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銀行總行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聯邦銀行總行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永儀寫的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和李憲章等的 台灣歐洲美元拓荒者:韓效忠平凡中見不平凡的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聯邦銀行總行營業部- 台北銀行, 電話:02 - 旅遊日本住宿評價也說明:位於台北市松山區的聯邦銀行總行營業部,分類屬於銀行,銀行代碼:803,分行代碼:8030021,地址:105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09號,電話:02-27180001. 閱讀更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大官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聯邦銀行總行營業部 - 黃頁任意門則補充:分行名稱, 聯邦銀行總行營業部. 銀行代碼, 803. 分行代碼, 8030021. 地址, 105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09號. 電話, 02-27180001. 縣市, 台北市.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聯邦銀行總行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為了解決聯邦銀行總行電話的問題,作者陳永儀 這樣論述:

  ★TEDxTaipei演講激勵超過1,500,000人!★   繼暢銷書《生命這堂課》帶來的感動後,   最會說故事的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全新力作──     ▎台灣第一本劇集式心理診間故事 ▎   走進心理學家的診間,   從對話看見從未發現的自我,   當理解了自己,將更懂得如何去愛,   願我們都能修復內心失落的一角,用愛溫柔相待。     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用近30年專業淬鍊,   在本書中進入診間,用心理師的專業,面對五種人生角色,   從週一至週五,每天為一個迷失方向的個案諮商。     讓你可以像每天追劇般,   看見不同人生角色所經歷的感情課題,   持續五週,逐

步在感情中深度思考,   透過問題的不斷探討,一步步尋得最適合自己的解答!   本書特色   ▍特色1. 從5種角色都能看見自己,學會人生必經的5種感情課題   從週一到週五的故事中,   我們時而是面臨困境、急需諮商的人,   宛如看見自己的故事,獲得被心理師所理解的救贖;   時而又能從心理師的思考角度,   學得面對感情與人生難題的智慧、關係溝通技巧,   幫助身邊陷入難題的每一個人。     【星期一】戀人角色►   當彼此認知出現差異,這段感情該如何走下去?或該不該走下去?     【星期二】自我角色►   面臨30歲前的人生關卡,卻發現世俗中的好工作、好對象, 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該符合社會期許,還是順從自己的心?     【星期三】夫妻角色►   為何佳偶總是變怨侶,讓夫妻三不五時就想離?   每對伴侶都該學會開始在「感情銀行」中儲蓄。     【星期四】親子角色 ►   父母與孩子在表達愛的方式上,因差異而誤解、衝突,   如何弭平溝通鴻溝?讓彼此感受得到愛,真正的交心與交流。     【星期五】家人角色►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面臨失去至親的痛,   該如何走出傷痛陰霾?該如何減少遺憾?     ▍特色2.一窺診間真實面貌,了解「心理治療或諮商,能為我做什麼?」   心理師的角色不是警察,也不是老師,   而是幫助病人了解自己,克服心理相關的挑戰,達到想要的

目標。   我願意聽你說,了解你,陪你走一段。   在這過程中,我願意跟你討論,一起嘗試釐清任何困惑,解決問題,   希望能夠向你想去的方向邁進。     ▍特色3.讓感情扎根與昇華的25個關鍵思考   【精華觀念摘錄】   ▪最重要的聽眾,往往是當事人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好奇心比好勝心更重要。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   ▪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去體會他的感受。同理,不一定要同意。   ▪用心去感受與他人共同走過的經歷,並且從中發掘這對自己的獨特意義。   ▪這一路走來,你不落人後,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特色4

. 隨書珍藏【把握今天‧箴言書籤組】(1組3入/5cm X 13.5cm/維納斯凝雪映畫美術紙)   生命中的每一刻相遇,   宛如川流不息,稍縱即逝,   隨書珍藏的人生箴言,為你喚醒初心,   共有的經歷,就是彼此最彌足珍貴的印記。     深入思索自己曾走過的每一段感情與關係,   喚醒彼此相遇的意義。   從「我」到「我們」,改變需要時間發酵…… 撼動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TVBS資深製作人 方念華   本土心理學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林以正   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作者簡介     陳永儀   西點軍校首位台籍教師/國際心理專家   ●現任:   •

