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質詢紀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立法院質詢紀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街頭創意:民主台灣的歷史現場 和林佳禾胡慕情郭育安游婉琪萬宗綸賴奕諭的 走入亞細安:臺灣青年在東南亞國家的第一手觀察報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立法院公報parser - 零時政府g0v.tw也說明:立法院 公報parser. 包含院會紀錄、委員會紀錄、質詢事項等等. 原始格式是.doc 檔, 目前由@clkao 把.doc 用unoconv 轉成html, 再處理成純文字檔的raw data.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拓展文教基金會 和衛城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李炳昭所指導 李百盛的 臺灣成功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研究--以臺北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為例 (2013),提出立法院質詢紀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世界大學運動會、行動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體育研究所 劉宏裕所指導 楊志豪的 全球化下我國舉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研究—以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全球化、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國家體育政策、台北市2009年聽障奧運的重點而找出了 立法院質詢紀錄的解答。

最後網站釋字第461 號解釋 - 憲法法庭則補充:參謀總長應受立委質詢?得拒絕至各委員會備詢? 解釋文. 1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公布施行之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第二項第一款規定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立法院質詢紀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街頭創意:民主台灣的歷史現場

為了解決立法院質詢紀錄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一)召集令(二)爭艷(三)吸睛。   戒嚴時期黨外領導者,常以文宣海報宣傳、號召人民參與運動,就好像「街頭運動召集令」般的,致跟隨者越來越多,如1986年黨外人士以「紀念這個戒嚴日」為名義,請大家告訴大家,519在自家附近樹上、路燈、汽車天線等綁上綠絲帶,並於當天下午5時30分按汽機車喇叭15秒的「519綠色行動」,號召了全國眾多民眾參與;雖然文宣沒有具名,但連續二年運動的無形力量,終於於1987年7月15日宣佈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   解嚴後,街頭運動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頭巾、絲帶、看板、海報、大布條和諷刺且有趣的文案;如:台灣第一次出現幾公里

長的大布條,就是在「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遊行上亮相。政黨輪替後,人民上街頭爭取權益不再只喊喊口號而已,年輕人搞創意、加入藝術元素,設計創作吸睛人偶道具,使得街頭抗爭運動好似嘉年華,充滿了熱鬧氛圍和趣味性。

立法院質詢紀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根據自由時報的報導:【蔡其昌說,陳柏惟怎麼會阻擋疫苗,他非常支持疫苗。大家都知道疫苗的市場是賣方市場,全世界都在搶疫苗,執政黨立委當然全力支持政府,我們反對的是當時中國的科興疫苗,並沒有得到人民的信任、國際的認同,所以大家認為如果忽然之間要政府買四千萬劑疫苗,可能會去買到中國的疫苗,這是台灣人民所不願意看到的,國民黨利用民眾不了解議事規則,以反對國民黨提案購買四千萬劑疫苗,就說陳柏惟阻擋買疫苗。

蔡其昌說,政府有沒有在買疫苗?當然有呀,政府很認真在買疫苗,但是你不能因為你自己提了一個不知道怎麼算出來的數字,跟政府的提案不同,就說陳柏惟反對,這完全沒有道理,這是利用議事規則,「移花接木」、不是事實,因為國民黨有提案,否決了國民黨的提案就變成了反對,這個完全是一種抹黑的手法。】

可是 @蔡其昌 ,你也投反對票的案324上面清楚寫著【盡速完成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使用清單」上新冠疫苗的採購,並擴大採購至4千萬以上,確保疫苗涵蓋率高達90%以上】,那裏面有az、有bnt、還有默德納呢,議案裡面哪裡寫中國疫苗啦?哪裡是抹黑,是不是認為選民都是白癡不識字?你們都投票不要買啊~~~是不是現在後悔了?

你以立法院副院長之高度跟基進黨一起硬ㄠ,是不是內心其實很想哭,現在塔綠班已經缺人到副院長也要站第一線蝦挺了嗎?

