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高雄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舊高雄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御風王興安王雨庭李橙安杜文蔚邱延洲陳虹因黃于津奧利華詹雅晴劉依婷寫的 覆鼎金物語:高雄市墓葬史初探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舊照片資料庫也說明:97 items · 高雄神社 · 壽山館 · 皇太子殿下御登山記念碑 · 兒玉大將銅像 · 旗後舊砲臺 · 振武館 · 高雄市全景(其一)鹽埕町方面 · 高雄市全景(其二)湊町方面.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劉珠利所指導 張江清的 鹽埕埔從事商場勞動高齡頭家娘老年生活之敘說探究 (2020),提出舊高雄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敘說探究、生命歷程、頭家娘、老年生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永祥所指導 楊雅筑的 BRT用於都市大眾運輸發展之因素探討:以高雄市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公車捷運系統、永續性、總體環境分析、分析階層程序法、公共運輸的重點而找出了 舊高雄市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市買房子_中古屋買賣-591售屋網則補充:不限; 台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市; 新竹縣; 宜蘭縣; 基隆市; 台中市; 彰化縣; 雲林縣; 苗栗縣; 南投縣; 高雄市; 台南市; 嘉義市; 嘉義縣; 屏東縣; 台東縣; 花蓮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舊高雄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覆鼎金物語:高雄市墓葬史初探

為了解決舊高雄市的問題,作者王御風王興安王雨庭李橙安杜文蔚邱延洲陳虹因黃于津奧利華詹雅晴劉依婷 這樣論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研究系列   高雄市公墓從清代蛇頭埔義塚發展到日治時代的桃子園、前峰尾,直到1940年代遷移至覆鼎金地區,墓葬遷移與都市發展息息相關。   本書透過高雄市墓葬史的梳理,講述清代以來高雄市墓葬史的發展,並深入分析覆鼎金墓葬的興衰與變遷,讓我們看到各時期高雄的墓葬文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做為常民生活史的殯葬文化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第三節 本書架構與探討議題 第二章 生人禁區:清代至日治的墓區分布與變遷 第一節 清代鳳山縣的義塚設置與墓葬管理 第二節 日治初期火葬之引入(1895-1933) 第三節 日治後期高雄市墓地整理及覆鼎金墓葬區的出現(193

3-1945) 第三章 現代安魂曲:戰後高雄市墓葬發展 第一節 十全路市立殯儀館的興設(1945-1982) 第二節 覆鼎金殯葬管理所的興設(1982-2014) 第三節 最後的身影:遷葬前的覆鼎金 第四章 覆鼎金物語: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一節 覆鼎金公墓的遷葬 第二節 原地保存的三座日治時期墳墓 第五章 未知死焉知生:高雄的陰陽師 第一節 鑾堂喪葬經懺演繹:柯鳳明 第二節 道士與紙糊文化:陳志良 第三節 陰宅建築師:劉興鴻 第六章 結論 第七章 參考文獻 附錄 導讀 本書架構與探討議題   本書希望探究的課題在於:以墓葬作為常民生活之一環,看待高雄傳統臺灣漢人社區的發展史。

因此,首先需要釐清自漢人社會發展以來殯葬活動的軌跡與脈絡,這在本書的前段會呈現。其次,追索覆鼎金作為高雄市周邊最大墓葬集中區,其歷史遺跡,可供我們進行文史資源之探究。最後則從高雄傳統殯葬從業人士的生命軌跡,側面地理解近數十年來臺灣整體殯葬環境的變化,暨其帶來的文化衝擊。透過這些討論,希望補足「死亡」此一命題,在傳統聚落發展歷史上甚少被人探討的一環。   透過上述命題,加上委託各團隊的史料蒐集和調查報告,經館內同仁統整、重新撰文後,本書共分作: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生人禁區:清代至日治的墓區分布與變遷;第三章、現代安魂曲:戰後高雄市墓葬發展;第四章、覆鼎金物語:過去、現在與未來;第五章、未知死

焉知生:高雄的陰陽師;第六章、結論等篇章,就覆鼎金墓區的歷史發展、遷葬過程、高雄傳統殯葬文化作一脈絡性的介紹。預期透過本研究,可以闡明幾項議題,包括墓葬區對於聚落發展之意義為何?「陰」「陽」之間的動態發展狀況又是如何?不同時期的不同觀念、政策對於殯葬文化的衝擊又如何。透過這些釐清與探討,相信對於現今的現況,當有相當之裨益。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 做為常民生活史的殯葬文化臺灣一般對於死亡議題較為忌諱,平常不太願意談論相關話題,然事實上,臺灣傳統社會裏「生者」與「死者」往往沒有太大距離;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從聚落周邊看到社區的墓地或墓園,甚至在私人田園裏看到墳墓。顯然在實際運作上,「生」與「亡」

並未有明顯的界限或區別。究其實際,生者需對死者安排空間。下文將會談到,臺灣傳統殯葬模式一直採取土葬,所謂「入土為安」一直是根深蒂固的觀念;雖經日治時期的推動,然直到近年來才在政府政策引導和限制下漸改為火葬、水葬等。土葬不同於火葬、水葬,需要有一定的空間作為墓地,如何安排這些「陰宅」?其實是生者的課題。一般而言,墓區會被安置於聚落的周邊,一方面不擠占生者的空間,二方面也方便生者祭拜死者。然而,一旦社區聚落發展擴大,又或新的都市空間規劃,這些死者的墓園就會面臨重新安置的課題。清代以前,臺灣的殯葬行為或墓地(區)選擇並未有明文規定或限制,直到日治時期經臺灣總督府整飭,規定墓地宜離道路、溪圳或人家一定

