吧,不要彆扭。 葛:既然你非這麼著不可,我們大約只有從命啦。 蘇:既是「如此決定」,那就只好如此啦。 〔因此,我們就跟著波勒麻查斯到他家裡;遇

見了他的弟弟李西亞與攸希的摩,再還有查西當尼亞的傅拉西麻查斯、皮安尼亞的查曼提迪斯,和阿里東尼摩的兒子克里托方。另外又有波勒麻查斯的父親塞伐洛斯,我已許久未見到他,覺得他老了不少。他坐在有靠墊的椅子上,頭上戴著花環,原因是他已在院子裡上過祭;屋裡還有幾把別的椅子,擺成半圓形,我們就在他旁邊坐了下來。他很高興地跟我打招呼,然後:〕

我國化學物質風險管制法律體系之建構—以管理、評估與溝通為中心

為了解決烏 石 港附近的問題,作者劉昊宇 這樣論述:

化學於科技化的時代下,可謂為所有產業發展前之基礎,而科技的迅速發展伴隨產業間的相互競爭,使化學物質之使用量大幅上升,亦造成環境莫大的壓力,同時也提高人體健康的風險。對於當今日新月異的風險社會,法律該應如何面對、處理及管制科技所帶來的新興風險議題,值得深入研究。化學物質之管制已由傳統的危險防禦,轉換為預防與預警的概念,而當確定化學物質之風險時,制度上應基於預防原則進行風險管理,但化學物質亦有不確定風險,故制度上應基於預警原則,執行風險評估與風險溝通。因此,本篇將由化學物質之風險與法律原則開始探討,藉由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法,瞭解我國現行化學物質管制之法律體系,再以人體健康與生態風險評估為研究探討

,最後以風險溝通作為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之整合,期許得以本篇結論與建議,建構更為完善之化學物質風險管制法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