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登報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楊仕樂所指導 孫銘鴻的 經貿權力轉移? 國家、產業、廠商的三層次比較研究 (2021),提出自由時報登報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權力轉移理論、美日貿易戰、美中貿易戰、智慧手機、民航客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黃城所指導 何國華的 網路民主與公民社會 ──以2008總統大選公民提問議題為研究脈絡 (2010),提出因為有 總統辯論、公民提問、競選廣告、選舉新聞、公民參與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由時報登報電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由時報登報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經貿權力轉移? 國家、產業、廠商的三層次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自由時報登報電話的問題,作者孫銘鴻 這樣論述:

中共崛起、美中權力轉移,使美中衝突不可避免,終將落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今探討美中關係的常見論斷。尤其,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戰的開始,更被認為是往後進一步朝政治、軍事等全面衝突的先聲。然而,在核子嚇阻防止霸權戰爭之下,為何貿易戰不能就只是貿易戰呢?本文嘗試在權力轉移理論的邏輯下,發展純粹限於經貿層面的理論版本,先以國家層次,觀察美日與美中貿易戰開始時,雙方整體經濟數據的對比;接續再以產業層次,觀察美日與美中貿易戰所涉產業中雙方的消長;最後再以廠商層次,以代表性的智慧手機與民航客機製造商為比較焦點,探究歸納權力差距拉近導致衝突的理論邏輯,在經貿層面上的適用性。

網路民主與公民社會 ──以2008總統大選公民提問議題為研究脈絡

為了解決自由時報登報電話的問題,作者何國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以2008年「總統大選公民提問」為議題分析對象,探討總統候選人如何利用競選廣告影響選舉新聞報導,分析公民如何經由網路提問對候選人面對面提出政策主張。本研究第一部分先經由對國民黨、民進黨兩黨競選廣告認知,探討候選人的「議題所有權」概念與「議題類型」,以及經由「功能性理論」瞭解候選人的廣告策略。透過選舉新聞分析比較,試圖瞭解新聞報導的「新聞議題」、「報導偏向」。在網路公民提問與候選人辯論部分,經由內容分析,瞭解「網路提問」是否成為公民參與的新形式,對於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影響,試圖找出其中關聯性。研究第二部分則從跨媒體議題設定進行分析,討論競選廣告、選舉新聞、

網路公民提問、候選人辯論四者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  本研究從《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等四報在候選人同意辯論的當天(2007年12月14日)開始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競選廣告部分,馬英九在表現議題與選民議題上均明顯高於謝長廷;選舉新聞部分,四報在新聞偏差情形,自由時報的報導較偏向民進黨候選人;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報導較偏向國民黨候選人。相較之下,蘋果日報在報導數量、新聞議題、報導偏向等各項指標都較為中性。研究也發現,公民提問與候選人辯論部分,公民所關心的議題與候選人所關心的議題呈現落差。  本研究將議題變項經過因素分析加以分類,以及依議題、陣營、時間進行分類,研究發現

,謝長廷與馬英九兩位候選人在部分議題上均達到顯著效果,顯示跨媒體議題設定在內容與數量上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