美國執業臨床心理師   • 光輝國際公司亞太區測評總監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 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組兼任教授   • IC之音竹科廣播《心理學不學》節目主持人   1970年生於台北。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組織與工商心理學碩士、美國羅格斯大學健康心理學博士。曾任美國花旗銀行紐約總行的國際人力資源部經理、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除此之外,她曾任教於西點軍校,訓練軍校生面對戰鬥壓力,也曾婉拒了參與美國聯邦調查局、中情局,以及紐約市警察局專屬心理學家的機會,而選擇了成為執業心理師。   近30年嚴謹的專業心理學訓練,再加上她充滿

好奇心的特質,使其有興趣的領域不限於心理學。曾擔任紐約市緊急救護技術員,以及一級創傷醫院關懷師,並持有開鎖、調酒和進階潛水的證照,還擔任過Uber 駕駛。所有經歷,不斷啟發她對心理學在人們日常生活應用的興趣與靈感。   2016、2019年兩度受邀到TED×Taipei演講,創下高達1,500,000點閱率。她的專業經歷與說故事魅力,網友佳評如潮:「字字珠璣,值得細細體會,講得太精彩了」、「非常喜歡她所講的任何一場演說。     ●TEDxTaipei精彩演講   ‧2016年【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reurl.cc/Yl151x   ‧2019年【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reurl.

cc/b65bRE     ●出版:   ‧《生命這堂課》   ‧《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   ‧《30開始:打造亮麗熟年》     〈作者序〉從我到我們,改變需要時間發酵──陳永儀 〈閱讀方式說明〉一本書,擁有兩種閱讀樂趣 〈角色介紹〉從五個角色中,都能看見自己的故事 〈前言〉候診 CH01 第一週  傾聽,迷失的自己 【星期一:戀人角色】 ◆〈信任〉信任不是要來的,是要證明自己是可以被信賴的。 【星期二:自我角色】 ◆〈目標〉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 但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星期三:夫妻角色】 ◆〈婚姻末日〉跟他一起生活,有時候比單身時還覺

得孤單。 【星期四:親子角色】 ◆〈是我選了你〉彼此的合適程度,是由雙方一起決定的。 【星期五:家人角色】 ◆〈失去靠山〉曾經承諾過,要永遠愛她、照顧她的父母,竟然離她而去了。   CH02 第二週  理性與感性,是相斥還是互補?   【星期一:戀人角色】 ◆〈愛情,不需要道理〉我碰到一生當中最愛的人,卻發現竟然如此的不能溝通。 【星期二:自我角色】 ◆〈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當你做一個選擇的時候,所放棄的最大好處。 【星期三:夫妻角色】 ◆〈好勝心〉在親密關係中,好奇心,比好勝心更重要。 【星期四:親子角色】 ◆〈心理師,能為我做什麼?〉這個問題,我要誠實誠心地回答,不能給予不切實際的期待。

【星期五:家人角色】 ◆〈好意〉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 CH03 第三週  該符合別人期待,還是滿足自我需求?   【星期一:戀人角色】 ◆〈世俗框架〉大環境的壓力,在不同人身上的影響力也可能不太一樣。 【星期二:自我角色】 ◆〈跟著計畫走就好〉一切都該在計畫中,但這些是「誰」的計畫? 【星期三:夫妻角色】 ◆〈遊戲規則〉親密關係,可以激起我們內心深處強烈的動力。但是這動力可以建造感情,也可以摧毀它。 【星期四:親子角色】 ◆〈玩笑〉別人對你開玩笑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星期五:家人角色】 ◆〈怎樣才算正常?〉經歷重大事件,個人的整個系統都會受到撼動,甚至當機。

