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瑜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王公瑜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壽寫的 每天讀一點三國志:還原歷史原貌,帶你認識三國人物的真正性格【附有聲朗讀QR CODE】 和羅文興的 被誤解的中國歷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超舒適! 一家三口清爽明亮的27坪開放式北歐宅 - LIFE也說明:王公瑜 設計師笑道。如今已跟屋主夫妻成為好友的王設計師,在回憶起當初的合作過程時,仍是充滿著美好回憶。此案屋主為30多歲的科技產業工程師,妻子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創文化 和海鴿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康韻梅所指導 陳俊偉的 魏晉時期「帝魏」之三國國史撰述評議 (2017),提出王公瑜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三國史、書寫規格、皇族敘述、《魏書》、《魏略》、《三國志》、《魏氏春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蔡振豐所指導 陳靜芳的 明末曹洞宗博山無異元來禪師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無異元來、博山系、曹洞宗、無明慧經、壽昌派的重點而找出了 王公瑜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韩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當時伽藍四萬所,僧尼二十六萬五千餘人,王公與士民花費過多金錢且盲目迷信佛教的風氣,一度對唐朝造成頗大的經濟壓力,雖然韓愈曾有逼迫所有僧侶還俗的言論,但事實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王公瑜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每天讀一點三國志:還原歷史原貌,帶你認識三國人物的真正性格【附有聲朗讀QR CODE】

為了解決王公瑜評價的問題,作者陳壽 這樣論述:

權威底本‧白話對照‧深度闡釋‧精美插圖,全新升級的典藏首選   還原歷史原貌,   帶你認識劉關張、曹操、孫權、諸葛亮等人物的真正性格!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歷史的紀傳體國別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高的「前四史」之一,想要認識最真實、最有血有肉的三國歷史,必讀《三國志》!   這才是歷史上的真三國!   本書跳脫《三國演義》中文學化的渲染,以《三國志》為主軸,對各色人物提供生動的解析,並輔以大量精美插圖,以幫助讀者更加全面性地瞭解三國這段歷史。   沒有英雄演義,退除忠肝義膽,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三國   ◆曹操並非滿肚子壞水的陰險小人,相反的,他還是位明主,對民生

經濟都有重大貢獻,深得民心?   ◆諸葛亮本來就想出山做番大事業,三顧茅廬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劉備惜才愛才,但其左右投靠,搖擺不定才是真本性?其與諸葛亮的真實君臣關係又是如何?   ◆真正有猛無謀的是關羽而非張飛?關、張性格大逆轉!   ◆孫權可謂真厚黑,奪荊州、害關羽,計高無人可比?孫權才是天下三分的幕後操縱者?   ◆周瑜人帥有氣度,還是赤壁之戰的真正大功臣?   《三國演義》是以歷史為題材,經過作者羅貫中加上想像力所延伸出來的一部文學作品,而非史書,很多故事與正史並不符合。《三國志》則是作者陳壽尊重史實而編寫的一部史學巨著,作者用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多幅三國人物肖像圖,

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本書忠於《三國志》,收錄三國時代的關鍵人物,截錄其一生最重要、對時代發展影響最深遠的事蹟,除有原文,並提供生動的解析,使讀者能全面認識這些活躍於歷史小說中人物的真實面目。本書各卷由原典、釋譯、人物解讀、世人對其評價四部分組成,願讀者在瞭解歷史的同時,更深刻地享受文學帶來的美感與啟示。   獨家提供   真人朗讀QR Code   可聽、可讀,深刻體會書中智慧 本書特色   1.史上第一本可以邊聽、邊讀的典藏版三國志   獨家提供真人朗讀QR CODE,只要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書上條碼,就能連結上網站,聽到字正腔圓的朗讀版,隨時隨地都能邊聽、邊讀,增