另外,老盆友吳子嘉董事長特別分享了一個好棒棒的資料,就在過去一個月傳唱塔綠斑的民間風氣中,唱著唱著蔡英文總統的信任度就跌掉7.3%,不信任度上升5.5%,蔡英文總統執政滿意度跌了7.2%,不滿意度上升5.1%,塔綠斑,不是,民進黨滿意度下跌6.4%,不滿意度上升1.9%。難怪全黨都翻臉氣噗噗,動搖黨本了對吧,連各種側翼紛紛跪舔的邏輯都出來了,逼得我還必須向全世界各行各業各個地方的綠畜道歉,我對於讓這麼多綠畜氣撲撲,還讓翁達瑞跟著被起底打趴都感到非常抱歉,希望各位綠畜接受我誠摯誠懇,全心全意的道歉。

既然這麼可以讓社會動盪,我真心想要去報金曲獎啊~~~哈哈哈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立法院今天排定行政院長蘇貞昌施政報告並備質詢,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不滿行政院送來的3+11補充報告沒有交代3+11政策和5月本土疫情爆發的關聯而杯葛議事。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反問「3+11跟800條人命有什麼關係?」蘇貞昌今天赴立院備詢,民進黨團昨天三度與國民黨團溝通,允諾蘇貞昌今天「重提」3+11專案報告,在書面報告向染疫亡故家屬道歉,並說明3+11造成破口原委。】各位弟兄,這一條大家不會覺得最好笑的地方是陳時中的人設因為自己的暴怒而破了嗎?他變成一個跋扈不講科學的人啦!

第一,根據法規資料庫中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施行辦法第九條:
【進駐本中心各機關應隨時掌握最新動態資訊及狀況,並於情報收受後,依下列程序辦理:
一、各機關情報處理及因應建議,應陳報權責長官,並通報相關機關。
二、機關遇有需跨機關協調或通報時,應即會報相關權責機關迅採措施,同時陳報權責長官。
三、機關有責任歸屬之情報通報、因應建議、下令、督導及電話,均應作成書面紀錄,並陳報權責長官。
四、機關應填寫工作日誌,陳報權責長官。】瞎說甚麼自己會議太多每天很忙沒有做紀錄,就明顯違反了第九條的第三款和第四款啊,結果沒人處理這件事?

第二,後續的病毒感染基本上都跟3+11系列都是同一個病毒株,在基因上相同,並非在國內自己產生的,那麼不是由國門進來,難道是蟲洞進來的嗎?如果是從國門進來,那就一定是跟邊境開放有關係啊!

根據ettoday的報導:【國民黨主席選舉今(25日)落幕,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在選舉最後關頭緊咬前主席朱立倫,激出黨內基層「亡黨感」,雖然未能當選,但已在各地囊括3成以上選票。藍營人士分析,以張亞中的得票率,有望續攻6都地方縣市首長,尤其張在雙北得票率約4成,有機會成為一名活棋。
藍營人士表示,目前台北市有立委蔣萬安、市議員羅智強2名強棒,張亞中若要參選,恐會釀成黨內分裂,且台北市選民結構不利張亞中參選;但高雄自從韓國瑜被民進黨惡意罷免後,目前苦無人選,可成為被派去艱困選區的一名超級大黑馬。】藍營最棒的就是內鬥的時候選完還要繼續,你怎麼看這就是一個放屁等級的說法,直追上次民眾黨不知道哪個白癡說要派學姊去選新北市長的那個爛提案,狗也不信,到底是誰說的?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臺灣成功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研究--以臺北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為例

為了解決立法院質詢紀錄的問題,作者李百盛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成功因素,以臺北市成功申辦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為個案,作為未來國內其他城市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重要參考。研究採決策過程理論觀點為分析架構,透過蒐集/分析官方出版品、立法院質詢紀錄、臺北市議會公報、學者專家研究報告、大眾傳播媒體等文件資料,並以行政機關決策人員、申辦團代表及相關學者專家等行動者為佐證,進行9場次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成功因素包括:一、北市府、中央及大專體總準備充分。二、申辦簡報及行銷策略運用得宜。三、現有比賽場館多,場地完善。四、舉辦聽障奧運會與世界運動會等國際重要賽會經驗。五、良好國際關係 (中國大陸態度相對友善)。其中,中國的默許/支

