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權社工訪談技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監護權社工訪談技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ancy Boyed Webb寫的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 立臺灣 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 工作學系碩 士論 文監調社 ...也說明:子女監護權裁定的判例分析也顯示社工訪視報告是最常被法官所考量的因素。直 ... 究,才實際訪談到三位家事調查官,主要針對執行各項職務的流程、技巧、與現.

輔仁大學 法律學系 林玠鋒所指導 張瑋芸的 離婚事件中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之保障—以家事調解程序為中心 (2020),提出監護權社工訪談技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家事調解。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趙美盈所指導 林彥宇的 未成年子女監護權訪視調查訪視評估服務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親權酌定、監護權訪視調查、監調社工、社工實務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監護權社工訪談技巧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得] 103家事調查官上榜心得- 看板Examination則補充:因此,我在準備家調官的考試時,因為曾經進修法律、社工和諮商學門的相關 ... 此外,家調官的實務工作多與親權(以前所說的監護權)的調查訪視有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監護權社工訪談技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

為了解決監護權社工訪談技巧的問題,作者Nancy Boyed Webb 這樣論述: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對於社工系大學生、研究生、甚至是相關的助人專業者來說,都是絕佳的實務教科書。本書範圍夠廣泛足以讓大學生有概念式的認識,而對兒童少年臨床課程的研究生來說,也提供了各式工作技巧以及實務議題上的深入探討。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跨越多種場域的兒童實務,提供了非常全面、整合性的之事與實務技巧。本書許多優勢之一即,把兒童生活放在家庭與社區場域的脈絡中來看。且運用生態系統和發展理論來形成組織架構,以協助實務工作者進行生物心理社會評估和所需的處遇。透過運用系統理論觀點,作者告訴我們,兒童無法與其生活脈絡切割。而實務處遇只有在考量這些脈絡下才可能成功。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呈現出

兒童生活最真實的情況。透過文本與實例,讓學生和實務工作者可以體會兒童生活所面臨的困難。所運用的實例及作者自身的實務經驗直指兒童生活樣貌,並描繪出有效協助這些家庭的多重角色和實務技巧。從呈現出的案例,看出她在兒童工作上,足以處理過程中引發的情緒狀態。更多的實務素材及案例,讓本書對實務工作者和學生更具可讀性。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也同時強調優勢、復原力與文化多樣性,讓此書不會過度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待兒童和家庭。從一開始,這本書就提倡實務技巧的多元知識基礎,且所有助人者都需要具備文化包容性。在文化多樣性的實務技巧上,透過文字描述與案例一同交織出豐富的文本。 作者簡介 Nancy Boyd Web

b   社會工作博士,家族治療師,是針對有失落與喪親經驗兒童遊戲治療的重要作者。其暢銷書被視為臨床與兒童工作機構重要的參考文獻。作品包括”Helping Bereaved Children, Second Edition: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Guilford Press), “Play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Crisis, Second Edition: Individual, Group, and Family Treatment” (Guilford Press), “Culturally Diverse Parent

-Child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以及本書第一版(Guilford Press)。此外,作者亦在許多期刊上發表文章以及製作錄影帶Techniques of Play Therapy: A Clinical Demonstration,並獲得紐約影展非廣播類媒體競賽青銅獎的殊榮。Webb博士擔任Guilford出版社兒童與家庭社會工作實務系列的編輯。她也是紐約遊戲治療協會(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的理事,以及”Trauma and Loss: Research

Interventions”期刊的編輯顧問群之一。   作為取得證書的臨床社工師、註冊的遊戲治療督導,Webb博士經常在美國和世界各國有關在遊療、社工以及喪親服務等會議上代表出席。她自1979年起即成為Fordham大學社會服務學院的教授,並於1997年獲頒社工系卓越教授。1985年,她成立Fordham大學兒童與青少年治療碩士後的學程,以滿足紐約大都會地區對遊戲治療訓練的需求。2000年四月,Webb博士也出席由美國臨終基金會贊助、Cokie Roberts主持之衛星視訊會議「與悲傷共存:兒童、青少年及失落」(Living with Grief: Children, Adolescents