強閱讀理解和記憶力。   2.體例完善,原文、釋譯、人物解讀和世人評價   本書各卷由原典、釋譯、人物解讀、世人對其評價四部分組成,忠於歷史原貌,多角度、多樣貌、多線索,讓讀者可一窺三國時代的歷史發展和人物故事。   3.搭配多幅人物圖、戰爭圖,增添閱讀興趣   書中圖文並茂,特別附上主角人物的圖像,以及精彩的戰爭圖畫,讓讀者能夠更加貼近內容,並馳騁想像力,增添閱讀樂趣。   原著簡介 (西晉)陳壽   陳壽(西元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現四川省南充市)人,西晉史學家。蜀漢亡國後仕於西晉,少舉孝廉。曾編撰《蜀相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被任為著作郎,領本郡中正

。陳壽之後致力於編寫魏吳蜀的歷史,遂成《三國志》,共六十五篇,深受當時人及後人稱頌。 解譯簡介 東籬子   國立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報社編輯等職務。   從事文學研究和文字工作多年,致力於推廣古典文學閱讀活動,著有多部經典文學的解譯作品。本書是其最新力作,期待能讓更多人認識三國歷史,從品讀《三國志》中的優美文字和精采敘述,真實而全面地瞭解這段時期的發展經過,並從中得到啟示。   魏書 卷一.武帝紀第一.曹操 曹操 卷二.文帝紀第二.曹丕 曹丕 卷三.明帝紀第三.曹叡 曹叡 卷四.三少帝紀第四.曹芳.曹髦 曹芳 曹髦 卷五.后妃傳第五.武宣卞皇后•文昭甄皇后 武宣卞皇后 文

昭甄皇后 卷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董卓.袁紹 董卓 袁紹 卷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呂布.臧洪 呂布 臧洪 卷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公孫瓚.陶謙 公孫瓚 陶謙 卷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夏侯惇.曹洪 夏侯惇 曹洪 卷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荀彧.賈詡 荀彧 賈詡 卷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袁渙.田疇 袁渙 田疇 卷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崔琰.何夔 崔琰 何夔 卷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鍾繇.華歆 鍾繇 華歆 卷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郭嘉.劉曄 郭嘉 劉曄 卷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劉馥.司馬朗 劉馥 司馬朗 卷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蘇則 蘇則 卷十七.張樂于張

徐傳第十七.張遼 張遼 卷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許褚 許褚 卷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曹彰.曹植 曹彰 曹植 卷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曹彪 曹彪 卷二十一.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王粲 王粲 卷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桓階.陳群 桓階 陳群 卷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趙儼 趙儼 卷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韓暨.高柔 韓暨 高柔 卷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辛毗.楊阜 辛毗 楊阜 卷二十六.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滿寵.郭淮 滿寵 郭淮 卷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徐邈.王基 徐邈 王基 卷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諸葛誕.鍾會 諸葛誕 鍾會

卷二十九.方技傳第二十九.華佗 華佗 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烏丸 烏丸 蜀書 卷三十一.劉二牧傳第一•劉焉.劉璋 劉焉 劉璋 卷三十二.先主傳第二.劉備 劉備 卷三十三.後主傳第三.劉禪 劉禪 卷三十四.二主妃子傳第四.甘皇后 甘皇后 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第五.諸葛亮 諸葛亮 卷三十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關羽 張飛 馬超 黃忠 趙雲 卷三十七.龐統法正傳第七.龐統.法正 龐統 法正 卷三十八‧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許靖.糜竺 許靖 糜竺 卷三十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劉巴.董允 劉巴 董允 卷四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魏延 魏延 卷四十一‧霍王向張楊費

傳第十一.張裔 張裔 卷四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杜微 杜微 卷四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黃權.馬忠 黃權 馬忠 卷四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蔣琬.姜維 蔣琬 姜維 卷四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鄧芝 鄧芝 吳書 卷四十六‧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孫堅.孫策 孫堅 孫策 卷四十七‧吳主傳第二.孫權 孫權 卷四十八‧三嗣主傳第三.孫亮 孫亮 卷四十九‧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劉繇.太史慈 劉繇 太史慈 卷五十‧妃嬪傳第五.吳夫人 吳夫人 卷五十一‧宗室傳第六.孫皎 孫皎 卷五十二‧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張昭.諸葛瑾 張昭 諸葛瑾 卷五十三‧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張紘 張紘 卷五十四‧周瑜魯肅