持至為關鍵。

走入亞細安:臺灣青年在東南亞國家的第一手觀察報導

為了解決立法院質詢紀錄的問題,作者林佳禾胡慕情郭育安游婉琪萬宗綸賴奕諭 這樣論述:

用記者的眼、人類學者的心、地理學家的魂 認識我們從未真正理解的東南亞   過去的南向,是投資者尋找商機、謀求生存活路的經濟戰略   新世代的南向,是以更寬廣的角度,誠心探索、建立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我們與東南亞的距離   說起東南亞,過去許多人想到的不外是投資經貿的新市場,或是充斥動亂、貧困、社會內部歧異紛雜等既定印象。然而在新移民與移工大量加入臺灣島嶼社會、經歷多元文化洗禮的我們,如何突破刻板印象,採取持平的角度認識東南亞,甚至發展出不同於以往的互動關係?   本書六位身分、研究背景各異的作者,他們或許非「南向」的先行者,卻是抱持著想要真正認識某個邊陲部落,或是挖掘社會議題、關心人

權與環境的態度,身體力行在東南亞蹲點做採訪或田野調查。在他們的研究報導中,可以看到許多以往被忽視的議題故事:   中國因素:中國的投資計畫,為馬來西亞帶來哪些政治、經濟的影響?   填海造陸:新加坡擴張國土的野心,造成哪些跨國界的環境威脅?   原住民族:菲律賓的傳統部落,怎麼面對現代的開發課題?   邊陲發展:台塑在越南中部設廠,如何影響當地漁民與漁村的處境?   世界遺產:從馬來西亞喬治市的燕窩產業,反思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   別具意義的是,每一則報導皆以臺灣能找到對比情境的「關鍵字」為切入視角,讓我們不僅理解東南亞相關的案例故事與現象,也有機會為臺灣帶來許多經驗參照與反思。  

 *亞細安(ASEAN)又稱「東協」,為「東南亞國家協會」的簡稱* 本書特色   1.圖解歷史:本書第一部分採用清晰的圖表解說,引領讀者認識二戰後全球冷戰框架下,東南亞各國追求獨立的歷史,以及過程中彼此互相角力、爭取領土範圍到邁向合作的動態變化。   2.關鍵字主題單元:建立起近代東南亞歷史知識背景後,本書第二部分引導讀者透過五大關鍵字:原住民族、填海造陸、中國因素、邊陲發展與世界遺產,深入淺出剖析不同的東南亞當代發展課題。   3.多元視角:作者群身分及研究背景殊異,提供多元、多樣化的觀看角度;不僅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尚未探勘過的東南亞議題故事,同時也帶領讀者突破同溫層、反思自身習以為常

的成見與刻板印象。 好評推薦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張正   《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組資深編輯 吳象元   季風帶文化發行人 林韋地 作者簡介 林佳禾 (策畫主編)   唸過新聞傳播、都市規劃與科技社會研究的雜食者,從學生時代起前往東南亞調查、採訪至今已有十多年經驗,主要關注城鄉空間、人口流動與近現代發展經驗。曾任職紙本雜誌、網路媒體和出版社。走讀東南亞是一輩子都會做的事。 胡慕情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畢,曾任台灣立報及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文字記者,現為鏡週刊文化組採訪主任,著有《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 郭育安   中正哲學系、台大地理所畢業。關注馬

來西亞遺產、人與動物關係,以及食農議題。在地理學、臺灣東南亞、科技與社會等學術領域已有相關的發表(或複審中),亦有網媒知識相關寫作。2019年榮獲臺灣東南亞研究學會碩士論文首獎。 游婉琪   自由撰稿人,現旅居英國攻讀約克大學應用人權碩士,關注新移民、性別等人權相關議題。曾任報社文字記者六年,後轉為獨立記者,合作媒體包含報導者、端傳媒、蘋果日報、聯合報等,致力於替弱勢發聲,讓社會朝公平正義邁進,盼有天歧視不再,多元族群都能在臺灣這片土地自由呼吸。 萬宗綸   新加坡研究者。目前就讀於愛丁堡大學語言學博士班,學術網站《GeogDaily地理眼》創辦人,自身長期關注新加坡的語言、身份議題與

