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buffe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自助餐buffe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彼得‧考夫(Peter D.Kaufman)寫的 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錄 和克蘿蒂.杜蘇里埃的 巴黎女孩的廚房探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福華大飯店也說明:挑高開放空間襯托出優雅用餐氛圍,以精緻自助餐型式提供中、西、日自助餐料理,滿足您挑剔的味蕾。 自助早餐06:00-10:00 (假日至10:30,用餐時間1小時). 成人NT$750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人民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嶺東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黃承啟所指導 張勝雄的 年金改革法制探討-以軍人退休金及退休制度為例 (2020),提出自助餐buffe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終身俸、軍人年金制度、公共年金制度、退休基金的運作。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 許澤宇所指導 歐如芳的 歐式吃到飽自助餐飲食碳足跡初探 (2018),提出因為有 溫室氣體、碳足跡、二氧化碳排放當量、食物里程、低碳飲食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助餐buffet的解答。

最後網站Glass Court(超級自助餐)| 京王廣場大飯店東京則補充:這是「實況廚房」風格的餐廳,所有自助餐的菜餚都是新鮮出爐。您也會想看到我們令人垂涎的甜點選擇! 開放午餐、晚餐,還有限時特別菜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助餐buffe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錄

為了解決自助餐buffet的問題,作者[美]彼得‧考夫(Peter D.Kaufman) 這樣論述:

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1924 年1月1日—) 查理‧芒格乃投資界教父沃倫•巴菲特生意場上的黃金搭檔,兩人聯手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記錄——過去40年里,伯克希爾股票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飛猛進,目前市值已接近1300億美元。芒格的智慧不僅僅在于投資技巧,更在于他富有東方特色的深邃的人生智慧。 《窮查理寶典》首次收錄了查理過去20年來主要的公開演講,書中十一篇講稿全面展現了這個傳奇人物的聰明才智。此外,“芒格主義︰查理的即席談話”一章收錄的是他以往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會上犀利——和幽默——的評論。貫穿全書的是芒格展示出來

的聰慧、機智,其令人敬服的價值觀和深不可測的修辭天賦。他擁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所以從古代的雄辯家,到18、19世紀的歐洲文豪,再到當代的流行文化偶像,這些人的名言他都能信手拈來,並用這些來強調終身學習和保持求知欲望的好處。 本書首次完整、翔實、權威地披露了素來“以低調為樂”的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人生智慧,全書不僅為查理提及的人物、地點和其他內容配上了相關的信息、照片和其他圖畫,並配有漫畫藝術家精心繪制的幾十幅經典插畫,值得收藏! 你將要踏上非凡的旅程,現在就啟程吧! 中文版序︰書中自有黃金屋 鳴謝 序言︰巴菲特論芒格 駁辭︰芒格論巴菲特 導讀 第一章 查

理‧芒格傳略 歌頌長者︰芒格論晚年 憶念︰晚輩談芒格 第二章 芒格的生活、學習和決策方法 第三章 芒格主義︰查理的即席談話 (2001年至2006年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會上的談話摘錄) 第四章 查理十一講 第一講 在哈佛學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第二講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第三講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 第四講 關于現實思維的現實思考? 第五講 專業人士需要更多的跨學科技能 第六講 一流慈善基金的投資實踐 第七講 在慈善圓桌會議早餐會上的講話 第八講 2003年的金融大丑聞

第九講 論學院派經濟學 第十講 在南加州大學GOULD法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第十一講 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芒格的推薦書目 文章、報道與評論 索引 查理•芒格年譜 20多年前,作為一名年輕的學生只身來到美國,我怎麼也沒有想到後來竟然從事了投資行業,更沒有想到由于種種機緣巧合有幸結識了當代投資大師查理‧芒格先生。2004年,芒格先生成為我的投資合伙人,自此就成為我終生的良師益友。這樣的機遇恐怕是過去做夢也不敢想的。 像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巴菲特/芒格崇拜者一樣,兩位老師的教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神奇業績,對我個人的投資事業起到了塑造

