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大餐食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聖誕大餐食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erveThis寫的 分子廚藝(全新典藏版):用科學實驗揭開美食奧祕的權威經典 和提斯的 分子廚藝終曲:食物的創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聖誕大餐2022 | 勿墮節日肥胖陷阱!營養師推介5款低脂 ...也說明:聖誕 前夕,我們邀請到資深註冊營養師張雅媛Tunice分享節日健康飲食的秘訣,她更為大家設計了低卡頭盤/主菜/甜品的聖誕大餐,跟著食譜做一定零失敗!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貓頭鷹所出版 。

亞洲大學 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崇昊所指導 陳幸敏的 以食農教育精神創作手作烘焙之報告 (2021),提出聖誕大餐食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球永續發展議程、食農、食農檢核表、手作烘焙。

最後網站台北萬豪酒店感恩節與耶誕火雞、牛排禮籃開賣11則補充:搶攻歲末感恩節及聖誕節商機,台北萬豪酒店自10月16日至12月22日推出兩款限量禮籃,包含連年熱銷的「經典火雞禮籃」每套4980元,爐烤美國肋眼牛排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聖誕大餐食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分子廚藝(全新典藏版):用科學實驗揭開美食奧祕的權威經典

為了解決聖誕大餐食譜的問題,作者HerveThis 這樣論述:

美食絕對有道理,提升廚藝「靠科學」!分子廚藝之父提斯(Herve This)權威代表作,用科學分析美食的必讀經典。   好吃,說不出道理嗎?其實美食背後隱含了各種科學原理,想抓住更對味的煮法,品嘗最滿足的料理嗎?你一定得先了解「分子廚藝」。   一般人享受美食,大概從沒想過怎樣能煮出熟度完美的蛋;也一定不清楚製作點心時,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溫度、水分和氣壓。不少人被似是而非的料理技巧所迷惑,始終搞不懂為何已照食譜去做,廚藝卻還是原地踏步!可見只知烹調步驟而說不出前因後果,將很難端出令人「吃進心坎裡」的佳餚。   掌握原理,就能掌握創造美食的訣竅  101章對於味覺、食材、廚藝技巧、烹飪方法原理

的探討。   本書由開創「分子美食」學派的法國科學家提斯撰寫,他將近乎「龜毛」的科學精神融入烹飪中,設計了一系列科學實驗,用以探究食物究竟產生了哪些分子變化,才令蔬果、肉類、麵粉等食材散發出迷人的色香味。   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及研究方法,破除了許多道聽塗說的誤解,更使往昔被視作不傳之祕的廚藝迷思,變成人人可理解應用的系統化知識。正因如此,分子廚藝近年來紅遍中西飲食界,各方人馬紛紛投入這項科學與美食的聯盟,影響所及,無論在東方或西洋美食文化上都形成了革新的風潮。   愈能了解每個步驟的目的,料理愈趨近完美;了解這些讓我們畏懼的物理跟化學,便可讓食物隨我們的意思,味道變得更好。 ─提斯   ※本

書為《分子廚藝首部曲:揭開美食奧祕的科學革命》以及《分子廚藝終曲:食物的創新》兩書之合訂版   《分子廚藝》內容重點:   一、探索廚師的技巧  倘若只是玩玩凝膠麵條、液態氮等花樣,又怎會有如此多家分子餐廳連年榮獲米其林星星評價?一個成功的料理人該如何開發食材的質感與滋味?書中透過分析高湯、烤牛肉、法式鹹派、果醬……等二十多種基本料理,一一解說怎樣組合架構理想的烹飪條件,進而激盪出食物的鮮美本質。   二、提升滋味的訣竅  透過烹飪,我們讓食物在冷熱、甜酸苦辣間出現完美的分子變化,使食材脫胎換骨,在吃進嘴裡的那一刻刺激感官,令腦海浮現愉悅的化學反應。當你抓準食物與分子的絕妙平衡,自能大開美食之