, and Loss),此會議共針對逾2100個點發射。Webb博士於2002年獲得Fordham學校指定James R. Dumpson基金贊助研究,同年並榮獲紐約州社工教育協會年度社會工作教育獎。   除了教學、著述以及接受諮詢外,Webb博士仍維持對學校以及機構的臨床實務和督導諮詢。她巡迴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香港以及台灣,針對遊戲治療、創傷以及喪親等議題演講並舉辦工作坊。 作者介紹 iii 推薦序 v 作者序 ix 譯者序 xi PART1 CHAPTER1 兒童的問題與需求 3 兒童生活的社會脈絡 4 案例:雅各,10歲以及戴蒙,14

歲 5 情緒與行為問題比例升高 9 病因學的生態觀點 14 當前兒童社會工作相關議題 16 結論 19 問題討論 20 CHAPTER2 協助兒童所需之背景資料 21 認識社會工作者的多重角色 22 案例:荷西,6歲半 23 對核心價值與倫理守則的承諾 26 與兒童工作必須具備的知識基礎 31 與兒童工作的必要能力 38 在與兒童工作時避免潛在的陷阱 39 實務上的督導以及自我監督 41 問題討論與角色扮演練習 42 有關兒童生物、心理與社會發展的推薦讀物 43 PART2 CHAPTER3

與所有相關系統建立關係 47 案例:芭比,10歲 48 對服務需求的認定 52 代表兒童與家庭的跨機構合作 55 建立專業關係 60 結論 65 問題討論與角色扮演練習 66 CHAPTER4 兒童的生物心理社會評估 67 何謂評估? 68 評估過程 69 決定誰/什麼該被評估 70 取得附帶的資訊 72 評估的順序與一般守則 73 評估工具 82 案例:運用發展史/三維評估原則:芭此 87 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98 相關資料摘要 103 案例:生物心理社會評估案例摘要:芭比.史密

斯 104 對家長以及其他專業人士的回饋/檢視 109 結論 110 問題討論與角色扮演練習 111 CHAPTER5 訂定契約、有計畫的干預 以及追蹤的過程 113 訂定契約:介入案家並確認其需要 114 有計畫的干預 117 追蹤進步情形並結案 126 史密斯家庭的近況:1995 127 芭比的近況:2002 129 結論 130 問題討論 131 PART3 CHAPTER6 與家庭工作 135 兩種相異的助人取向:兒童中心與家族治療 136 整合的兒童與家庭模式 138 不同層次的家庭介入

139 家庭工作中的倫理挑戰 148 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及其家長工作 149 案例:提姆,7歲 152 提姆的近況,14歲 160 結論 160 問題討論與角色扮演練習 161 CHAPTER7 與兒童一對一工作 163 單獨與兒童工作的理由 165 案例:安娜,5歲 165 案例:塔咪,4歲 166 選擇遊戲治療技巧 170 治療性地運用兒童遊戲 175 各種兒童治療策略 177 案例:琳達,10歲 181 結論 188 問題討論 189 CHAPTER8 兒童團體工作 191 團體

工作的理論 192 不同型式的兒童團體 194 規劃兒童團體的考慮因素 198 兒童危機干預團體 208 案例一: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1993年2月26日 211 案例二:世界貿易中心攻擊案,2001年9月11日 213 結論 216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216 CHAPTER9 以學校為基礎的干預 219 學校一家庭一社區的合作關係 220 綜觀學校社工師的角色 223 跨專業合作議題 228 案例:強尼,5歲 229 特殊需求兒童 232 案例:艾利,7歲 237 結論建議 243 問題討

