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需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老人需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可依,程婉若,郭姵妤,陳正芬,黃綉雯,張恒豪,唐文慧,張麗珍,黃明華,齊偉先,林昱瑄,廖珮如寫的 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 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 思土思民:跨足國土計畫紀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老人的特質與相關理論也說明:老人. 65 歲老人. (WHO). 0 歲. 老化. 一級老化(75%):健康(完全自立) ... 社會應該協助老人繼續尋求,. 並滿足其成長需求。 美的需求. 知的需求. 自我實現.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群學 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博士班 歐聖榮所指導 梅文兵的 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系統的建構與運用之研究 (2021),提出老人需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居家養老、社區、適老化建設、指標系統、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林清壽所指導 蔡鳳琴的 高齡者持續參加常青田徑運動競賽的動機與活躍老化之實現 (2021),提出因為有 高齡者、全國常青田徑賽、持續參與、活躍老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人需求的解答。

最後網站110年嘉義市老人生活狀況及福利需求調查 - 典通股份有限公司則補充:本調查主要目的為瞭解嘉義市65歲以上長者的生活現況、健康、經濟就業、社會活動和老年生涯規劃等相關福利措施之需求情形,作為政府未來推動老人相關福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人需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

為了解決老人需求的問題,作者許可依,程婉若,郭姵妤,陳正芬,黃綉雯,張恒豪,唐文慧,張麗珍,黃明華,齊偉先,林昱瑄,廖珮如 這樣論述:

  「……那張重大傷病卡會將已付的部份負擔退錢回來,我同事說呼吸器要裝二十一天以後才能申請,我算一下我爸開刀到今天是十七天,剩四天就可以申請,我要求四天後再拔!要不然我的經濟負擔好重!」   「你爸嘴巴那條管子是放到你爸爸的氣管,你想想一般人被東西嗆到就很不舒服,何況你爸爸嘴巴的管子那麼粗 …… 不能因為家屬的要求漠視個案的舒適,且你的要求是用你爸爸的痛苦來減輕你的負擔! 」(本書第六章)   你是否有過那些時刻,   在職場生涯、人生關卡的階段裡,   經歷尷尬、難為、困窘,無奈與無力感頓由心生,   才驚覺自己被困在一場權力遊戲之中,而且是那隻被打的怪。   權力無

息無影,   卻能在日常建起一套人人都難以逃脫的制度,   與相對應的機構。   透過一則則動人、精彩的建制民族誌,   我們更容易看見真實生活裡的權力關係如何建立、角色支配關係如何扭曲,   重新檢視工作現場裡的文本立場、現行制度下的角色為難。   從常民生存的夾縫, 探問反抗的可能     建制民族誌主張研究要從常民的日常生活斷裂經驗出發,看見與探究工作的細節(包含工作知識與工作流程),對協調人們行動的社會關係進行解碼,揭露不平等之由來,進而找到改變現狀的關鍵,促成改變。     傳統社會學往往也從人們的困擾經驗出發,但強調擺脫個人主義式的思考方式,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將問題的定位從個人的

困擾提昇到公共議題的層次,讓人們的知識與理解超越他們的日常生活,進而才能帶來改變的可能。     建制民族誌從斷裂出發的提問,讓在實務工作中迷惘、困惑、憤怒、矛盾或困頓的經驗找到出口,而探究建制的過程,則讓這些經驗轉化成為對體制的重新理解,這種重新理解提供了工作者在體制內反抗的基礎。     本書精選的案例出自醫療社會學、社工、護理、教育和性別等領域,是國人以建制民族誌分析本土案例的第一本合集,更是建制民族誌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一個里程碑。   好評推薦     閱讀此書,饒富趣味,許多故事都非常吸引人,隨著作者的腳步,一步一步看到專業人士、案主、文本、組織之間的張力/矛盾,像看連續劇一樣,很希望

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王宏仁(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認識建制民族誌的理論內涵和方法論之主張,(…)能讓自己加強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提升探究的視野,看見社會建制權力的幽微運作,產生洞見。--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教授)     這本合輯是台灣建制民族誌發展與個案討論的一個里程碑。 --高雅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副教授)  

