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闖民宅罰多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私闖民宅罰多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ob Bertolino寫的 青少年與家庭心理會談:建構最大改變的可能性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私闖民宅罰多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青少年與家庭心理會談:建構最大改變的可能性

為了解決私闖民宅罰多少的問題,作者Bob Bertolino 這樣論述:

  第一本談論青少年可能性治療的書籍   《青少年與家庭心理會談》很平衡地整合過去幾十年來輔導治療相關的研究。書中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紀錄短文,也很靈巧地整合問題解決取向和敘述性取向的傳統,引導出令人驚歎且實際的工作取向。作者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整合性取向,綜合了各理論優點,而非專一使用某種取向。─ Barry L.Duncan,心理醫師   作者在本書提供了清晰且實際的作法,從各種不同的諮商理論綜合成與案主合作且能力導向式的架構,非常尊重案主個體的獨特性,也給予諮商師個人獨特風格的空間。 ─ Michael Durrant,澳洲雪梨家庭諮商中心主任   運用許多非常實際且符合現實社會的用語。作者所

描述的工作取向,是能跟青少年一起想出解決辦法,而不是專注於他們的問題;是看他們優勢的點,而不是缺乏之處;是去找出各種可能性,而不是著重問題的狀況。讀他的作品像是呼吸到一股新鮮空氣! ─ Scott D. Miller,芝加哥治療改變研究中心   這是一本針對青少年的結構性治療方法,非常值得閱讀!有許多的案例說明,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臨床可能性,令人激賞的一本書!我強力推薦這本書!─ Michael F. Hoyt,《簡易治療與照護管理》作者 前言 原著序 譯者序 第一章 橫越疆界 1 第二章 華德迪士尼所知道的 19 第三章 失去的世界觀 55 第四章 循循善誘 8

5 第五章 鋪出可能性治療的新路 109 第六章 你生活的世界 133 第七章 天使圍繞的循環 163 第八章 完整治療紀錄 183 第九章 作你自己 209 參考書目 215 索引 225 前言   「我年輕時曾夢想成為一位搖滾吉他歌手。在那個時代,最紅的歌手就是Jimi Hendrix,他幾乎可以不假思索又神乎其技地彈奏出任何他想到的歌曲。我知道我很難達到他的水準,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可以像他一樣厲害。幾年之後,我走在之前就讀的大學附近,看到兩位年輕人,在公園的板凳上彈奏吉他,並用喇叭擴音出來,他們一首接一首地彈唱Jimi Hendrix 的歌曲!你可以想像我當時

的羨慕跟遺憾!這些年輕人,那麼早就能將Jimi 的歌曲詮釋的如此好,將來在音樂生涯的發展上一定大有可為!我相信經由這些年輕人的努力,未來搖滾樂一定會愈來愈生動,愈來愈有挑戰性的!」   同樣的,Bob Beretolino 在我的專業發展上,也有相同的影響!Bob精通各項強調尊重案主,與案主合作的治療取向理論,並把它們很有創意地運用出來。我相信只要是奠定在Bob的治療理論上,治療那些困難且具挑戰性的青少年案例,將是有趣且有效果的治療過程。這是一本可應用且立即可使用的書,有許多生活上的實例,並有清楚且一貫性的理論架構。當我讀這本書時,有許多時候我甚至不相信案例的細節發展以及令人驚訝的結果。這本書

裡的案例,有時觸動我,像是到了治療的現場,因為我很熟悉那些孩子和家人常面臨的兩難。   身為治療師,我們要避免將有「問題」青少年(你認識哪位青少年沒有任何「問題」的?)變成職業式的精神病患或是犯罪人口。不幸的是,我們常不智地讓那些有挑戰性、有攻擊性、沒有溝通意願、有自我摧殘習慣的青少年,走向不幸的路。   我跟Bob並不常連絡,只是偶而在電話中討論一些事,他也來過我的一些訓練課程,他是一位看起來聰明能幹的人。數年前我才和他有了一次真正的接觸經驗。幾年前,我去聖路易斯開工作坊的課程,Bob住在那附近,回程時他載我去機場,離飛機起飛之前還有一些時間,他想回家拿些東西,並邀約我在他家中吃晚餐。我們坐

