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角色理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社會角色理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德)漢斯·約阿斯(德)沃爾夫岡·克諾伯寫的 社會理論二十講 和陳敦禮、程一雄、徐欽祥、紀璟琳、陶文祺的 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非語言敏感度的性別差異: 權力差異與不同社會角色期待的效果 ...也說明:非語言敏感度(nonverbal sensitivity)指正確察覺與解釋他人非語言訊息的能力. 過去研究發現女性的非語言敏感度優於男性, 可以權力取向或社會角色理論解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人民 和揚智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林尚平所指導 李佳霖的 不同性別領導者對女性領導者之性別角色、領導特性、職業與家庭衝突、成就動機觀點差異性之探討 (2021),提出社會角色理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別角色、性別框架、領導特性、衝突、成就動機。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護理研究所 陳淑齡所指導 駱俊宏的 男護生知覺專業形象脈絡下的學習挑戰經驗:多元質性方法 (2021),提出因為有 男護生、知覺專業形象、學習挑戰、多元質性方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會角色理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人生如戲:社會角色的扮演「心理學了40」則補充:簡言之,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 ... 則較早地把“角色”這個概念正式引入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社會角色理論也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會角色理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會理論二十講

為了解決社會角色理論的問題,作者(德)漢斯·約阿斯(德)沃爾夫岡·克諾伯 這樣論述:

本書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學、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哥廷根大學等美國及歐洲各大學教授社會學課程的講稿整理成冊,全面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法國、美國、英國的社會學領域的新進展,包括帕森斯的規範論功能主義、新功利主義、衝突社會學、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盧曼的功能論、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布迪厄的文化社會學、法國的反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社會理論、新實用主義等內容。 在本書中,作者不僅打破了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美國中心主義”視角,建立了一個更為全面的現代西方社會理論框架,而且還令中國讀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社會理論的發展及其豐富性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並對

西方學者自身在社會理論解讀視角方面的多樣性有一個切身的體會。   漢斯·約阿斯 當代國際知名的德國社會學家,1948 年出生於德國的慕尼克,1979 年獲得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等大學,曾任國際社會學學會副主席、德國埃爾福特大學馬克斯·韋伯研究中心主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現任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柏林洪堡大學教授,目前在中國已出版《戰爭與社會思想:霍布斯以降》《人之神聖性》《歐洲的文化價值》等著作。   沃爾夫岡·克諾伯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曾在埃爾福特大學、哥廷根大學任職,現為漢堡社會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

學理論、政治與歷史社會學、社會學史等。   中譯本前言1 譯者前言1 2011年修訂版前言1   導論1 第一講 什麼是理論?5 第二講 帕森斯與他嘗試集各家大成的理論22 第三講 邁向規範主義功能論的帕森斯44 第四講 帕森斯與規範主義功能論的進一步發展68 第五講 新功利主義90 第六講 詮釋取向(1):象徵互動論117 第七講 詮釋取向(2):常人方法論140 第八講 衝突社會學/衝突理論161 第九講 哈貝馬斯與批判理論182 第十講 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203 第十一講 把功能論發展到極致的盧曼226 第十二講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與較新的英國權力社會學253

第十三講 “帕森斯主義”與“現代化理論”的翻新276 第十四講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303 第十五講 在結構主義與實踐理論之間——布迪厄的文化社會學332 第十六講 法國反結構主義者(卡斯托裡亞迪斯、圖海納、利科)359 第十七講 各種女性主義社會理論385 第十八講 現代性的危機?新的診斷(貝克、鮑曼、貝拉,以及 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辯論)412 第十九講 新實用主義443 第二十講 社會理論的當代現狀468   參考文獻496 專有名詞索引522 人名索引533   譯者前言 這本書是一部很厚的理論教科書(原書超過800頁)。就我目前所知,這樣的書常常要麼是出版社想

引進,然後尋找願意接下翻譯任務的譯者;要麼是“大佬”級的學者基於教學專案,召集團隊共同翻譯。但這兩種做法都不是這本書的來由;這本書是我自己主動想翻譯,然後才接洽出版社,並由我一人獨自完成的。眾所周知,學術著作翻譯雖然是學術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項,但今天對於國內的教學和科研人員來說,翻譯是完全不被承認的工作。而且國內學術著作的翻譯稿費相當微薄,“安慰”的性質居多。所以學術著作翻譯在今天絕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還會想主動翻譯這本書呢?原因跟國內絕大多數進行學術翻譯的學者的動機差不多:因為我有一股想為國內學界作點貢獻的熱忱,這樣的熱忱讓我想做一些不計較得失,只求有意義的事。而翻譯