  CH04 第四週  交流,從關係互動中找回自己   【星期一:戀人角色】 ◆〈差異,所擦出的火花〉越不一樣的人,彼此的吸引力應該越高。 【星期二:自我角色】 ◆〈盲點〉盲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跟聰明或能力無關。 【星期三:夫妻角色】 ◆〈歸因〉記憶的可信度低得可憐,不像電腦的硬碟可正確地記錄所有資訊。 【星期四:親子角色】 ◆〈請聽我講,不要幫我想〉到地獄的路,是被善意所鋪出來的。 【星期五:家人角色】 ◆〈我在,故我思〉存在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協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經歷,而不是解釋經歷。   CH05 第五週  同理與陪伴,讓感情紮根與昇華   【星期一:戀人角色】 ◆〈同理心〉把自

己放在對方的位置,體會對方的感受。 【星期二:自我角色】 ◆〈直覺〉直覺可能會受個人經歷的影響,但它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星期三:夫妻角色】 ◆〈感情銀行〉約會的重心,是放在對方與「我們」的身上,「自我」的比例比較少。 【星期四:親子角色】 ◆〈尋根〉自我認同是人生發展很重要的一環,也就是尋找「我是誰?」的歷程。 【星期五:家人角色】 ◆〈記憶〉我不願意永遠失去他們,希望可以見證他們曾經在這世上存在過的痕跡。   前言〈候診〉   我與幾位其他心理師,共用一個候診室。到了與病人約好的時間,各個心理師就會從診間,也就是我們各自的辦公室出來,把屬於自己的病人領入自己的診間。   碰到第一次

來的新人,就會像是以前的筆友約見面時一般,沒有照片可供參考,只能把在場的每一位細細打量,同時用心觀察他們的反應:頭都不抬的,表示時間不對;看了我一眼就回到手機螢幕的,不是我的病人;若遇到眼中稍帶質疑、有點期待的病人,應該就是他沒錯了!   在正式約診之前,按照慣例,都會先通一個電話。電話中,除了初步了解對方尋求協助的主要原因之外,有時候也要稍微對心理治療做一個簡短的介紹。特別是對於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來說,建立合理的期待很重要,同時也會告知他們的權益、心理治療的學派,以及選擇心理師的一些考量因素,並鼓勵他們多「面試」幾位心理師,才好知道適合自己的可能是什麼樣的人,是哪一種類型的治療方式。

  最重要的,是心理師與病人間的互動與相處氛圍,但這通常比較難預測,要經過幾次互動後才會有所感覺。   心理治療不比身體醫療,心理師與病人之間的融合度、病人內心的感受,都是會影響治療效果不可缺的因素。以身體治療來說,如果今天我需要接受手術,就算我不喜歡,甚至有點討厭這個外科醫師,但只要他的醫術精良,我還是可能選擇由他操刀。我對醫師的感覺,以及我們的互動,對於開刀是否成功,影響程度有限。   但是若要找一位心理師,我跟他互動時覺得有顧忌,或是不喜歡他,很多事我就不會想要告訴他,我表達問題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另外,相較於身體醫療,心理師的工具沒有核磁共振,沒有X光,只有病人所說的話。真實準確

的資訊,必須要病人在感覺到有信任、尊重、安全和被支持的環境中才最容易被呈現出來。因此,醫病關係,或者說是互動的氛圍,就越發顯得重要。   電話的初步過濾,也是希望對於彼此的互動,有一個親身感受的機會。有一次我就在電話過濾的時候,莫名地感受到極度的不耐與煩躁,當我意識到自己講話的口氣、語調、用詞,都跟平常不一樣的時候,就知道可能不應該接這個病人了。當然,病人尋求協助的原因,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專長,也該如實告知,予以婉拒。   當彼此確認過這些相關議題,新的療程也即將啟程。   Tuesday   WEEK_❶〈目標〉   如芸習慣把長髮一把抓,紮個馬尾在腦後,著輕便服裝來到我辦公室。今天