呂蒙傳第九.周瑜.魯肅.呂蒙 周瑜 魯肅 呂蒙 卷五十五‧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程普. 黃蓋 程普 黃蓋 卷五十六‧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呂範 呂範 卷五十七‧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虞翻•陸績 虞翻 陸績 卷五十八‧陸遜傳第十三.陸遜 陸遜 卷五十九‧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孫和 孫和 卷六十‧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鍾離牧 鍾離牧 卷六十一‧潘濬陸凱傳第十六.潘濬 潘濬 卷六十二.是儀胡綜傳第十七.是儀 是儀 卷六十三‧吳範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吳範 吳範 卷六十四‧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諸葛恪 諸葛恪 卷六十五‧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華覈 華覈   前言   三國((西元二二○

∼二八○年))是指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這是一個「捲起千層浪,淘盡萬世良」,英雄四起、群雄逐鹿、波瀾壯闊的時代。在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中,傑出人物風起雲湧、事件眾多,因《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許多三國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畢竟是一本文學作品而非史書,很多故事與正史並不相符。《三國志》則不同,是作者陳壽尊重史實而編寫的一部史學巨著。作者用簡練、優美的語言,描繪出多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三國志》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最早以《魏

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西元一○○三年)三書已合為一書。這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史書,詳細記載從魏文帝黃初元年(西元二二○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西元二八○年),六十年間的歷史。   《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陳壽雖然在名義上是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三國鼎立的局勢,表示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相同。

  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足以顯現他的卓識和創見,也展現《三國志》的特點。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精典。由於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在當時就受到極大贊許。與陳壽同時代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當看到《三國志》時,認為已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本來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與《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今天。由此,足見該書的巨大價值。   有鑑於《三

國志》涉及人物眾多,在此,我們限於篇幅,很難在一本書中收錄《三國志》的所有文字,也很難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此,我們濃縮其精華內容,分別對每卷中的主要人物提出生動的解析,使讀者能「覽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本書各卷由原典、釋譯、人物解讀、世人對其評價等四部分組成,願讀者在瞭解歷史的同時,更深刻地享受文學帶來的美感與啟示。   本書除了紙質圖書,並有配樂誦讀,以QR Code 的方式,在內文和封面等相應位置呈現,讀者只要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條碼即可欣賞、誦讀經典片段,能夠增加記憶力。   卷一.武帝紀第一.曹操曹操【原典】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

,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

動。徵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釋譯】太祖武皇帝,是

沛國譙縣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漢代相國曹參的後代。東漢桓帝的時候,曹騰擔任中常侍大長秋一職,爵封費亭侯。曹騰死後,其養子曹嵩承襲爵位,官做到太尉,但沒人知道曹嵩過繼前的身世底細。曹嵩是太祖曹操的生父。太祖從小機警而聰明,且非常有謀略,又善於隨機應變,喜結交和幫助朋友,不受拘束,不喜歡修養操行、從事學業,所以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他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顒認為他不一般。橋玄對太祖曹操說:「天下就要大亂,沒有治國安邦才能的人就不能力挽狂瀾,能拯救亂世力挽狂瀾的人,大概就是您了!」太祖二十歲的時候,因舉孝廉任郎官,並被任命為洛陽北部都尉,又升遷為頓丘縣令,後被召入朝中任議郎。