這本書的意義,至少有幾點。 第一,這本書有助於繼續推動國內的社會(學)理論發展,不論是在科研還是在教學上。理論對於社會學來說無比重要。它為這個學科提供了正當基礎,可以為經驗研究提供切入點與進行方針,並且最終能將所有經驗研究凝結成為我們帶來知識的社會運作原理分析。中國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重視思想的深度而非僅盲目地一味追求技術,所以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學界,不論各位學者自己的研究興趣或專長是什麼,想來都會還認可理論的重要性。 而正如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196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社會學的批判任務與保守任務》(“Kritische und Konservative Aufgab

e der Soziologie”)中所說的,社會學的理論工作至少有兩大重點:一方面,維護社會的穩定續存,這在學術研究上也表現在我們必須對古典理論有充分的掌握,繼承傳統;但同時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根據我們當下身處的社會,對古典理論進行翻新,借由在當下所翻新的理論來對我們的社會進行當代診斷,進而建立能改善社會的實踐方針(在本書的中譯本前言和導論的最後,兩位作者也提到了幾乎一樣的觀點)。我有一種感覺,當下國內社會學界在古典理論的討論方面表現良好,但在重視與推動理論翻新與當代診斷方面略顯不足。近年來,關於社會理論當代發展的專著或教科書,不論是翻譯,還是我們自己撰寫的,都相當欠缺,我們自己也缺乏理論創新

的意識或勇氣。因此我們可能常誤以為社會理論在近年來沒有什麼發展,但實際上是我們與整個國際最新的發展脫節了卻還不自知。我們今天亟需一本介紹近代與當代(相對)較新的理論發展的教材。而本書在新穎度和全面度方面都是很優秀的。 第二,這本書相對來說深入淺出、好讀易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理論教科書,雖然是二手介紹教材,照理說應該適合初學者閱讀,但卻常常翻譯或撰寫得對初學者非常不友善,甚至感覺比原典還難讀懂。這些書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多半是因為作者或譯者在缺乏解釋的情況下,直接運用與堆疊大量的專有名詞,讓剛入門的讀者摸不著頭腦。加上學術的書面用語本來就偏生硬,使得很多教科書不有趣,更不好讀。但這本書卻幾

乎沒有這個缺點。絕大多數(即便不是全部)的學術專有名詞,這本書的作者,約阿斯與克諾伯,在初次提到時都會先耐心地用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進行解釋,在用字遣詞上也刻意以口語化的風格來撰寫。因此,即便這本書無法跟引人入勝的小說相比,但對初學者來說應該比其他很多教科書都好讀多了。 第三,這本書在國際視野方面比許多其他的理論教材都更為廣闊。正如這本書多處提到,且已眾所周知的是,最晚從1970年開始,社會理論發展的大本營在很大程度上移向(或遷回)歐洲了,特別是德、法兩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英美世界的社會理論就完全不值一哂,而是說我們必須對歐陸的社會理論要有極高的重視。但不諱言的是,可能是因為語言上的隔閡

(畢竟德語或法語是小語種),我們今天關於社會理論的知識,還是過於依賴英美國家的輸送。市面上可見的社會理論翻譯教材,幾乎都是譯自英文著作。雖然這些書都會談到歐陸理論,但當中提及的歐陸理論都已經被英美國家作者基於他們的動機、利益、思維模式等因素過濾了一番,難免有不恰當的扭曲或忽略。不過,本書沒有這樣的毛病。本書是由德國學者撰寫的德文教科書,在德國理論的介紹方面無疑是最原汁原味的。這裡值得一提的小八卦是,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約阿斯跟我私下聊天時談到,他在出版本書之後,哈貝馬斯第一時間就讀了這本書,並寫信給作者,非常認可與讚賞這本書對他的理論的介紹。不過有趣的是,沒過幾天,哈貝馬斯又趕緊再回信給約阿斯,