社會內部歧異,致力於複雜化大眾對於新加坡的理解。著有《安娣,給我一份摻摻!透視進擊的小國新加坡》(遠足出版),文章亦見於轉角國際、鳴人堂、關鍵評論網等平台。 賴奕諭   菲律賓研究者。目前就讀於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系博士班,長期關注菲律賓及東南亞區域的左派政治、原住民族抗爭及政治暴力等議題。除了學術研究之外,更致力於面向社會大眾的知識推廣工作,包括在轉角國際、故事等議題平台的持續寫作,並積極參與原住民族國際交流事務、文化及人類學科普等相關計畫。   (依姓氏筆畫排列)   第一部分圖解:亞細安的歷史   1.東協是怎麼煉成的? 2.一九四五─一九六七 動盪的東南亞(馬來群島)

3.一九四五─一九六七 動盪的東南亞(中南半島) 4.冷戰時期 5.印度支那─東南亞的冷戰火藥庫 6.國際結盟局勢─一九五○年代冷戰下的東南亞 7.東南亞公約組織 8.萬隆會議 9.東南亞協會 10馬來亞≠馬來西亞 11.大馬來西亞計畫 12.菲律賓和印尼:不!我們反對! 13.馬菲印組織 14.馬來西亞的最終格局 15.東協誕生的最後一哩路 16.亞細安宣言 17.東協成員國演進圖   第二部分當代亞細安:五大關鍵字,走讀東南亞   1.原住民族──深入菲律賓部落,聆聽居民面對開發案的真實心聲 (文:賴奕諭) 2.填海造陸──沿著海岸線變化,洞見新加坡的小城大國夢 (文:萬宗綸) 3.邊陲發

展──從台塑河靜鋼廠,看越南北中部的社會變遷 (文:林佳禾/胡慕情) 4.中國因素──染「紅」的馬來半島:關丹三部曲 (文:林佳禾/游婉琪) 5.世界遺產──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文化遺產與燕窩產業 (文:郭育安) 導論 臺灣人在亞細安   二○一七年十月五日,臺灣的立法院發生了一件非常小的小事。   當時,剛從總統府調任國家發展委員會還不滿一個月的新主委,在第一次前往立法院接受質詢時,遇上在野黨立委提問,政府如何評估臺灣需不需要爭取參與慣稱 RCEP 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一項以東南亞十

國為核心往外擴大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     立委順口一問:「ASEAN 是什麼?」沒想到,主委頓時語塞,猶豫之間脫口而出:「北美的自由……」雖然馬上就被身旁的幕僚打斷,但已來不及,除了當場被糾正,也隨即被好事的媒體寫成了挖苦的花絮新聞。   ASEAN 是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也就是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而既然你已經翻開了這本書,我們相信你肯定知道:「亞細安」就是 ASEAN 的音譯中文名稱。   既親近又陌生的鄰居   行政官員有沒有答對近乎快問快答的冷知識小問題,當然不是什麼值得放大檢視的嚴重缺失。何況,就算真的要考驗臺灣

人對東南亞有多不熟悉,肯定也不是官員的專利,以下就是一個簡單的小測試:   你知道二○一八年一整年臺灣人前往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歐洲和紐澳的出國人次有多少嗎?答案分別是美洲七十一萬人次、歐洲五十三萬人次、紐澳二十一萬人次。你知道二○一八年一整年臺灣人前往東南亞的出國人次有多少嗎?不包括寮國和東帝汶,答案是兩百四十五萬人次。   換句話說,臺灣人每一年前往東南亞的人次,差不多比前往歐美紐澳的人次全部加起來還多出了快一倍。   從交通部觀光局每年公布的這一組數字來看,「地緣關係」肯定是決定出國目的地人次多寡的關鍵。距離臺灣比較近的地區,一來可能有比較多產業投資,在地工作、生活的臺灣人理論