魏晉時期「帝魏」之三國國史撰述評議

為了解決王公瑜評價的問題,作者陳俊偉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範圍包含了陳壽《三國志》,以及王沈《魏書》、魚豢《魏略》、孫盛《魏氏春秋》(《魏氏陽秋》)等,四部魏晉時期的曹魏正統觀之三國國史著作,聚焦在高層統治者的相關史料。透過併觀的方式研究,以便更能體察各本史籍的差異性,尤其是政治態度的不同,從而理解不同史家面對敏感的歷史時往往採取了不同的編纂策略,可謂同一難題、作法不同,因而研究者不宜過度投射自身期待與苛責史家。古代國史著作雖然編纂者眾多,留存一定數量之材料基礎者卻相對稀少,遑論四本記載內容之差異頗為明顯的著作互相參驗,國史範疇之中唯有魏晉時期的三國國史書寫,可以如是多方展現當代一流史家解決同一難題--處理敏感歷史的策略,以及提供讓後世

繼續深思該策略之優缺點的空間。  本文從緒論開始,即省思《三國志》、裴松之《三國志注》研究的問題,指出「演繹法」的「前提」錯誤、讀者的過度詮釋,史籍著述時代平面化等問題。進而強調陳壽編纂《三國志》之時,應無強烈、明顯的「尊蜀」傾向,然而該書存在著種種可以讓後世誤解、曲解的條件,反倒形成連當初編纂者或許都始料未及的一派論述。可是,陳壽固然為當代翹楚,《三國志》一書亦應當視為魏晉時期蜀地、中原地區的智慧結晶,終究還是有其時代性。史家本人體現今人所稱「巴蜀學派」的特徵,抱持奉上國、保全蜀地的理念,且身入西晉王朝之後反而得到仕宦翻身的機會與史才方面的肯定,因而除了政治壓力之外,境遇亦屬史家頗為接受西晉

北人歷史詮釋觀的原因。正由於以曹魏政權為中心思考,《三國志》一書中出現的諸多「尊蜀過吳」的表面跡象,原因主要是蜀漢政權為偏遠地域獨自存在的政權,可是孫吳政權一度為曹魏政權藩臣而後叛之,因而陳壽不忘故國的安排不似後世推測得如此繁多。與此書寫規格相對應的,陳壽「抑曹」的傾向並不顯豁,歷代論者聚焦、集矢的卷十至卷十四中之合傳議題、卷次議題等,其實沒有明確的褒貶、予奪。連同《三國志》之史論,內容亦往往多褒少貶而較不具批判性,亦存在「尊魏」、「尊晉」的痕跡。陳壽的「抑吳」之心則亦不明顯,在《三國志•吳書》「評曰」論及孫氏君主之時大抵客觀,只是相對於《三國志•魏書》「評曰」評論曹氏君主之隱諱、委婉,不免讓

讀者感受到史家評論的雙重標準。  最後,不同於陳壽面對敏感歷史時採取簡略的敘述方式,往往讓歷史留下空白,魚豢《魏略》的歷史敘述則相對詳細又直接,較頗似雜史雜傳的文彩風格。透過魚豢《魏略》,可以發現曹魏政權舊地毋須等到陳壽入北,已經出現史家挑戰官方之歷史詮釋體系(體現的成品為王沈《魏書》)。魚豢《魏略》之歷史敘述,還對後來陳壽《三國志》、孫盛《魏氏春秋》有了相當程度的幫助與啟示,尤其《魏氏春秋》與《魏略》相同,頗收一些傳聞軼事,卻也都出現真實性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統治者高層內部之事秘,史家若不願接受官方往往粉飾太平的說法,選擇有二,或者例如魚豢、孫盛寧可犧牲史料的真實性也不願讓歷史空白,或者例如陳

壽是一面較不願意使用較不可信的史料、一面又參酌官方史料且理性判斷。背後應當視為史家權衡代價之後的選擇。史家著史往往考慮繁多,怎樣的內容較符合其理解的歷史真實才是重點。面對統治者高層內部的歷史,陳壽與魚豢、孫盛,恐怕只是兩邊選擇不同而已。研究者該深思的是陳壽還能不能再多進行一些批判且少一點留白,以及魚豢、孫盛整理史料之「入情合理」的工夫是否能更紮實。現實世界從來就不是只有善惡、是非、黑白,理論上如何是另一回事,更多的時候需要面對的是比較得失的實務經驗問題。