在他的家庭辦公室中,他的未婚妻(現在的太太)克里斯汀也在那,他的書架上充滿著書籍和錄音帶,都是有關合作取向(collaborative)、問題解決派、敘事法、建構理論等治療方式,有些書我沒有或是還沒讀過的。克里斯汀說這辦公室是Bob的「保護區」,在這裡他花無數的時間傾聽錄音帶,看錄影帶,並且閱讀書籍。她告訴我,他被這些資料給迷住了。   那個時候Bob本身還在讀博士班,也在大學兼課,並在青少年治療中心有全職的工作,一星期還有幾個晚上組樂團彈奏一些另類搖滾,這樂團出了兩張CD,其中的歌曲大部分是Bob 作曲的。我跟克理斯汀說我曾在年輕,精力旺盛的時候,作過相同的事。   Bob在晚餐時興致勃勃地

跟我建議,我應該把對遭受性虐待的治療方式寫成書,他覺得我的資料是非常不同於現在的治療方式和哲學。我笑著回答他說,我這十年已經寫出十本書了,也決定停幾年,以後再說。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關於寫書的規劃,回到家後,我立刻將書的大綱傳真給Bob,並邀請他共同來寫這本他所建議的書。我們合作的很愉快,我們不止完成那本書──Even From Broken Web,我們還繼續合作許多案子,在過去一年的合作中,他已經完成兩本書,也跟我太太史黛菲妮合作編輯另一本書,同一年裡,完成他的論文,也結婚了,並完成你現在手上的這本書。有一次,他在治療中心的同事告訴我,更厲害的是他從不拖延個案紀錄,紀錄總是清清楚楚

不馬虎的!總而言之,他真的是一位很溫和又好相處的人,這些特質真是令人忌妒啊!   我想說的就是,我認為Bob在心理治療界有一個很美好的未來,而這領域因為有他,也會有一個很亮麗的未來! Bill O’Hanlon 原著序   用全心全力,作我所作的事。  - Lucille Bell   你讓我相信,有一天人性定能勝過科學技術的。- Jeff Goldblum在電影Power中的對話   「一位母親帶著15歲的兒子來到治療中心,他兒子因帶著手槍闖入民宅而被逮捕。母親描述這孩子曾經有不錯成績的表現,直到14歲那年才開始做些違規犯法的事,像是違反宵禁令、逃家、在便利商店或加油站偷竊,後來還有暴力攻擊

他人等更嚴重的行為。在第一次的會談中,這位母親對兒子的改變不抱有希望,強調要讓兒子住院治療,她說『我已經試過各種改變他的方法,我不知我還能作什麼?我像是失敗的母親,但這也不單是我的錯!看看現在的青少年,為所欲為,作什麼事都不會考慮後果的……有些孩子實在是可惡極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這案例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或許該說是太熟悉了!這樣母親與孩子的故事,在現代社會是很常見的。母親經歷過青少年階段,當她年輕時,一定多少都有反抗過父母親,或許也曾遭受嚴重處罰,使她不敢再犯錯,但這些經歷無助於她去理解兒子的行為。現在身為母親,他看到自己的不適任,感到很丟臉,充滿罪惡感和挫折感,加上沒有更好的

方法,也沒有遇到合適的求助對象,絕望的感受就不斷侵蝕她。為了讓自己比較釋懷,以及準備面對未來可能更多的失望,他把兒子的脫序行為,歸因於是目前時下青少年的普遍現象。   在1980年代後期,我在青少年中心(Youth in Need)工作,在那裡我遇到最好的「老師」提供我訓練,而這些「老師」就是那些我經手過的案子,前面提到的典型案例就讓我有很多的學習,當然我的督導Bill O’Hanlonu,也給我很大的影響。我將實務經驗整理集大成於這本書內,你能從書中案主和臨床治療師的合作互動中,看到可能性治療取向(a possibility therapy)如何運用在青少年及他們家人的身上。我們在進入這本書

之前,先有以下的說明。 注意事項   我在文章中使用「問題」少年的字眼,並不是指個人或是人格有問題,而是描述10到18歲的青少年,有一些虞犯行為問題,像是與手足打架、在學校翹課或是違背家長的規定。當然有些「問題」是指較嚴重的狀況,像是觸犯法律的輕、重罪行等。所謂虞犯行為,有些只是年齡不適合的行為,或許是合法的,像是違反宵禁令、逃學翹課、逃家、私藏酒精飲料、不服從權威等。而觸法的輕、重罪行,包括公然侮辱、闖入民宅 、偷竊、私藏槍枝和運輸鎮定劑、毒品等犯法行為。這些孩子大都被標籤為壞孩子,或是被認為無法改變的。他們有的被父母親、監護人放棄,甚至像是廢物一般被趕出家門。而「偏差行為的青少年,將來就是