論 244 PART4 CHAPTER10 親屬寄養與寄養家庭中的兒童 247 兒童最佳利益的信念 248 決定安置的需求 250 不同程度的照護 255 安置兒童的典型議題 260 兒童干預方法 261 案例:有受虐史的寄養兒童案例:戴夫 262 案例:感染HIV病毒之寄養兒童案例:瑪麗亞 263 案例:與祖父母同住的兒童案例:瑞克 266 案例:與祖母同住的案例:凱拉 267 寄養父母的處遇服務 267 兒童福利社王師的角色 268 結論建議 269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270 CHAPTER1

1 離婚與重組家庭中的兒童 271 失落和多重壓力的議題 273 家庭情況對孩子影響的評估 277 協助離婚和重組家庭孩子的目標 281 監護權之爭:夾在中間的孩子 283 案例:麥爾坎,11歲 286 實務工作者的倫理議題 295 結論 297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298 有關離婚和重組家庭的參考資料 298 CHAPTER12 受疾病與死亡影響之家庭中的兒童 299 案例:莎賓娜,5歲9個月 300 兒童理解死亡的發展性影響 306 喪親兒童的三維評估 307 手足死亡的議題 314 喪親兒童

的選擇性介入 319 補充資料:八年之後 327 總結建議 329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329 CHAPTER13 物質濫用家庭中的兒童 331 分類和術語 332 物質濫用家庭/環境對成長中的孩子的影響 333 實務工作者的倫理兩難和壓力 337 個別和家庭助人策略的整合 342 物質濫用父母之子女的團體 346 案例:維妮莎,9歲,維農,10歲 350 結論建議 358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359 教材資源 359 CHAPTER14 家庭和社區暴力之兒童受害者和目睹者 363 問題定義和

範圍 364 置身於暴力的兒童所受的影響和處遇的意涵 366 家庭暴力兒童受害者和/或目睹者的評估 368 案例:依麗莎,6歲 371 創傷兒童的評估:兒童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74 選擇性的助人方法 379 個案:瑪塔,5歲,父親死於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恐怖攻擊 385 團體策略 388 家庭和社區暴力的預防策略 390 總結建議 392 問題討論 393 CHAPTER15 變化中的世界對兒童實務工作的影響 395 為孩子共同分擔責任的需要 396 兒童權益的全球化觀點 399 案例:艾莉莎,8歲 4

02 兒童直接實務工作的趨勢 405 結論建議 411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413 參考書目 415 推薦序   什麼是二十一世紀初兒童與家庭所面對的議題?而社工專業在協助過程中又扮演何種角色?遊民、家庭與社區暴力、寄養安置、離婚和再婚、物質濫用以及死亡等問題,皆是社工服務試圖處理且面對的挑戰。實務工作者和學生都必須有知識來面對案主的多元需求,而且要有足夠的訓練來協助這些案主。家庭議題會在不同面向影響各個家庭成員,而兒童,更因其年幼,經常因為缺乏理解、缺乏關注而受苦。本書即希望確保兒童能以獨立個體且為家庭成員等雙重條件,獲得適當的考量。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

第二版對於社工系大學生、研究生、甚至是相關的助人專業者來說,都是絕佳的實務教科書。本書範圍夠廣泛足以讓大學生有概念式的認識,而對兒童少年臨床課程的研究生來說,也提供了各式工作技巧以及實務議題上的深入探討。”兒童社會工作實務”跨越多種場域的兒童實務,提供了非常全面、整合性的之事與實務技巧。本書許多優勢之一即,把兒童生活放在家庭與社區場域的脈絡中來看。且運用生態系統和發展理論來形成組織架構,以協助實務工作者進行生物心理社會評估和所需的處遇。透過運用系統理論觀點,Nancy Boyd Webb告訴我們,兒童無法與其生活脈絡切割。而實務處遇只有在考量這些脈絡下才可能成功。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呈現