距離,迨至民國49年(1960)臺灣省政府的報告,臺灣「人民之土葬,有一極良好的現象,就是集中在一固定處所,即所謂『公共墓地』⋯⋯,人之講求風水,選擇利向,都在公葬地範圍內去斟酌,在公墓外面零星埋葬的比較少。」因此形成上述的墓區形式。下文也會討論除私有墳塋外高雄市的墓區狀況。其中,覆鼎金公墓作為高雄市舊聚落的最大公墓區,探討其演變對於高雄市傳統部落與都市發展歷史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覆鼎金公墓位處高雄市三民區、鳥松區、仁武區交界處,曾是舊高雄縣、市的交會地帶,亦是舊高雄市境內範圍最廣的墓區。民國99年(2010)12月25日高雄縣市合併後,原處高雄市邊陲的覆鼎金一躍而成貫通舊高雄縣、市的重要

交會處。有鑑於此,討論多年的「高雄市覆鼎金遷葬案」墓地遷移計畫遂於民國106年(2017)2月正式啟動,並在覆鼎金公墓遷葬後,打造此地為「雙湖森林公園」,串聯澄清湖與金獅湖,成為高雄縣市合併後的都市綠地。

舊高雄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高雄捷運通車13年,首次有結合捷運站的開發案,由麗寶集團得標,未來將在舊高雄市議會O4站2號出口,興建23樓高的辦公大樓,上午舉行簽約儀式,市府依法將分得約27億元。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197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鹽埕埔從事商場勞動高齡頭家娘老年生活之敘說探究

為了解決舊高雄市的問題,作者張江清 這樣論述:

大半輩子都與商場相處的「頭家娘」,「做生意」仍是她們老年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藉著「生產性參與」來豐富生命歷程。本文選擇七位鹽埕埔高齡頭家娘的勞動敘事作為軸線進行探究,研究結果發現,這群低度使用社會福利的頭家娘,善於辨識時機點,與內外部生命連結以重組資源,順應父權社會下政治、經濟、文化變遷,「順藤而上」活出有秩序的生活。在「沒有退休」限制的家庭產業勞動過程,為自己選擇有尊嚴、有生產力的老年生活。

BRT用於都市大眾運輸發展之因素探討:以高雄市為例

為了解決舊高雄市的問題,作者楊雅筑 這樣論述:

2008年高雄捷運由紅橘兩線先後通車,可視為舊高雄市政府以捷運建設整合市區聯外交通及土地使用型態的轉捩點。2010年行政區重劃,高雄縣市合併單一行政區,縣市資源的整合有利於活絡高雄地方交通、經濟及地理區位等優勢,並加速地方產業鏈之整合,然而現況仍無法弭平交通城鄉差距。多年來,由於捷運路網密度仍屬不足、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習慣未養成,高雄市公車路線規劃不夠綿密及班距不夠密集,加上持有私有機動運具機會成本相對較低,目前大眾運輸使用率仍遠低於臺北市及世界上其他重要都市。如何將資源有效運用,讓都市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率提升,是高雄市未來交通建設的重要課題。大眾運輸系統利於解決都市交通問題及能源污染等項目

,但是在臺灣,尤其是高雄都會區,實務上最大的問題仍為不夠便捷,從大眾運輸場站出來,到旅客的目的地仍需「最後一哩路」(the last one mile)的相關設施或接駁,設備仍不夠完善。捷運建設雖具顯著外部經濟效益,但對於習慣以私人運具移動的都市,非屬必要性之基礎設施,其巨額的工程興建或營運費用,及未來捷運運量是否能支持其營運成本並永續經營,仍待觀察商榷;在都市發展意義上,公車捷運系統(Bus Rapid Transit, BRT)引入「成長管理」的概念,可以實現城市永續經營的理想,且BRT系統所擁有的工期短、高效率特性,能提供一個健全都市公共運輸發展系統的機會。在政府健全相關法規、針對大眾捷

運法提出具體修法建議之前,本研究以如何提升總體大眾運輸使用率為優先考量。利用高雄市作為研究城市並假設發展BRT系統,透過總體環境分析(Pestle Analysis,PESTLE)及分析階層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建立評估框架,調查現有之捷運、公車路線及輕軌範圍,結合相關數據及交通道路規劃,彙整專家對不同建設因素的重視程度,試以高雄市中華路段作為BRT系統發展之路段:將其外部成本降低,並同時將公車系統的營運環境和品質提升,讓捷運、輕軌等大眾運輸系統的營運績效增加,吸引更多民眾搭乘;另一方面,可以透過專用路權與簡化車流的功能,進而提高道路的服務功能

,使都會區的交通得到紓解,真正落實永續運輸的都市發展政策,並奠定人文、經貿與環境的發展基礎。期提供決策者對於未來高雄捷運及其他大眾運輸工具競合關係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