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大學 到底 好不 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聯合大學 到底 好不 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美蓉寫的 看新聞學客家諺語 和曹登貴的 阿貴建築師的速寫手札2:生活的風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桂冠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聯合大學 到底 好不 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新聞學客家諺語

為了解決聯合大學 到底 好不 好的問題,作者陳美蓉 這樣論述:

作者簡介 陳美蓉   出生於 苗栗公館   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畢業   現職:   客家電視  語言管理師   經歷:   馬偕醫學院 醫用客語 老師   《馬偕紀念醫院醫教部/臨床技能中心/醫護客語》,譯寫客語文暨錄音   客家委員會推行公事客語無障礙環境:(一)聯合大學客語口譯研習班  老師(二)政大公企中心客語口譯研習班  老師   桃園客家文化館專業導覽人員培訓系列課程  老師   聯合大學進修推廣部文創系  老師。   推薦序  1-4       自序 前言       1.    大牛三把稈,細牛乜三把稈/齊頭式平等 2.    食哪家飯,念

哪家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3.    恁好个龍身,乜在狗(茍)肚過/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4.    打鐵毋會,損炭盡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生雞蛋無,放雞屎有) 5.    臭風鹹菜,自家說香/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6.    教一擺乖,學一擺精/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7.    人腳底(跡)有肥/人潮就是商機就是錢潮 8.    毋關雞嫲,怪鷂婆/千錯萬錯,別人的錯 9.    惜个瓠仔發(bodˋ)黃kiangˇ,惱个瓠仔粒粒成(生)/愛之適足以害之 10.    等水難滾,等子難大/等水難滾,等子難大 11.    打虎捉賊親兄弟;出陣相㓾(戰)父子兵/打虎捉賊親兄弟;出征作戰父子兵 1

2.    買馬無恁多,置鞍較多/買馬容易,置鞍難 13.    囥酒會醇(紅),囥病會重/藏酒會醇(紅),藏病會重 14.    三日毋食青,片重輕;三日毋食蟲,毋玲瓏(nangˇnungˇ) /三日不食青,頭腳輕;三日不食蟲,不靈敏 15.    扯衫裾(giˊ),補背囊/捉襟見肘、左支右絀、顧此失彼 16.    挷(拆)東籬,補西壁/拆東牆,補西壁 17.    人有相像,物有相同/人有相像,物有相同 18.    矮凳仔會徑死(橫)人/馬失前蹄、大意失荊州 19.    黃梅吂跌,青梅先落/白髮人送黑髮人 20.    鬼生鬚,人鬥个/無中生有 21.    有心留到臭,無心毋到晝

/有心留到臭,無心不到晝 22.    整衫較難過做衫/修改衣服更難於裁製新衣 23.    別人个龍床(高床滑蓆),毋當自家个狗竇/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24.    別人个腳髀挼索仔,毋知痛/別人的腿上搓繩索,不知痛 25.    三日毋食,臭餿飯/三日不吃,酸敗飯(無以卸責,勇於面對) 26.    毋經冬寒,哪知春暖/苦盡甘來(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27.    看人㧡擔毋知重,看人賺錢目珠紅/看人挑擔不吃力,看人賺錢生妒忌 28.    馬到崩岡收韁慢(難),船到江心補漏遲 /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為時已晚) 29.    降子身,無降子心/生子身,無法生子

心 30.    慢裝擔,遽行路/慢慢裝好擔子,快快走 31.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 32.    知足常足/知足常樂 33.    孔夫子都毋敢領人个隔夜帖/孔夫子都不敢領受隔夜帖 34.    有好分人,較贏過下下人分/施比受更有福 35.    人無好過餐,就像無好過餐;人有痛難,就像有痛難/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36.    有錢難買天光覺/有錢難買一覺到天亮 37.    千斤重擔有人匉(pangˊ),四兩病痛無人代/千斤重擔有人幫,四兩病痛無人替 38.    耕田人番薯飯食得落,項項去得/耕田人吃得下地瓜飯,每事成 39.    鼻屎好食,鼻囊峎緊挖等去