式的影響。這些年受益于芒格恩師的近距離言傳身教,又讓我更為深刻地體會到他思想的博大精深。一直以來,我都希望將這些學習的心得與更多的同道分享。彼得‧考夫曼的這本書是這方面最好的努力。彼得是查理多年的朋友,他本人又是極其優秀的企業家、“職業書蟲”。由他編輯的《窮查理寶典》最為全面地囊括了查理的思想精華。彼得既是我的好友,又是我的投資合伙人,所以我一直都很關注這本書的整個出版過程。2005年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如獲至寶,反復研讀,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獲。那時我就想把這本書認真地翻譯介紹給中國的讀者。不想這個願望又過了五年才得以實現。2009年,查理85歲。經一位朋友提醒,我意識到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應該

是對恩師最好的報答,同時也完成了我多年來希望與同胞分享芒格智慧的心願。 現在這本書即將出版了,我也想在此奉獻我個人學習、實踐芒格思想與人格的心路歷程、心得體會,以配合讀者更好地領會本書所包含的智慧。 第一次接觸巴菲特/芒格的價值投資體系可以追溯到20年前。那時我剛到美國,舉目無親,文化不熟,語言不通。僥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本科,立刻便面臨學費、生活費昂貴的問題。雖然有些獎學金,也可以貸款,然而對一個身無分文的學生而言,那筆貸款是個天文數字,不知何時才能還清,當時的我對前途一片迷茫焦慮。相信很多來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尤其是要靠借債和打工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的學生都有過這種經歷。

由于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長大,我那時對經商幾乎沒有概念。在那個年代,商業在中國還不是很要緊的事。一天,一位同學告訴我︰“你要是想了解在美國怎麼能賺錢,商學院有個演講一定要去听。”那個演講人的名字有點怪,叫巴菲特(Buffett),很像“自助餐”(buffet)的意思。我一听這個名字蠻有趣,就去了。那時巴菲特還不像今天這麼出名,去的人不多,但那次演講于我而言卻是一次醍醐灌頂的經歷。 巴菲特講的是如何在股市投資。在此之前,股市在我頭腦里的印象還停留在曹禺的話劇《日出》里所描繪的1930年代上海的十里洋場,充滿了狡詐、運氣與血腥。然而這位據說在股市上賺了很多錢的成功的美國商

人看上去卻顯然是一個好人,友善而聰明,頗有些學究氣,同我想像中那些冷酷無情、投機鑽營的商人完全不同。 巴菲特的演講措辭簡潔、條理清晰、內容可信。一個多鐘頭的演講把股票市場的道理說得清晰明了。巴菲特說,股票本質上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權,股票的價格就是由股票的價值——也就是公司的價值所決定的。而公司的價值又是由公司的盈利情況及淨資產決定的。雖然股票價格上上下下的波動在短期內很難預測,但長期而言一定是由公司的價值決定的。聰明的投資者只要在股票的價格遠低于公司實際價值的時候買進,又在價格接近或者高于價值時賣出,就能夠在風險很小的情況下賺很多錢。 听完這番演講,我覺得好像撈到了一根救命稻

草。難道一個聰明、正直、博學的人,不需要家庭的支持,也不需要精熟公司管理,或者發明、創造新產品,創立新公司,在美國就可以白手起家地成功致富嗎?我眼前就有這麼一位活生生的榜樣!那時我自認為不適合做管理,因為對美國的社會和文化不了解,創業也沒有把握。但是如果說去研究公司的價值,去研究一些比較復雜的商業數據、財務報告,那卻是我的專長。果真如此的話,像我這樣一個不名一文、舉目無親、毫無社會根基和經驗的外國人不也可以在股票投資領域有一番作為了嗎?這實在太誘人了。 听完演講後,我回去立刻找來了有關巴菲特的所有圖書,包括他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的年信及各種關于他的研究,也了解到芒格先生是巴菲特

先生幾十年來形影不離的合伙人,然後整整花了一兩年的時間來徹底地研究他們,所有的研究都印證了我當時听演講時的印象。完成了這個調研後,我便真正自信這個行業是可為的。 一兩年後,我買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支股票。那時雖然我個人的淨資產仍然是負數,但積蓄了一些現金可以用來投資。當時正逢1990年代初,全球化的過程剛剛開始,美國各行業的公司都處于一個長期上升的狀態,市場上有很多被低估的股票。到1996年從哥大畢業的時候,我已經從股市投資上獲取了相當可觀的回報。 畢業後我一邊在投資銀行工作,一邊繼續在股票上投資。工作的第一年,我有幸全程參與了一間大公司的上市,並得到了一大筆獎金。可是我並不喜

