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送餐服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老人送餐服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清泰寫的 行在崎嶇路上:興建馬偕醫院臺東分院軼事 和洪惠雀的 不斷炊的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人資系統運用在長照居服,但老人送餐系統卻不受重視?也說明:那天與某單位洽談,針對銀色大門開發出的一套系統:如何管理送餐大使的行蹤(GPS 定位)、讓關懷線上化(線上送餐關懷)、線上派單等管理方式的軟體即服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博客思所出版 。

馬偕醫學院 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 楊順聰、林宜穎所指導 常守瑜的 獨居老人送餐服務:為送餐員的需求而架構的行動應用與資訊平台設計 (2021),提出老人送餐服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獨居老人送餐服務、高齡老人、送餐員、送餐APP。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林淑馨所指導 邱莉玲的 從公私協力探討老人營養餐飲服務—以臺北市、嘉義縣及雲林縣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公私協力、非營利組織、老人營養餐飲服務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人送餐服務的解答。

最後網站營養餐飲服務 - 雲林縣衛生局則補充:提供本縣用餐不便且需人協助之獨居老人用餐服務,運用社區資源及連結,維護並滿足生存基本需求,使之活得安心、放心。 服務內容. 一、送餐服務。 二、視服務對象需求,提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人送餐服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行在崎嶇路上:興建馬偕醫院臺東分院軼事

為了解決老人送餐服務的問題,作者黃清泰 這樣論述:

臺灣遺產 ── 記一段信望愛之路。   歷時五年,因黃清泰長老的努力與決心,臺東馬偕醫院於一九八七年八月熱鬧開幕,迄今它依舊扮演著地區教學醫院的角色,更承先啟後將信望愛揮灑極致,守護臺東人的健康。它,是臺灣瑰麗的歷史遺產──   一九五六年,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黃清泰長老由吳天命牧師引領信主,因為信主,改變了他的人生及價值觀。一九八二年四月廿九日,馬偕紀念事業基金會董事會第一次會議時,黃長老對董事會以廿多億擴建淡水分院的決議瞠目結舌,他赫然提出不妨以三億元在臺東蓋分院!   當下語驚四座!黃長老的提議非但受冷遇,他甚至遇到許多阻力。但他仍堅持「去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做沒有人願意做的事

」的馬偕精神,不氣餒地推動他的信念。如今,臺東馬偕醫院已成臺東人身心靈的支柱了!   一八八〇年,馬偕博士在淡水設偕醫館;一九八七年,馬偕醫院在臺東設分院。臺東馬偕醫院不只是信仰繼往開來的典範,也讓愛有了無盡的可能!

老人送餐服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天下雜誌幸福城市社福力六都組評比,桃園市的高風險家庭個案平均面訪次數指標竟然是最後一名。事實上,本席到學校、社區探訪,社工訪一次做完記錄就結案,因為高風險的事情沒發生,問題是成立高風險家庭個案面訪,就是擔心會發生,面訪是希望不會發生,不能因為沒發生就結束個案的面訪。
2.老年人口的老化指數由48.07%上升到62.3%,已超過了半數,還會不斷的再上升,因此長照的部分非常的重要。
失能老人的送餐服務缺失:
●滿意度調查竟是由廠商自行辦理。
●廠商的履約管理是個問題,何時送餐到府?便餐是否熱的?
除非老人家能自行確認,不然可透過鄰里的志工、鄰居幫忙做確認。
失能老人送餐服務的考核上並沒有具體的狀況分析,請社會局能依這方面做修正。
3.社會局在各區設置一區一日照,但不普及的原因,是因為只做日間照護,但卻必須承受土地跟建物的成本,所以在日照的部分,公設民營是一個方向。像長照是24小時照護,這部分就會有民間業者願意投入並規劃。

獨居老人送餐服務:為送餐員的需求而架構的行動應用與資訊平台設計

為了解決老人送餐服務的問題,作者常守瑜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給提供獨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務的送餐員設計一款行動應用APP及相對應的資訊平台,並進行使用效益之評估。研究方法乃採行動研究法,初步先找到問題、分析問題並擬定計劃,後續透過資料收集,在不斷循環的流程中進行調試及完善,以達解決問題的目的。研究對象為三芝區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的送餐員,並以三芝、老梅、石門、金山、淡水作為研究場域。APP的開發使用微軟的Power Platform來進行。資料庫放置於馬偕醫學院Sharepoint Site上。效益評估則使用科技接受理論模式所支持的問卷,,來調查受試者在使用APP後的認知可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及使用意圖。研究結果顯示,送餐員在

