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易怒的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老人易怒的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OlgaTokarczuk寫的 怪誕故事集 和LaurenMartin的 心情之書:擺脫爛情緒泥淖,我的美好生活要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行路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犯罪學研究所 許春金所指導 林素菁的 低自我控制與自殺之關聯性研究--以藥物施用者為例 (2012),提出老人易怒的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殺意念、自殺未遂、低自我控制、憂鬱、吸毒。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蔡芸芳所指導 呂國樑的 台灣護理人員社會階級、身心健康及憂鬱症狀之探討 (2008),提出因為有 社會階級認同、階級衝突、身心健康、憂鬱症狀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人易怒的原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人易怒的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怪誕故事集

為了解決老人易怒的原因的問題,作者OlgaTokarczuk 這樣論述:

反戰爭,返自然,窺裂隙   我總認為作家沒有所謂傳記,要瞭解一個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讀他們的書。 ――2018年諾貝爾獎,奧爾嘉.朵卡萩,作家自介     日常即怪誕,怪誕即真實     朵卡萩的文字總有一種如夢似幻的質地。你會想,倘若佛洛伊德寫小說,大抵就是這個風格。一口氣讀畢,有如歷經一場華麗而瘋狂的夢。然而,朵卡萩身為文學大家,筆鋒卻兼寫巨觀和微觀。本書收錄作品〈綠孩兒〉中,她藉所謂世界中心的醫生,對比與自然共生的孩童,娓娓道來人類面對自然的傲慢與無知,並批判爭戰無足輕重,有如茶壺裡的風暴。〈人類假期日曆〉則壯大世界觀,創造一個似真非真的全球信仰,並依照其唯一聖人的死而復生、再死再

生,規定出全人類的休憩、敬拜與工作日。最終,當故事走到高潮,關於這個信仰最大的祕密將被揭露。接著,她的筆鋒一轉,改談日常裂縫與歪曲。那是在她提出前你難以看見、提出後則難以忽略的細節惡魔。〈醃漬物〉述說啃老族在母親死後找到她遺留下的醃漬食品,並一一享用,卻從不問這些食物是母親懷著關愛留給他――還是惡意?〈車縫線〉中喪妻的老人發現身邊一切在妻子死後瞬間變樣,自己彷彿被時間和全世界拋下。但或許,只是他不想太快前進,仍想留在過往。     現實世界的神話國度,超脫類型的文學奇想     無論篇幅長短,世界觀是小或大,唯一相同的是開放結局。這是她給讀者的善意空白,讓思緒能夠迴盪再三。因為文學從來不給句號

,而是問號,是一種開拓新思路的意圖。朵卡萩的每一篇故事都是一種叩問,她要看書的人用心接招,因作品不是印刷成冊就結束,而是必須在讀者腦中才得以完成。   本書特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嘉.朵卡萩繼《雲遊者》後,又一波蘭文直譯繁中作品。   10個怪誕短篇,10個現實與超現實間的縫隙。   各界推薦     釜山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翁智琦教授――專文導讀   作家 陳育萱、作家 鄭順聰、作家 蔣亞妮、藝評人、策展人 謝佩霓――推薦

低自我控制與自殺之關聯性研究--以藥物施用者為例

為了解決老人易怒的原因的問題,作者林素菁 這樣論述:

自殺是一種複雜的行為,舉凡遺傳、心理、生理、社會等觀點的討論不在少數,然而以犯罪學角度探討卻不多見。自殺在犯罪學角度被視為犯罪,是加害人同時也是被害人。依據Gottfredson and Hirschi(1990)的一般犯罪理論視犯罪肇因於個體低自我控制之結果,因此本研究嘗試以一般化犯罪理論加以探討低自我控制與自殺間是否具相關性及社會控制社會對低自我控制與自殺之影響力。 本研究旨在了解矯治機構中之戒治人及受刑人之自殺特質。樣本取自六所矯治機關的「受戒治人」及「受刑人」,年齡介於20至65歲間,收案自2013年3月至4月間,共610位研究對象,有效問卷為530人(87%)。主要將樣本依性

別、年齡、婚姻、教育、職業、身分、疾病、吸毒、自殺意念、自殺未遂等項目作描述性統計;樣本之基本資料與自殺的關係採卡方檢定; 樣本之基本資料與低自我控制、憂鬱傾向及家庭依附關係及趨勢檢定採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羅輯式迴歸及線性迴歸;低自我控制、憂鬱傾向及家庭依附對自殺與否採羅輯式迴歸及巢氏迴歸進行分析討論。 本研究結果包括:(一)在自殺方面,女性無論在自殺意念或自殺未遂比率皆高於男性,但和年齡無關;在自殺的選擇上是以吃藥、割腕居多;在自殺原因方面,20-40歲是以感情因素為主、41-50歲以經濟因素為主,51-65歲則以疾病因素為主。(二)低自我控制之「易怒」、家庭依附及憂鬱傾向皆

