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亦鴻寫的 3天搞懂保險規劃:精打細算、轉移風險,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 和錢管家的 我用32張圖學會 保險高理賠 退休金放大10倍:25歲就該懂的超簡單「保險工具書」 !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大樂文化所出版 。

中華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張佳菁所指導 曾林福的 保戶投保理財型保險商品影響保險效益之研究 (2021),提出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保單合約、理財型保險、保險效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會計學研究所 王泰昌、劉嘉雯所指導 林延諭的 導入IFRS17對壽險業商品策略之分析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保險合約、商品策略、人壽保險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3天搞懂保險規劃:精打細算、轉移風險,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

為了解決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的問題,作者梁亦鴻 這樣論述:

後疫情時代,先前紛紛受到衝擊的各行各業, 要面對的是更多瞬息萬變的風險與挑戰。 大家的風險意識升高了,也間接帶動對保險的需求。 買保險,是為了分攤並轉移風險, 以降低不在預期內的事故對自己和家人造成影響與損害。 相信許多讀者都有買保險的經驗, 而且,「風險管理」也的確是財富管理重要的一環。 問題是,你買保險時,是否已經搞懂基本概念了呢?   ・保費是年繳好,還是月繳好?   ・利率調升之後,儲蓄險的報酬還會高於定存嗎?   ・投資型保單的「保費」不是固定,「保額」也是變動的   ・實支實付醫療險真的會「實支實付」嗎?   ・理賠金額遠不如預期、甚至無法理賠時,該怎麼辦?   ・哪些是會

被國稅局盯上的投保特徵?   ・繳不出保費只好解約,已繳的就當放水流。難道沒有其他辦法嗎?   ▲保險商品百百款,哪些才是你最需要,也最符合你的需求?   保險基本上分為人身保險(壽險、醫療險、防癌險、投資型保險、利變型保險、傷害險等)和財產保險(汽機車保險、住宅保險、寵物險、責任保險等)。因為個人的年齡、職業、生活習慣和環境等不同,保單需求也不一樣,不是每一種保險都要買!   ▲保險不是有買就好,買錯保單繳一堆保費,小心最後不理賠!   買汽車會比較廠牌性能,買化妝品會比較品牌功能。但是!很多人買保單卻不肯先做功課,不是嫌種類太複雜麻煩,就是看到落落長的條文先嚇到退三步,業務說買什麼就買

什麼,等到要申請醫療理賠時才發現自己買的是儲蓄險,根本欲哭無淚@@   ▲保險專有名詞五花八門,條款文字處處是陷阱   保險金額不等於投保金額;保險費不等於保險費率。其他還有預定利率、宣告利率、保單價值準備金、解約金⋯⋯簡直讓人頭昏眼花。沒問題!《3天搞懂保險規劃》用最簡潔易懂的文字幫你進入狀況,圖表一看get重點,輕鬆看懂保單不求人!   ▲打破錯誤的保險迷思,讓你辛苦賺來的錢花在刀口上   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要先幫誰買保單?買「儲蓄險」是在守財還是散財?「投資型保單」是在避險還是冒險?保單可以分紅,讓你滿心期待?保險買得多、金額繳得多,就是最好的保障?本書將逐一說明各種對保險的美麗誤

會,幫你一邊守好錢包,一邊做好規劃,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 本書特色   1.循序漸進的一問一答方式,讓保險小白迅速掌握買保單的重點!   2.自己先搞懂保險基本知識,不被業務天花亂墜沖昏頭:躉繳、自動墊繳、寬限期間、停效、自負額、增加保額⋯本書以淺顯直接的方式解釋專有名詞,另有筆記專欄詳細解說,輕鬆易懂!   3.完全圖解!將關鍵重點全部記下來:把複雜的觀念簡單化、視覺化,不必死記硬背,自然而然融會貫通!附有各種圖表、案例,快速找到重點、容易記憶。   4.專為金字塔頂端客戶服務的梁亦鴻老師親自授課:精心規劃3天課程,不用花時間出門上課,教你如何分析本身需求,結合有利條件,幫未來的自

己和家人有效轉嫁風險,做好全方位規劃!  