被誤解的中國歷史

為了解決王公瑜評價的問題,作者羅文興 這樣論述:

  撰寫傳記的史官們,永遠都是當時的統治者的工具!   真實的和珅——能力與貪心並存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得一位御前侍衛平步青雲,一帆風順,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貴。他年輕,有文采,又會討好皇帝,他的一生很具有傳奇色彩。他為官僅二十餘年,卻擁有相當於當時國家二十年稅收的總和!他是十八世紀最富有的人,他就是——和珅。   從嘉慶年間開始,民間就流傳著一句口頭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有關他的傳聞、野史、筆記更是以訛傳訛。現在一提起和珅,人們馬上就想到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很多著作和影視作品也多是把和珅描繪成為橫、貪、驕、詐、奢、笨,甚至把他歸入不學無術、無才無能的弄

臣。但歷史上的和珅真是這樣的人嗎?非也!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一度還被抬升至正黃旗,獲罪後其家屬又被歸為正紅旗。他生於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其父常保曾任福建都統,為官清廉;其母為伍彌泰之女。和珅先祖並無顯赫的門第,他的高祖尼雅哈納因軍功得到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世襲罔替,政治待遇相當正三品。   和珅在三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常保因多年戌守在外,無暇照顧和珅及其弟和琳。繼母對待他們兄弟苛刻暴戾,根本無溫情可言,和珅是在既缺父愛又缺母愛的環境中長大的。也正是這種環境,使得年紀輕輕的和珅就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在九歲時與弟弟和琳雙雙以優異的成績被選入當時京城最好的學校

咸安宮官學。在和珅十歲那年,父親常保突然去世,進而也失去了全家人唯一的生活來源。父親死後,和珅小小年紀不得不為生活而到處告貸。幼小的坎坷經歷使和珅鍛煉出了極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頑強而堅韌。   和珅少年勤奮,苦讀詩書,不僅熟讀《四書》、《五經》、詩詞佳作,還熟練掌握了滿文、漢文、蒙文、藏文四種語言。他還練就了堪稱一流的書法與繪畫,在和珅的文集《嘉樂堂》中就收入了很多詩作。和珅在咸安宮學習的時候除去必修的各科外,和珅還給自己額外增加了兩科,到處搜集乾隆的詩作文章,刻苦模仿乾隆的字體。對乾隆的御制詩文無不熟記於心,這一切都為日後接近乾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十八歲的和

珅參加順天鄉試。鄉試屬於一級考試,凡考中者即為舉人,便可參加會試,會試得中便成為進士。但由於當時科舉考試中的腐敗,滿腹經綸但沒有錢的和珅名落孫山。第二年,和珅承襲了祖上掙來的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三年後,和珅又得到了三等侍衛的空缺,這使得他有了能接近乾隆皇帝的機會。在小心翼翼的三年侍衛生活後,和珅終於捕捉到了一個機會。一日,乾隆出宮,在轎中閱邊報有奏犯脫逃者;乾隆微怒,誦《論語》:「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時隨從諸校尉及期門(官員,掌護衛)、羽林(皇帝護衛軍)之屬,皆驚愕相視,不知所措;繼互相詢問,帝語何意?和珅應聲曰:「典守者(縣尉,掌緝捕和獄囚)不得辭其責。」乾隆為之驚異,問

其出身及所學。和珅應對如流,頗令乾隆滿意。   在大清王朝的歷史上,乾隆是一代英明君主,而大貪官和珅是一個奸佞小人。以乾隆之英明卻寵幸劣跡斑斑的和珅長達二十餘年,是君臣相得,還是別有隱情?是乾隆看錯了和珅,還是和珅鑽了乾隆的漏洞?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據《清宮遺聞》和《清朝野史大觀》記載:乾隆做太子的時候,一次因事進宮,看到父王雍正的一個妃子嬌豔無比,正對鏡梳妝,不禁想和她開個玩笑,於是就從後面用雙手捂住了那個妃子的眼睛,妃子下意識的用梳子往後擊打,正好打到了乾隆的額頭上。乾隆的母后見了,就說那個妃子調戲太子,將她賜帛自盡。乾隆覺得對不住這個妃子,就用朱砂在妃子的頸上點了一下,悲痛