歡投行的工作,況且我發現在投行掙的工資和獎金加在一起還不如我業余在股市上賺的錢多,這時我才突然意識到,投資股市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根救命稻草、一個愛好,甚至可以成為一個終生的事業。一年後,我辭職離開投行,開始了職業投資生涯。當時家人和朋友都頗為不解和擔心,我自己對前途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坦白說,創業的勇氣同樣來自于巴菲特和芒格的影響。 1998年1月,我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支持者寡,幾個老朋友友情客串投資人湊了一小筆錢,我自己身兼數職,既是董事長、基金經理,又是秘書、分析員。全部的家當就是一部手機和一台筆記本電腦。其時適逢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石油的價格跌破了每桶10美元。我于是開始大量

地買進一些亞洲優秀企業的股票,同時也買入了大量美國及加拿大的石油公司股票。但隨後的股票波動令我當年就損失了190t,的賬面價值。這使得有些投資者開始擔心以後的運作情況,不敢再投錢了。其中一個最大的投資者第二年就撤資了。 再加上昂貴的前期營運成本,公司一度面臨生存的危機。 ……

自助餐buffet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喜歡看我吃東西記得按讚&訂閱喔
下次想看我吃什麼可以底下留言告訴我
TikTok有我的減脂紀錄;IG有我的一些生活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一下

TikTok:https://www.tiktok.com/@howhoweat?lang=zh-Hant-TW
吃貨豪豪IG:https://www.instagram.com/martinispig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吃貨豪豪-2372478129464010/?modal=admin_todo_tour

palette 彩匯自助餐廳 :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二路55號1樓
假日晚餐:含服務費一人2200$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台北 #吃到飽 #自助餐 #buffet

年金改革法制探討-以軍人退休金及退休制度為例

為了解決自助餐buffet的問題,作者張勝雄 這樣論述:

年金改革是面對未來退休制度的修正,現今社會面臨人口高齡化的趨勢,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加上醫療進步,平均壽命從內政部公布生命表76.49歲,到107年公布的109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4歲。未來退休生活較過往之退休時間皆長,有可能需要自理生活而無法向過往生活一般仰賴子女奉養,故退休年金制度之改革是必然之趨勢,因應國人之退休後之生活支應。軍人自入伍服役後滿二十年之後即可申請退休,並且領取退休俸,若退休後平均年齡為40-50歲,較目前現行政策之65歲退休皆早,且退休後若依平均壽命之計算,退休生活約莫40餘年,近年來,政府財政出現問題、公務員退休金發放困難與即將面臨破產等財政困難接二連三浮現於檯面,現

行公務人員退休制度與管理運作上都牽涉到許多經濟學、法學與政府政策之問題,其攸關公務員退休後能否維持基本生活安全,改革制度刻不容緩。隨著時代變遷的軍人年金制度,軍人保險已隨著歷次修法,許久未被重視與跟進,現階段軍人保險制度主要財務隱憂,從精算報告中亦發現軍職人員之退撫基金將在未來數年內發生赤字,相較於公教人員,其將先面臨基金累積餘額始出現虧損之困境。本研究針對我國之公務人員,尤其是軍人社會年金制度,做深入的介紹與分析,以及其近年來的改革方向和策略,進而提出對我國軍人年金制度,得以實施提出具體的建議。此議題作為主要探討的課題,並期待研究結果能協助退伍軍人能提早謹慎做好生涯規劃,為自己創造期望的退職

生活提供更多保障,同時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巴黎女孩的廚房探險

為了解決自助餐buffet的問題,作者克蘿蒂.杜蘇里埃 這樣論述:

  本書是寫給任何曾經遊歷過巴黎,而仍能記起那些美味滋味與香氣的人,還有只能在夢想中神往的人。   你會在這本書裡看到嶄新的創意和歷久不變的好東西。每道食譜前都有一個小故事,因為我們都知道一道菜絕對不只是一張材料清單跟一串烹飪說明。一道菜的色彩與生命來自它的背景、它的情感脈絡,以及它誕生的小故事。   知名美食部落格「巧克力和節瓜」(ChocolateandZucchini.com)作者克蘿蒂.杜蘇里埃將自身的廚房生活,以及她追求食物的熱情,幻化成一本美食日記,讓人直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每篇文章皆有一段日記式的小故事,附上不同的法式食品及製法,並加上成品圖片,讓讀者享受文字上及視覺上的驚喜。「