上會比較多;二來基於旅行費用相對便宜,前往觀光旅遊的臺灣人也應該會比較多。別說東南亞,即使是臺灣人最常前往的中國、日本和韓國,根本原因也大致都是如此。然而,這二百四十五萬人次的意義,還是值得我們再多想一想。   行政院主計處近年來針對「國人赴海外工作」都會進行例行性的統計分析。根據入出國時間、勞健保投保等官方紀錄,主計處推估出二○一八年在海外工作的臺灣人應該在七十四萬人左右,其中以地區來看,中國港澳就佔了五十五%,東南亞則以十五%居次,遠高於日本、韓國。   這一年,在東南亞工作的臺灣人大約有十一萬多人。讓我們假設,因為距離比較近的緣故,他們每一季都會往返臺灣和東南亞一趟。也就是說,二百四

十五萬人次之中,可能有四十五萬人次是因為出國工作才去到東南亞;但剩下來的,仍然有兩百萬人次之多,這個數字至少是美洲的三倍、歐洲的四倍、紐澳的十倍。   從出國人次的逐年變化趨勢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來,早在政府拋出新南向的口號之前,臺灣跟東南亞的往來關係,就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密切了。但大家都去東南亞做什麼呢?除了工作和觀光旅遊,我們還能想到哪些臺灣人前往東南亞的原因嗎?直覺會浮現的答案,或者能試著猜測的線索,似乎不多。   難以想像其他去東南亞的目的,跟我們能利用於認識東南亞的大眾渠道長期以來一直相對匱乏有關。攤開臺灣主流媒體的內容,在已經相對有限的國際消息篇幅之中,能找到的東南亞時事訊息幾乎在任

何時候都不成比例地稀疏且破碎。即使難得關注了,很多時候也是透過遠處西方國家的眼光,來打量這些自己的近鄰。   亞細安的動盪 DNA   《走入亞細安》這本書最主要想呈現的,並不是「臺灣人怎麼看待亞細安」。我們認為臺灣社會已經很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來衡量「東南亞跟臺灣有什麼關係」、「臺灣需要知道東南亞哪些事情」乃至於「什麼是觀看東南亞的臺灣視角」,彷彿我們很清楚知道自己是誰、眼中的對方又是什麼樣子,但多數時候情況並非如此。   從近代史來看,亞細安跟臺灣有許多相似的命運。我們幾乎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浮現出今日國家的輪廓;在國家成形的過程中,我們幾乎都經歷過內部族群關係的矛盾與衝突,也都深

刻地被「冷戰」意識形態的對立框架影響了很長一段時間。比起我們傾向抬頭仰望的日本、總是競爭比較的韓國,亞細安的十個國家,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差異非常大的政治與經濟發展經驗,某種程度更像是臺灣處在平行時空裡可能產生的各種不同鏡相。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就先以簡明的圖文故事,帶大家扼要地認識亞細安如何誕生,並逐步演變成今日的格局。   大部分臺灣人可能會直覺認為,相較於聯合國、歐盟,亞細安應該是一個比較晚近才出現的政府型國際組織。其實一點也不。二○一七年八月,亞細安剛剛慶祝了它的五十歲生日,若以人生來描述,這已經是一個中年正盛、一步步要邁向熟齡的知天命之人了。   一九六○年代,亞細安誕生於

新興國家彼此對抗、衝突的亂局中。殖民者不願完全放手離去的獨立佈局,不同政權對於民族、疆域的不同見解,乃至於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互相滲透的圍堵角力,不同因素交叉影響,最後催生出一個起初國際戰略意義遠大於區域合作關係的區域國家組織。初創的五個成員國之中,馬來西亞當時成立不過四年、新加坡獨立僅僅兩年、菲律賓和印尼各自脫離殖民統治二十年左右,只有泰國在二戰前已形成如今的君主立憲體制,但當時因為中南半島的戰爭動盪,內政其實也被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左右甚深。從一九六七年至今,前二十多年整個東南亞地區或多或少都還受到戰爭衝突與軍事佈局影響,要直到一九九○年代以後才稱得上各國政局都逐漸穩定,亞細安也才逐漸增加到