老人需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1:00) 老人票的部分、當同儕都結婚生子、靈異事件&網路霸凌、酸民見到明星
(00:16:00) 蘋果廣告Slogan、手機隱私權、最經典的電影海報、埃及艷后的八段婚姻
(00:38:00) 士兵如何解決需求?色情內容&OnlyFans、為什麼人會無聊?白晝的惡魔
(00:54:00) 七宗罪&新七宗罪、又是神作?鋼之鍊金術師、誰才是真正的保守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紐約沒有斑馬》是一個無所不聊的Podcast,Chase和Iris以幽默輕鬆的口吻和你聊聊國內外各領域的知識及冷知識。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歡迎按下收聽鍵,和我們一起以思考為樂。

Chase-教育顧問、哈佛研究生、《Juicy Baskets 就是籃球》主持人
Iris-旅行作家、品牌行銷人、講師、《流浪而後生》作者

IG: http://www.instagram.com/NYZebra
各大平台收聽/收看: http://www.linktr.ee/NYZebra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小額贊助我們,請我們喝咖啡!: https://pay.firstory.me/user/nyzebra

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系統的建構與運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老人需求的問題,作者梅文兵 這樣論述:

面對全球老齡化所帶來持續性養老壓力,各國政府都開展了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應對本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房地產行業的興起,社區居家養老已經成為中國的主體養老模式,据數據統計,中國90%的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但不能否認的是,社區建設之初,較少考慮到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因此如何構建符合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便成為政府、養老產業界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基於此,本論文借鑒國內外相關建設和發展經驗,通過質性研究和量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構建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並選取中國珠三角地區4個典型社區進行實證運用,以期提出適合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的對策

建議和改善策略。具體內容如下:首先,透過文獻資料調研、政策文本分析和老年扎根訪談的方式,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初步選取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的51項評估指標;其次,將上述51項指標編制成模糊德爾菲法專家問卷,運用模糊德爾菲法,邀請官、產、學界專家對51項指標的重要值進行評量,根據專家共識值和門檻值的設定,最終篩選出48項社區適老化建設指標;再次,將上述48項指標的重要度和表現度,編制成問卷針對社區居家老年人及其相關群體進行廣泛調研,透過576份有效調研數據,運用因素分析法,構建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的4項準則、9項次準則和48項指標的評估指標系統;另外,將社區適老化建設評

估指標體系,編制成模糊層次專家問卷,邀請官、產、學界專家對各層級評估指標的相對重要值進行評量,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計算出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各層級指標的權重值;最後,透過本研究構建的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體系,選擇中國珠三角地區城市、城郊、城鎮、農村等4個典型社區進行實例驗證,客觀科學評估該社區適老化建設的狀況並根據評估數據提出改善策略。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的研究,是可以涵蓋多面向的研究,這不只是針對現有社區的適老化建設狀況進行評估,從其中辨識適老化建設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改善建議,也可以於社區規劃建設前段作業時,協助相關部門有效的篩選建設指標並進行決策,以尋得符合社區居家養老產業需求之切

實適老化表現。本研究最期待的是藉由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提升社區適老化建設成效和社區居家養老品質,進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滿意度,幫助老年人成功老化。

思土思民:跨足國土計畫紀實

為了解決老人需求的問題,作者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這樣論述:

  為台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   積極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意識與承擔能量,發揮自我突破與創新的台灣價值。   〔覺察〕→〔對話〕→〔修正〕→〔行動〕   循環式學習模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在知識與新觀念的推廣、溝通與合作,   大至社會、小至個人,協助台灣這片土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關係上,   能有擔負公民應有的責任與勇氣,以迎向挑戰訂定目標,   打造新生活模式,走向真實的社會,面對國際迎接世紀挑戰!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我們思土、思民!   此書為基金會多年來關心公共政策之建言集錦,囊括各層面,從最上位的國土永續法規-國土計畫法出發,