可有效預測自殺,尤以憂鬱傾向最為重要。(三)低自我控制與家庭依附具「負相關」,顯示自我控制力越低,其家庭依附越低。 「受戒治人」及「受刑人」其憂鬱傾向與入監前自殺比例均較一般人高。自殺視為犯罪,其中低自我控制中只有「易怒」和自殺具低度相關性,雖仍無法充分解釋自殺之成因,但其中自殺意念及家人自殺史則是扮演重要角色。中介變項中,尤以憂鬱傾向最可有效預測自殺。因此自殺意念、家庭經驗及憂鬱傾向在自殺中是值得注意的,說明了穩定家庭結構及培養健全人格是防治自殺之重要工作。

心情之書:擺脫爛情緒泥淖,我的美好生活要訣

為了解決老人易怒的原因的問題,作者LaurenMartin 這樣論述: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與《今天好難過》的綜合體」、 「爆笑機智」……亞馬遜書店讀者近五星超高好評!   不是你特別難搞,而是人人皆有此等煩惱! 迴響熱烈的「女人說」網站創辦人坦率供出自身故事與內心小劇場, 解析生活七大面向中的情緒誤區,教你怎麼拆解心情地雷。     五年前,蘿倫‧馬汀認為自己肯定哪裡有問題。她在紐約擁有一份好工作、住在布魯克林一間舒適的公寓、有個貼心負責的男友,但是她每天都在跟自卑、焦慮和暴躁易怒等負面情緒搏鬥。     某天,她偶遇一名迷人又成功的陌生女子,發現這個人生勝利組居然跟她有相同的感受。她這才意識到,人人都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而女

性又因先天與後天因素,尤其有一些獨特的情緒困擾。她們都跟她一樣:茫然、憂鬱、陰晴不定,並且渴望改變。於是蘿倫決定研究壞心情會帶來什麼影響,並且探索有什麼方法能夠扭轉它們。她藉由廣泛閱讀,從眾多知名人士的經驗談,找到各方人生智慧的結晶,持續將它們收進部落格裡,這些分享快速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讀者。     在這些讀者啟發下,她決定用這本書,進一步紀錄下自己為生活找回平靜的心路歷程。她花了數年刻意察覺、記錄、理解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刻,例如:     >甩不掉負面經驗的陰影,總是自我設限;對外表感到自慚形穢;   >工作上深感壓力或欠缺成就感,一想到要上班就煩躁起來;   >與某個

朋友撕破臉,面對共同朋友覺得尷尬,索性封閉自己;   >太想當個好人因而勉強自己,最終反倒因為不耐而崩潰發飆;   >吃不好、睡不好,身體失控;諸事不順,好像全世界都跟我作對;   >想要當個好子女,偏偏家人哪壺不開提哪壺,一碰面就吵架……     在本書中,作者蘿倫‧馬汀逐一探索:   過去與未來/外貌/工作/友誼/家庭/身體/突發事件     等七大面向中,觸發壞心情的各種刺激,辨認出它們真正的樣貌,並記述接下來自己如何花時間探究它、解析它,藉由它來練習,幫助自己成長。她將科學研究、雋永哲理與有效的自我照顧方法,融合在一起,除了整理別人因應情緒刺激所做的反思,

亦娓娓說明焦慮、失望與自我意識等的運作原理,最後提出明確實用又好實行的作法,寫成了這部動人而引發廣泛共鳴的個人轉變史。     讀著這本書,你會自然而然學著拉開距離觀察自己,並可望透過書中實用的建議,擺脫心情易受外界影響的惡性循環,變得有能力克服、走過以及接受生命的低潮時刻,並將這些時刻化為知識、力量與平靜。(各章主題詳見目錄的引文)     ▎本書共鳴選句(最前面數字為所屬章節):   (0)好心情與壞心情是一體兩面。心如止水,意味著同時放棄光明與黑暗,會讓我變得索然無味。我不想變得心如止水,而是想做到收放自如。     (1)練習留意自己的思緒有一個好方法,那就是

