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瓊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宏泰寫的 驚豔阿塱壹:琅嶠-卑南古道 和王滎鍹,王貴琳,許偉珊的 瓊麻思(精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瓊麻也說明:250.瓊麻BACK. 龍舌蘭科. 瓊絲. 葉緣無刺. 花莖高4-7m. 做麻繩,品質較佳. 汁液有毒.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和屏東縣恆春鎮僑勇國民小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崔末順所指導 何佳穎的 當代台韓小說政治暴力創傷的空間閱讀(2000-2020) (2021),提出瓊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當代台灣小說、當代韓國小說、政治暴力創傷、創傷記憶、空間閱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鄭泰昇、吳秉聲所指導 黃紹瑄的 介入、轉譯、再生:馬祖戰地據點之空間形態轉譯設計操作 (2021),提出因為有 馬祖、軍事遺產、軍事文化景觀、再利用、空間形構法則的重點而找出了 瓊麻的解答。

最後網站【凝結的浪】工藝植物材質復育之路-苧麻及瓊麻 - 臺東聚落回聲則補充:苧麻以及瓊麻都是傳統社會中很常加工使用的植物,在塑膠材料出現之前,它還是我們重要的民生物資,像是傳統米糧麻布袋,漁船必需品的粗麻繩等都是,至於苧麻就更不用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瓊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驚豔阿塱壹:琅嶠-卑南古道

為了解決瓊麻的問題,作者曾宏泰 這樣論述:

  阿塱壹古道,或許應該稱為「琅嶠-卑南古道」之阿塱壹段。琅嶠,是恆春的舊名,是原住民語,意思是台灣蝴蝶蘭或鯊魚,也有說是指銀合歡,已不可考,之所以會改名為恆春,乃清同治13年(1874年),清朝指派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結束後,見瑯嶠四面環山,地勢雄偉,攻守皆宜, 故奏請同治,准予築城。而卑南是台東的舊稱,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積極治臺,修築多條通往宜花東後山的道路,琅嶠卑南道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以導遊帶團般,介紹阿塱壹古道的生態與景觀,並以解說與互動的方式,將全程分十五段來帶領大家去深入體驗,每一段都具有它獨特的生態與景觀。為加強效果,在敘述上,會把實際發生以及自己虛構

的故事,適時加入解說中,增添趣味性,讓讀者加深印象,進而激發讀者對古道的愛護與保護之心。

瓊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公視新聞網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新聞實驗室 (http://newslab.pts.org.tw)

當代台韓小說政治暴力創傷的空間閱讀(2000-2020)

為了解決瓊麻的問題,作者何佳穎 這樣論述:

本論文關注當代台灣與韓國小說中再現的「政治暴力創傷」,探討二十世紀以來戰爭/威權遺緒在當代社會持續存在的歷史與記憶課題。透過人文地理視角為切入點的空間閱讀策略,以國族/社會/家庭三個層次作為「可哀慟的」記憶之框,分別關注邊緣路徑之於無國籍者、修復空間之於社會失憶、記憶遺址之於汙名家庭三個面向的身分地理課題。國族的記憶之框以甘耀明《殺鬼》(2009)、金英夏(김영하)《黑色花》(검은 꽃,2003),聚焦二十世紀前半東亞底層邊緣的身分認同問題;社會的記憶之框以吳明益《單車失竊記》(2015)、金息(김숨)《L的運動鞋》(L의 운동화,2016),聚焦以物件修復對應歷史斷裂造成的社會失憶現象;家

庭的記憶之框以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2011)、金衍洙(김연수)《海浪本為海》(파도가 바다의 일이라면,2012),聚焦威權時代政治受難家屬汙名創傷的代際關係與女性主體議題。本研究指出2000年後台韓當代小說處理歷史創傷出現「可哀慟的」視角轉向,關注當下時空與過往的關係性連結以及普世人權下的暴力創傷議題,為諸如政治暴力創傷這般空白匱缺的邊緣歷史重新定位。

瓊麻思(精裝)

為了解決瓊麻的問題,作者王滎鍹,王貴琳,許偉珊 這樣論述:

  瓊麻曾經是恆春重要的經濟作物。老人家說:「瓊麻抽絲起高樓。」原本是窮鄉僻壤的恆春,因為種植瓊麻而興盛起來,還曾經外銷到東南亞國家,讓恆春在地人賺了許多錢來蓋房子。

介入、轉譯、再生:馬祖戰地據點之空間形態轉譯設計操作

為了解決瓊麻的問題,作者黃紹瑄 這樣論述:

馬祖在漫長的軍管時期下經歷了一場從未發生過的戰爭,兩岸局勢的演變重新定義了島嶼的角色,而馬祖也從流動的邊陲地區迅速成為封閉的邊界,更改變了島嶼與大陸間、移民與原鄉之間的關係。 馬祖為國共冷戰時期台灣的戰地前線,軍事環境的建構與時局變化息息相關,整體軍事設施可以依據地形分為三大類:環繞島嶼、外向性的沿海據點;內向的砲陣地、營區及觀測所等內陸據點;並在各區域的最高點設有指揮總部,各點之間互相支援、監視,形成嚴密的防禦火網。 馬祖軍事環境利用自然環境以及歷史文化,形塑出各種有形元素、無形的文化。本文將以「馬祖轉譯計畫」中新的據點設計(第一階段選點+第二階段選點)對原據點空間的轉化,分析空間介面的構

成邏輯,再進一步解讀、重組、再生建築空間的設計方法,開啟另一種詮釋戰地空間與回應當代的可能性,重塑據點改造原則,試圖重新詮釋歷史現場。 本論文之主要內容包括:1. 透過採用資料蒐集、文獻回顧並對改造據點之空間型式做初步實地勘查,分析馬祖冷戰歷史文化、自然條件、建築形式對應軍事設施佈局的關係2. 分析已改造據點案例,比較改造前後之異同及其設計架構,並重新解讀新舊據點的空間關係,定義空間法則與設計方法3. 依照空間元素間介面連接的規則,重新對53據點進行轉譯與介入本研究顯現據點空間共通性以過去據點空間型態為發展核心;將整體空間依序分為入口平台、地上量體、地下量體與動線通道之空間格局。有系統地

釐清據點空間機能彼此間的關係,有助於了解設計時的空間組成;進而了解其文化背景與空間形式組合之比例,並找出隱含在設計中的模式與程序從而揭示設計機制,以建構據點改造中各空間組成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