社會上的犯罪人口」——這是社會上大多數人有的刻版印象。   媒體通常會藉著研究統計和犯罪故事,去刻畫出偏差行為少年的灰暗形象,像是Fox新聞台公佈的民調,有37% 的美國成人非常擔心現今的年輕人,如何有能力掌握未來社會等觀點。(1997/06/26)許多研究統計數據更是勾勒出令人害怕的景象,像是不斷強調年輕人犯罪率在升高,1995年警方公佈全國有兩百七十萬青少年罪犯(聯邦調查局,1996),這些數據還只是經過訴訟過程的,那些沒經過起訴的罪犯數據,就更令人驚嚇的了。Snyder(1996)指出幾乎所有的青少年在18歲以前至少會犯下一件違規事件,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被逮捕。   某研究提出犯罪年齡年

輕化的概念,也就是犯罪年齡在下降中。在一份青少年自訴報告中,年齡17歲的族群中,大約有35% 的人至少犯下一件嚴重的暴力案件,像是侮辱他人、搶劫、強暴等。1995年被逮捕的青少年,七個中就有一個是犯下暴力或是恐嚇罪的。1994年統計指出12歲到17歲的青少年受害人數,是成年人的三倍,Dryfoos(1990)指出10到17歲的青少年,有四分之一處於多重犯罪的高危險群。   統計數據就像『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狀況,對一些協助青少年及家長的機構,當他們要跟聯邦、州、地方政府申請補助經費時,數據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們可以用研究數據來強調自己所提供的服務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前面提到的關鍵數據是很重要

的佐證資料。而影響更深遠的好處是這些數據像是串起全國各區各地的臨床工作者,成為聯盟的共同宣言,讓他們都了解青少年問題的嚴重性。   另一方面,當治療師被那些數據吸引時,會有的危機是阻礙治療師發展出對青少年有幫助的預設立場(assumption)。從臨床的角度來看,看統計數據會窄化治療師看待工作的眼光。大部分數據都只是去強調高低,輟學率增高、藥物濫用增高、未婚懷孕增加、或是全面社會病狀現象都愈來愈多,它只能呈現單一面向,並不是青少年個體的真實本質。研究者沒有與青少年面對面,數據就是數字,沒有辦法突顯青少年的獨特性和個別差異。   W. O’Hanlon 曾在「短暫治療」的書中提醒治療師在運用理論

時,要知道理論中有其盲點,或是僵硬的分類有其缺點,簡單來說即是要知道真正問題是什麼,套到這例子,應該說要知道數據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對臨床工作者而言,了解統計數據的優點和它們的限制,是很重要的。統計數據可以是開拓,也可以是關閉青少年改變機會的關鍵角色。 倖存的誘導   媽媽  :我不想要他成為犯罪數據中的一個數字,你知道的,就像其他變壞的孩子一樣。   治療師:可以告訴我,他為何還沒成為其中一個數字?   媽媽  :我不知道……,我想是他運氣好……   治療師:好,或許他運氣好,或是有其他因素,我不確定,但是我希望可以作點事情,讓他不要變成其中一個數字!做點無關運氣的事,而是要學習把孩子當成獨立

個體。   媽媽  :這是個不錯的想法!   這本書是要你忽略統計數據,數據只是全貌中的一部分,雖然有些幫助,但數據的統計過程,大都是奠基在少數的資料,進而概化問題得到結論,這是無助於我們去了解孩子問題的真正本質。身為一個治療師,我們應該要多花心思了解被忽略的部分,這本書就是要幫治療師開始去思考,「除了數據,還有什麼?」   這種反思已經在其他專業領域發燒蔓延了,例如:在醫學界中,開始想了解為何有些慢性疾病或患有絕症的案例,可以奇蹟性的復原,許多醫學研究開始針對特殊個案作一對一的研究。那些以前被排除在正常範圍之外的案例,大家想知道是哪些無法解釋的原因,治療改善了他們的病情。(Chopra, 1