今日十國的規模。   和平到來的早與遲,也造成國家發展的起跑點落差非常大。一九六七年時,亞細安不論政治或經濟都處在高度不穩定的狀態,十個國家的實質 GDP 總額還不到兩千億,僅佔全球的一·○三%,相較於人口比例明顯偏低。接下來五十年之間,成長趨勢逐步拉高,尤其在一九八○年代末期以後,亞細安的成長速度就已明顯超過世界整體的腳步。二○一六年,亞細安十國的實質 GDP 總額已達到全球的三·四%。整體來說,五十年內實質 GDP 成長了十五·九倍,遠高於全球的四·七九倍。儘管份額仍很小,但可以說這個地區的經濟活動活絡度是以高於世界平均的三至四倍速在發展。   從人均 GDP 的變化則可以看出,東協新

舊成員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落差。一九九○年代以後才加入的新成員四國(Cambodia, Laos, Myanmar, Vietnam,CLMV),數據上都是典型的中低發展國家(事實上,柬埔寨甚至一直到近幾年才正式脫離聯合國定義的「最低度發展國家」行列)。然而,如果換個角度看逐年的 GDP 成長率,卻又是不同的光景。東協十國從一九九○年代起的 GDP 成長率普遍都高於全球平均。而新成員國比起老成員國(ASEAN 6)又普遍還更高一些,即使碰上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經濟波動,新成員國受影響的程度,也往往比老成員國來得輕許多。   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亞細安國家的經濟成長,長期都非常

仰賴國際資本從外部挹注,因此泡沫化的潛在危機一直存在。當一九九七年下半年從泰國開始因為國際熱錢流出引發一連串嚴重的貨幣波動,以東南亞為首當其衝,亞洲各國就紛紛都面臨了一波國際金融炒家禿鷹式的掠奪。   結果,一九九八年東協十國的實質 GDP 成長率呈現明顯兩極。老成員六國全部負成長,其中當時最依賴國際借款與外國投資的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誠然,亞洲金融風暴帶來的衝擊並沒有持續太久,一九九九年以後各國就逐漸回復到原本的發展腳步。但在受創最深的三國,這波衝擊卻對後來的國家發展都產生了長期的影響。   印尼當時選擇了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融援助與配套經濟改革計畫,但

初期效果並不明顯,國內動盪最終造成執政三十餘年的強人蘇哈托(Suharto)政府倒台。接下來的十多年,先天條件格外良好的印尼,其經濟發展並沒有因為向國際結構性接軌而一飛沖天,反而維持起起伏伏,直至近年才逐漸發揮了優勢。   馬來西亞選擇不理西方國家反對進行外匯管制,短期經濟恢復得最快,但也助長了該國政商裙帶壟斷的結構性問題,後來成長腳步也逐漸放緩。此外,強勢的總理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對時任財政部長、主張配合國際進行更大規模經濟結構改革的副手安華(Anwar Ibrahim)進行的殘酷政治鬥爭,也埋下了後來馬來西亞反對陣營整合的種子,深刻影響了馬來西亞晚近的政治格

局。   泰國在金融風暴後也經歷政府倒台的不穩定局勢。商界出身、在內閣任職的塔克辛(Thaksin Chinnawat)建立了泰愛泰黨(Phak Thai Rak Thai)並且勢力迅速壯大,在二○○一年成為泰國首相。塔克辛上任後宣稱要記取金融風暴的教訓,嘗試推動一系列有別於以往的實業發展計畫,帶動經濟轉型,但政治上與傳統勢力無法共容的矛盾,卻也造成後來他遭到政變鬥垮之後,泰國就進入了紅黃衫軍長期對立的政治僵局。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東協十國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呈現互為因果的高度交纏。人們不太可能單純以與世界經濟的接軌程度,或者政治民主化的程度,來論斷這些國家發展的表現好壞;每個國家都有自

己特殊的議題框架,「進步」與「開放」在特定的社會、特定的時間點上常常是互相矛盾的一組形容詞。更重要的是,一切的一切,其實幾乎都在二戰結束到東協元年的二十年之間已經埋下了種子。   從關鍵字看亞細安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則收錄了五篇風格各自不同的報導性作品。每一篇都設定有一個我們認為與臺灣有對照價值的關鍵字主題。   賴奕諭在菲律賓的偏鄉反思「原住民族」的概念。擁有上千種方言的群島國家菲律賓,對「原住民族」的認定方式因循著殖民者古老的分而治之手法,以一個族群有否接受天主教信仰(做為是否「順服政權」的指標)為主要判定標準,族群的區別是在歷史過程中逐漸生成,跟臺灣以「血緣」和「文化」認定的習