如芸氣噴噴地走進來,把背包往沙發上一丟,重重地坐了下來。我看著她,知道我不用說什麼,也不會等很久……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唸這個博士!」   「喔?」我看著她發怒的臉。芸,從小,大家都是這麼叫她,是三個月前經過學校轉診開始來我這的。她所唸的大學跟目前唸的研究所,都是排名數一數二的名校,現在是會計系博士班二年級的學生。幾年前在拿到碩士後,芸立刻就考上了不是很好考的會計師執照。   「我有多努力,你知道嗎?」我看著她,微微地點著頭。她是個情感豐富、表達能力很不錯的女孩子。   「從我有記憶開始,所有能拿到的獎項我都拿了。一開始的時候,還覺得好玩,一點也不費力……」芸開始陷入她的回憶與

情緒中,「但後來,我爭取出國唸大學,就知道自己落後了,語言又不如人。所以當別人都忙著約會,參加舞會、社團活動的時候,我都在努力趕上。我知道像我這樣留學生背景的人,畢業後找工作會不容易,所以我一點也不敢耽誤,從不支薪的實習工作開始,從零工作經驗開始,累積我的資歷,建立我的履歷」。   我看著她,很專心地聽她說,很用心地體會她的心情。   「後來,果然我畢業後就順利進入前五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他們給我簽證,也願意幫我申請綠卡。但是後來沒有抽中H-1B簽證(專業人員外籍簽證),我又不想回國,就只好趕快申請博士班。本來我沒有打算唸博士的,一點準備也沒有,現在又落人後了!」   芸的聲調滿是懊惱、焦

急、憤怒。在這充滿青春氣息女孩的臉上,寫著她心中有這麼多的不愉快。   「芸,你的努力,我光聽了都覺得有點累。不過這些努力大都有得到所預期的成效,是不是?回過頭看看,你未雨綢繆,充實自己,做各項的準備,不落人後。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感覺好像是一輛很棒的車,一台性能和狀態都是一流的車!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是一輛車,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能言善道,講話總是連珠炮似的,中間都不用暫停的芸,突然間好像卡住了。   她張大了眼睛,望著我。接著,頭歪了歪,目光移到了窗外,又轉到了地上。   「去哪裡……」她輕輕地重複我的問題,「去哪裡?」她好像在思考這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去哪裡?」她抬起頭,看著我,又好像在回問我。這時候,她的眼睛充滿了迷惘,也帶著一些些的濕潤。   在我看的病人中,有許多是缺乏動力、毅力或執行力的。但對芸來說,這些她一樣也不缺。她像是一部加滿了油的跑車,可以開得很快、很遠,但再好的跑車,若是一直繞圈子開,久了也會感到無趣,甚至空虛。芸需要想一想,這些她所擁有的能力、聰明、經驗,都是她的資源與工具,最終要用在什麼地方,要協助她往哪裡去呢?   Wednesday   WEEK_❶〈婚姻末日〉   伴侶諮商或治療(couples counseling or therapy)相較於個人治療,因為多了一個人,氛圍完全不一樣,情況也動態許多。

當一對伴侶在婚姻關係中接受諮商或治療,也稱做婚姻諮商或治療(marital counseling or therapy)。通常,在做治療之前,我會跟兩人一起見面,了解狀況,然後再分開晤談,了解個人的體會與理解。   對心理師來說,起初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決定治療的方向與目標:雙方要繼續努力,還是好聚好散?還是不知道,需要釐清?這其中,是否有第三者、第四者,而當事人是否知道這些人的存在,都是在治療前要先了解的。   許多時候,這些事實是需要在單獨會談的時候,才比較容易得到確切的細節。有時,一開始決定的目標,在治療過程中,也可能改變:本來不想繼續了,談談後又覺得有希望;本來想要挽救,討論後卻覺得累