989, Weil, 1995)   而那些走回正途或是克服逆境的年輕人,又是怎麼作到的?讓我們看前面一開始討論的案例。雖然那青少年就像其他人一樣,或許也只是數據之一而已,但當我們看他時,應該不單是想到「有問題」而已。這對母子跟我完成十六小時的諮商療程,之後有一年的追蹤,這年輕人都沒有出現任何觸法的行為,住在家中且有一份兼職工作,學校課業都及格。以下是跟媽媽追蹤輔導的訪談內容:   這孩子真的不是我們想像的——「有問題」,即使他以前有觸法行為或對我有叛逆行為。但他並不壞,他現在找到方法可以脫離那些壞行為。我最高興的是大家都沒有放棄他,我沒有,你們更沒有,他知道你們對他是認真的。現在我已經把「他

」找回來了,他也把他自己找回來了。   這案例並不是單一的特殊案例,事實上,每天都有這些內在特質或外在行為轉變的成功案例。CBS電台最近播放一系列名為「千禧少年」(The Class of 2000)的紀錄片,這是追蹤一群在經歷成長之苦的青少年,不論他們面臨什麼困難,他們都想盡辦法找出克服之道,這些典範讓我們知道,孩子是有希望的,以及個體復原力的重要性。   所謂復原力是指人在面對壓力或逆境時,所反應出來個別差異的正向態度。(Michael Rutter, 1987, p.316)更具體來說,復原力是指一個人成長生活於逆境中,像是貧窮、低刺激的環境、高犯罪區域、受虐成長……,儘管情況不斷的惡化

,不斷地出差錯,個體都會想盡辦法求生存。   在本社區醫院裡,我接了一個年輕男孩的案子,他曾經與精神治療師、心理師、心理諮商師等專業人員工作了六年,他被診斷為「慢性的」病患。他母親被診斷為精神異常且具有情緒化人格特質,而他父親則有嚴重的酗酒及各種疾病的問題,家中還有許多的壓力和債務等問題。   這位年輕男孩設法尋求一切可以協助的資源,像是學校老師、鄰居、朋友以及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等。他會提醒媽媽要去就診,並處理母親的違常行為,而父親常因酒醉醜態使他出糗,他也幫助父親善後,他就像是有永遠也吃不完的苦,但他勇敢的去面對所有的家庭困難。   這位男孩有毅力地面對逆境的故事,已成為醫院的傳奇人物,他不斷

地克服困難以求生存,他的內在就像有很豐富的資源,讓他要這樣堅持下去,並且他也激勵父母親繼續往前。   當我們開始去注意青少年本身擁有的特質,想在他身上找出一些獨特性時,我們就開啟他改變的機會。整本書貫穿的重要理念,即是每個青少年都是一個「例外」,他們都有不同特質的復原力,對他們的家人及其他相關人,也是一樣的理念。Milton Erickson 說「工作50年來,我發現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在會談中的每個人,我都會去強調他們自己的特質。」青少年來自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成長背景,自然會有其獨特性,多去注意這些,你就會看到不同的效果。Robert Louis Stevenson 說「人生不會總是分到好牌,

偶而也會有壞牌在手的時刻。」這本書是要教青少年及他家人,如何玩他們手上的牌,如何發現那些看起來不可能改變的機會。   這本書是要給青少年一個機會,轉變大家責怪譴責他們的印象,並找出那些封閉的觀點,像是那些被強調的數據。我會提供一個可能性治療的取向,那是一個共同協力,優勢中心及資源中心,尊重,和簡潔的治療取向。 本書架構簡介   第一章:〈橫越疆界——可能性治療取向的基礎〉。本書一開始帶著讀者了解促進治療效果,能讓青少年和家長有些改變的四個因素,也就是經驗、故事、行動、脈絡等四個因素,這是可能性治療取向對問題青少年治療的假設和討論。   第二章:〈華德迪士尼所知道的——預見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成真

〉。在這章中我們強調,運用合作性語言在治療過程中,將會打開一條可能性的路。也就是在談論問題、解決方法、可能性的方式,將會大大的影響治療的方向。第二章將告訴大家,在協助過程中要如何跟案主對話是有幫助的,並且將跟大家說明如何在一開始會談就有個聚焦,並建立目標。   第三章:〈失去的世界觀——在觀點的領域裡喚起新可能性〉。這章會解釋治療師如何藉由改變觀點,幫助青少年和其家庭看到改變的可能性。並會陳述和青少年共同規劃未來的理念。在這過程中,青少年可以勾勒出未來的藍圖,問題要如何解決,計畫要如何一步一步的實現,較好的未來計畫就產生了。   第四章:〈循循善誘——在行為和脈絡中,誘發出改變的可能性〉。這章