慣不同。但即便如此,菲律賓的原住民族也並非與世隔絕,全然只因為抵禦殖民者的統治而保留並堅持自身的傳統文化。賴奕諭以呂宋島半部山區的薩加達(Sagada)人為例,精采地分析了他們對儀式細節的傳承與實踐,其實是不斷在與外界(包括國家、現代文明和其他少數民族或團體)互動的過程中形塑出來的需求;他們對外來影響的拒斥也無法單純以「對抗」的浪漫想像化約地理解,跟現實生活中的對外關係與利益盤算都有關係。   郭育安在馬來西亞的檳城探討「文化遺產」的涵意。保存歷史建築物,使一個建築空間變成一件文化遺產,必然有某些價值會被突出強調,進而決定了人們想像空間的方式。郭育安在入選聯合國世界遺產(World Heri

tage)的老市區喬治市(George Town)裡追蹤被立法禁止的養燕活動。喬治市保有大量舊式街屋與長期的市區凋零有關;為供應燕窩產業而生的養燕活動,也因此才出現在閒置的老房子裡。從爭取到維護世界遺產的過程中,古蹟團體和地方政府不斷放大經聯合國認可的普世價值,並透過振興傳統技藝,強化居民對世遺的光榮感與對地方的認同感,但自成一套技術的養燕卻因衛生安全、環境噪音和破壞建築的考量,不被認為活化了古蹟,無法融入世遺論述,終致全面被禁。什麼是有價值的特色或傳統?這個問題並沒有先驗的一致標準,而是在爭論中逐漸劃出了界線,最終才形成人們所接受的模樣。   在這兩篇作品之中,我們嘗試拋出的問題是對何謂「

地方傳統」的詰問。從薩加達和喬治市的經驗,我們都看到傳統並非靜止不變,只是在生活中隨時等待被發現、取用甚至刻意展演的固定東西。傳統的內涵,以及它之於一個群體或地方的意義,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會產生變化,什麼部分應該要被保留?什麼部分可以權變?甚至捨棄?怎麼詮釋一項文化活動、一種文化概念維持或中斷的意義?往往都是在社會互動之中才能決定。   萬宗綸在新加坡觀察到「填海發展」背後的思維與對鄰邦造成的衝擊。新加坡雖然是一個繁榮的城邦國家,但自獨立以來政府一直視「國土狹小」為競爭與發展的極大劣勢,因此通過有計畫地填海造陸已經讓國家擴張了超過二十%的土地。不斷填海與其出色的經濟發展一樣,成為國家必須汲汲經

營維持的「成功」神話。然而,新加坡追求這個另類的「大國夢」無法自力完成,反而需要不斷攫取其他國家的資源。它憑藉著經濟上的優勢,吸引周邊國家前仆後繼地成為其砂土和勞動力的輸出國,卻對這些國家因此產生的環境生態爭議或社會經濟問題無所聞問。   林佳禾和游婉琪在馬來西亞的關丹則發現「中國因素」有多種不同的作用力。身為一個經濟發展遲滯的地方,關丹十多年來先後因為稀土提煉、鋁土礦開採到外國直接投資,而連環引爆環境公害與地方發展的爭議,往源頭一追溯,每件事都跟中國有關係。然而,關丹真正身處的浪潮其實是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化運動波濤洶湧一段劇烈的變動期,它在不斷高低擺盪的狀態下,真正不斷角力的課題是地方人士對

落後發展的糾結心理,以及地方政治難以動搖的僵化格局。中國在每件事裡的角色都不太相同;投身在爭議之中的關丹人,也並不單純地只把中國當成威脅或盟友,而是隨著不同的情境調整看待中國的態度。   最後,胡慕情和林佳禾在越南的北中部則見證了全球化時代的「邊陲發展」有素樸的正義感恐怕難以拆解的複雜利害關係。二○一六年,臺灣的台塑集團在河靜(Hà Tĩnh)省投資的大煉鋼廠,疑似因排放廢水造成鄰近省份超過兩百公里沿岸水域污染,導致大量魚群暴斃的意外,成為越南史上抗議規模最大、賠償金額最高的環保公害事件,至今責任釐清和損害賠償的爭議仍未完全消散。然而,本地的漁業究竟受到什麼樣的衝擊?工廠周邊的聚落正在經歷什