出兒童生活最真實的情況。透過文本與實例,讓學生和實務工作者可以體會兒童生活所面臨的困難。所運用的實例及Webb博士自身的實務經驗直指兒童生活樣貌,並描繪出有效協助這些家庭的多重角色和實務技巧。從呈現出的案例,看出她在兒童工作上,足以處理過程中引發的情緒狀態。雖然本書第一版已經涵括這些內容,但新版提供了更多的實務素材及案例,讓本書對實務工作者和學生更具可讀性。   此書的架構在教學上更是清楚。Webb博士在第一部提供了與兒童工作的生態”發展架構,清晰地以圖表與實例來呈現。從本書深刻的案例中可看到,因為貧窮、暴力、藥物及其他影響兒童和家庭的社會問題,造成對其社會和行為能力的腐蝕;然而,”兒童社會工

作實務”同時也強調優勢、復原力與文化多樣性,讓此書不會過度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待兒童和家庭。從一開始,這本書就提倡實務技巧的多元知識基礎,且所有助人者都需要具備文化包容性。在文化多樣性的實務技巧上,透過文字描述與案例一同交織出豐富的文本。   本書第二部,Webb博士開始介紹案主評估與實務知識和技巧。她探討了臨床的過程,以及實務工作者所能運用的特定處遇方式。這部份涵蓋如何與系統建立關係、進行評估、處遇計畫與監督、和個案工作過程的成效評量,這些章節中有許多實務上可運用的評估工具、訪談技巧、以及問卷。本書也提供如何評估兒童的風險性和保護性因素的案例及資訊。此外,Webb更針對實務上面臨的兩難困境,例

如面對「非志願性」兒童案主的策略,提供了深度的知識。   經過個案工作完整的論述後,本書第三部則發展協助兒童的特定方法,像是家庭工作、個別諮商、團體工作、以及在學校內的工作等等。這些章節對於協助兒童提供了絕佳的建議和工具。   本書最後一部分,像是個萬花筒,提供對於協助兒童的各種知識、技巧與其變形運用。(每個章節的撰寫皆來自針對不同生命情境下,可影響或需要特殊協助的助人觀點。)涵蓋的主題包括親屬和寄養照顧、離婚及重組家庭、家庭成員生病和死亡、以及家庭和社區暴力等。這些篇章是學術性的,但也充滿了實務的智慧。這部分提供了在不同生命階段時,服務兒童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技巧。   此書的最後一章是「變形

的」,因為這些討論是把兒童置於人權和壓迫的全球脈絡,而這在臨床實務的文本中並不常見。本章提及政府及政策介入的必要、全面的倡導、以及倡導與臨床工作的結合。同時觸及遊民、移民、愛滋等兒童面對的議題,也很清楚介紹如何對兒童及其父母提供福利和充權之優勢與復原力的觀點。透過舉例生動說明改善兒童生活條件的需求,以及補充的生態哲學等,以作為文本的核心。在本書最後一章,更是強化”兒童社會工作實務”所環繞的價值與訊息。兒童不可以從生活脈絡中被移出,反之,應該是透過關愛的成人的協助來改善其脈絡。兒童該是被珍愛的禮物,但卻有可能被虐待、被傷害或者是被疼惜。Nancy Boyd Webb呈現給我們的是極佳的實務文本,

告訴實務工作者在解決其心理健康與社會問題的工作過程中,可以如何珍愛兒童。 CYNTHIA FRANKLIN博士 德州奧斯汀大學 作者序   本書第一版完成於1996年,當時筆者具有約20年社會工作教育、超過30年的兒童及家庭社工實務的經驗,對本書充滿期待與信念。時至今日,筆者的任務將注意力轉向對兒童案主適當的協助方法來滿足其特殊需求。在二十一世紀初,我們發現許多問題持續影響兒童及其家庭,不管我們專業努力有多少。不幸的是,暴力—家庭的、社區的、甚至是全世界的—都在逐步上升,在許多孩子的生活中造成了緊張和創傷。在這個無法保障家庭與兒童安全的世界,專業處遇的需求更甚以往,不論是緩和持續的衝突、或是抵