保戶投保理財型保險商品影響保險效益之研究

為了解決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的問題,作者曾林福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討理財型保險商品的保險效益影響因素,分析保戶背景與保單合約屬性的關聯性,瞭解不同保單合約屬性與保險利益關係對保險效益的影響,並分析保險利益關係對於保單合約屬性與保險效益的干擾效果,最後檢驗保單支付繳款對保單收益回饋的影響,瞭解保單產生保險效益的原因。本研究以某保險公司的台北通訊處所銷售具解約價值準備金的保單為研究對象,主要將保單收益回饋作為保戶保險理財的目的,收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新投保且持續有效保單,剔除已失效與無現金價值的保單,共計119位保戶、35種保單商品以及149件保單資料。實證結果顯示保戶背景與保單合約屬性具有顯著的關聯性,女性、沒有子

女及大專學歷的保戶偏好美元保單,商業服務業與行政管理職務的保戶則偏好投資型保險;同時發現壽險型保險與投資型保險兩大險種具備截然不同的屬性,壽險型保險主要具有期繳保費、年期為終身險與保單解約具現金價值的特性;投資型保險特性則為沒有保額、彈性保費、年金險、每月撥回還本與保單解約具帳戶價值特性。保險利益關係以「本人」投保最多,衡量保單收益回饋,「本人」較「非本人」關係的保險給付與所得替代率皆為最高效益;至於干擾效果只有保單幣別會因保險利益關係不同造成投保期間有顯著的干擾影響;而保單支付繳款對保單收益回饋影響部分,研究發現投保期間越長獲得的保險給付越少,而保費支出越高獲得的保險給付也越多,保費支出與保

額所得比值越高,產生的所得替代率也越高。本研究結果保險業者可以依據不同客戶背景對於各項保單偏好進行推薦,並完善商品設計結構並強化保單特性以利保戶選擇,使保戶投保可以產生最大的保險效益,達到保險理財的目標。

我用32張圖學會 保險高理賠 退休金放大10倍:25歲就該懂的超簡單「保險工具書」 !

為了解決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的問題,作者錢管家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超簡單「保險工具書」! 想拒絕黑心業務,一定要懂的知識!   癌症險、意外險、重大傷病險及退休準備……   勞健保幫不了你,因此你得學 ──   1. 三個步驟檢視自己的保單需求   2. 用「雙十原則」算好保額   三十招教你繳得少、領得多的秘訣!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8成以上的上班族擔心退休金不夠用,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個人一生至少負擔一百萬元的醫療費。   這年頭只靠勞、健保絕對不夠,購買商業保險是必須的,   但你花的保費值得嗎?你的保單符合實際需求嗎?   別擔心!本書的4大特色,讓你繳得少、領得多、退休沒煩惱!   ◎特色1:破除常見的保險迷思,免當

冤大頭!   觀念正確才是買保險的第一步。「保費」的高低並不代表「保障」的高低,買得多也不一定保障就多,先破解保險的迷思,再來搞懂合約條款。   迷思1:儲蓄險是未來的保障,投入資金愈多愈好?   錯!得留點生活費在身邊,有急用時才不會被套牢。   迷思2:買終身壽險,才「終生有保障」?   錯!終身壽險保費高,剛結婚生子哪來的餘錢?不如先買定期壽險。   迷思3:只要保了醫療險,生病住院不用出一塊錢?   錯! 看護和健康補給品都得「自費」,是一筆額外開銷!   迷思4:癌症名列十大死因,只要有防癌險就不怕罹癌?   錯!標靶藥物治療是未來趨勢,但多半沒理賠須自付!   ◎特色2:歸納30