/食髓知味 40.    牛鼻毋桊,揪牛尾/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41.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山高自有客走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42.    本村鳥,隔村打/本村鳥,隔村打 43.    鵪鶉仔囥頭毋囥尾/鴕鳥心態 44.    兩個「恭喜」,扛一個「也好」/兩個「恭喜」,抬一個「也好」 45.    媒人三個肚/媒人三個肚 46.    天公有報,眾神報/天公有報,眾神報 47.    有做有好食,無做嘴就會打哇哇 /有做有好食,無做嘴就會打哇哇(有做有得吃,沒做喝西北風) 48.    糶穀青,對石利/糶穀青,對石利 49.    耕田耕地,頭一水利/種田種地,首重水利 5

0.    田螺含(hemˇ)水(會)過冬/田螺含水(會)過冬 51.    火烏正知蛤蟆叫/火熄才知蛤蟆叫 52.    桶無箍會散,家無主會亂/桶無桶圈會散,家無主會亂 53.    父死路遠,母死路斷/父死路遠,母死路斷 54.    有福之人夫前死,無福之人夫後亡/有福之人夫前死,無福之人夫後亡 55.    一代苧、二代麻、三代白、四代青、五代紅 /一代苧、二代麻、三代白、四代青、五代紅 56.    四支釘仔吂釘,吂知/未蓋棺,難論定 57.    無求麼个,求好死/不求什麼,求好死 58.    膝頭都會出目汁/膝蓋都會流眼淚 59.    一日平安一日福,一日清閒一日仙/一日

平安一日福,一日清閒一日仙 60.    人能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人能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61.    耕田子難降/耕田子難生 62.    ?仔跳(tiauˇ)前一步正一步 /青蛙跳前一步再一步(穩紮穩打/成就始於永遠正面思考) 63.    擎火照前,無人擎火照後/執火照前,無人執火照後 64.    有時星光,有時月光/有時星光,有時月光 65.    耕田毋驚屎,做賊毋驚死/耕田不怕屎,做賊不怕死 66.    做,毋驚長年仔死;食,毋驚主人家苦(窮)/做,不怕長工死;吃,不怕主人家苦 67.    食肉毋當養肉,捉蛤蟆毋當睡目/吃肉不如養肉,捉蛤蟆不如睡覺 68. 

   月光都毋光,還望星光/月光都不亮,還指望星光 69.    等得月出,日落西/待月升空,日已西沉(補客英大辭典的說明) 70.    共天各世界/共天地各世界 71.    兩頭毋搭蓆/兩頭不著‧尖擔兩頭脫 72.    竹筍尖尖出泥皮,幾多十節無人知 /竹筍尖尖破土而出,多少十節無人知(潛能不容低估) 73.    毋係嘴闊正食得飯多,命長正食得飯多/不是嘴闊飯才吃得多,命長才吃得飯多 74.    一點氣做一個人/一口氣做一個人 75.    食無一百歲,煩惱一千年/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76.    圓人會扁,扁人會圓/圓人會扁,扁人會圓 77.    戽魚愛力,釣魚乞食/戽魚

要力,釣魚乞食 78.    蟻公上樹毋怕高,有心識字毋怕老/螞蟻上樹不怕高,有心識字不怕老 79.    買毋盡子孫田,做毋盡子孫屋/買不完子孫田,蓋不完子孫屋 80.    求官毋着,秀才還在/求不了官,秀才還在 81.    子好毋使多言語,神靈毋使多燒香/子好不必多言語,神靈不必多燒香 82.    三日毋念口生,三日毋做手生/三日不念口生,三日不做手生 83.    一人難合千人意,做天較好人愛嫌/一人難合千人意,做天再好人要嫌 84.    好狗毋爭貓仔飯,好男毋食分家飯/好狗不搶貓食,好男不爭家產 85.    遠耙毋當近爪/遠處營謀不如近處耕耘 86.    得罪伯公,無雞㓾/