一路參與推動歷程,國土法五進五出立法院,奮鬥二十多年,經歷無數會議與多人協力完成。將非常綜合性的概念,由第一條因應氣候變遷,到後續的水資源永續、城鄉發展、農地問題、糧食生產、國土安全等等,都是環環相扣的工作。   尤其,台灣不斷受颱風、水旱災、地震等「天然災害」侵擾,以及如同氣爆事件之化學災害或石化廠工安意外等「人為災害」,甚至許多災害相互牽動而併同發生的「複合型災害」,對於民眾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又因極端氣候日趨明顯,國際組織高度重視都會區的防災和安全問題,莫不積極研究如何建構將來能對抗各種災變的「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原因是,都會區人口密集、產業興盛,天災人禍極可能影

響民生社經至鉅。基金會亦與地方政府合作檢視城市狀態,想像至少2030,甚至2050年後都市的形貌。如何建構「安全」、「永續」和「韌性」的都市,毫無疑問是國家未來施政的重大課題,亦是我們不斷關心與追蹤的課題。   台灣的永續發展需要前瞻的國土規劃,面對人口結構、社經及自然環境的變化的接踵而來,需要借重專業領域長期的耕耘投入。基金會長年關注「國土規劃」與「韌性都市」,深體人口結構變化的壓力,再再都為國土利用、城鄉都市概念及交通規劃願景所影響。走過災害重建,深知中央改革與民間協力步步相扣,推動公共政策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在地人的投入是關鍵,其參與也涉及社經資源的大量注入,中央政策必須明確,地方因地制

宜,家園整理與重建需不斷努力。基金會將持續關心並追蹤環境保育議題,整理產、官、學者建議並提供政策方向,期盼在公私部門合作下,有效治理及慎防大自然的反撲。   作者簡介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原時報文教基金會)於一九八八年成立以來,長期關心國家社會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等層面的公共政策議題,透過舉辦相關公共政策的研討會與活動,溝通國人觀念,凝聚國人共識,並為國家諸多重大政策提供建言,進而引導國家發展方向。   基金會二十五年來耕耘國家公共議題,關注面向可分為「公與義」及「河川環境」二部分。「公與義」系列是邁向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為追求的目標,舉辦系列公與義研討會、

座談會。針對人文、社會、經濟、政治、國際關係各面向深入探討、追蹤行政效率、進行公共政策對話,邀集專家學者專案研究,進而對政府當局提出政策建言;自一九九○年六月在創辦人余紀忠先生的鼓勵下,提出由淡水河出發,拯救環境的願景,聚集國內環保先進與專家,成立「河川小組」,並由河川到環境的關懷,轉型為「環境與河川」,推動河川及環境保護、水資源整治等工作。近年來更針對氣候變遷、災害、能源及國土規劃等重要國家環境課題,以資源整合的概念加以串連、整體思考水、土、林、氣等問題,凝聚正面能量,建立起一套產、官、學,中央與地方政府、社區與民眾、與民間伙伴團體相互對話、參與的協調合作機制。   第五屆總統文化獎評審將

「環保獎」頒給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持的理由是「因長期關注環境議題,透過教育推廣及政策監督,降低環境所遭受的衝擊」。這就是基金會走過二十五年的寫照。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使命感是結合台灣的內聚力,理性面對問題、討論問題乃至解決問題,希與有志之士共同擔負,並傳承這世代的重任。更多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資訊請至官方網站:www.yucc.org.tw   前言 寫在出發之前:序 漫漫長路的期待                               邱文彥 龐雜與簡約:國土計畫的專業參與及民眾參與     林盛豐 行動起來才會有進度                          

於幼華    第一步:國土永續-法的歷程與挑戰 篇一、催生國土計畫法 回溯催生過程                     邱文彥 發展與管制雙軌制                 華昌宜 全面思考鄉村與農業永續              林國慶 資訊公開透明 加速國土復育計畫     田秋堇 保障原民土地所有權的使用         鄭天財 面對政府治理及國土容受力的真相        李鴻源 採原則性機制、程序正義、滾動檢討      陳伸賢 強化民眾參與 縮短實質城鄉差距          詹順貴 調整國土計畫中海洋的空間概念          胡念祖 建立國土空間秩序與機制     