個保險基本常識,最簡單的保險工具書   本書分析各險種優缺點、解說保單常見的專有名詞,幫你搞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保障,就算小資族也能聰明規劃保單、做好風險保護傘。   健保的3大缺口及補足步驟   瞭解勞工退休金、勞保年金   5大商業險優缺點比較   分析常見的儲蓄險4種類型   辨別業務專業度的7個方法   聽懂電銷保單的9個撇步   ◎特色3:用32圖表學會看保單,靠自己就能買對保險   保單上密密麻麻的條款,是不是有看沒有懂。別擔心!本書用圖表把條款變簡單了,教你看懂保單裡的眉眉角角,讓你知道保障差異在哪裡、該怎麼針對個人需求選擇保障。   圖表 健保不給付的5大醫療需求   圖表

定存與儲蓄險利率比較   圖表 儲蓄險類型和保障方式比較   圖表 遞減型壽險(房貸壽險)是什麼?   圖表 怎麼用醫療險補住院缺口?   圖表「日額型」和「實支實付型」如何分辨?   圖表 剖腹產給付缺口,保險該怎麼補?   圖表 診斷證明書怎麼寫?   ◎特色4:破解業務推銷話術,不切實際的保單通通OUT!   不少業務推銷時總是避重就輕,結果當事情發生時,消費者才發現理賠不如預期。本書為你探出業務沒說的「真相」,弄懂這些內行人才知道的秘密,才能不花冤枉錢、不被業務牽著走。   保單的利率比定存利率高,投報率比較好……是真的嗎?   免體檢就可以直接投保,所以有病史也不用告知……是真的嗎

?   「一天只要一杯咖啡的保費」、「想用錢隨時都可以提領」……是真的嗎?   「日額給付」的醫療險理賠,住院幾天賠幾天……是真的嗎?   只要是癌症相關的住院手術,防癌險都會負責理賠……是真的嗎? 名人推薦   惠譽會計師事務所主持會計師  鄭惠方   「淺談保險觀念」粉專版主  大仁   「理財專家」賈先生 財富商會

導入IFRS17對壽險業商品策略之分析探討

為了解決臺 銀 人壽 儲蓄險 解約的問題,作者林延諭 這樣論述: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將於2022年實施IFRS17,為因應對保險業之衝擊,我國預計延至2026年正式採用,所面臨之挑戰不僅是財務報表資訊呈現之改變,亦影響保險業者財務會計與精算之處理、資訊系統之調整,商品結構之改變,故保險業應重新檢視現有之保險合約,以因應未來導入IFRS17之準備。本研究透過分析我國保險會計制度之發展沿革及保險業財務報告之相關議題,以商品面切入,探討國內壽險業導入IFRS17後對商品策略之影響。過往國內壽險公司出售許多高利率保單,隨金融環境進入低利率,利差損成為國內保險市場長期存在之問題,導致壽險公司發行許多儲蓄性質之保單吸引保戶,用以彌補過往之高利率壽險保單。然而,在IFR

S17下保險合約負債衡量與收入認列方式產生改變,保險商品需經風險測試,並依類型與獲利性建立合約群組,若預期為虧損性則需立即認列損失,除了過往高利率保單利差損的問題將顯示於報表外,以儲蓄性質為主之保單亦將面臨衝擊,故壽險公司需重新檢視並調整其商品結構及壽險業務在面臨新準則下之影響。本研究針對IFRS17下合約服務邊際、重大保險風險測試和區分組成部分、保險取得成本、財務報表表達之規定,考量國內壽險市場之現況,探討對不同期限別、繳費別、產品別、商品銷售通路以及對績效衡量之影響。本研究認為在IFRS17下保險商品之收入認列仰賴合約服務邊際,需逐年攤提利潤,發行壽險合約時應將商品存續年度納入考量;此外,

躉繳與分期繳納之影響將被平準化,大幅降低新契約保費首日利潤之差異,最後,考量上述因素,現有壽險業者須依自身公司規模和財務利潤目標,重新制訂其通路策略及績效衡量來配合其商品策略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