得罪伯公,無雞殺 87.    風馳雨,老天公來糴(tag)米/西北雨,老天爺來買米 88.    父一頭,母一擔,阿公阿婆一菜籃/父一頭,母一擔,阿公阿婆一菜籃 89.    毋啞毋聾,毋做阿公/不啞不聾,不做阿公 90.    挷出蘿蔔帶出泥/拔出蘿蔔帶出泥 91.    山項一蕊花,毋當外洋一枝草/山上一朵花,不如平地一枝草 92.    做賊一更,䀯賊一夜/做賊一更,伺機擒賊一夜 93.    有錢理家,無錢㧡枷/有錢理家,無錢扛枷 94.    天頂高个物毋得着,地下个物愁/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 95.    大腳髀攎(luˇ)出來分人看/自揭瘡疤或家醜 96.    天年

倒貶朳仔打牛眼/天道反常芭樂長龍眼 97.    佢有乜愛佢出得/他有也要他捨得 98.    十足錢買無十足貨/十足錢買無十足貨 99.    明日先來抑係無常先到/明日先來抑或無常先到 100.    人有計好賣,你無計好使/別人有計策可出賣,你卻無計可施   推薦序1 林本炫        陳美蓉女士,服務於客家電視台十餘年,擔任客語指導老師,在客家電視台可以說是重要的角色。民國95年,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成立,「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美蓉在工作之餘,報考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每週往返台北和苗栗之間,勤奮不懈。在那個時候認識了美蓉,對於她努力推廣客語的熱情

,深感佩服。兩年之後,美容完成了碩士論文「從傳統到現代:客家電視台新聞華客語詞彙對應與轉換之探析」,研究的正就是客家電視台的新聞客語內容。   完成了碩士論文之後,美蓉依舊默默的努力,將新聞內容和客家學習加以結合,完成了這本將近二十萬字的著作,可見他用功之勤。在台灣,紀錄與推廣客家諺語的書不少,但是將新聞和客家諺語結合,可以說是第一本。古人的諺語本來就是和日常生活結合,反映日常生活的行衣住行、歲時節慶和人情世故。將諺語和新聞結合,不但更具有時代性,和社會賣動結合,也更能凸顯諺語的社會脈絡。   諺語都是口耳相傳,一代傳一代。美蓉自小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客家諺語,紀錄下來,既是為了傳承客家文化,

也是報父母恩。因此,非常樂意為這本書寫序並推廣。 推薦序2 彭欽清   陳美蓉女士的俗諺俚語短文,原先是爲客家電視臺的小單元而撰寫的文字稿,由同仁配音後播出。以時事案例爲引子加以引申,以一句客家俗諺俚語來畫龍點睛。只不過播放時間僅兩分鐘,有些地方無法說得很清楚。   有鑒於此,美蓉女士在節目播放年餘後,再戮力重新修訂,決定出版成書。各篇以先客語後華語的方式呈現;同時,可發現美蓉女士的客語有些語匯比較典雅特殊,可說是珍貴的語料。尤其難得的是美蓉女士親自錄音,最能反映作者的原意。   熟練一種語言必須有幾種條件,一是要有環境,二是要有興趣,三是要有熱忱,美蓉女士兼而有之。她生長在良好的客

語環境内,研究與工作都隨時使用客語,她對客語有高度興趣,爲了進一步瞭解客語,中年時工作之餘,考入大學研究所專研客語取得學位,她對客語充滿熱忱,期許自己能為客語盡點心力。   爲了做好目前客語語言師的工作,一有問題,美蓉會隨時向父母師長請益,上窮碧落下黃泉找工具書、網站,直到找到滿意的答案。記得古國順老師有一次說,客家電視臺的美蓉很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客語底蘊極佳,讓他印象深刻。   諺語是精煉語言的結晶,能夠言簡意賅地把繁雜的道理一語道破。很高興美蓉女士這本看新聞學諺語的書出版,讓讀者可以用不同角度來欣賞客家諺語之妙。 推薦序3 張壯謀   客家電視台自2003年7月1日開台,不