的說:「我害爾矣,魂而有靈,俟二十年後,其復與吾相聚乎?」   後來,和珅入宮侍駕,乾隆越看和珅越像那個冤死的妃子,驗其項頸,果見其頸上有一紅色胎記。叩其年齡,也與那妃子死去的時間相合,正是二十五年。乾隆愈發吃驚,認為和珅就是那冤死的妃子之後身所化。為償還年輕時的孽債,乾隆對和珅關愛由加,處處袒護,致使和珅平步青雲,步步高升,以至權傾朝野,作威作福長達二十餘年而不倒。直到後來乾隆死後,嘉慶皇帝才將他扳倒,死時居然也是白綾賜死,與那妃子一般無二,真是歷史的巧合。   乾隆寵愛和珅,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還債說載於野史不足全信之外,其中,有和珅自身的原因,也有乾隆的原因,而和珅本身的才幹和機敏是

他得寵的主要原因。   和珅有他的超凡之才,據說和珅身材修長,眉清目秀,不僅是個標準的美男子,而且還是一個聰明絕頂、出口成章、處事機敏的幹練之材,以最會理財、斂財而見長。例如:在他任內務府總管之前,這個主管皇家事務的機構經常入不敷出,常常虧空。   和珅做了總管之後,內務府不僅不虧空,而且還略有盈餘;他不僅善於從各省封疆大吏、鹽政織造、及富商大賈那裏聚斂錢財獻給皇上,而且還首倡在朝廷施行議罪銀,收入所得,全部併入內務府特別收入,以滿足乾隆驕奢淫逸和好事鋪張的生活需要。僅就這一點而言,他就深得乾隆皇帝嘉許。   乾隆自稱儒雅皇帝,和珅相貌俊俏且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文,平時巧答應對、處理政務幹

練決斷,都甚合乾隆心思,是乾隆晚年不可多得的助手。從這一點上看,和珅受寵不僅僅是靠阿諛奉承,而且是確實也有一些真本事,不然他也不會做到清朝的文武兼備的一等侯爵。   當然,只靠本事還是不行的,和珅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對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於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圖,和珅在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被乾隆發現和賞識後,便常常跟隨在皇帝左右,他除了細心侍奉,笑臉相陪乾隆外,還以帝心為心,仔細觀察乾隆的一言一行,揣摩其心理和愛好,處處變著法兒哄乾隆高興,可謂乾隆的心腹密臣。時間一長,和珅就知曉了乾隆的脾氣和秉性,每次乾隆想說什麼,想做什麼他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乾隆愛好黃金,他就建議乾隆建造萬佛樓,讓王公大臣和

各級文武官員獻金佛給皇上,藉以斂財;乾隆喜歡談文論史,自譽無所不知,他就在編纂二十四史時在明顯的地方故意抄錯幾個字,讓乾隆一一指出來,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學識淵博,藉以滿足乾隆的虛榮心。另外,和珅在乾隆面前不失時機的表現自己的忠心。比如,即便他成了一等侯爵,在乾隆面前仍然自稱奴才,而不是像別的大臣那樣自稱臣或老臣;有時碰上皇帝咳唾,他也總是親自以溺器進之。總之,他時時處處都給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覺,這在個人感情上對於取得乾隆的信任絕對是必要的。當然,他的這些手段都沒有白費,皇帝的信任換來了和珅仕途上的光輝前程,也造就了一個權傾朝野的竊國大盜。   另外,和珅能不拘舊規變更成法。和珅從乾隆四十年至