補充說“其實你的其他章節也是寫得很不錯啦”。這回信透露出哈貝馬斯拿到書的第一件事,就是興致盎然(或很自戀?)地翻到第九、第十講看看介紹自己理論的部分。這種與理論大師有著直接互動的情況,想來是絕大多數英美國家的理論教科書少有的。 除了德國理論,本書作者之一約阿斯也會法語,並且顯然因為地利之便,所以與法國學界有許多直接的合作,對法國理論有非常充足的第一手資料。例如本書第十六講對卡斯托裡亞迪斯和圖海納的介紹,為我們呈現了更完整的法國社會理論的圖景,是其他理論教科書中相對少見的,也因此極有價值。 但這並不代表此書對英美世界的社會理論的掌握就不足了。事實上,本書作者之一約阿斯對美國社會理論的掌握,即

便放在美國本土都是數一數二的。約阿斯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讀碩士的時候,適逢德國熱衷引入美國社會學理論的風潮,其碩士論文對美國的社會角色理論進行了極為細緻且全面的梳理,並在之後正式出版,成為德國當時很重要的一本介紹美國最新理論的著作。他的博士論文則進一步仔細、完整地研究了美國知名的象徵互動論始祖米德(George H. Mead)的思想,出版後甚至很快就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影響甚巨。後來他對美國實用主義的研究,也是美國學界很重要的標杆(這些在本書第十九講有充分的介紹)。此外,約阿斯至今仍長期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定期客座教授,並曾多年擔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北美社會研究所所長。這都顯示出約阿斯對英美社會

理論有充分的掌握,甚至本身就是領軍人物。而且約阿斯還擔任過國際社會學會的副會長。本書最初的原型,就是約阿斯在芝加哥大學的授課講稿;從本書的章節安排上也可以清楚看到,本書對英美世界的社會理論的掌握同樣非常充足。因此本書雖然是由德國人撰寫的德文教科書,但在2009年也被翻譯成英文,成為英語世界相當重要的教科書。以此而言,本書可說是“世界級”的教材。 其實,我本來是想自己來編寫一本當代社會理論的教科書的,這本書僅是我的參考之一。但出於上述三個理由,我在閱讀這本書時,發現這本書若只是當作自己的參考,太可惜了。因此決定自己把書翻譯出來,以饗讀者。原書出版於2004年,2011年出了修訂版,加入新的前言

,並有一些補充更新。這部中譯本即譯自修訂版。 本書的翻譯有兩個原則。 第一,本書原文偏向口語化,文筆通暢好讀。因此我在翻譯上,也要求譯文必須通暢好讀。但有時候,有一些專有名詞或句子,放在德文裡可能沒問題,但翻譯成中文後,無論如何就是無法一目了然。我和約阿斯討論過,決定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要麼是我請作者改寫成更好懂的句子,要麼是由我來改寫句子,但會把改寫後的句子譯回德文讓作者決定是否可以這樣改寫。因此有一些翻譯,會與德文或英譯都不同,因為這是我和約阿斯根據中文情況來改寫的。例如第九、第十講,原文有一個概念“Rationalittspotential”,直譯是“合理性潛能”;這個詞彙對初學者來

說八成會完全不明所以。因此在我和約阿斯討論之後,它被約阿斯改寫為更口語的“進行合理辯論的可能性”。或是原文有時候會用上“相對化”(Relativierung)這個詞彙,雖然讀者不一定會完全無法判斷這個概念的意思,但中文翻譯起來就是不夠流暢。作者用這個詞彙,其實多半是要說某個理論不再處於絕對權威的地位。因此我在翻譯上,遇到這個詞就不一定會按照字面譯為“相對化”,而是根據文字通暢度彈性翻譯。 第二,本書主要介紹的是英、美、德、法的社會理論,當中也有不少引文。遇到這些引文時,我很希望可以直接從原文來翻譯,但可惜除了中文之外我只懂英文和德文,(至少目前還)不懂法文。所以在正文中,關於引文以及所引用的

文獻,如果是英文和德文,我直接從原文翻譯,若有文獻資料我也是直接給出原典資料。但關於法文引文或文獻,如果有英譯,我根據英譯翻譯;如果沒有英譯,我才根據德譯翻譯。文獻也是以英譯本資訊為主。之所以以英譯為優先,是因為我預設絕大多數讀者多少懂些英文,但可能並不懂德文或法文。因此如果我根據英譯來翻譯並給出英譯本資訊,那麼讀者若有興趣想對照英譯本或進一步閱讀完整文本時,能更容易找到資料。出於同樣的理由,本書最後的專有名詞索引,雖然主要從德文譯出,但每個專有名詞都同時會配上英文,以使讀者能更簡單地掌握;至於書末參考文獻則完全以英譯本為優先。 不過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專有名詞索引與人名索引所列出的頁碼,是德