僅是全台灣第一個,至今也仍是全球唯一,以客語為主要播送語言的24小時綜合電視頻道。這麼多年來,客家電視除了製播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質節目,每天3節的客語新聞,更是許多鄉親掌握時事最主要的來源。   即便客台的節目和新聞都是用客語播送,但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新聞是採Live方式現場直播,而非預錄。所以具有速度快、高時效的特性,但也因此,壓縮了整個新聞製播流程中,從第一線的採訪記者,到編輯人員、新聞主播…等所有工作同仁的作業時間。   試想,早上10點半發生的突發新聞,往往中午12點半就要播出。短短兩個小時內,文字記者要外出採訪,回到台內寫稿、過音,再交由攝影記者剪輯、上字卡、做特效,之後再交給

編輯台下標題,安排播出次序(Rundown),最後才交由主播,將完整的內容呈現給觀眾。   以上的內容光是用華語來進行,就已不容易,在客家電視台的新聞,可全都是用客語播出,而且【四海大平安】,五個腔調都有,難度更不可同日而語。也因此,對客語口語能力的要求之高,幾乎是所有行業之最。   在這種前提下,如何快速且正確的將用中文寫的新聞稿客語化,便是所有新聞部同仁都必須面對的考驗。而這個艱鉅的任務,責任最主要落在我們的「語言管理師」身上。   陳美蓉老師來自苗栗公館,自幼即在客家庄生活,加入客台迄今已12年。她在客台期間還在聯合大學完成「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的碩士學位,當時研究的主題便是「從

傳統到現代:客家電視台新聞華客語詞彙對應與轉換之探析」,讓學問與工作相互為用的理想得以實踐。   美蓉老師這本《看新聞學客家諺語》不僅僅是讓新聞變成「客家話」,更難能可貴的是,透過考究、旁徵博引、循古問今,讓生硬、難懂的新聞內容,得以「客家化」,讓觀眾聽起來更感道地與親切。這個過程已然達到翻譯三要素:信、達、雅的最高境界,成就了許多雅致的客家新聞。   比方說,在新聞中我們常聽到一個用法叫做「齊頭式平等」。當然,我們若照著這五個字,一一用客語讀出來,其實也沒有錯,但是,當您翻開美蓉老師這本寶典就可發現,原來客家諺語中的《大牛三把稈,小牛乜三把稈》就可以精準的解釋「齊頭式平等」的意涵,而且還

是從務農的客家人最熟悉的領域來著手翻譯,更加具有貼近性。   像是這類的例子在陳美蓉老師這本《看新聞學客家諺語》中總共蒐錄了一百則,則則都是客家老祖公智慧的結晶,多虧美蓉老師的用心與專業,讓我們能夠拾回這些先人的智慧,也讓老客家呈現新風貌,與時俱進。 推薦序4 新聞傳播不應用錯漢字 羅肇錦   台灣近幾十年來,本土意識覺醒,文教新聞界開始重視本土語言的漢字書寫與推廣。這是民主社會才能維繫推展的文化紮根工作,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都應該額手稱慶並引為傲才對。只可惜部分重視本土文化的鄉賢前輩,卻以排除漢字,改用拼音為最終目標,因此對漢字應用問題避而不談,所以文教新聞界,表現出來的漢字書

寫,常常引喻失義,錯誤百出。例如早年閩南話的「鬥陣」誤用成「逗陣」,「大箍」寫成「大顆」。如今,推展本土語言二十多年了,依然不肯選用正字,而錯借國語音的漢字,隨意拿來當作閩語漢字使用。 例如近期電視或網路常出現的廣告詞,把「轉大人」誤用成「等大人」,「糊糊纏」誤用成「勾勾纏」。   客家話文教新聞的漢字應用,也在初步推廣階段,所以選用漢字時常出差錯 ,造成積非成是以後,再想要導回正途會變得非常困難。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硬頸」一詞,在各客家區,本意都是貶稱固執不通,不肯接受別人善意的人。可惜一九八八還我母語運動時,錯用成專指堅毅不屈有膽識有操持的精神。於是一個貶意詞硬生生地變成稱讚客家人的褒意