嘉慶四年把持朝政二十多年。這期間他在乾隆帝的承允下,對清朝前期的所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成法做了一系列的更改。可惜一些具體的做法,現已無文獻可考。原因是和珅下獄伏法後,許多原始檔案都被銷毀,這使得對和珅的研究變得困難;致使人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大貪官。   和珅更改成法的主要內容,大體上在政治方面對內閣、六部以及軍機處等衙門進行了改造,對一些成例進行更張,如軍機處章京不設具體定額,凡有奏摺一式兩份,除正本送皇帝,副本要送軍機處。經濟方面,和珅更改了許多成例,在軍機處設「密記處」,對犯法督撫等官員實行罰議罪銀制度,等等。通過和珅的改革,當時的清王朝才逐漸擺脫了財政等方面的危機,他為乾隆分憂解難

,充實了國庫。乾嘉之際的著名學者洪亮吉高度評價和珅對當時國家機關制度做的改革,認為許多改動在嘉慶時依然實行著。   正因為乾隆每次交代的差事和珅都辦得非常漂亮,所以乾隆愈發對和珅信任和喜愛。於是和珅也就平步青雲,官運亨通。從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十一月起,出現了一系列另人眼花繚亂的升遷。乾隆四十年閏十月遷乾清門侍衛;十一月,擢和珅為御前侍衛,並授他為滿洲正藍旗副都統;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正月,授戶部右侍郎;三月,命在軍機處上行走;四月,授內務府總管大臣,為皇帝理財;十一月,命其充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令和珅總管內務府三旗事務,並賜其享受紫禁城內騎馬的待遇,和珅的家族也從正

紅旗抬入正黃旗;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兼任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又兼步軍統領,監督崇文門稅務;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三月授戶部尚書,御前大臣兼都統,正白旗侍衛大臣、議政王大臣;十月充《四庫全書》館正總裁,兼辦理藩院尚書事務。也正是這一年,乾隆把自己最心愛的十女兒固倫和孝公主許配給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從此,和珅又成了皇親國戚。後來,又被授予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正白旗、鑲藍旗都統、文華殿大學士、殿試讀卷官;嘉慶三年(一七九八)八月晉封為一等嘉勇公。   和珅就像坐直升機一樣,職務和地位直線上升,幾乎把大清各種高官做遍,風光享盡,僅擔任軍機大臣一職就長達二十三年,權勢赫赫,是

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   古語講: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原因就在於狡吏和貪官的膽大妄為都是對下不對上。在皇帝面前,他們絕對都是清白廉潔的好官,他們聚斂的錢財都是在合法的、正當的名義下進行的,絕對讓人抓不到把柄。說到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和珅的出現,不僅是個人的問題,而且也有著封建官場機制的深層問題。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只要獲得了皇帝的信任,凡事皇帝不追究,狡吏和貪官們就沒有什麼可怕的。其實,這些狡吏和貪官們都深深懂得:皇帝握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只要把工夫下在皇帝身上,有皇帝這棵乘涼的大樹和保護傘,他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至於其他大臣的彈劾攻擊,還不是以皇帝的是非善惡為是非善惡,皇權至高無上,和珅

抱了乾隆的粗腿,當然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總上所述,乾隆寵幸和珅,一是有還債的內疚,乾隆想刻意提拔重用和珅;二是和珅確有才幹,是乾隆處理政務的得力助手;三是和珅善於揣摩帝心,能讓皇帝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充滿情趣;四是封建官場官官相護的痼疾,有時皇帝也不能例外。和珅很聰明,他的聰明之處在於會討好乾隆。但和珅的失誤之處恰恰在於只討好乾隆而忽視了其他人的存在。和珅不僅在朝中樹敵過多,甚至從來沒有把嘉慶皇帝放在眼裏。嘉慶三年正月初三(一七九九年二月七日)辰時,乾隆閉上了眼睛,失去靠山的和珅於五天後被捕,下刑部大獄,抄家籍產。   據史料記載,和珅家財先後抄出白銀八億兩,當時大清國庫年收入不過七千萬