門。   三、探索與開發的新典範  實驗室的科學家與廚房裡的廚師們對於這個未來的概念也都還在接觸的初期,還有很多食材與料理方法的祕密都未破解,列舉各類常見並熱門的食材,加入更多嘗試與變化,讓美味精益求精。   四、明日的料理  如果美乃滋沒有蛋黃,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盡情的吃不用害怕膽固醇過高?「分子廚藝」真的可以給我們一個這樣子創新的料理世界嗎?科學家和廚師們,正躍躍欲試中!   ◎全球50大餐廳冠軍廚神Adria細心拜讀,米其林指南最高讚賞 作者簡介 提斯Herve This   分子美食之父,法蘭西學院物理院士、法國國家食品及農業局高級研究員,因創造分子美食學說之故,被譽為國寶級科學家。他不

僅熱愛美食,更愛探討烹飪背後的化學與物理反應,巧妙地把實驗室變成了廚房。一九八○年代,提斯為了作出成功的舒芙蕾,一頭鑽進分子美食的研究裡,並與老搭檔克提(Nicolas Kurti)將這門科學定名為「分子美食」。自此掀起了飲食界的新風潮,也促使美食評論家、廚師接連探究食物背後的物理與化學之謎。   此後,提斯更與米其林三星名廚皮爾迦聶(Pierre Gagnaire)聯手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烹飪方式與菜餚,他們最新的使命,是把自然食物裡的色、香、味、口感一一在實驗室分離出來,然後在廚房進行重組,就像「用一個一個音符創造旋律」般,發明出前所未有的新食物。這點很可能會演變成頂級前衛餐飲的未來趨勢。  

 作者已出版多本著作,本書《Casseroles et eprouvettes》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並發行英文版《Molecular Gastronomy: Exploring the Science of Flavor》,此外還有《認識分子廚藝》(積木出版)等作品。在個人成就方面,提斯則獲得包括:法國廚師協會名譽會員、法國烹調學院名譽會員等多項榮譽。 譯者簡介 孫正明   台大公衛系畢業,巴黎第七大學免疫學博士,曾任美國國家衛生院博士後研究員,現旅居巴黎,任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平日喜歡閱讀、寫作,吃美食遊山玩水。

聖誕大餐食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鍋到底超簡單
起司瀑布番茄肉醬義大利麵
-
番茄⾁醬是我最愛的⼝味
其實⾃⼰在家做也是很簡單
非常的有家常味
⼀個禮拜可以吃個三、四次都沒問題
重點是作法很簡單
⼀鍋到底的做法真的超⽅便
最後再淋上罪惡滿滿的起司醬
搭配上在HOLA買的美美盤子
不論是視覺還是味覺都大大滿足

👩‍🍳【食譜Recipe】👨‍🍳
▣ 材料
﹒義⼤利麵________________ 100g
﹒豬絞⾁__________________ 100g
﹒洋蔥____________________ 半顆
﹒蒜末____________________ 3瓣
﹒橄欖油__________________ 適量
﹒番茄醬__________________ 5⼤匙
﹒鹽、胡椒粉______________ 適量
﹒起司片__________________ 2片
﹒⽜奶____________________ 2⼤匙

▣ 作法

1. 起油鍋加入切碎洋蔥、⾁末、蒜頭炒到⾁變⾊
2. 加入番茄醬、鹽、胡椒、蕃茄糊拌炒後加⽔
3. 將義⼤利麵加入鍋中蓋上鍋蓋悶煮(依照各義⼤利麵烹煮時間)
4. 起司片加⽜奶後微波30秒後攪拌均勻
5. 煮好的義⼤利麵裝盤後淋上起司醬後完成

-
#長得很特別的鍋好⽤嗎
這次使⽤的是Domo Dolomiti 極致礦物不沾平底鍋 把⼿的部分設計很特別
符合⼈體⼯學的把⼿⽤起來真的更順⼿
翻鍋的時候也更不費⼒ 鍋⼦哪裡買👉 https://pse.is/3j6hqt


👩‍🍳【器材Equipment】👨‍🍳
■Domo Dolomiti 極致礦物不沾平底鍋
■Sony A7iii
■Sigma 24-70mm
■RODE Video Mic Pro plus

👩‍🍳【音樂Music】👨‍🍳
ES_Cessura - Ever So Blue(Epidemic Sound)

以食農教育精神創作手作烘焙之報告

為了解決聖誕大餐食譜的問題,作者陳幸敏 這樣論述:

國內外面臨糧食危機、食安問題、新冠肺炎疫情、烏俄戰爭等使糧食危機更加嚴重,積極推動「 2030 年全球永續發展議程」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和食農教育(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本研究動機為希望藉由開發創意食譜的製作過程,及透過「食農檢核表」,了解材料及完成後的產品是否符合當地食材、環境友善、食品安全及健康飲食理念,以達到永續發展目標(SDGs)和食農教育精神。研究對象為研究生授課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符合SDGs和食農精神方面,利用「食農檢核表」(一)7種產品符合14項項目,符合率為92.9%以上。 (

二)在環境友善和珍惜資源之目標裡,調查結果顯示符合5項項目,符合率為100%。(三)透過研究生授課的課程,讓學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在地食材烘焙食品,積極將食農精神傳遞給眾人知道。(四)其中更有2項產品高達6至7位學生有意願在家嘗試試做,且答對「食農檢核表」的檢核項目達84%以上,故研究生之產品有效達到宣導食品安全與健康飲食之目的。研究建議:(一)發現成本差異有可能會造成使用意願降低,進而對農民或業者來說,造成降低種植或製造生產的意願,建議相關政府單位應列入研究計畫,希望未來能得以改善。(二)售價太高,容易造成國民所得較高者願意購買,一般消費者望塵莫及,如何讓一般消費者也願意購買,會是我們未來

努力的方向之一。

分子廚藝終曲:食物的創新

為了解決聖誕大餐食譜的問題,作者提斯 這樣論述:

  分子廚藝之父提斯代表作,用科學分析美食的必讀經典   首部曲+終曲=分子廚藝完整版   愈能了解每個步驟的目的,料理愈趨近完美;了解這些讓我們畏懼的物理跟化學,便可讓食物隨我們的意思,味道變得更好。  ──提斯   繼《分子廚藝首部曲:揭開美食奧祕的科學革命》之後,終曲隆重登場!   本書由開創「分子美食」學派的法國科學家提斯撰寫,他將近乎「龜毛」的科學精神融入烹飪中,設計了一系列科學實驗,用以探究食物究竟產生了哪些分子變化,才令蔬果、肉類、麵粉等食材散發出迷人的色香味。   你可知道,為什麼適合煮的肉不見得適合烤?巧克力要怎麼保存,才不會表面上長出一層白屑屑?義大利麵該怎麼煮才「彈牙」?

還有,作美乃滋不用蛋黃?──這,這怎麼可能!?   透過科學的破解、實事求是的態度及研究方法,澄清了許多道聽塗說的誤解,更使往昔被視作不傳之祕的廚藝迷思,變成人人可理解應用的系統化知識。正因如此,分子廚藝近年來紅遍中西飲食界,各方人馬紛紛投入這項科學與美食的聯盟,影響所及,無論在東方或西洋美食文化上都形成了革新的風潮。而本書正是推動這一場美食科學革命的當代經典。   請跟著本書一起用科學解剖食物,這些你不知道的科學知識,會讓品嘗過程更有樂趣! 作者簡介 提斯(Herve This)   分子美食之父,法蘭西學院物理院士、法國國家食品及農業局高級研究員,因創造分子美食學說之故,被譽為國寶級科學家

。他不僅熱愛美食,更愛探討烹飪背後的化學與物理反應,巧妙地把實驗室變成了廚房。一九八○年代,提斯為了作出成功的舒芙蕾,一頭鑽進分子美食的研究裡,並與老搭檔克提(Nicolas Kurti)將這門科學定名為「分子美食」。自此掀起了飲食界的新風潮,也促使美食評論家、廚師接連探究食物背後的物理與化學之謎。   此後,提斯更與米其林三星名廚皮爾迦聶(Pierre Gagnaire)聯手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烹飪方式與菜餚,他們最新的使命,是把自然食物裡的色、香、味、口感一一在實驗室分離出來,然後在廚房進行重組,就像「用一個一個音符創造旋律」般,發明出前所未有的新食物。這點很可能會演變成頂級前衛餐飲的未來趨勢