銷生活中負面的影響。   很不幸的是,社會工作教育仍持續忽視年輕人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錯誤地假設和家庭工作就可以適度滿足兒童的需要。舉例而言,多數兒童福利的書籍,不是忽略就是很簡單地討論針對12歲以下兒童運用遊戲治療這種工作方法。此外,強調支持家庭維繫的原則,雖然立基於一個值得的目標,但有時候卻不幸地過度強調家庭而未注意到孩子的獨特需求。被虐待或疏忽的兒童,正如許多在兒童福利體系中的孩子一般,更重要的是去關注並協助解決那些當初造成兒童有需要被安置、家庭中的各種困難。事實上是,家庭與兒童個別工作二者都需要適度地去解決問題情境。   本書強調社會工作學生必要的訓練,得以針對兒童發展年齡和能力運用適

當的方法。在協助對象還是兒童時,幫助他們有著預防性的目的,避免幾年後問題出現在更大的孩子、家庭、甚至社會上。   二十世紀末,社會工作教育承諾要滿足有色人種以及在生命週期各階段不同性別取向者的需求。這個目標看起來包括兒童,但是對於兒童實務工作者卻沒有提供適當的訓練。而社會工作教育協會(The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認為每所社工學院都應該有適當的課程設計,以提供針對服務這些案主群相關的課程。   這本教科書的內容對於大學部與碩士生都相當有用,本書的設計涵蓋基礎與進階的素材。前三章為理論架構,運用案例貫穿整個兒童服務的過程,而後說明不同的助人方法。第四章

也是最長的一章,則處理了在特殊情境下如何協助兒童。各章節的案例與最後的討論,觸及像是如何和在親屬或寄養安置中的兒童工作、在監護權爭奪戰中與兒童工作的挑戰、以及如何和因為目睹暴力而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依附困難的兒童工作等議題。許多實例對跟兒童工作的社工員來說都相當尖銳,例如面對成長在藥物濫用家庭的兒童、還是因為戰爭或恐怖主義而失依的孩子。因為筆者聚焦於最難工作的情境,所以每天苦惱於如何協助這類兒童的社工和實務工作者,或許可以在本書中找到不同的工作方向。   雖然筆者開始撰寫本書時,是針對直接服務兒童與家庭的工作夥伴,但更巨視的政治與經濟議題卻無可避免地跳脫出來。我們急需倡導工作,以改善並解決因

為世代貧窮所造成的兒童問題。筆者最大的期許是,透過本書將協助兒童之「微視」與「巨視」取向結合在一起。如果我們真的有些助益的話,就應該發生這樣的連結,而社會工作者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能夠也應該扮演領導的角色。 譯者序   本書中文版的問世,其實最大受益者,恐怕正是筆者本人。   投入兒童社會工作領域將近十年,而近幾年來開始有機會在學校與大學部的同學分享一些實務工作經驗。自從開始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兼任講述「兒童少年社會工作」課程以來,最頭痛的莫過於遍尋不著合適的教科書。坊間相關教科書多以「兒童福利」出發,不論架構或內容多偏向整體福利體系、不同兒少福利需求議題的介紹,卻較少整合入實

務工作方法,因此在教科書與參考書籍的選用上,很難以一本完整架構的書籍貫穿全學期,而經常必須在各自不同書寫風格、不同偏好的理論取向、不同實務經驗背景的各參考文獻間穿梭。這對兒童社會工作初入門的大學生而言,實在相當辛苦,且時有混淆。   於是經過筆者努力上網搜尋適當的授課素材後,發現”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Children”這本書。除了在Amazon網站上閱讀目錄及些許篇幅外,並麻煩當時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博士班的學妹,請她協助瞭解此書在紐約幾所學校社工系的使用情形與評價,獲得相當正面的回應。待我購得本書並深入閱讀後,更認為這是本相當難得的教科書,架構明確清晰,除理