了、算了;一開始不確定,過了一段時間就比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等等。   小莉跟浩威是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是在唸大學的時候認識,進而戀愛、交往。   兩人本來想唸完研究所後再結婚,但又考慮出國唸書期間彼此好有個照應,就趕忙在出國前結了婚。目前兩個人都已經完成學業,找到工作了。小莉在工作上很受老闆賞識,是一家大公司的行銷副理。浩威在公家機關做事,有穩定的工作。   自從出國後,環境、生活、文化的壓力,以及在婚姻中的磨合與適應,讓他們的關係經歷了許多的考驗。   離婚這件事,也反覆地被提出來,最近一年來,提到離婚的頻率越來越高,甚至有一次在吵架的時候,就上網把制式的協議書印出來要簽名了。但就

在這個時候,小莉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在兩人已經緊張的關係中,又跑出了一個對他們婚姻具有很大影響和衝擊的變數。   「我實在受不了她的脾氣,全世界就只有她是對的……」浩威皺著眉頭,大大地嘆了一口氣。   「他受不了我?」小莉當著浩威的面,用的是第三人稱,所以……她是在對我說話,我是小莉說話的對象,但言語中提到的浩威,就坐在她旁邊。小莉目不斜視地看著我,用「他」來指稱隔壁的,他的丈夫。   我不是清官,也沒有想要判斷他們的家務事,但在做婚姻治療的過程中,我常常有被當成公證人、裁判或是法官的感覺。我看著小莉,知道她還沒說完。   「跟他一起生活,有時候比單身時還覺得孤單。單身的時候,我可以接受

身邊沒人、沒伴。但結了婚,就會預期身邊有人陪伴,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啊!他可不是我的幻覺吧?」小莉諷刺地說。   「但這人怎麼常常跟不存在一樣?任何需要花點精力、動點腦的事,都不能靠他。至少單身的時候,我顧好自己就好。現在要有孩子了,我是不是會跟單親沒兩樣?」   小莉對著我抱怨坐在她旁邊的浩威,她的丈夫,從單身說到單親,言詞犀利,情緒激動。   ◆破壞婚姻的四項因素   根據婚姻大師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在伴侶或婚姻關係中,有四大因素會對關係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威脅)。   戈特曼用基督教《聖經.啟示錄》裡,在描述世界末日時提到的四匹馬,或稱作四騎士(4 hors

emen),來比喻這四項破壞婚姻的因素。在《聖經》中,這四騎士分別代表了:征服、戰爭、飢荒和死亡。對應這世界末日四騎士,在婚姻中代表的是:批評、鄙視、防衛和拒絕回應。   批評(criticism),在此的用法不同於抱怨(complaint)。後者主要是針對事件,前者是針對個人。例如,你今天不回來吃飯也不講一聲,害我準備那麼久(這是抱怨);還是,你就是那麼自私,從來都不會為別人想(這是批評)。   鄙視(contempt),更勝於批評,帶有高人一等、不尊重,甚至輕視對方的意味,例如,我對你沒什麼期待,反正你也不會有什麼驚人的表現。   防衛(defensiveness),是感覺被攻擊時需

要保護自己的反應。當我們覺得被冤枉,或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感覺是受害人,要為自己找很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例如,被對方說事情沒做好的時候,可能會說:「我壓力真的好大,我有多忙,你知道嗎?」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這一類型的防衛心理模式。   最後,拒絕回應(stonewalling),原意是在關係中築起一道硬得像石頭的高牆,對伴侶不理不睬,不處理對方所釋放的任何訊息。這時候,對方不管說或做什麼,都會像碰到牆壁一樣,完全得不到回應,只得到沉默、冷漠,或避重就輕地轉移話題。   我們連目標都還沒有設定,在小莉與浩威短短幾句的對話中,我已經看到婚姻末日中的三個騎士了:批評、鄙