簡單、迷人,而且好玩。」是《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對其食譜的讚譽。   克蘿蒂在書裡,讓我們一窺巴黎女孩如何品嚐這個城市所能提供的一切,並以超過七十五道的食譜,跟讀者分享她的烹飪哲學。她的食譜會用到健康的食材(例如節瓜),也會需要比較縱容口慾的味道(例如巧克力)。除了招待客人的菜單之外,書中還可以找到開胃菜、三明治跟派餅、主菜以及各種甜點。此外書中還提供許多訣竅,教你如何變出有法國風味的雞尾酒派對及晚餐宴會。 本書特色   ★著名的飲食雜誌《美食天下》選為六個最佳飲食網之一──法國超人氣部落格「巧克力和綠皮胡瓜」格主的美食探險。   ★《時代》雜誌選為年度最酷的前五

十大網站,並榮獲多項部落格獎項和入圍提名!   ★洛杉磯時報等媒體,及眾多著名美食專家高度推薦! 作者簡介 克蘿蒂.杜蘇里埃 Clotilde Dusoulier   巴黎人,熱愛分享她所鍾愛的,關於食物的一切──食譜、靈感、餐廳用餐經驗,以及最重要的,用她所在的蒙馬特地區商店裡找到的新鮮食材烹飪。但是她對食物的癡迷並非誕生在她母親的廚房裡,而是在舊金山。她在大學畢業後搬到這裡,發現了充滿滋味的新世界。當她回到她熱愛的法國,她在烹飪上的冒險戰果激發了「巧克力和節瓜」(ChocolateandZucchini.com)部落格的誕生,並受到網友的熱烈歡迎和評論家的大加讚賞。   2003年克蘿蒂成

立「巧克力和節瓜」部落格,每天就像是線上記者一樣,分享她對美食的喜好及烹飪的樂趣。部落格成立後,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國美食愛好者的高度評價、媒體的注目報導,被《時代》(Time)雜誌選為年度最酷的前五十大網站,並榮獲多項部落格獎項和入圍提名,更被著名的飲食雜誌《美食天下》(Gourmet)選為六個最佳飲食網之一。   另著有Clotilde's Edible Adventures in Paris。   網站:www.ChocolateandZucchini.com。 譯者簡介 李淑珺   台大外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曾任長榮航空機上新聞編譯、實踐

大學英文翻譯講師、佛朗明哥舞者與老師,目前為自由接案專業英文譯者。 謝辭 前言 我的烹飪哲學 第一部 簡單 第一章:沙拉(Salades, Salads) 第二章:三明治(Sandwiches) 第三章:鹹餡餅(Tartes Salees, Savory Tarts) 第四章:湯(Soupes, Soups) 第五章:蛋(CEufs, Eggs) 第二部 宴客 第六章:開胃菜(Apero, Aperitif) 第七章:即興創作(Impromptu) 第八章:晚餐派對(Diner, Dinner party) 第九章:配菜(Accompagnements, Sides) 第十章:自助餐(Bu

ffet) 第三部 甜蜜滋味 第十一章:蛋糕(Gateaux, Cakes) 第十二章:塔(Tartes, Tarts) 第十三章:甜點(Desserts) 第十四章:迷雅蒂斯精緻小點(Mignardises, Sweet bites) 前言   我很開心食物佔據了我清醒時的大部份思緒,甚至還會出現在我的夢裡。而且我發現有關食物的每一個層面都很有趣:採購、觀看、談論、閱讀、思考、切洗、搓揉、分享,當然還有,吃。   我的最愛莫過於嘗試一家新餐廳,仔細閱讀菜單,爭論該點哪道菜;邂逅一種不尋常的蔬菜,找到可以讓它更出色的做法;閱讀食譜、廚師、烹飪技巧,並隨手寫下激發的靈感;掀開一鍋燉菜的鍋蓋