詞。後來陸續出現的錯用也不遑多讓,像「鬥鬧熱」寫成「逗鬧熱」,「糊毋上壁」變成「扶毋上壁」,從閩語借來的「糊糊纏」也錯誤選用成「膏膏渧」。   諸如此類的錯用是各自借用別人語詞時,沒有從聲韻調去做合理的轉化所造成的結果,更嚴重的是族群之間,常用諧音轉化成另個意思,去諷刺貶稱對方。 例如「芋仔甘藷」的「芋仔」本來是「嘍豬」(音oˊvaˋ ) 的聲音,所以稱外省人為「芋仔」是「豬」的意思。同理客家人說「屙屎毋硬,做事毋正」的諺語,順便帶出 對閩南人的蔑稱「屙夭仔」「屙夭屎」(夭是軟而不硬的狀態),採取客家人勤奮苦幹屙硬屎,相對於閩人的疏懶閒散屙夭屎。除此之外,不同語言之間的諺語也常常用借用的方式

去傳達,例如閩語的「講一個影,生一個子(音giaN)」,被客家人借進來用時,由於客語沒有鼻化音,竟然變成「講一個影,生一個頸」,從字面上去體會,變成「不知所云」的窘境。所以族群之間借用諺語詞彙不能不小心謹慎,以免錯用造成誤會。因此對諺語的選用,必須先認清是哪一語群的諺語,我們只要依據語音詞意的對照,不難推斷該句諺語是某族群獨用的,還是多族群共用的。例如「摸蛤仔兼洗褲」是閩語,「屙屎合挖芋仔」是客語 「媒人喙,糊累累」是閩語,「媒人鴨麻嘴,總要有錢袋」是客語「暗時全頭路,困醒無半步」是閩語,「日時講个千條路,天光本本賣豆腐」是客語。但是當出現「買賣算分,相請無論」「萬丈高樓從底起」「劉備借荊

州有借無還」時,那就大家共用無分你我了。   循著前面所說的諺語使用與認定的處理,回頭看美蓉這本《看新聞學客家諺語》,不管漢字的選用或詞語讀音的審查,甚至閩客國語之間,都下了很大功夫,以細心負責的態度來詮釋他所蒐集到的諺語(以苗栗公館客家話為基準)。更難得的是全書採用客家話書寫,在今天客語書寫仍在起步的階段,作者勇於嘗試全面客語撰寫出版,對客語書寫有長足提升的貢獻,相信以此書去「拋書引書」,一定會帶動客家文教新聞界,陸陸續續,刊出更多適合大家閱讀參考的好書。最後希望有心手寫客家事个鄉親,不分「年老大細」,多用客話寫作,使客家文化借客家話書寫穩穩的傳揚出去,就像本書諺語所說「蟻公上樹不怕高,有

心識字毋怕老」,大家肯用心寫,寫久了自然熟能生巧,越寫越精煉。   如果寫作當中,遇到瓶頸或遭受批評,那也不要灰心喪志,因為本書諺語告訴我們「一人難合千人意,做天再好人愛嫌」,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前言 陳美蓉   筆者世居於苗栗公館,三代同堂的家庭。祖父是佃農,從小看著祖父天晴耕種,雨天邊聽採茶或北管八音,邊看《論語》、「通書」或「傳仔」。父親是長子也是獨子,服公職,因此,上班前必先下田耕作,時間到了再匆匆回家梳洗、換裝上班;下班後,沒有停歇,換過衣褲,隨即荷鋤帶刀繼續未竟的農事。而祖母和母親,雖終日忙碌於田裡或山間,但婦主中饋、縫針補線,或是鄰里之間婚喪喜慶等等,也無不治理或參與

周到。我們幾個小孩從小學習灑掃庭除,稍長舉凡插秧、割稻,上山撿柴薪、挑柴回家等等勞務,都要參與。歲時祭儀,雖少小不甚了解,也不能置身事外。   昔日身處的日常,不曾聽聞家中長輩言及什麼客家精神或客家文化。其實,「晴耕雨讀」、堅忍操持、勤奮耕耘、「半農(X)半X」……等等,已然內化。   少時,家中多有鄰里長輩往來於家中、田野間,聽其言談,不知不覺吸收了不少雅俗皆有的道地口語,都是如今至關重要的養分與值得珍惜的瑰寶。   雖然家中負擔重,但父母重視子女的教育。母親更是最好的榜樣,沒讀過漢書,但發誓不做不識字的「青瞑牛」。全靠自修認字、學習書寫,勤抄佛經到能熟背「心經」。如今年屆九十,不僅日