論整合、與相關議題的探討外,更佐以作者豐富的實務工作經驗,融入兒童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並以案例貫穿全書,深入淺出,十分符合筆者的期待。緊接著便開始與學富文化事業于雪祥發行人及編輯小組聯繫,邀請他們評估取得本書中譯本版權與發行的可能性。經由學富的努力,本書中文版才得以在台灣出現。   由於篇幅眾多,筆者邀請長期在兒福領域的工作夥伴辜惠媺小姐一同進行翻譯工作。翻譯期間,筆者與辜小姐先後懷孕,因次也延誤了本書出版的時間。承蒙學富文化事業編輯群的包容與編輯專業上的努力,特此致謝。雖經多次校閱,但疏漏在所難免,也懇請社工領域的先進們,不吝賜教,讓本書得以更精確的面貌呈現。而如果”兒童社會工作實務”這本書

的中譯本能對相關教學、實務工作專業有所助益,則是作為一個兒童福利工作者及譯者最大的欣喜。

離婚事件中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之保障—以家事調解程序為中心

為了解決監護權社工訪談技巧的問題,作者張瑋芸 這樣論述:

家事事件多情感糾葛,尤其離婚涉及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與負擔者,並非單純法律議題,亦屬社會問題,亦非單由法律即可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於離婚訴訟程序中,兩造為求得勝訴裁判,於對立程序構造中,窮盡攻擊方法,尚難期待兩造得以理性、冷靜面對並處理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與負擔問題,此顯然已有與我國親屬法指導原則,即「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保障」原則相悖之嫌。是以,訴訟程序似非該等事件解決紛爭之良方,而調解程序因著重當事人之自主性,協議之結果較能為兩造所接受,較不易衍生後續紛爭。而我國家事事件法於將離婚及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與負擔事件規定必須先行調解程序。然而,未成年子女並非事件之當事人,僅為利害關

係人,則於調解程序上如何保障其程序及實體利益?如何發揮調解委員及社工、家事調查官、程序監理人等其他專業人員之功能,以及如何運用相關資源等,始符合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實為重要課題。本文將著重於調解程序中,如何兼顧未成年子女程序及實體利益保障部分,整理並歸納法律、社工、心理領域之實務與學說見解,並參考外國立法例,再對於第一線之家事調解委員進行深度訪談,以進行問題之討論及檢討,期望能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研究建議。

未成年子女監護權訪視調查訪視評估服務之研究

為了解決監護權社工訪談技巧的問題,作者林彥宇 這樣論述:

在民法1055條等法律背景下,社會工作者成為協助法院審酌的調查訪視者,並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原則,進入家庭進行訪視協助法院釐清「誰適合照顧孩子」,並依照父母雙方的親職能力、子女的意願、經濟能力及友善父母等主客觀條件,蒐集資料並推導評估,彙總成為報告提供法官參酌。監護權訪視然施行多年,監護權訪視社工等實務工作者,在各地實際執行的方式、所遭遇的困難及後續的解決方法,可反映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原則的監護權審酌的實踐狀況。因此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七名分布於五個不同單位的實務工作者,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 北中南含外島地區分別以不同辦理模式進行監護權訪視,訪視社工性質及督導體制、訓練方式等都

受其影響,導致不同地區的訪視執行有不同的專業發展。二、 訪視社工對於訪視專業的需求,聚焦於會談技巧與家庭動力、親職能力方面的知能,其中社工普遍較缺乏親職能力的評估知能,且專業訓練受各地區地緣、人口性質影響,缺乏統一的專業訓練標準。三、 各地區訪視執行困境與風險類同,皆受地方政府經費與法院理念與行政方式、案件性質等原因影響,並發展出繁複的應對流程等,間接或直接影響訪視執行,並且短時間無法改善。針對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討論,並於最後給予建議。中文關鍵字:親權酌定、監護權訪視調查、監調社工、社工實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