,或軟硬兼施逼迫麵團在我手中成形,或透過烤箱爐門看著我的舒芙蕾膨脹起來;在白日夢裡幻想菜單,發明新食譜,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結果比我想像的還好;邀請朋友來家裡,端上一盤熱騰騰的菜餚,吆喝大家上桌,看到他們的臉閃耀著期待的光彩。   或許現在很難想像,但我發現其實我不是一直都這樣。小時候跟青少年時,我從沒在食物上花多少心思。我母親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很棒的廚師,我也喜歡在她幫我們準備三餐時,或在慵懶的星期天午後烤蛋糕餅乾時,在廚房裡陪她。但是一跟全家人吃完飯,離開餐桌,我的腦袋立刻就轉到其他的事情上。   我那時候就知道我喜歡某些事,也認為我不喜歡某些事,而且我絲毫沒有冒險精神。以前的我很喜歡雜

貨店裡用保鮮膜包起來的葛瑞爾乳酪(Gruyere),而且打死不願意去摸農場生產的泥巴似軟綿綿的盧布羅匈乳酪(Reblochon)。我偏好四四方方的白麵包,遠勝過我父母喜歡的,按照傳統方法做的工藝麵包(artisan bread),而且我還可以一年到頭每天都吃同樣的早餐。對我而言,吃飯就像呼吸:是我不加思索,自然就會做的事。吃東西是愉快的事,但我只覺得理所當然,不覺得需要特別加以讚頌。   但是,當我跟我男友麥辛在畢業後遠渡重洋搬到舊金山灣區後,這一切幾乎就在一夜之間改變。那是網路企業的巔峰時期,而軟體工程師在舊金山有一籮筐的工作機會。   我之前就很嚮往我從各式各樣書籍和電影中看到的,美國的文

化與生活方式,因此對於可以親身體驗興奮不已。每一件事都讓我驚奇又驚喜,讓我寫了無數電子郵件給我在巴黎的家人朋友,詳細描述我在安頓下來的過程中,許許多多想法與發現。   但是讓我最受震撼的則是食物,和食物之新奇多變:我從來沒聽過的菜餚與特產、好幾條走道都是各種早餐穀片的巨大雜貨店、不知名的材料、大到要兩隻手才拿得了的馬芬蛋糕。食物,到處都是食物,放眼所及都是食物──我簡直心醉神迷。   我以前從來不需要每天煮飯或採買食物,第一次這麼做,還是在他鄉異國,帶來的是更強烈的感受。我跨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我從來沒想到居然這麼豐富,這麼多面,而且最重要的,這麼好玩的世界。   還有什麼地方比坐擁眾多新

鮮農產、美食商店,跟傑出廚師的加州,更適合對食物產生興趣?我花了無數時間探索我遇到的每一間食品店,買了一推車又一推車我根本不確定該怎麼烹調的食材,在家裡堆滿了烹飪書籍和烹飪鍋具,打電話給我媽媽詢問建議,以及在廚房裡反覆實驗。   我覺得我的烹飪細胞彷彿在冬眠多年後突然醒來。我渴望到每一間餐廳用餐,嘗試每個民族的特殊菜餚,並了解所有關於食物的歷史與文化。我在我的腦袋埋藏的記憶裡瘋狂翻找,想重新捕捉曾品嚐過的味道,給過去讓我皺起鼻子的食材新的機會,挑戰自己的烹飪能力,並且看看這會帶我走向哪裡。   很快,我的品味開闊了,我的味蕾敏銳了,而我也終於領悟到,臭乳酪加農夫麵包其實是一個人所可能得到的最大

的上天的恩賜。   在加州待了兩年之後,麥辛跟我回到法國,而另一個文化衝擊正等著我。我用我剛剛見識大開的眼界,重新認識巴黎生活中的食物層面。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真正體會,卻在美國隱約懷念不已的一個生活重要層面。而如果舊金山灣區是食物迷的夢幻遊戲場,那麼每人平均糕點店數多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巴黎,在我覺得簡直就是天堂了。   (但是現在我回到鏡子的另一邊,又開始出現另一種全新的鄉愁:我開始懷念那有顆粒的花生醬、認真厚實的漢堡、膨鬆的鬆餅,跟某種肉桂口味的膨發早餐穀片。)   我是在巴黎開始煮東西給朋友家人吃。我們在加州鮮少這麼做,因為那裡的社交活動似乎都習慣出去吃,而非在家吃。我發現弄一頓飯讓朋友大快