視和防衛。   拒絕回應,我目前還沒看到,但並不代表沒有。這真是個具有挑戰的開始。 作者序 從我到我們,改變需要時間發酵 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你這工作真好,陪人聊聊天,就可以收費!」   這是許多人得知我是心理師後,常有的反應。這工作真好,我深有同感。從事這行業,我很珍惜每一次與病人、家屬的互動,滿心感謝他們所賦予我的信任。   不過,信任的背後,是責任;珍惜的另一面,是付出。這工作的本質主要是用言語,所使用的工具包括溝通與互動,所以確實跟聊天是很類似的。不同的,可能是在診間裡面,心理師的狀態,並不如聊天時的輕鬆。   在這本書裡,我與大家分享在心理治療室的診間內與病人

們的互動,以及當下我的思考過程。為了確保當事人的權益與隱私,所有人物與情節皆經過化名、改編,已非指向特定人,可以辨識身分的細節,包括時間、地點也都有稍作修改,但議題與感受都與事實相符。   在我的經驗中,我們華人是既聰明又願意努力的一群人。或許是受了文化背景與歷史的影響,我們對情感的看法、溝通方式或對其重要性的認知,有一些屬於我們獨特的習慣與看法。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處在這個與其它不同世界距離越來越近的國際化環境中,經歷不同文化、背景、環境的融合與衝擊,讓人有機會思考自己既有的習慣,見到不同的做法。   書中的幾位當事人,在各方面,都是表現優異的典型華裔美國人,他們處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扮演

截然不同的角色。在優秀甚至令人羨慕的外表下,他們同樣地在感情中掙扎、摸索與學習。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在這世上找不到第二個你。你,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你的感受,最終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有你自己能體會。期待有人可以完全理解你,是註定要失望的。別人能夠盡力做到的,也就是願意嘗試去了解你。   若從這角度來看,每個人似乎都是寂寞的。   但是,人類在這世界上,擁有著共同的經歷。我們都會面臨失去的悲傷,達到目標的成就感,以及得到與擁有的快樂和滿足。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共性」,是連結彼此的力量,是讓「我」,可以成為「我們」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最後,這本書的架構與呈現方式,也是我想要傳

達給讀者的歷程,希望能帶著讀者進入診間,感受心理師與病人的互動,以及心理師需要經常切換與面對不同病人的情境。   當初也有考慮到在一週內要切換五個不同人物,對讀者來說是否會是一個負擔?那時有考慮將結構設為每一位病人連續五週問診的呈現方式。但我想要傳達的訊息是:人的改變是需要時間、過程、發酵、反思;在這個凡事求快的環境中,大家都習慣抄捷徑,等不及地要走下一步,但心靈的成長、關係的建立、愛的學習,是急不來的。在每一次的問診後,病人都有至少一週的時間思考,我希望帶著讀者一起來體驗這個過程。   盼望,這樣的呈現方式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讀者們也會喜歡這樣的挑戰。

台灣歐洲美元拓荒者:韓效忠平凡中見不平凡的人生

為了解決聯邦銀行總行電話的問題,作者李憲章等 這樣論述:

  1970年代,台塑首次借到一筆免抵押貸款,自此打通「免抵押品」關卡,資金活水源源而來。王永慶對居間的關鍵人物韓效忠,一直感念在心。他在過世前3年,還特別盛宴邀韓,召集重要幹部作陪。席間王重提當年300萬美金助台塑財務脫胎換骨的往事,再次向他致謝。   不僅台塑,受到「歐洲美元之父」詹巴納基斯(Minos Zombanakis)啟發的韓效忠,一心將歐洲美元(存放在美國境外銀行、不受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監管的美元)引進台灣,挹注島內經濟。因為當時台灣工商業勃興,需要大量資金和外匯,以擴充設備、進口能源和各種原料。     韓效忠爭取到香港多家歐洲銀行信賴,組成歐洲銀行團,在台灣尋覓合適貸放對象。

台塑是第一家。接著如新光吳火獅、寶成蔡其瑞、肯尼士羅光男等,甚至國營企業台灣電力公司、中國石油公司,相繼成為其客戶。     為引進國內陌生的歐洲美元,韓效忠費盡苦心。南北奔波各家工廠之餘,從演講到投稿,不憚其煩宣導這股新活水。此外當時台灣採固定利率,而國際上已普遍採浮動利率。保守做法不利引進新資金,他也極力疏通,終讓利率政策轉向。     台灣自1951年接受美援,是社會安定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該計畫至1965年6月結束,15年間的美援總額約15億美金,相當於每年1億美金。而韓效忠在23年間,引進歐洲美元約50億美金,堪稱意義重大。 名人推薦   吳東進(新光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吳東