日閱讀報紙,還會跟我們分享她看到的重點。因此,後來在職讀研究所卡關,每每想要放棄時,想到媽媽的向學精神,便咬緊牙關堅持直至通過論文考試,拿到碩士學位。   任職客家電視台,擔任語言管理師,感謝歷任台長及各單位主管的提攜。幾年前新聞部要製作一個兩分鐘長的客家俚俗諺語的節目,請我撰寫,當時撰寫、播出了八十餘篇。我以時事主題,找出相關俗諺來說明。因受限於播出時間僅兩分鐘,又礙於自己的能力不足,文章待改進之處甚多,於是抽空修正或增補各篇內容;並且再撰寫十幾篇凑足百篇,勉强可以印刷成冊。同時希望可以親自錄製四縣客語,放於雲端,提供閱聽,達到口語傳播與保留的目的。   本書的出版最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親

及家人。每次遇到相關難題,無論是客語詞匯、語句、意義或相關的風俗習慣,爸爸、媽媽都像及時雨般為我解惑。當然,高手在民間,親友、鄰居都是我請益的老師。還有,古國順教授、彭欽清教授、羅肇錦教授、龔萬灶老師,他們都不厭其煩的予以指導與解答我所有客家語言文化相關的問題。本書可謂是筆者家教、社教及學校教育的結晶。   小小篇章能印製成書,承蒙感恩眾多同仁、朋友們的鼓舞激勵,深致謝忱。在出書與否的掙扎中,感謝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學系林本炫教授的信心喊話與鼎力相助,還有桂冠圖書公司的全力支持,都令我銘感五衷,以及惠予編輯成書的工作人員、提供相片的外甥女楊明怡小姐等,謹致萬分申謝之意。

聯合大學 到底 好不 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不管諾貝爾文學獎的長期陪跑者村上春樹在想些什麼,我都絲毫沒有降低難度的意思ㄛ。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4/27/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小說 #書單
────
上一集(https://youtu.be/rTdkxYXcscU)我們談到,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兩篇重要的虛構文本,〈貓之村〉與《空氣蛹》;而〈貓之村〉中,青年「漫無目的的浪遊」,正是生命旅程的隱喻。這反映了人的存在境況,也影射了《1Q84》故事的主角,天吾的身世。
我們來看看天吾的故事吧。天吾出身單親家庭,自小由父親獨自扶養長大。身為NHK收費員的父親性格拘謹,處事嚴厲,對待天吾也欠缺溫情;這導致天吾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始終相當冷漠。晚年中風後,父親被天吾送進了一座鄰海的療養院,時日既久,衰弱而死。父子間最後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沒有兒子。」父親在陷入深沉昏睡之前這樣告訴天吾。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天吾問。
「你什麼都不是。」那是父親簡潔而不容分說的回答。

天吾聽了之後,從父親的語氣,一方面確信自己與父親沒有血緣關係,自己並不是這男人的親生兒子;一方面則又覺得終於從那沉重的,身世與親情的枷鎖解脫中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天吾卻又懷疑起自己的想法。「我什麼都不是。」小說中的天吾自言自語地重複。

對照天吾的身世,我們可先回到先前所提〈貓之村〉的故事。正如存在主義所言,「存在即被拋擲」──人的出生,等於是莫名其妙被丟到這世上,沒有任何人事先徵求你的同意;而〈貓之村〉青年的浪遊之所以「漫無目的」,正隱喻著「生命本來便沒有與生俱來的目的」。人生於世,原本便只是浪遊而已。因為沒有目的、沒有「本質」,「你什麼也不是」;所以貓兒們也完全看不見躲在鐘樓塔頂的青年。