             林盛豐 行政機關回應            篇二、國土計畫法啟動 國土法銜接整備                    邱文彥 國發會統合 肩負轉軌成敗            林盛豐 均衡發展與執行上的挑戰            郭翡玉 國土功能分區 轉換、劃設是重點    陳繼鳴 分區圖攸關所有權 公開公告        蔡玉滿 執行管理明確化 協商機制細緻化    陳伸賢 前瞻與專業 為國家方向機制定調    李鴻源 行政分工 機制明朗 智庫中立        華昌宜 開發許可制 使用許可制 大變革    李永展 時代腳步上 遠景 專業 共識       劉欣蓉

篇三、由國土計畫看前瞻基礎建設 國際經濟情勢動盪 前瞻需上位思考             薛琦 前瞻就是國土規劃通盤檢討                李鴻源 前瞻計畫結合科技人文 打造未來二十年願景 毛治國 強化基礎建設 提升台灣競爭力             曾旭正 政府避免成為障礙 前瞻不需急就章         蘇煥智 透過城鎮之心 提升縣市主體性             林盛豐 即使條例通過 預算嚴審把關               曾巨威 篇四、國土計畫追蹤算帳 國土規劃及氣候變遷                     余範英、邱文彥 開發到管理 部門規劃、地方治理    

   陳繼鳴 國土法轉軌漏洞與建議                楊重信 決策政治與規劃文化                  黃書禮 上位願景與承擔 支撐機制轉軌         林盛豐 納入公民訴訟條款 全民監督            詹順貴 面對自然 人不能勝天                    賴建信 清點農地質與量 推短中長程措施         陳吉仲 影響國土規劃:違建、前瞻、土地徵收  曾旭正 公民團體建議            第二步:擁抱家園-韌性城市與高齡社會 篇五、高雄氣爆餘生 重建韌性城市 FEMA案例與防災整合體制    李鴻源 檢視氣爆與石化工安     

        沈世宏 石化產業與高雄願景             沈健全 韌性都市概念與落實             陳亮全 永續都市盤整規劃案例         陸曉筠 篇六、地震頻傳 都更防災演義 地震帶上思索韌性應變         邱文彥 即時地震預警上線             蕭乃祺 減災需都更及複合對應          鍾立來 「情境導向」防災早該啓動      陳亮全 行政程序和居住正義 端視整合意願     陳伸賢 都更方向策略 安全不可偏廢     張溫德 地震防、救策略 研習成長         李清安 推動多元都更 適性角色發揮     張金鶚 城市治理的韌性與永

續         洪啟東 面對容受力 成立防災專責         李鴻源 公部門回應 篇七、當你老了回首家園 營造活躍、健康老化 銀色經濟環境     邱淑媞 集體長壽急增下 政策因時制宜      陳亮恭 高齡社會 科技因應、社造協力      黃榮村 補強交通規劃 由老人需求思考         濮大威 因應高齡社會乃歷史性挑戰         曾旭正 三層老年經濟安全:社會保險、職業保險、個人儲蓄   胡勝正 篇八、一起回家 看後山原鄉 前言                             邱文彥 金山倡議農地農用 與候鳥同棲      邱銘源 返鄉歸田 天生地養    

             賴榮孝 注入文化質變 活躍老化新家         楊玉平 談原住民健康照顧 建言社區長照     陳士章 助花東父老 救偏鄉交通             褚志鵬 智慧韌性農村社區 需三造四助      李永展 盤點統合需心力 配置資源要有效     吳肖琪 農村老化嚴峻 超高齡社會:田園將蕪胡不歸     蘇煥智 活絡產業 調整政策 農村回春 青農回鄉      曹啟鴻 篇九、檢視高齡社會 再造宜居家園 面對年金改革 步入老齢化少子化      林萬億 城鄉空間結構 應生活方式調整        曾旭正 扶老攜幼 善用既有資源             邱淑媞 退撫

基金財務窘境非一日造成           朱雲鵬 引進市場機制 進入長照體系           龔則立 投資產業 建設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    林盛豐 第三步:重建再生-都市更新、都市計畫 篇十、全國國土計畫 可預見的困境與挑戰 前言                            黃書禮 國土計畫關鍵在於整合            陳繼鳴 總量管制 釐清部門計畫空間規範  林盛豐 盤點農地問題 打造農村三生發展                 陳吉仲 治水建立暴雨水管理 處置環境、農地違規         楊重信 檢討環評 補足海洋缺口 國土規劃攸關政局政治     邱文彥