亮(台新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康潤生(台灣恩德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   一九九○年代初識金融前輩韓效忠先生,他的話讓我印象深刻:「這世界只教人賺錢,卻沒教人如何善用財富,對社會做最有價值的投資。」溫文儒雅的他,前半生為台灣引進50億歐洲美元,挹注渴求外匯的民間企業;後半生奉獻家財,支持提升社會的NGO活動。稱許他畢生精彩,毫不為過。——康潤生 【自序】 準備與機會 【遷徙童年】 出身東北好人家 少小離鄉搬遷多 展開4千公里長征 逃難路線曲曲折折 昆明歲月好時光 在敵軍佔領區過日子 再次長途跋涉 重慶的中央幹校生涯 返回故都北平 再見,煙硝滿天的故土 【移居台灣】 初來乍

到處處新鮮 從外文系到經濟系 青春歲月未留白 【逐夢美國】 勇闖美利堅,淘金夢碎 「一生十輩子」的精彩人生 棲身耶魯,執教中文 哥大歲月,收穫豐碩 名校名師,受益匪淺 有志青年,迎來貴人 【印度客旅】 職涯的轉捩點 奠定研究中國的基石 倫敦轉機,生命奇遇 那兩年在印度的日子 擲地有聲的期末報告 【創業之路】 投資創業,屢敗屢戰 初試身手,一鳴驚人 第一個客戶——台塑企業 新光吳家,兩代情誼 優質客戶——寶成集團 台電、中油成為客戶,具指標功能 花花世界,不為所動 意外的肯尼士大震撼 打通台灣金融的任督二脈 獨門生意認真做 天時地利之外,首重人和 兩岸合資第一家銀行的幕後推手 【樂觀人生

】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快樂過一生 聖人不積 透過喜瑪拉雅基金會,實踐部分理想 長兄如父 【年表】 自序 準備與機會   青少年時期,我隨父母來到台灣;台大畢業後負笈美國,邊打工邊讀書,先後在餐廳洗過碗,在美國之音當過播音員,在聯合國秘書處當翻譯,在耶魯、哥倫比亞大學任中文講師;接著赴印度任職,再返美創業;最後回到台灣,代理多家歐洲銀行業務。     在台灣經濟起飛、亟需外匯的年代,我為本土企業引進大量歐洲美元,並促使央行改採浮動利率。1990年代,又協助台商在大陸成立華一銀行。一路行來,可算走遍江湖四海。但回顧一生幾個重大轉折,其實未經事先規劃,甚且都在意料之外。   ◎掌握難得

的機緣   過程中我不斷尋尋覓覓,一方面摸索方向,另方面努力充實自己,加強專業知識和語文能力,並設法擴大見識和視野,為未來做大事、擔重任做準備。   無論何時何地,我心中隱隱然有個信念,就是只要勇於面對問題,接受各種挑戰,一旦機會來臨,必能好好發揮。   即以進入銀行界的機緣來說,1967年我在印度任職期間,返美休假路過倫敦,因在飛機上翻閱雜誌,看到歐洲美元即將崛起,和Deltec銀行賣債權的報導,激發我去電求見歐洲美元之父詹巴納基斯(Minos Zombanakis),和Deltec倫敦分行負責人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     就此埋下從事貸放歐洲美元的種