探討行動以及執行的問題,將說明如何打斷青少年和家長沒有效益的行為互動模式,並且協助產生有意義及有幫助的作事方法,也會提供工作脈絡的元素。   第五章:〈舖出可能性治療的新路——建設性會談的拼貼藝術〉。在這章將提供一些與青少年及家長,不同多元的對話方式;包括在青少年的生活中,發現能改變青少年的人,使用自我揭露,具像化對談,問題組 / 解決方法組的建構問題內容,並且介紹「孩子,你做得到!」(Kids Can)取向以及反射性團體的方法。   第六章:〈你生活的世界——重寫你的生活故事〉。這章闡述與青少年第一次會談後的安排,並擴大治療後的改變,擴大的方式,有與他人分享改變的經驗,和用年輕人的速度和方式

來改變,這是兩種有效的方法。   第七章:〈天使圍繞的循環——負責與改變的對話〉。這是一章討論如何發展青少年和家人之責任感的過程,也包括由法院虞犯少年的處遇,以及如何和司法體系一起合作的方法。   第八章:〈完整治療紀錄——查理的案例〉。一份與14歲、多重偏差行為的少年治療過程的完整對話紀錄,將本書所提及的所有概念串聯起來,呈現可能性治療的運用。   第九章:〈作你自己——創造不同的治療〉。在本章中說明可能性治療取向是一種生活態度,對於日常生活是有很大助益的,也可防止治療師的崩熬(burn-out)。作者提醒讀者除了案主是獨特的,治療師也是。如果我們有改善治療的新想法,就該說出來,通常被忽略的

想法,都是最好的想法!當我們學習新事物後,我們都會重新調整腳步,當我們決定使用可能性治療取向進入治療關係時,也就是要推翻最新技術的時候了! Bob Bertolino 譯者序   本書原名為『感到困擾的青少年的心理治療』(Therapy with troubled teenagers),所以它的目的乃在協助心理治療師運用學者歐漢龍(Bill O’Hanlon)所倡導的『可能性治療取向』(possibility therapy approach),針對感到困擾的青少年與家庭做有效的介入。   本書作者本妥立諾(Bob Bertolino)師承於歐漢龍,彼綜合建構主義心理治療學派的精髓,提出相當精

緻的語言使用要領,非常適合實務工作者參考運用。建構主義心理治療學派,舉如聚焦對策短期心理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與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均強調對案主的尊重與治療雙方的合作關係,『可能性治療取向』也不例外。作者本妥立諾更推崇催眠治療大師彌爾頓艾力克森(Milton Erickson)不受理論派別的束縛而採用最適合特定案主狀況的介入方式以謀求案主改變的重要性。   建構主義心理治療學派均主張:「改變乃發生在語言當中」。然而,到底何種語言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語言才能使改變真正有助於解決問題(Difference that really

makes a difference),此乃實務工作者抱持興趣擬加以探討者。譯者從事心理處遇工作多年,感覺同時要貼近青少年與父母的需求來提供心理會談並不容易,本書提供實例與對話分析,使讀者可以清楚其介入之理趣,例如使用什麼語句問出案主自己不自覺的過去成功經驗,以便引領青少年與父母恢復信心,能夠從正面來解讀問題;爾後願意採取不同於過去的行動。譯者認為本書的內容對於讀者的理解與實務相當有助益。   譯者於2006年夏天曾經前往美國鳳凰城的艾力克森催眠基金會接受完整三階段的催眠訓練,了解催眠治療師乃運用直接與間接的暗示策略來增進案主的接受性,當中語言的應用可謂業已臻於藝術的境界。譯者覺得作者本妥立

諾所介紹的案例分析與理論之陳述相當能夠把握彌爾頓艾力克森的精神,他也透過自己的架構介紹與批判當代建構主義心理治療學派的要領,相當珍貴。   願此書之出版能夠讓本國心理實務工作者「一步一腳印」地提昇專業心理處遇的成果,特別是青少年與家庭的心理會談方面。 大仁科大家庭與婚姻研究中心主任 黃玫瑰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