專家學者迴響 公部門回應              結語                        曾旭正 篇十一、探究都更失靈 癥結與省思 前言                                余範英 沿革中檢視都更政策、審議效率        邊泰明 非計畫性增量的容積 恐違背公平合理   賴宗裕 都更凌駕都計為人詬病 追求目標本一致    李欽漢 台日都更機制比較、建言                何芳子 糾正行政怠惰 建立都更公私夥伴模式    楊重信 落實細部計畫 著手目的性調查通檢        林盛豐 討論與回應                      

    篇十二、後工業化台灣都市計畫法的大挑戰與跨越 都市計畫擬定與通盤檢討          邊泰明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審核及大眾參與探討-以新北市為例  金家禾 都市計畫開發制度與實踐         李得全 司法院都市計畫違法審查訴訟的執行與規劃制度衝擊      周志龍 與談 討論迴響       後記 附錄 基金會活動與國土計畫法歷程   序 漫漫長路的期待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晚間十點半,在立法院躺了二十三年的《國土計畫法》終於三讀通過了。院內燈火昏黃,往事歷歷,真有不堪回首之感。本法能夠通過,我要感謝王金平院長、洪秀柱副院長和各黨團的支持;也要特別感謝林淑芬、田

秋堇、高金素梅等委員、詹順貴律師,以及余紀忠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和重要成員林盛豐、李鴻源、陳伸賢等先進的賜教與協助。   《全國國土計畫》於民國一○七年四月三十日依法公告,但後續的縣市國土計畫及功能分區的完成,仍有諸多挑戰。目前各地方政府的人員、經費和經驗,參差不齊,能否如期完成各地方政府的國土計畫,恐不無疑義;此一困境,是否成為中央修法推遲地方國土計畫送件、延宕本法三階段架構落實的理由,更令人憂心。此外,農地裡農舍和工廠濫建,早已威脅水土和生態環境,政治人物如果仍在選票考慮下,持續以輔導合法和一再放寬大限的鴕鳥作為,將會是今後國土計畫最嚴峻的課題。   國土保育和永續發展,是本書的關鍵議題

。相關立法雖如漫漫長路,但眼前如何落實,更具挑戰。我期待台灣有更多的「政治家」專注於福國利民的法案和事務,而不是被既得利益綁架、汲汲營營於下次選舉的「政客」。我也祈求國泰民安,天佑台灣! 邱文彥 序 龐雜與簡約:國土計畫的專業參與及民眾參與   利用寫序的機會,整理台灣國土層次空間論述與國土計畫法發展的歷史脈絡。國土計畫涉及的議題極為龐雜,舉凡人口、產業發展、氣候變遷、山林、海岸海洋、原民部落、農田水利、防災、交通、大面積違章工廠、空間美學、行政區劃等等,無所不包,各方專業都有其關懷,各方NGO團體也以國土計畫之立法與計畫推動為戰場,試圖運用國土計畫達成各自多年陳情抗議之目標。   

由於國土層次的論述、國土計畫的操作、國土計畫法內建的機制、中央地方權責分工,無論官、學、規劃專業,都欠缺操作經驗,亟待大量密集的參與、溝通、共學。   傳統媒體及精英治理時代似已式微,而社群媒體與網紅洪流橫掃。但正如民主的缺失,要以更有品質的民主來矯治,社群媒體與網紅的亂流,要以高品質的內容來矯治。針對國土規劃這種龐雜巨大的議題,我們更應努力以新媒體、更活潑的傳播策略,與年輕一輩互相學習,共創對年輕一代能理解的價值與內容。 林盛豐 序 行動起來才會有進度   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就是要化「繁」為「簡」,當我把各方專家所言所論一一看完,得到對「國土計畫」該如何遞次實踐起來的感想:必須先由本