籽,並促成我出任Deltac副總經理,進而返台開創事業。在職涯發展過程中,這是個重要的轉捩點。   ◎以樂觀態度克服難關     一個人的成敗得失,機緣很重要;但若沒有做好準備,機會來了不一定感應得到,或掌握得到。     1993年,我們一行人去大陸拜會朱榕基、江澤民,爭取成立台資銀行,由我負責做簡報。當時兩岸金融正待開放,政策尚不明朗,且競爭者眾。我們團隊起步晚,成功機會微乎其微。但我決定大膽一試,且深信蒼天不負苦心人。     那是首次與時任第一副總理兼人民銀行行長的朱榕基見面。簡報前,國台辦的人對我說:「副總理發問尖銳,你準備好了嗎?」我回以:「已經準備了60來年,應該差不多了。」

  結果,我的簡報獲江澤民、朱榕基高度肯定,奠定了華一創行的基礎。     實際說來,人生之事不如意十常八九,我也歷經許多波折。遇事當下,難免心生挫敗,但我從未灰心喪志;且一直抱持樂觀積極的正向態度,從不輕言放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如此克服層層阻難,愈挫愈勇,過程中即能創造新的機會。     例如,1971年服務的Deltec總行倒閉,換作他人,可能急於另覓新職;但我堅持有始有終,負責地將香港分行的loan賣掉,好對總行有所交代。就在拜訪客戶時,遇到Inter-Alpha駐港代表、喬治城大學同學路易.婁貝,經他推荐,出任Inter-Alpha的台灣代表。   ◎愛交朋友收穫多     此

外,我喜歡且善於交友,也受益良多。像一般不易接近的高官大員或富商巨賈,我以「說大人則藐之」的精神去電求見,從未被拒絕;且往往相談甚歡、一見如故,就此結緣數十年。期間當然並不只是有求於對方,而是言之有物,也帶著不少資訊與對方分享。雙方都會覺得所穫甚豐,並因而締結公交與私誼。 創業之路 第一個客戶——台塑企業 引言:王永慶過世前3年,還曾特別盛宴邀韓,為當年300萬美元貸款再次致謝。 內文: 大學甫畢業,韓效忠就赴美深造,此後一直在異國打拚。18年後,他正式回台。 當時的台灣,政治上堪稱風雨飄搖。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接下來許多國家紛紛斷交;國際孤兒及中共犯台的陰影,籠罩全島。這也是韓效忠動

念返台前,鄭重其事打電話給包大可,請教台海情勢的主因。 但在經濟上,台灣展現蓬勃活力。1950年代以降,政府抓緊歐美先進國家勞力密集產業外移的趨勢,發展輕工業;除扶植民間企業,還鼓吹「客廳即工廠」、設置加工出口區、頒布獎勵投資條例,台灣成功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接著又推動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奠定了重工業的基石。 ◎台灣企業渴求國際資金 工商業繁榮發展、各項建設積極進行,這樣的台灣亟需導入資金。 努力衝刺的大小企業,急著找錢購置設備、壯大公司,尤其需要美元向外購買原料與機器。 然而,當時金融業腳步相對落後。在保護政策下,公營銀行佔絕大多數,借貸心態保守;企業上門借款,不但條件嚴苛,甚至常遭刁

難。 此外,政府嚴格管制外匯,但擴張中的企業到海外採購機器設備,亟需外幣。 韓效忠返台之際,面對這樣的情勢:台灣島內,企業渴求資金,求貸無門;台灣島外,國際資金豐沛,急於尋求好客戶。兩者若能搭上線,必可創造雙贏。但它們需要橋樑聯結,韓效忠適時擔任起這個角色。 他的第一個客戶,是台塑企業。時間則是在正式返台之前,任職Deltec的年代。 王永慶在1954年創立台塑,從日產4噸PVC粉的小工廠起步;到1970年代,已是頗具規模的上市公司。同一集團尚有南亞、台化等子公司。 韓效忠多方探詢,了解王永慶為人勤懇正派,事親至孝,經營企業具創新及良好管理能力,應是貸放好對象。他與花旗銀行台灣區總經理楊鴻游(

周百鍊女婿)頗有交情,而楊與王熟識,曾共同投資富國銀行。楊認為韓效忠做事積極,是一有為青年,慨然應允牽線,介紹他認識王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