「你什麼也不是」──這是哲學上「本體論」的討論。但是,人,有沒有機會真正地「是」些什麼呢?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第二則虛構文本,第二則小說中的小說《空氣蛹》,正是延續這個主題,也就是來到了哲學上「認識論」的範疇。它試圖討論:人的存在,是如何從「無」到「有」,尋找到自己的意義的......
────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的名言:童年是小說家的存款。以此標準而言,村上春樹的個人戶頭顯然非常空虛──他出生於平凡無奇的日本關西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家庭關係並不特別(老爸沒小三,媽媽沒小王),學校成績不好不壞,像所有普通學生一般交朋友和女朋友,偶爾結伴出門遊玩,自己一個人在家裡聽音樂看書;唯一稍有殊異之處可能是,他是個獨生子──這在當時的日本並不常見;然而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因為是獨生子所以也沒有糾紛」,「可以說是平穩無事的少年時代,總之,沒有一件想要寫進小說的事情」。然後這樣一位小說家向我們示範了如何白手起家(從空空如也的童年戶頭中硬生生製造出貨幣來,簡直像聯準會印鈔票)──「漸漸知道一件事,就是幼年時代,少年時代,自我其實仍受過各種傷痛」、「我並不是在責備父母。父母也盡了力。任何動物都一樣,都把要活下去該知道的know-how傳遞給孩子。人的情況和其他動物不同,因為運作著非常複雜的社會生活,因此know-how也變得更複雜。不過傳遞know-how這件事,某種意義上是讓迴路閉鎖起來的行為」──何謂「閉鎖迴路」?村上的意思是,那是一種價值體系與世界觀的(半強迫)植入,對一個敏感的孩子而言,無論如何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傷害性;因為那等於是將一準備敞開自己,藉以逐步進行自我組構的心靈旅程(出之以《1Q84》的語言:Perceiver=知覺者之形成)中途截斷。於此,村上含蓄地提示了自己的個人創傷。我個人完全同意這樣的看法──若說《挪威的森林》與《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核心都指向虛無,那麼「巨大且無從迴避之傷害」應當就是村上用以將之嫁接於現實(小說的寫實世界)的媒介了吧。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BOrC-jcSM9pE3iOFSBGmLUQo49QVp20TCGbyCRaBgC2iHMkT0AyDwjwI
☞ 香港文匯報專訪:棄醫從文,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阿貴建築師的速寫手札2:生活的風景

為了解決聯合大學 到底 好不 好的問題,作者曹登貴 這樣論述:

建築師阿貴一枝筆與二分之一A4紙創造稍縱即逝的美麗邂逅   ◎熱愛速寫的阿貴,繼《阿貴建築師的速寫手札》,持續以他對生命的熱情記錄生活的點滴。   ◎速寫自學看妙招──九項「阿貴的速寫小祕訣」,圖文解說、按部就班說明個中技巧。   ◎超過一百六十張精選作品與文字,訴說每個靈感背後小故事,讓讀者學畫之餘也能透視最真的摯阿貴。   空間速寫──閱讀、記錄、演繹所感知的每一瞬間   建築師阿貴,一位心思縝密的生活品味家。   熱愛速寫的他,隨身攜帶二分之一A4紙張進行創作;   觀察並捕捉瞬間靈感,把握當下及時記錄,   細細畫下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景……   ※特別收錄「阿貴的速寫小祕訣

」,從步驟、線條到構圖、張力等,九項重點整理,輔以圖文說明個中技巧。   這不只是一本講速寫的書,更充斥著阿貴建築師的叨叨絮語;   他關懷周遭的人物情事,因之寫出生活與心情的紀錄。   關於工作的省思、   關於教課的心得、   對於實習生的要求及堅持、   對於年少輕狂的回味、   甚而婚姻與家庭的經營……   雖說是叨叨絮語,在繁瑣與嚴肅的口語背後,   卻是他對身旁人事最溫暖的關懷,以及這世界帶給他的美好。   ~一枝筆與二分之一A4紙的短暫邂逅~~   筆說:我喜歡在你這裡駐足,時而走動、時而奔跑,累了還能停下來休息。   紙答:謝謝你,因著這些記憶的軌跡,人們才懂得收藏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