麼樣的轉變?直接走進現場了解,卻發現問題恐怕另有隱情。無法在越南的政治環境下推展的維權運動,必須看得見越南本地漁業資源管理和偏鄉發展的困境,找出在跨國司法訴訟之外介入在地的方法,才有機會從根源改變地方社會的問題。   透過這三篇作品,我們則對「跨國治理」提出了多重視角的反省。世界的政治經濟有其體系,隨著跨境的人流、金流與物流都愈來愈繁複,資本尋租的穿透力已經使得乍看起來再如何邊陲的地方,都難以讓人想像遺世獨立。然而,儘管不同資本的力量大小可以極度懸殊,但一旦在地理空間中延展開來,在另一地的主權面前仍必然有其脆弱,這使得每一個地方的治理機制,仍有充份的力量可以發揮有效的槓桿與制衡作用。倡議和行

動的人不難找到介入的縫隙,但無論哪一種尺度的治理,最終仍然得要追求每一個地方都能找到協調的發展之道。於是乎,在愈是全球化的年代,愈能貼近在地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反而變得益發重要了。   寥寥的五篇作品,當然無法窮盡亞細安的複雜度與多元性。奕諭是人類學家、宗綸和育安是地理學家,三人都曾以研究者的身份在東南亞蹲點生活,選題和寫作中不時透露著學科的關懷,以及源自於在地經驗累積出來的飽滿感。佳禾、婉琪和慕情則是媒體工作者,完成報導的方式是透過多次短期採訪行程的堆疊,處於語言不完全暢通的異文化環境中如何深度挖掘議題、架構觀點和舖陳敘事,其實是專業經歷中極特別的考驗。正因為這樣的差異,這五篇作品的規格稱不

上對稱,但話說回來,這也正是製作《走入亞細安》這本書想要達到的效果之一。   臺灣的網路與媒體傳播環境正在改變,而新南向政策對於從關於東南亞的學術知識到普及寫作之間的橋接,也的確起到了紮實的作用。近幾年來,有志對各種知識性、議題性東南亞內容長期進行寫作耕耘的個人,持續勤於討論、製作內容的團隊,乃至於可以容納這些內容的優質公共書寫平台,都比過去增加了許多。《走入亞細安》所呈現的只不過是臺灣一年造訪東南亞那「目的不明」的兩百萬人次裡,極微小的一只切片而已。臺灣人在亞細安,肯定還有更豐富深入的互動經驗正等待被發掘。 策畫主編 林佳禾

全球化下我國舉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研究—以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為例

為了解決立法院質詢紀錄的問題,作者楊志豪 這樣論述:

  全球化現象的產生對於世界各國與城市在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皆有一定程度的衝擊,但也同時導致各國之間交往關係的密切以及互賴程度的增加,而國際運動賽會的舉辦也在此背景帶動下朝向多元發展。本研究以台北市成功申辦2009年聽障奧運為例,探討全球化架構下國家體育政策在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制訂與國際體育接軌現況,並分析影響我國爭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因素,以及籌備國際大型運動賽會過程所面臨問題。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包含官方出版品與立法院質詢紀錄、半結構式訪談等方式並引用全球化概念來了解國際大型運動賽會發展現況為研究背景,研究發現目前不利我國申辦國際運動賽會的因素為政治因素,特別是中國政治影響力,此外台灣申

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的條件,如競技實力、國際級運動場館、舉辦賽會的經驗等條件,更是需要檢討與改進,台北市成功申辦2009年聽障奧運即將面臨的議題是過去台灣從未辦理國際大型賽會,在各項籌備工作與資源的統合經驗不足,因此,聽障奧運籌備處所遭遇在行政工作與經費運用甚至是各單位的協調問題上,將會作為未來我國申辦亞運或奧運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