文原版的頁碼,亦是中譯版的邊碼。另外一些細節,例如文中提到的一些學者,在原書出版後、中譯本出版前不幸過世了,那麼生卒年資訊也會隨中譯本出版而更新;這類小事就不再贅述。 本書在第十二講介紹吉登斯時,曾提到吉登斯作為近代知名的原創理論家,也編寫了大量教科書,這是很不尋常的;有趣的是,這句話也可以用在本書作者身上。本書作者之一約阿斯也位列當代理論大師名錄,除了本書第十九講他介紹了自己的新實用主義社會理論之外,他在戰爭社會學與宗教社會學領域也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出版了多本影響甚巨的著作。因此本書不是一部由外行人或並不真的進行原創理論研究的教師拼湊而成的講義,而是由極為專業的學者所呈現出來的長期研究的智

慧結晶。然而有時候這也會讓本書——正如在導論裡作者自己坦言的——表現出作者自己的學術偏好或立場。例如在第十一講介紹盧曼時,就格外明顯。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作者明顯刻意地提到戰爭社會學或宗教社會學的議題。雖然這不是壞事,因為看看一位理論大師如何在自己建立的獨特立場上對其他理論進行批評與提問,無疑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讀者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該學習的是作者批判與提問的方式,而不是在毫無反思的情況下將作者的立場奉為教條。   這本書雖然是我自己翻譯的,但在翻譯的過程中卻很幸運地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首先要特別感謝約阿斯教授。他除了很熱情、即時地回復了我所有的問題之外,甚至還在2018年秋季邀請我到

他目前任教的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為我在柏林安排了非常優渥舒適的居住與工作環境,當然也讓我得以在這段時間,能時常與他碰面討論翻譯事宜。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于力平與毛衍沁兩位編輯,非常包容我的翻譯工作,也時常在第一時間提供協助。也感謝好友,臺灣中山大學的萬毓澤教授,他指出了前幾講的若干翻譯問題,並提供了重要建議。最後要感謝我的四位學生,胡珊、黃心燁、王海亮、吳曉光。在剛開始與出版社聯繫時,胡珊幫了我很大的忙。黃心燁、王海亮、吳曉光則通讀了全書的初譯稿,以學生讀者的身份提出了許多修正建議,並且也幫我做了不少繁瑣的技術性工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這本書的翻譯不會如此順利且愉快。 常常在學術譯

作的譯者前言(或後記)最後,譯者都會說類似“能力有限,力有未逮之處請讀者見諒;若有訛誤,還請不吝指正”之類的話作為結尾。但我一直很不喜歡這種看似自謙,卻其實是大實話的話。因為我總覺得,如果我能力不足,就不該做這項翻譯工作。讀者花錢買書,並不是為了要包容、見諒一本品質不佳的譯著,更不是為了要幫忙指正書中的不足之處。所以在這最後,我寧願說:謝謝讀者購買本書,請安心閱讀。希望各位讀者不僅能從這本書中獲得知識,而且也可以獲得樂趣,或許還能進而一起參與到社會理論研究的世界中。未來有機會、有緣分,也許我們能碰面,屆時也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坐下來喝杯咖啡,暢聊學術。   鄭作彧 2020年9月于南京  

社會角色理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不同性別領導者對女性領導者之性別角色、領導特性、職業與家庭衝突、成就動機觀點差異性之探討

為了解決社會角色理論的問題,作者李佳霖 這樣論述:

根據2021年經濟部概況統計,女性領導者的人數正在逐年遞增。而我國政府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後,也提升了許多女性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但在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框架生活型態下,男性領導者存在先天優勢。女性領導者兼具多重角色,因而濃縮了時間經營與管理。在職場上產生了與家庭的衝突,形成顧此失彼無法同時照顧好的現象,大大影響女性升遷機會。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女性領導者”的角度來訪談女性領導者,少有以”男性領導者”的觀點來探討女性擔任領導者的角色,故更顯重要。然而,不同性別的不同領導方式,往往會造成職業與家庭衝突發生,進而影響領導者的成就,彼此之間是息息相關。故本研究目的主題以「男性主管觀點為