書的每位作者提供簡單的三部曲步驟;第一,二○一九年還有九個月,行動步驟是什麼?第二,哪三塊區域應開始行動起來?第三,區域政府裡哪個單位應負責主其事?   只要有了開始就必有進度,「斯土」不過塊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的土地,「斯民」也只有兩千三百萬餘中的部份人口,不是嗎?!   最重要的是,本書彙整共九十一位作者的各三條建言,所以,我們總共有91×3條實踐行動方案,待政府參考後,加以遞次完成。按此行動方案去做,我們到二○一九年年底想必能交出相當的工作成績來。 於幼華 第一步 國土永續-法的歷程與挑戰篇一、催生國土計畫法回溯催生過程邱文彥過去以「人類」的產業為主,現在則考慮「自然」承載量,反映

國土計畫的必要。國土計畫法的催生過程,最早可回溯至「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直到「國土空間發展綱領」,又過去經建會曾擬出的「國土計畫法復育條例」。在當時推動的國土三法: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和海岸法,海岸法已通過,並正式實施;國土復育條例,目前內政部的構想是融合到國土計畫法中。因此未來國土計畫法的內涵,到底應包含哪些是討論的重點,特別是李鴻源部長過去在國土防災地圖資訊的建置與想法,如何融入國土計畫非常重要。另一問題是以內政部的位階,能否承受未來國土規劃的職能?例如環境資訊,將來是在環境資源部;海域部分有海洋委員會,將來有國家海洋研究院能產出海洋資訊;國發會中也有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這都是重疊

的。這導致部會間的協調更顯重要。今特別請海洋學界胡念祖前輩,就海域部分引領深入思考。海岸法推動後發現許多問題:近岸海域範圍是水深三十公尺,還是三浬的地方,又能源局提出三十六塊堤防海域可開放申請海上風力發電。目前國家型計劃推動的海陸風機千架,已有多架風機超過三浬的範圍,未來海域如開放個別申請,將有海上秩序問題。最近通過海洋委員會的組織四法,對海洋規劃總體的看法,未來海陸是否分家,也是國土計畫法中需要討論。又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土計畫法的關係;中央山脈保育區中,九○%都跟國土計畫法有密切關聯,原民領域如何處理?原本希望國土發展這個基本法能在各部會之上統籌協調,這最後一個會期,又遇到選舉,時間有限下是

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三個版本,第一版本是行政院草案;另有黃昭順委員的國土復育條例,這承接 二○○七年張景森提出的版本;還有內政部的版本,依照原內政部版本,又含括一部分海洋資源地區,而今海域已有海域管理法,這中間銜接的環節要做些討論整理。整體來說,今天要請賜教的是:進行中的國土計畫法應該用什麼角度來思考各部會互動的關係,以及國土計畫法內容應該含括內容。

高齡者持續參加常青田徑運動競賽的動機與活躍老化之實現

為了解決老人需求的問題,作者蔡鳳琴 這樣論述:

研究者參加2021年春季全國常青田徑競賽,在運動場上感受到高齡者參加競賽的熱情,於是起心動念探詢他們參與競賽的動機,以及參加競賽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甚麼改變。本研究目的係透過訪談6位連續參加全國常青田徑競賽10年以上的高齡者,經由質性訪談的研究分析,探討他們持續參加常青田徑競賽的動機以及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參與互動的效益。研究結果發現這些高齡運動員持續參加競賽的動機,首要是為了維持健康,其次為增加與朋友及家人互動、實踐自己持續比賽的承諾和重新享受比賽帶來的高峰經驗,是參賽的附加價值。持續參加競賽明顯地帶來身心及社交互動上的改變,在健康提升方面,可達到保持活動力與免於疼痛及疾病的目的;在心理效益方

面,比賽帶來的自我實現與尊重感,讓他們有滿滿的成就感;在社會參與方面,持續參加競賽使這群高齡運動員在退休後,仍能保有人際互動及歸屬感,最終進階到以武會友、享受生命的境界。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想讓自己「成功老化→活躍老化→強壯老化」的高齡者一個典範學習目標,另也整理出受訪者在教育、社會福利、衛生保健及友善環境等四個面向的建議,提供政府在制定高齡政策上的參考。關鍵字:高齡者、全國常青田徑賽、持續參與、活躍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