兩,和珅家抄出的銀兩比大清十年收入的總和還要多。法國路易十四的財產也不過才二千餘萬。和珅財產相當路易十四的四十倍,可見和珅家的財產之巨大。所以,才有老百姓說的「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隨後,嘉慶皇帝宣佈和珅二十大罪狀。正月十八日,和珅被賜死,終年五十歲。   回想和珅這一生,他做過很多錯事,但這一切的錯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當時的那種體制決定了他今天的命運。試想,如果他面對一個聖明的帝王,周圍是一群正直、敢於說真話的同僚,那麼他的命運起碼不會淪落到像今天這樣的一個下場。但可惜的是他沒有遇到這一切。在當時皇權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體制下,因而和珅的死是在所難免的。從這點上來看,是體制斷送了他的命運。

本書特色   ■本書從中國長遠的歷史中,精選出數十個廣為人知的歷史人物與事件,對其進行深入而精闢的分析,並且還原其歷史真相,帶給讀者全然不同的看法與見解!   歷史大多是由改朝換代的勝利者所組織編寫,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尤其是突顯自己的文治武功,難免會對被推翻的王朝曲筆刪改,以致於呈現出一種錯綜複雜、紛紜繁亂的歷史,這也給後人留下許多的疑問和迷思,讓後人所看到的歷史,必然是充滿與史實不符的偏見和悖謬。如此一來,人們對於歷史的誤解,就會在所難免。本書特別於中國歷史中,精心選出數十個眾所周知的歷史人物與事件,對其進行「還原歷史真相」的工作,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可以擴充自己的歷史知識,並且

對這些知名的歷史事件與人物,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評價。   ■本書的敘述手法,輕鬆而詼諧,讀者可以因此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與古人的生活合而為一。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不像坊間一般歷史叢書如此的艱澀繁雜,而是以活潑有趣的筆調,詳細介紹各個歷史事件與人物,讓讀者可以在閱讀的同時,對於歷史有更全面的認識,也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瞭解各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各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   儘管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但是歷史真相卻不容扭曲。本書就是要讓讀者尊重歷史真相,對其進行科學的探究,進而形成對歷史真相的客觀而公正的認識與判斷。   在流傳至今的浩渺史書中,究竟有多少歷史真相被隱藏?又有多少是非黑

白被顛倒混淆?請走進「被誤解的中國歷史」看個究竟吧!

明末曹洞宗博山無異元來禪師研究

為了解決王公瑜評價的問題,作者陳靜芳 這樣論述:

無異元來為明代曹洞宗小山宗書(1500-1567)──廩山常忠(1514-1588)──無明慧經(1548-1618)之法傳弟子,是明末時期深具影響力、十分重要的一位禪師,主要弘化地區以江西、福建、廣東為主,晚年禪風流衍到了安徽和金陵,對日後曹洞宗在海外傳播極具影響力,可惜目前學界較少研究。本文選擇無異元來作為研究對象,在長谷部幽蹊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蒐集海內外圖書館所藏無異元來語錄資料,透過第一手資料的研讀,配合相關禪師語錄、佛寺志、地方志和明人文集,從中梳理出無異元來的生平事略,將之繫年整理成年譜(參見附錄一),並由之開展議題。首先討論無異元來在當時所必須面對的外在惡劣環境以及佛教內部的

困境,他如何由自身悟證之宗教實踐,因應世變風氣而熔鑄成獨特風格的博山禪系,重新建立起曹洞家風,同時塑造了特定僧團的集體記憶和禪修取向,在壽昌禪中獨出一枝。再者,主要說明無異元來的宗教觀、參禪法要和念佛法。並且重新檢討學者多謂無異元來「禪淨兼弘」的真實情景。無異元來在弘法前期,多教人以參禪、看話頭為主,後期則主要教人念佛,是因應度化因緣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弘法策略。無異元來在宗脈傳承中堅守法系,卻能不拘泥於單一的門派教法;在實際的弘法度世的行動中,因應世變而採取當時最容易接引眾生的方法。最後約略提及壽昌派內隱然的法諍現象,但皆無法撼動無異元來在壽昌派中的嗣法地位,以及未來可能發展的研究議題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