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病人 心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照顧病人 心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大川隆法寫的 心與身體的真實關係-靈性健康生活 和夏一新的 克服壓力,擁有美好情緒套書(情緒壓力診療室+躁鬱狂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幸福科學出版有限公司 和健行所出版 。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士班 李燕蕙所指導 張櫻薰的 腦中風病患家屬長期陪病經驗之研究 (2015),提出照顧病人 心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腦中風、病患家屬、長期陪病經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王采芷所指導 周佳慧的 成人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善終照護行為之影響因素探討 (2012),提出因為有 成人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瀕死病人、善終概念認知、自我效能、倫理困境、善終照護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照顧病人 心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照顧病人 心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心與身體的真實關係-靈性健康生活

為了解決照顧病人 心得的問題,作者大川隆法 這樣論述:

藉由心念的力量, 既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惡化、產生癌細胞, 也可以使自己的身體朝向好的方向發展。 透過本書,好好地發揮「心念」的力量吧!   健康的生活千金難換,當身體保持在不錯的狀態,不用給他人添麻煩,人自然就過得喜樂自在。然而,只重視精神的人,往往會輕忽身體的需求,比方說,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而使身體攝取了過量的營養,導致疾病發生機率上升。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身體與精神是互相關聯,才能體會長久的幸福。   數十年來,因癌症死亡的人越來越多。實際上,所謂的「癌症」除了環境因素外,幾乎都是由精神上的壓力、煩惱、痛苦所引起。生活於現代社會的壓力,導致人們很難調節自己的心,總是會在

不知不覺中,不斷地勉強自己。很多時候,人們會因為來自精神上的疲勞、恐懼心、過度擔憂等等,而導致肉體生病。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這一生過得健康幸福呢?   ◆人有著能使自己身體復原的能力,只是人忘卻了這種能力……   放眼自然界,蜥蜴的尾巴一旦斷了還可以再生;螃蟹的螯被擰斷後,也可以再生。換句話說,特別受到佛神關愛的人類,其實是擁有讓自己身體復原的能力的。那又是為何,現代的人無法輕易地辦到?閱讀本書,您將在其中找到解答!   ◆現代醫學無法說明的,關於「器官移植」所引發之現象   在過去的眾多醫學報告中,有許多關於移植手術後產生排斥反應的實例。只不過,現代醫學並不能清楚地說明問題的原因

何在。透過本書您將會發覺,人體器官並非僅是單純的物質,甚至可以說,只要人們不去理解、探究肉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就無法提升在醫學上的疾病治癒力!   ◆你的潛意識中,也潛藏著「創造出疾病」的想法嗎?   若是對一個病人說「是因為你喜歡疾病,所以你才生病」,想必對方會立刻氣得火冒三丈吧,不過有些人的確是如此。人們會因為人際關係的失敗、事業失敗,如果不生病就無從逃避,心想著「只要生病了,所有的事就能得到原諒」、「只要生病了,我的責任就一筆勾銷了」,進而迫使自己生病。就從今天開始,在內心描繪出健康、幸福的景象吧! 本書特色   1.淺顯易懂的說明「心」與「身體」的各項關聯,以及維持健康的方法。

  2.對憂鬱症、自閉症、異位性皮膚炎、類風溼關節炎等現代疾病進行分析,並提供有效對策。   3.如何看護、照護生病的家人,該留意些什麼?  

照顧病人 心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今天的故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浮橋〉。
開始前,伊格言先為讀者打了支預防針──他說,孟若的作品向來有點「難」。
問題是,難在哪裡?
伊格言說,難在作者想傳達的主題往往非常幽微而隱秘,不甚明顯,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解答。
這種寫法很容易讓讀者如墜五里霧中,感覺困惑:這些人究竟在幹嘛?下一步要做什麼?
但這種迷霧正是孟若埋下的線索:將情感的幽微轉折,包裹壓抑在樸素而冷調的筆法之中。

以本篇小說〈浮橋〉為例,題材上是個(疑似)小三介入婚姻的故事;
但其實想討論的並非「外遇」一事,而是另有主題,偷偷躲在情節表面的巨大冰山之下。
故事講述尼爾和金妮一對夫婦,丈夫尼爾比太太金妮大16歲,但金妮得了癌症,已做過幾次化療。
她比丈夫年輕這麼多歲,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有可能會比尼爾先死。
而尼爾的職業是一名社會運動者。
在金妮眼中,尼爾幾乎處於死當邊緣──他既不事業有成,對妻子也不怎麼體貼。
舉例來說:金妮化療出院,尼爾開車去接她,陰錯陽差卻到了不太熟識的,麥特和珠恩夫婦位於玉米田中的家裡。
那是個樸實的農家,女主人珠恩盛情力邀二人入內作客。
但罹癌的病人金妮身體孱弱,不想作客,只想趕快回家。
尼爾顯然沒有體貼到這一層。他將箱型車停在屋外的空地,和金妮起了小爭執:

「可是剩了好多豆子濃湯。」珠恩說:「你們一定得進來幫忙清掉那豆子濃湯。」
金妮說:「哎,謝謝。可是我什麼都不想吃。這樣熱時我什麼都不想吃。」
「那就改喝點東西。」珠恩說:「我們有薑汁汽水、可樂。我們有桃子酒。」
「啤酒。」麥特對尼爾說:「要不要來罐藍牌?」
金妮向尼爾招手要他過她車窗來。「我沒辦法。」她說:「就跟他們講說我沒辦法。」
「你知道你會傷到他們的面子。」他低聲說:「他們是好意。」
「可是我沒辦法。不然你去好了。」
他彎身更近:「你知道若你不去會怎樣。看來會好像說你比他們尊貴許多。」
「你去。」
「你一到裡面就好了。冷氣真的會讓你舒服些。」
金妮搖頭。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感受到夫妻間的意見不合。
再扣回尼爾的特殊身份,我們發現,尼爾是個「社運份子」,或說「社運領袖」──在新聞和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社運領袖拋頭顱、灑熱血,為理念奮戰;但往往無從得知這些社運領袖背後妻子的心情。
尼爾比金妮大16歲,金妮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給了他;
他們之間顯然有愛,但尼爾沒給金妮等值的回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尼爾具備組織能力,善於社交,嫻熟於人際關係與應對進退;
但這樣懂得瞻前顧後、察言觀色的「世故技能」,在他們面對農家夫婦過度熱情的邀請時,反而為金妮帶來困擾。
換言之,尼爾總是在照顧「外人」,卻不怎麼顧慮自己的「內人」。

金妮終究獨自留在了戶外,沒有進屋裡去。
但她突然有了尿意──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她偷偷躲進玉米田裡去小解。
伊格言說了件有趣的事;他說,在小說情節中,凡是遇到小解,那麼大概百分之七十都帶有「自由」或「解放」的寓意;
此處也不例外──金妮的小解不僅是生理上的放鬆,更預告了下一刻,情感上更大的自由。
因為當她小解結束從玉米田出來後,就遇上了男主角瑞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腦中風病患家屬長期陪病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照顧病人 心得的問題,作者張櫻薰 這樣論述:

  台灣從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壽命的延長、公共衛生的發展、傳染病的有效控制與科技醫療的進步等因素,都使許多疾病在急性期獲得有效的處置,死亡率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慢性病的盛行率提高,身心障礙者人數也逐年提升。腦血管意外一直高居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之前幾名,腦中風除了影響個人本身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品質之外,其後續照護問題對於家庭和社會也造成很大的負擔。  本論文旨在了解腦中風病患家屬長期陪病歷程之生命故事,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及半結構式訪談來進行,研究結論如下:一、腦中風病患家屬置身處境下的身心負荷及壓力十分沉重,有來自身體、心理、社會、經濟層面等等的壓力。二

、親友、宗教信仰和社會福利資源都是照顧者的支持力量,藉由宗教力量讓照顧者得到精神與心靈的寄託,適時的運用社會福利資源能讓照顧者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才能繼續面對未來的照顧之路。三、腦中風病患家屬在照顧歷程心境的轉化,因著自身的疾病發生,體會到人生無常,放下心中的怨懟,選擇接受,願意積極面對未來,。四、腦中風病患家屬面對簽署DNR的決策與想法是維護病患尊嚴、放棄無效醫療,對於無法治癒的症狀,不再積極搶救,選擇順其自然。  另外也從與研究參與者多次的互動後發現,藉由她們將照顧歷程中的辛酸甘苦談說出來之後,她們本身也得到了情緒的宣洩和抒發,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關係似乎變的更親近,她們會願意與研究者分享照

顧中的想法及問題,像成為朋友一般的情感,這也是研究者所樂見的。期望本研究對腦中風病患家屬長期陪病歷程中相關的心路歷程有一新的理解,提供給其他病患家屬及醫護專業人員一個新的視域,每位腦中風失能患者在疾病歷程中能得到尊嚴的對待及滿滿的愛與關壞。

克服壓力,擁有美好情緒套書(情緒壓力診療室+躁鬱狂潮)

為了解決照顧病人 心得的問題,作者夏一新 這樣論述:

  《情緒壓力診療室》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大家都要接受我們正面對著一項危機,因此很自然地會感到焦慮,甚至恐慌。我們必須瞭解的是,這個危機事件影響的不只是身體的問題,而且還帶來心理的壓力與情緒問題。在疫情還未能被完全控制的狀況下,大家的心情籠罩著一層壓力,像大風浪前的濃雲密布。這一波的惡浪,會帶來什麼樣的損害,端看大家的心理準備和憑藉。     本書所提供的臨床案例,皆為杜撰編寫,雖然每個案例的狀況各有不同,壓力強度大小有别,但都有可能發生在你我之間,能否挺過生命中各種不同難關的考驗,經得起人生風浪的打擊,對於各種壓力的情緒反應相當關鍵。     本書採取故事敘述式的臨

床個案書寫,加上精簡的評論分析,盡量少用深澀的醫學名詞,或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醫學背景知識,讓一般民眾易讀易懂。讀者可以把每一個臨床案例,當成是「微小說」或「極短篇」來閱讀;也可以跳過臨床案例,直接閱讀精簡的評析。     希望能夠讓更多的民眾了解日常存在的各種壓力和內在的不同情緒,是如何導致精神疾患,以及當下該如何面對和處理。並協助民眾,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無需親身進入診療室,就能夠懂得克服壓力,擁有美好情緒。     《躁鬱狂潮》     不同情緒如同生活裡的調味料,酸、甜、苦、辣等不同滋味,為人生增添些許色彩。一道美味的料理,需要廚師精準的使用調味料來加分。情緒也是一樣,一旦失控,將使生活失

去平衡,也會帶給自己與身旁親友極大的困擾。     如果情緒問題才是根源,問題就不僅只是表面上看來的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若只針對這些症狀進行治療,很顯然只是治標、不能治本。確實,有很多患者到處求診,就是因為失眠怎麼看都看不好;自律神經怎麼醫治仍然失調,身體毛病一大堆,焦慮感依然揮之不去。背後的關鍵因素就是沒有考量到,原來這些症狀的根源竟是躁鬱情緒。     開藥並非唯一的治療方式,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醫病關係,透過溫馨的就診環境、充裕的訪談時間和有同理心的問診方式,建立互信基礎,讓躁鬱症患者願意放下心防,找出問題癥結,抒發躁鬱情緒和壓力。     本書從生理病理及藥理的角度來探索躁鬱疾患,更

搭配性格、人際關係、生活壓力等角度切入探討,讓讀者能夠很快地提綱挈領,認識身心科、精神科可提供的服務,並願意把這樣的醫療服務,當成身心健康的守護者。   本書特色     ★ 本書作者為網友票選推薦十大抗憂醫師第一名,最能溫暖人心的抗憂好醫生!   ★ 專精職場壓力諮詢的抗憂醫師,分享度過情緒低潮的關鍵之道。   名人推薦     《情緒壓力診療室》   財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 李明濱教授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司長 諶立中醫師   臨床心理師公會創會榮譽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 柯慧貞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部立桃園療養院 李新民院長   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

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家銘副教授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葉雅馨主任     《躁鬱狂潮》   財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 李明濱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賴德仁   陽明大學精神科教授兼主任 蘇東平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沈武典   馬偕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 陳喬琪   長庚大學精神科副教授 劉嘉逸

成人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善終照護行為之影響因素探討

為了解決照顧病人 心得的問題,作者周佳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成人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的善終照顧行為及護理人員特性、與同事分享照顧臨終病人心得之頻率、照顧瀕死者之經驗、接受臨終關懷照護課程、照顧生命末期瀕死病人的認知、自我效能、護理長的支持及倫理困境對其提供善終照顧行為的影響。採橫斷式描述相關性研究設計(cross-sectional descriptive design),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以成人加護病房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2013年6月於北部3家醫院之成人加護病房進行資料收集。以方便取樣,共招募142位符合收案條件之護理人員參與本研究。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護理長對瀕死病人照護行為之支持量表、善終照護認知量表、瀕死病人

照護自我效能量表倫理困境量表及善終照護行為量表。所得資料以SPSS20.0 for Window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分析主要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T檢定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複迴歸分析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研究對象在善終照護行為量表中每題平均得分為3.2(SD=0.8),表示過去半年內照顧瀕死病患之實際執行經驗為「有時」至「經常」。其中又以身體照護多於家屬的照護,而心理靈性溝通照護為最少。(2)善終照護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是瀕死病人照護自我效能、倫理困境發生頻率、教育程度、與同事分享照顧瀕死病人心得之頻率等共四項因素,可解釋善終照護行為62.9%之變異量,因為多

變量可採調整後之變異量(Adjusted R2)為0.615,達61.5%(F(5,135)=45.706,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