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同區昌吉街57號3樓之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溫國忠所指導 謝忠議的 運用層級分析法於建構都市更新優先劃定評估準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2019),提出臺北市大同區昌吉街57號3樓之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更新優先劃定地區、階層構造分析法、層級分析法、局部權重、整體權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蔡欣欣、簡秀珍所指導 邱佳玉的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家姓戲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大龍峒、保安宮、家姓戲、字姓戲、保生文化祭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北市大同區昌吉街57號3樓之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北市大同區昌吉街57號3樓之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運用層級分析法於建構都市更新優先劃定評估準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臺北市大同區昌吉街57號3樓之1的問題,作者謝忠議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的都市,歷經數十年來急速的擴張,部分已發展地區已呈現老化衰退的現象。都市須透過更新及再結構來提升城市競爭力。但政府之資源有限,且各地區的需求不同,又因都市更新事業的第一步即為更新單元的劃定,該優先劃定何地區的實施都市更新事業為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選擇都市更新優先推動地區實為近年地方政府施政之重要課題,如何建立評估及選擇確切適合的都市更新優先地區之相關評估準則,做為地方政府之重要的決策參考,為本研究的目的。地方政府資源有限,該優先劃定何地區的實施都市更新事業為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根據「緊縮成市理論」,現階段都市的成長應以質發展為的主而非以量的成長為優先。以台北市為例,1998/

11/11公佈「劃定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案」優先劃定更新地區共535.98公頃(281處),至2018/06/30僅完成6.18%。都市更新的推動成效不彰。因此台北市政府於2018/12/10公布了「劃定臺北市都市更新地區暨擬定都市更新計畫案」參考了近20年的推動經驗台北市政府改變了公劃更新地區的實施戰略。首要的戰略即為劃定地區的「範圍檢討」,第一要項即為檢視公劃地區範圍合理性。由此可見,都市更新優先推動地區的選擇是一非常重要的評估及決策的課題。本研究運用階層構造分析法(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及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

ess,AHP) 於建構都市更新優先劃定評估準則及九尺度評估法建立相關評估準則及排序與權重。本研究從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四個準則,並建立相關準則之評估因子。建構都市更新優先推動相關評估準則及評估因子之層級,並建立相關評估準則及評估因子之局部權重及整體權重與排序。排名: 政治1,經濟2,社會4,環境3。增進公眾利益1,TOD模式5,重塑都市機能(都市再生) 2,提升開發效益3,創新經濟模式7,促進經濟發展11,照顧弱勢群族6,改善社區生活10,保存在地文化9,土地合理使用4,促進都市防災8,增進環境永續12。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家姓戲研究

為了解決臺北市大同區昌吉街57號3樓之1的問題,作者邱佳玉 這樣論述: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建於清代,主祀保生大帝,為直轄市定古蹟。早期是泉州同安移民的信仰中心,近年來則積極發展文教事業,朝向「文化寺廟」的方向努力。相傳此地自清道光十年(1830)起即有「家姓戲」風俗,由地方上各個不同的家姓組織,於每年農曆三月初五至二十八日保生大帝聖誕期間,輪流請戲演出酬神,除了崇敬神明、祈天保祐的目的外,更含有劃分及顯耀宗族勢力的意義。但因社會型態變遷,家姓組織日漸瓦解,這項傳統亦隨之沒落。1994年,保安宮獲選舉辦全國文藝季「保生文化節」活動,以「大龍峒民間劇場——家姓戲」為主題,邀請傳統戲曲及音樂團隊進行表演,方使其風華再現,轉型成今日所見的「保生文化祭家姓戲」

。保安宮家姓戲迄今已有一百八十餘年的歷史,無論是由家姓組織籌辦,以民間傳統的民戲形式演出;抑或由保安宮主辦,以文化轉型後的公演形式出現,兩者皆具有宗教、聯誼、教育、文化等多重功能,本文即針對此議題,梳理其整體發展脈絡,並探討其中所蘊藉的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