主軸、女性為實際管理經驗之分享」針對性別角色、領導特性、職業與家庭衝突、成就動機來探討並交叉比對彼此間共同點與差異性。本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採開放半結構方式深度訪談,選取3男3女有多年豐富管理經驗。男性為有帶過女性領導者之高階主管,女性為一般主管職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一、女性領導者已跳脫「性別角色」與「玻璃天花板效應」的框架,走向男女平權世代。二、領導管理要以變形蟲方式彈性管理,能適切地表現個性陽剛陰柔面為最好。三、夫妻應良性溝通協調與妥善時間安排,夫妻同心齊利斷金。四、女性領導者要把握住時間自由、財富自由,有企圖心願景,有夢最美築夢要踏實。

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

為了解決社會角色理論的問題,作者陳敦禮、程一雄、徐欽祥、紀璟琳、陶文祺 這樣論述:

  本書分為「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兩大部分。「運動休閒」篇介紹運動休閒相關理論模式、型態、產業資源、發展趨勢與展望、產業行銷與推廣,以及運動觀光之規劃與發展,另外還包括特殊族群之休閒活動。「健康管理」篇介紹運動營養與保健、運動按摩、身體運動管理與健康促進、健康活力延年益壽、高齡人口健康促進,以及健康管理之行銷推廣。本書提供北美以及台灣運動休閒產業相關的資源、訊息、議題,以及健康促進與管理,甚至增進健康活力、延年益壽等寶貴知識與策略。此外每一章均有單元摘要、學習目標及問題討論,方便讀者閱讀與復習。 作者簡介 陳敦禮   【學歷】  弘光科技大學運動休閒系暨體育教學研究中心教授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學士   【經歷】  YMCA國際個人體適能指導員  香港國際武術聯合會國際武術裁判  世界有氧太極總會有氧太極指導員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國家級運動教練(國術) 程一雄   台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研究所博士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學士 徐欽祥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博士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 碩士  中興大學中文系學士 紀璟琳   美國貝克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國術系學

士 陶文祺   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研究所∕長期照護組碩士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學士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科副學士

男護生知覺專業形象脈絡下的學習挑戰經驗:多元質性方法

為了解決社會角色理論的問題,作者駱俊宏 這樣論述:

背景:男性在護理專業中受到性別的傳統價值觀、文化以及社會規範之影響。當男性進入或從事女性主導的護理專業時,相較於女性面臨更多挑戰,受到更多的質疑與負面評價。當男性進入護理學校成為男護生時,在生活和學習上受到許多衝擊,以及臨床患者的看待和接受方式,會影響男護生對自己的看法、學習經驗,以及他們未來在專業中的角色。基於以上所述,隨著愈來愈多的男性進入護理科系就讀,國內以男護生為主體的知覺專業形象脈絡下的學習挑戰經驗之相關研究鮮少,加上文化之差異,國外研究經驗的結果無法移植至本土。目的:旨在以多元質性方法,探討男護生知覺專業形象脈絡下的學習挑戰經驗。方法:採立意取樣法,公開招募已完成基本護理學實習之

北部五專三、四、五年級與中部學士後護理系二年級之男護生為研究對象,共計49名參與研究,共進行六次焦點團體訪談,而每位男護生參與一次焦點團體訪談,並以繪圖、實習反思日誌等方法蒐集資料,採內容分析法進行逐字稿分析與萃取主題呈現男護生知覺專業形象感受與學習挑戰的經驗。結果:共歸納分析出4個主題與8個次主題,分別為:一、初始抉擇安身立命的專業(穩定的專業誘因、照顧的專業激勵);二、遭逢專業性別的箝制(知覺性別歧視的壓力、男女有「別」的角色緊張);三、跨越護理學習的性別鴻溝(掙脫專業性別窠臼、揭露性別障礙的處境);以及四、建構自我認同的專業形象(知覺情緒智商的重要性、展現「男」丁格爾獨特價值)。結論:本

研究結果是本土唯一採多元方式揭露男護生知覺專業形象脈絡下的學習挑戰經驗,可以作為建構推動未來男性護理人員正向專業形象的發展方向,以及提供護理科系男護生於護理教育與臨床實習課程規劃之參考,並建立本土化男護生知覺專業形象脈絡下學習挑戰經驗的護理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