練習留意其他事情。     (1)「你有什麼凍齡祕訣嗎?」「不要有壓力。……(年輕時)因為發生一件事,我突然開竅。當我面對該處理的事情時,我不會覺得非做不可,而是覺得我有機會去做這些事。」     (2)我只會愈來愈老,現在就是我最年輕、最漂亮的時候。直到我接受了這個使我擺脫禁錮的真相,我才發現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模樣。     (3)情緒成熟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必須說「不」的時候,果斷說「不」。     (4)情緒有感染力。我們從別人身上感染到的情緒,會使我們喜歡對方,獲釋討厭對方。對方的反應創造出我們感受到的能量。     (4)你不可能時

時刻刻都開心,這是不切實際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時時刻刻都要愛自己。愛自己跟開心不一樣,開心只是一瞬。     (4)愛自己就是少一點自我批判,少一點過度分析,少一點負面的自言自語。     (5)每個人都會犯錯,會在自己愛的人面前出糗,會經歷看似毀滅的成長階段與時期,這些都很自然。欠缺談論這些事情的能力,才是不自然的。   各界好評     ◎作者從斑斑血淚中汲取教訓,完成一本定能引發讀者共鳴的情緒管理指南。這也是一本風趣幽默、感動人心的回憶錄,我一邊閱讀,一邊點頭如搗蒜,捨不得把書放下。想要改善情緒管理、追求內在平靜的讀者,千萬別錯過這本書。——勞麗‧桑托斯

(Laurie Santos),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Podcast節目The Happiness Lab主持人     ◎爆笑機智,勇敢誠實,同時充滿希望。這本書可說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與《今天好難過》(So Sad Today)的綜合體,它告訴讀者,只要坦然面對自己,加上一點自我引導,你也能主宰各種情緒——以及你的人生。蘿倫‧馬汀帶著深具感染力的好奇心一路走來,總算「朝冷靜邁出第一步」,而且這段歷程本身相當有趣!——芭比‧波朗(Bobbi Brown),彩妝大師暨企業家     ◎蘿倫‧馬汀一一列舉各種壞心情,說明這些壞心情的起因,以及如何擺脫它們的影響。這本書引人入勝、深

入淺出,而且很有幫助。我非常喜歡!——莎拉‧奈特(Sarah Knight),暢銷書《他媽的給我冷靜》(Calm the F*ck Down)作者  

台灣護理人員社會階級、身心健康及憂鬱症狀之探討

為了解決老人易怒的原因的問題,作者呂國樑 這樣論述:

台灣護理人員之社會階級地位一直為護理人員所重視,也深深的影響著護理界,而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普遍認為不高,其如何影響護理人員身心健康,是一重要議題。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台灣護理人員階級認同與衝突和其身體、心理健康及憂鬱症狀之關係。採用描述性研究設計之調查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法抽取包含台灣地區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內之護理人員285人,並以社會階級認同及衝突量表、SF-36健康量表及貝氏憂鬱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再以SPSS for Windows 10.0版軟體分析。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的社會(Mean=5.6, SD=1.3)及醫院內(Mean=5.08, SD=1.64)階級認同均偏低,

階級流動為向上,自覺醫院內階級間差距較大(Mean=8.11, SD=1.71)。而醫院內階級衝突並不嚴重,但醫師(54.4%)及護理行政人員(佔57%)之壓迫仍屬嚴重,人際關係和諧度(Mean=6.57, SD=1.54)及工作滿意度(Mean=5.8, SD=1.6)於中上程度。而護理人員身心健康方面其生理功能平均值為84.61(SD=17.92)、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平均值為67.15(SD=40.20)、身體疼痛平均值為70.07(SD=20.64)、一般健康平均值為53.44(SD=20.08)、活力狀況平均值為47.62(SD=11.02)、社會功能平均值為66.29(SD=18.6

0)、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平均值為58.51(SD=43.52)、心理健康平均值為55.69(SD=16.37)及健康變化平均值為16.37(SD=21.88),顯示護理人員各構面分數均較一般民眾之常模分數為低,身心健康較差。另在護理人員的憂鬱症狀方面有輕度憂鬱佔12.30%,有中度憂鬱佔7.30%,嚴重憂鬱佔3.2%。而憂鬱症狀的顯著影響預測因子為工作滿意度(t=-3.1,p<0.01)、社會階級認同(t=-2.3,p<0.01)及年齡(t=1.98,p=0.05),可解釋23%的總變異量。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應增加基層人員工作滿意度。此外,可加強學校或職場人本教育,並教育有關權力平衡之概念,以

增加學子或員工之階級認同,進而達到平衡權力及地位提升之作用。並可改善醫院內之權力結構及階級關係,以營造祥和健康之工作環境。最後,宜針對年輕的護理人員給予更多的關懷,以避免憂鬱問題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