朵頤,甚至數個月後都還津津樂道,越來越讓我興味盎然,樂於分享,而且自豪到臉紅。   所以我煮菜,採購,吃掉,然後再煮,這讓我非常快樂。但是我很快發現這一切是多麼轉瞬即逝:好幾個小時的思考跟手工,頂多幾十分鐘就被吃下肚而消失無蹤。雖然這也是一種美,卻也有點讓人挫折。於是我發現,要彌補我這項熱情的短暫本質,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作。   一開始我只是用一本簡單的筆記本,寫下我在哪一天,煮了什麼東西給誰吃,成果如何,以及可以如何改進。就在那時候我發現了關於食物的部落格,家庭廚師寫的網路烹飪日記。我很快變成忠實讀者,狂熱地閱讀當時──二○○三年時──僅有的少數相關部落格。幾個月後,我也創立了自己的部落格。

  我把部落格命名為「巧克力與節瓜」,來顯現我烹飪個性中的兩面。節瓜(zucchini)的那一面是我對蔬菜的熱愛,對健康與天然食品的偏好。而銅板的另一面則是我對所有甜食的無可否認的愛好,尤其是對巧克力,偉大的巧克力。   「巧克力與節瓜」網站隨著我不斷分享自己的烹飪冒險與美食探索而逐漸成形。我很驚訝地發現,閱覽流量穩定地增加,而我也收到越來越多讀者的來信,表示跟我深有共鳴,或從我的文字中得到靈感。這真是讓我太開心了。   維持部落格需要時間,但是我從中得到的滿足遠超過我所想像。而且,我不但覺得自己終於在建造某個東西,也從中認識了自己:我原來對烹飪和寫作多麼有熱情,而我內心深處又是多麼渴望更換工

作跑道。當我開始探索我要如何藉著這項熱情謀生時,才發現這個部落格能提供如此多珍貴的機會。我藉此試辦了各式各樣跟食物相關的活動,還有機會認識了許多我仰慕多年的廚師與作家。   在經營「巧克力與節瓜」兩年後,我仔細傾聽我內心真正想要的,並考量過所有可能的選擇,而決定我已經準備好放膽一試。我辭掉了白天的工作,開始了全職作家的新生活。 我的烹飪哲學認識美食同好有點像是跟重新找到多年前失去音信的老朋友,只要一個眼神和幾句話,你就能認出他們。而且很快地,一股互相了解、相處起來如魚得水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你們屬於同樣的俱樂部,說著同樣的語言,對人生有同樣的價值觀,並且樂在其中。我發現這股熱情有很多不同層次

,而我最好奇的莫過於其他人的烹飪哲學:是什麼原因吸引他們走進廚房?他們在廚房裡找到什麼?什麼會讓他們心動?讓他們著迷?讓他們晚上嘴饞到睡不著,肚子咕嚕嚕的聲音大到鄰居要來抱怨?而輪到他們回頭要聽我的想法時,我發現自己最常用的字眼是「材料」、「好奇」、「創意」跟「樂趣」。食材我最大的靈感來源包括找到一樣稀有或難搞的材料來實驗;看著新一季的豐盛物產出現在市場攤位上,並把它們興高采烈地堆進我的籃子裡;或跟製作食物的工匠聊天,請教他手藝中的細微之處。亢奮、開心、尊敬── 就是這些感覺吸引我進廚房裡去玩耍。烹飪的重點其實不外乎愛你的食材,讓他們散發出自身的光彩;謹慎選擇,並選擇當季食材;以及好好運用,讓

他們符合你的口味,但絕不背叛他們的個性,或壓抑他們的聲音。如果你善待你的食材,如果你邀請他們跟志同道合的食材來到同一道菜裡,並加以明智的調味,他們一定會在你的味蕾跟你的餐盤上,給你回報。好奇我是個天生好奇的人,這適用於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但是尤其是在跟食物與烹飪有關的領域。我總是忍不住想挖掘並了解哪些食材來自哪裡,誰生產這些東西,如何生產,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才買得到;哪些食譜管用,這些食譜根植於什麼傳統,什麼樣的歷史與文化因素刺激出這樣的創意。所以我總是在問問題(有些脾氣不好的服務生可能會告訴你,我「問太多了」),總是在查資料,也總是在儘可能地學習。而很棒的一點是,只要你對你的食物的特色和特質