。   作者已出版多本著作,本書《Casseroles et eprouvettes》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並發行英文版《Molecular Gastronomy: Exploring the Science of Flavor》,此外還有《認識分子廚藝》(積木出版)等作品。在個人成就方面,提斯則獲得包括:法國廚師協會名譽會員、法國烹調學院名譽會員等多項榮譽。 譯者簡介 孫正明   台大公衛系畢業,巴黎第七大學免疫學博士,曾任美國國家衛生院博士後研究員,現旅居巴黎,任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平日喜歡閱讀、寫作,吃美食遊山玩水。 第三部 探索與開發新典範 第一章 麵包的祕密 第二章 麵包跟酵母菌

第三章 神奇的蛋黃 第四章 味覺的矛盾 第五章 食物的味道 第六章 結塊與凝絲 第七章 慕絲 第八章 香腸 第九章 西班牙生火腿 第十章 鵝肝醬 第十一章 抗氧化劑 第十二章 鱒魚 第十三章 烹飪時間 第十四章 烤肉的味道 第十五章 肉的柔軟度 第十六章 「彈牙」的義大利麵 第十七章 被遺忘的蔬菜 第十八章 如何保存蘑菇 第十九章 松露 第二十章 更豐富的滋味 第二十一章 薯條 第二十二章 馬鈴薯泥跟牛奶白醬 第二十三章 海帶的纖維 第二十四章 乳酪 第二十五章 從牧草到乳酪 第二十六章 乳酪的味道 第二十七章 優格 第二十八章 固體牛奶 第二十九章 沙巴庸蛋黃醬的慕絲 第三十章 水果糖漿 第

三十一章 果醬跟纖維 第三十二章 巧克力的霜化 第三十三章 焦糖 第三十四章 新鮮吐司與乾脆麵包片 第三十五章 亞爾薩斯的鄉土 第三十六章 酒的餘韻 第三十七章 酒的單寧 第三十八章 法國黃酒 第三十九章 未經沉澱的酒 第四十章 酒跟硫化合物 第四十一章 酒杯 第四十二章 酒的冷與熱 第四十三章 香檳酒的泡沫 第四十四章 高腳杯中的香檳酒 第四十五章 小瓶與大瓶裝香檳 第四十六章 威士忌的鄉土 第四十七章 卡塔卷酒 第四十八章 茶 第四部 明日的料理 第一章 抽氣與烹飪 第二章 風味或是化學反應 第三章 奶油,不是真的固體 第四章 肝醬的慕絲 第五章 脂肪的禮讚 第六章 美乃滋 第七章 蒜香蛋

黃醬 第八章 大小的尺度 第九章 皮蛋 第十章 燻鮭魚 第十一章 食譜與規則 第十二章 純牛肉 第十三 智慧型乳酪 第十四章 純巧克力慕絲 第十五章 巧克力的大小事 第十六章 玩弄質感 第十七章 聖誕大餐食譜 第十八章 藏在酒中的味道 第十九章 電嗅覺 問題 名詞解釋 中法對照表 第三部 探索與開發新典範 第一章 麵包的祕密化學家正在尋找讓蛋白質連結的更好的辦法,以改良傳統麵團 麵粉的成分是做麵包成功的關鍵。麵粉的成分主要有兩部分:澱粉粒跟蛋白質。澱粉粒會在遇到熱水時膨脹,而蛋白質部分則會在揉麵團時互相連結形成所謂的麵筋(蛋白質多寡,決定了麵筋的含量)。為了要讓麵包做得更好,研究這些蛋白質怎

麼連結是很重要的。蛋白質互相連結的力量如何影響麵團呢?我們已經知道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長鏈裡如果有兩個硫原子,就會彼此形成鍵結(稱為雙硫鍵),而現在我們又知道還有其他力量也會幫助蛋白質連結,這些都會影響麵筋的結構。 麵包的品質取決於麵筋,因此要好好控制蛋白質分子間的連結。麵筋是一種具有「黏彈性」的網絡,也就是說當拉扯時會伸展,而拉力消失時它會部分回復成原來的狀態。如果沒有麵筋這種特性,麵包不可能做得成。因為當酵母菌產生二氧化碳時,會在麵團裡形成小氣泡,小氣泡被麵筋網絡困住,這樣麵團才會被撐起來,並且可以維持被撐開時的形狀。 早在一七四五年時,義大利化學家貝卡利就發現萃取麵筋的方法。他把麵粉加一點

