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理論羅傑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自我理論羅傑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強,譚華寫的 大家精要:羅傑斯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輔仁大學 哲學系 尤煌傑所指導 高浩容的 自我與存有——論羅洛・梅的存在心理治療 (2021),提出自我理論羅傑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存在心理治療、哲學治療、哲學諮商、人格、此有、此有分析、存在主義、羅洛・梅、田立克、海德格、賓斯萬格、博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謝政廷所指導 林韋如的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自尊、自我慈悲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自尊、自我慈悲、諮商自我效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我理論羅傑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我理論羅傑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家精要:羅傑斯

為了解決自我理論羅傑斯的問題,作者李強,譚華 這樣論述:

羅傑斯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首倡委托人中心治療,提出了人格的「自我理論」。《羅傑斯》細致講述了羅傑斯的生平,讓讀者從中看到羅傑斯思想萌芽、發展、成熟的過程。特別介紹了羅傑斯「人具有自我建設傾向」的人性觀,以及他應用其而發展出的「當事人中心」治療理念、助益性人際關系理論。

自我與存有——論羅洛・梅的存在心理治療

為了解決自我理論羅傑斯的問題,作者高浩容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探討羅洛.梅融合存在哲學與心理學所建構的存在心理治療,藉以澄清人——這個不同於其它動物的存有——做爲會(且能)焦慮的個體,即澄清人之存有之內涵。其次,借鑑梅結合哲學與心理治療的學思歷程,嘗試透過梅的思維,藉以提供本土哲學治療在應用的實務層面之上,結合心理諮商,擬給予心理治療實踐者新的視域。本論文之方法論,主要採用詮釋學和系譜學,藉其特殊性結合研究主題並予以深度對話,進而析論存在心理治療如何在梅的開展下,得以建構出一門調和融會哲學與心理諮商的系統。存在心理治療之發展歷程以梅《存在》一書引入「此有分析」為界分為前、後期。前期,梅從精神分析的學習者,通過吸收田立克對「存有」與「非存有」的哲

學觀,扭轉了他的人學觀,遂捨棄當時心理學主流的精神分析病理觀,乃由傾向心理學的人格論轉向存有學的自我論。梅於自我論的發展中,意識到純粹的存有學探討無法滿足治療的需要,進而經由賓斯萬格與博斯轉化自海德格的「此有分析」哲學理論為心理治療的理論,做為其在實踐場域的參考。這一路徑轉向,使存有學關於自我的探討,到治療中治療師與來談者之間的聯繫互動有了依據。於後期,梅完成了存在心理治療的存有學學說,並結合臨床治療形成今日存在心理治療的三個理論內核:一、存在心理治療將自我視為「在世存有」。二、人的存在困境在於人總處於存在的兩難困境之中,必須藉由非存有的威脅,方能開顯其存有。三、治療是通過治療師與來談者在場之

會心,使人還原自我之存有本真性。最後,通過對存在心理治療辯證發展歷程之探究,我們發現融入哲學視角,可比一般實證心理科學其心理治療情境中,呈顯更為深邃且獨特不同的運作方式:通過以存有學為基礎貫通至經驗世界的人學觀,使治療師能在治療中保有對人的整全認識,避免治療中對來談者的物化,或施展獨斷的病理診斷,以求幫助來談者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心理困惑,更能實現其自我的本真面目。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自尊、自我慈悲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自我理論羅傑斯的問題,作者林韋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自尊、自我慈悲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聯,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工具包含「Rosernberg自尊量表」、「台灣版自我慈悲量表」以及「諮商自我效能量表」。調查所得之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及皮爾森積差相關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以下所述:1.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自尊介於「大部份符合」至「絕大部份符合」之間;自我慈悲介於「有時」至「通常是」之間;諮商自我效能介於「頗有信心」至「相當具有信心」之間。2.「31至40歲」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之「正念覺察」程度顯著高於「21至30歲」。3.助人工作年資達「3年以上」的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之「諮商自我效能」與

「團體諮商效能」顯著高於助人工作年資「0至1年」的實習心理師。4.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之自尊、自我慈悲與諮商自我效能具正相關。5.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之自尊與自我慈悲可有效預測其諮商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