感興趣,只要你從家門口出發,經由飲食習慣和烹飪傳統來探索這個世界,做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聰明越多。你不但會在飲食和烹飪中找到更多樂趣,這些知識還會變成你的第二本能,引導你巧妙利用手邊的食材,化腐朽為神奇。幸運的是,食物的銀河系是浩瀚無邊的,你可以把下半輩子都用來環遊世界,遊覽所有市場,跟你遇到的每個人交換食譜,嚐試從開敞的窗戶飄出香味的每一道菜餚,但還是會有許多個世界等待著你去發掘,去一一嚐遍。(請容我興奮地拍起手來,不得不暫停一下。)創意我小時候就很愛把東西拿來亂玩一通,把玩具跟各種東西徹底拆解,再試圖拼回去。膠帶跟剪刀是我的好朋友。我也喜歡用我媽媽收在大寶藏盒裡的碎布,在她的縫紉機上車出迷你

錢包或髮帶。我不會說自己有一雙巧手,因為從來沒有任何驚天動地的東西在我手上誕生,但我會讓自己沉浸在這類活動中,完全忘記了時間的存在,直到我突然抬起頭,才發現夜晚已經降臨,晚飯時間到了。但隨著我逐漸長大,我也逐漸不再做這類事,主要是因為缺乏時間(或許也缺乏可以支解的玩具),但是顯然是我個性中的這一面引導我開始烹飪。在我人生的某個階段,當我白天的工作讓我覺得備受挫折,無法表達自我,也無法創造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時,我開始發現自己渴望走進廚房,渴望在裡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拿各種色彩、香氣,和味道來玩耍,看著魔法發生,還能餵飽我的朋友。我還發現烹飪的創意是可以被培養的。當你累積了足夠的經驗,你的直覺就會

坐上主導的位子,你就不再需要亦步亦趨地跟著食譜了。

歐式吃到飽自助餐飲食碳足跡初探

為了解決自助餐buffet的問題,作者歐如芳 這樣論述:

  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雖來自能源與工業,然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所產生之排放量仍佔第二大貢獻(24%),此一部分即與食材生產有關。根據2005年學者之研究,以每一觀光人日平均吃三餐來計,一年就有750萬億餐,即便個人單日飲食所產生的碳排放不是很大,但如果按這樣的比例來算,飲食所可能產生的碳排放則不容忽視。在台灣,觀光型態之飲食,可概分為中式合菜、歐式自助餐(buffet吃到飽)、日式料理、簡餐、火鍋/燒烤等,其中歐式自助餐吃到飽的形式,是屬於相對浪費飲食資源,但又深受國人喜愛的飲食型態。  因此本研究調查此種旅遊飲食型態及其飲食內涵,與溫室氣體之關係。在方法之採用上,以訪談、田野調查作為主

要途徑,以中南部地區二家五星級飯店,作為研究探討對象。在取得受訪意願後,與行政主廚討論每季菜單,並取得菜單上之實際食材品項、使用量、食材產地、搭配不同料理型態(蒸、煮、燉、炸等)所需之燃料、電力損耗量、廚餘棄置量等,再配合本研究蒐集之相關碳排放當量係數進行計算。用以了解遊客每人每餐在歐式吃到飽自助餐之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研究結果發現:(1)每人每餐之碳排放量介於2.54-2.83kg CO2-e。(2)食材生產過程之碳排放量佔總碳排量81%-83%;料理所需耗用能源之碳排放量佔總排放量約10%-13%;食材運送之食物里程約佔5%;此外食材廢棄及廚餘產生之碳排量約佔總排放量1%-2%。(3)就食材

種類區分,肉類(包括牛、豬、禽類)佔菜單碳排放量的51%-54%,海鮮類佔13%-20%,蔬菜、水果、五榖、油脂、奶蛋豆起司、調味品的碳排放量貢獻則介於2%-9%之間。(4)就各食材碳排放量排序,以牛肉最高(佔32%-36%)、其次為海鮮(13%-20%)。(5)外國食材雖占總食材量之10%,但就運輸碳排放量來說,佔所有食材之總運輸碳排放量的80%;若將外國食材的生產端碳排計入,結果發現10%的外國食材其生產加運輸之碳排佔所有食材碳排的39%-43%。此數據亦顯示外國食材對碳排的貢獻不容小覷。  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旅遊飲食溫室氣體減量管理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