點水去揉成麵團,然後把麵團放在水流下面洗。水流會把白色的澱粉粒洗走,剩下留在指間的就是麵筋。現在化學家更證實了,小麥裡面只有一部分不溶於水的蛋白質:醇溶穀蛋白,是構成麵筋網絡的主要成分。這些醇溶穀蛋白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麥膠蛋白,它們是由單一蛋白質鏈(也就是只有一條胺基酸長鏈)所組成;另一類是麥穀蛋白,它們是先由一條胺基酸長鏈纏繞形成一個蛋白質次單元,許多次單元再被雙硫鍵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個巨大蛋白質。那麼巨大的麥穀蛋白彼此之間會不會再被雙硫鍵連在一起呢?一般觀念認為,當麵包師在揉麵團的時候,應該會讓雙硫鍵在這些不同的醇溶穀蛋白之間不斷的形成、斷裂再形成。 麥穀蛋白有一個中心區塊(「區塊」是蛋白

質構造中的功能單位,麥穀蛋白的中心區塊大小約是四百四十到六百八十個胺基酸,內含許多短而重複的片段),旁邊有兩個終端區塊。這個中心區塊決定了整個麥穀蛋白的大小(用分子量來計算),而旁邊的兩個區塊裡則帶有許多半胱胺酸(一種胺基酸)。半胱胺酸是少數帶有硫原子的胺基酸,因此可以形成雙硫鍵。不過這些化學特性並不足以解釋麥穀蛋白形成麵筋的能力。 麵的線索四年前,法國南特國立農業研究所的戈根證明了,有些醇溶穀蛋白也可以經由兩個酪胺酸(也是一種胺基酸)連結在一起,成為雙酪胺酸鍵(酪胺酸的側鏈上有一個亞甲基 ─ CH2,再接上一個苯環,苯環再接上一個羥基 ─ OH)。以這研究為基礎,美國堪薩斯大學的媞莉等人則更

進一步證明雙酪胺酸鍵在麵筋中的重要性。他們從揉麵團過程中的不同時間點,各取出一些麵團樣品,用化學方法去分離、分析裡面麵筋的成分。結果發現雙酪胺酸鍵的數量會隨著揉麵團的時間而增加。現在的問題是,雙酪胺酸鍵對於麵團的結構,有什麼重要性呢?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麵筋裡面有兩種雙酪胺酸鍵。一種是兩個酪胺酸苯環上羥基旁邊的碳原子鍵結在一起;另一種稱為異雙酪胺酸鍵,是一個酪胺酸的羥基中的氧原子,跟另一個酪胺酸苯環上羥基旁邊的碳原子連結。 這個發現曾引起了研究麵筋的化學界一陣騷動。不過在生化學家的眼中,這種雙酪胺酸鍵在植物蛋白裡其實十分常見,許多植物蛋白的胺基酸序列跟蛋白質構造,與麥穀蛋白都很相似。不只是植物

,這種雙酪胺酸鍵也存在昆蟲跟節肢動物體內,比如在一種稱為「節肢彈性蛋白」的蛋白質中,以及脊椎動物的膠原蛋白跟彈力蛋白中也有。因此可以說,麵包師在揉麵團的時候,同時也創造了生命。 而戈根他們也發現雙酪胺酸鍵可以經由酵素催化而形成,比如過氧化.,平常就存在麵粉中。也許在做麵包時,長時間的揉麵團過程,可以讓酵素跟麥穀蛋白有足夠時間作用,去形成必要的雙酪胺酸鍵。現在剩下的問題是,雙硫鍵跟雙酪胺酸鍵在麵筋中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最後,我們了解了這些鍵結,又該怎麼利用這些知識呢?也許我們可以加一些添加物到麵團中,讓麵團更完美;比如使用添加物讓麵團變軟容易揉,或者使用添加物讓麵團變厚變硬。舉例來說,當我們加入

一些氧化劑,像是抗壞血酸(維他命C)或是溴酸鉀到麵團裡之後,就會增加雙酪胺酸鍵的數目。過去我們認為這是因為雙硫鍵的數目增加,但其實是兩種鍵的數目都有增加。我們也許還可以再想像一下,用一種新的方法來選擇作麵筋的麥子,可不可以測量雙酪胺酸鍵來判斷麵筋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