送餐過程中的需求前五項分別為餐食資訊、通報、導航、狀況記錄、及送達確認。依送餐員需求而設計的APP共有5個頁面,其使用者體驗及介面設計均將前述需求納入考量。APP整體功能包括即時GPS定位、位置追踪、路線名單、個案資訊(姓名、地址、照片、餐食資訊)、送達確認、個案關懷焦點(Care Focus)、個案狀況記錄、及通報等。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送餐員認為APP對於提升工作效率是有幫助的,且能滿足送餐員在工作過程中之需求。同時APP因使用環境的限制,在設計上有特定需求,例如最快在兩次點擊內可完成一處個案流程,以及容許非即時的批次模式資料傳輸方式等。

不斷炊的愛

為了解決老人送餐服務的問題,作者洪惠雀 這樣論述:

  一開始總以為不會是件難事  一頭栽進去才知道  為貧困和獨居老人送餐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那天我將便當拿給阿嬤,她緊緊握住我的手,望著我說:「洪姊!你還能幫我送多久的便當呢?」   老人家佈滿皺紋的臉龐,和一雙不安又無助的眼睛,讓人心頭突然一陣酸,與生俱來的正義感讓我誇下海口:「阿嬤!只要我還有一口飯吃,阿公阿嬤們就有一口飯吃!」當時這句話絕對是一股不肯屈服的任性話,但就因為這句話,十五年來不管再辛苦、物資再缺乏,我從來沒想過要放棄。   常有人勸我要量力而為,但這次就讓我繼續不自量力吧………… 作者簡介洪惠雀   民國49年出生於高雄鼓山區,母親曾是富家千金,婚後沒有謀

生能力的母親,僅帶著結婚時的嫁妝—一小桶金飾,便獨自扶養孩子。特殊的家庭環境讓洪惠雀自幼便開始學習做生意,四處賺錢。從六、七歲開始跟著附近市場的小販兜售商品,小小年紀有模有樣的叫賣聲,讓她的生意意外地好,長大後陸續做過護士、書局及禮服店員,一直到高職畢業被推薦到高雄樹德家商擔任家政科助教,開啟了她的餐飲人生。   26歲由母親安排與丈夫黃錫聰結婚,又因丈夫擔任里長的原因一腳踏入為老人送餐的工作,從民國87年開始,沒想到一做就是15年。十幾年來為了老人的餐食夫妻倆用盡心力,甚至向銀行貸款,至今仍背負債務卻從來不後悔,這一切的付出就只因為曾經說出的一句話:「只要我有一口飯吃,阿公阿嬤就有一口飯吃!

從公私協力探討老人營養餐飲服務—以臺北市、嘉義縣及雲林縣為例

為了解決老人送餐服務的問題,作者邱莉玲 這樣論述:

晚近,人口高齡化與社會結構變遷帶給社會制度與家庭生活不小的衝擊,老年人口的增加突顯了高齡人口照護服務之重要性,我國福利服務的供給已多由政府與民間協力,其中針對弱勢的失能、獨居長者,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務。本研究係以公私協力探討老人營養餐飲服務,採質性研究方法,欲釐清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在協力供給送餐服務的實務運作,以及其所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將都會地區的臺北市以及非都會地區的嘉義縣和雲林縣作對照,進一步分析影響三縣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力供給服務之因素與困境。 研究結果發現,老人營養餐飲服務有其特殊性,由於服務對象主要為失能長者,又因需要大量志工協助送餐,屬於勞力密集型之福利服務,因此

多為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力輸送服務,方能確實解決長者的溫飽問題。具體研究結果如下:首先,協力型態有所改變,但仍是固有組織「獨佔」服務區域之情形;其次,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主要受到「動機與目標」、「規範」、「資源互惠」、「組織能力」以及「公開透明」五項因素的影響;最後,地方政府主要有增加協力成本、法令規範繁雜以致誘因不足、服務品質難以掌握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非營利組織則面臨政府承辦人員異動頻繁、自主性受規範限制、難與政府達成實質的平等關係以及資源不足且不穩定等困境。 在政策建議的部分,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在地方政府,應統一行政作業的格式,降低非營利組織的困擾;地方政府應降低小型非營利組織

補助標準的門檻;非都會地區政府應將規範鬆綁,修改評鑑項目與內容;非都會地區政府可學習臺北市的經驗,協助非營利組織增加獲取人力資源的穩定性;非都會地區政府應公開完整的協力相關資訊,並善用說明會與聯繫會議,提升非營利組織參與協力之意願。在非營利組織,非都會地區的非營利組織可嘗試與公立國中的中央廚房合作送餐;小型非營利組織可與周邊組織連結,分享資源、相互交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