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 縫紉 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 夏曉鵑所指導 蔡仙笛的 理論與實踐交織的辯證練習曲— 社大講師作為社團組織者的行動反思 (2015),提出社大 縫紉 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大學、公共性實踐、女性主義組織、組織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大 縫紉 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理論與實踐交織的辯證練習曲— 社大講師作為社團組織者的行動反思

為了解決社大 縫紉 課程的問題,作者蔡仙笛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本研究為作者在社大公共性社團進行一年半的實踐研究。運用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女性主義組織的論述,作者試圖透過協力合作的模式,與社團核心幹部共同改變社團困境,並在這場行動中,探索組織者的定義、內涵與發展歷程。研究成果包括兩個層面,個人反思層面,以及對於公共性社團經營的分析層面。 在個人反思層面,作者站在組織行動者的位置進行反思,從自身作為一個社大講師,進入社團練習成為一個組織者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素對於組織經營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進而歸納出三個因素,:「搏感情」情結、「知識份子」包袱、以及對於組織培力的質疑與困惑。在對於公共性社團經營的分析層面,作者首先對於社團內部的兩個面向進行分析:

課程面向與組織面向。就課程面向而言,社團的課程無法深化知識與思考,也無法引發公共性實踐;就組織面向而言,社團面臨的問題則是:模糊不清的社團宗旨、不平衡的組織分工、以及效果不彰的組織培力,都造成窒礙難行的組織經營。接著,作者將這場行動歷程放到更宏觀的脈絡中,試圖釐清公共性社團與社大之間、以及與台灣女性主義組織的關連性。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要轉變公共性社團陷入的困境,社大必須重新檢視「體制化」帶來的影響,以及設法找出能被實作的「知識解放」;台灣的女性主義組織必須設法以草根女性做為運動主體,以及在擬定新策略時,將草根女性的現實需求,與組織的行動目標都放入考量;最後,作為一個組織者,尤其是知識

分子組織者,則必須運用適當方法,隨時讓自己保持覺察,以免在沈重的組織工作中,陷入自責與責備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