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 系 寒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藥學 系 寒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叔和寫的 脈經 和王唯工的 以頸為鑰:跟百齡人瑞學脖子保健,輕鬆疏通百病之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元書局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傳統醫藥研究所 蔡東湖所指導 汪如文的 利用高效能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探討麻杏甘石湯、單方麻黃與麻黃鹼以及單方杏仁與苦杏仁苷在大鼠體內藥物動力學 (2014),提出藥學 系 寒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麻杏甘石湯、麻黃鹼、苦杏仁苷、藥物動力學、超高效能液相層析系統結合串聯式質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藥學 系 寒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脈經

為了解決藥學 系 寒轉的問題,作者王叔和 這樣論述:

  王叔和著成的《脈經》,是繼《難經》之後的一部脈學專著。診脈是中醫學的獨特診斷方法,脈象也在診斷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 在此書中,王叔和對脈學的描述和闡釋深刻而細緻,可見他脈學的造詣之深。他將脈象分為廿四種,其中對於每種脈在醫生指下的特點,代表病證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貼切,語言生動準確,非常實用。   並與「平脈」(正常人的脈象)做了比較和區別。   古時診脈是診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氣管雙側的頸動脈)、寸口(手臂外撓側動脈)、趺陽(足背動脈)三部,每部三候脈共九候,診療時過程繁瑣,患者還要解衣脫襪,不太方便。   王叔和將診脈法歸納整理,又大膽創新,將這種方法改

作了「獨取寸口」的寸口脈診斷法,只須察看雙側的寸口脈,便可以準確地知曉人身的整體狀況。   這一重大的改革,從表面上看是將診法簡單化了,但實際上,這是在對於醫理深刻地推衍之後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種創新,豐厚的醫學知識和大量的臨證經驗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幾千年來屢試不爽,實實在在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一重大成功是大膽識與大學問的結晶。   另外,他還強調診脈時要注重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變,不能脫離實際情況。   他在《脈經》序言中提到,診脈是很難掌握的,「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也就是將背會的脈學知識靈活準確地應用到實踐中,是需要一個艱難的

過程的。這句話也成了千百代醫家教授和學習脈學時的「警世」之言,對於業醫者來說,幾乎不可不知。

藥學 系 寒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職場冷暴力」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林煜軒 博士/醫師
     
內容簡介:
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排擠你,
或貶低、批評、羞辱,惡意操弄你……
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
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卻難以啟齒的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的根源──6種人格缺陷,你遇到了哪幾種?
  
3種慣老闆:
‧反社會型人格老闆:「做業務的就是髒。你明年業績沒180%,不用來了!」
‧狂妄型自戀人格老闆:「員工就是聽命的奴才,還肖想跟我平起平坐!」
‧強迫型人格老闆:「哪個員工比我早下班,他就絕對大有問題。」
  
3種豬隊友同事:
‧戲劇型人格同事:你咬牙煎熬完成的工作,功勞全被收割、掠奪。
‧依賴型人格同事:「你才剛來公司,為什麼不做以前大家都在做的事?」
‧畏避型人格同事:遇事不斷推拖閃躲飄,你一問,他還說那是你的問題。
  
不是你「做得不夠好」,而是你正遭受職場冷暴力的茶毒
  
  職場冷暴力對一個人最大的戕害,是傷人不見血。它如冰刃,日日侵蝕著你的尊嚴,再加上是在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裡,因此你開始合理化對方的冷暴力,甚至自我懷疑,苛責自己做得不夠好。
  
  慣老闆或許是職場冷暴力的始作俑者,但豬隊友同事卻常成為幫兇或共犯,如豬隊友同事揣摩上意,與慣老闆沆瀣一氣,而你淪為被孤立、霸凌的對象,日日彷若坐牢。
  
  擁有醫療界、學術界及企業界資歷的林煜軒精神科醫師,他以豐沛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的學養,犀利又細膩地分析6種人格缺陷,從冷暴力如何巧妙地如同癌症擴散、蔓延,到身為小職員的我們,該如何調適、應對,甚至若最後選擇離職,林醫師也提供最實用的轉職處方箋。
       
作者簡介:林煜軒 博士/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
  林煜軒博士為國內少數兼具臨床、企業界資歷的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及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林醫師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在四年住院醫師任期內,在國際期刊發表了十九篇學術論文,不但創下科內空前紀錄,也遠超過助理教授的平均學術產值,之後僅花兩年時間,即取得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創下最快拿到博士學位紀錄。
  
  曾經擔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輝瑞藥廠產品醫師(醫藥學術顧問)、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譯作《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獲國健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編製的「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目前已翻譯為德、法、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芬蘭、葡萄牙、土耳其、印度等多國語言。
  
  研發三款雲端服務的手機程式(App),且取得多項國內外專利。編寫國際知名網路成癮教科書中「智慧型手機成癮」章節。目前已發表三十餘篇學術論文於國際期刊。
  
  曾獲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保羅楊森博士研究論文獎」(二○一八年、二○一六年、二○一三年)、第十一屆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最佳學術海報」、「青年學者旅行獎(Travel Award)」(日本京都,二○一三年)、財團法人台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論文獎「優等獎」(二○○七年)、台灣睡眠醫學會大會論文獎「口頭論文優選獎」(二○○七年)。
  
  平日熱愛古典音樂與棋藝,曾任長庚大學弦樂團小提琴首席,且為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六段棋士。

利用高效能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探討麻杏甘石湯、單方麻黃與麻黃鹼以及單方杏仁與苦杏仁苷在大鼠體內藥物動力學

為了解決藥學 系 寒轉的問題,作者汪如文 這樣論述:

麻杏甘石湯最早出自於漢代的傷寒論,是歷代名醫家常用於治療風寒轉風熱的病人,為治療發燒與咳嗽的一帖良藥。其中麻杏甘石湯的主要活性成分為麻黃鹼、苦杏仁苷與甘草酸。本實驗的研究目的為建立一個超高效能液相層析系統結合串聯式質譜(UPLC-MS/MS)分析方式,來分析麻杏甘石湯各家廠牌科學中藥的活性成分含量,再進一步探討麻杏甘石湯中的活性成分麻黃鹼、苦杏仁苷的在大鼠體內的藥物動力學。 在超高效能液相層析系統結合串聯式質譜的最優化分析條件中,質譜分析條件為:麻黃鹼,m/z 166.1  148.1 ([M+H]+);苦杏仁苷475.2  163.0 ([M+NH4]+)與甘草酸840.627

1.1 ([M+NH4]+)。移動相所選用的溶媒為有機相100%甲醇(含0.1%甲酸),水相5 mM NH4OAc (含0.1%甲酸),固定相為逆相層析管柱Kinetex C18 column, 100 x 2.1 mm, 2.6 μm以梯度沖提法進行分析。 此外,利用建立好的UPLC-MS/MS分析方式在進行不同來源的麻黃鹼的藥物動力學研究,大鼠實驗分成三組口服藥物組:(1)純化合物麻黃鹼,(2)單方麻黃,(3)麻杏甘石湯。生物檢品的前處理使用的方式為蛋白質沉澱結合真空乾燥去除溶媒純。化合物麻黃鹼相較於其他兩組中藥組,在吸收速度與最大吸收濃度都有顯著的差異,而麻杏甘石湯中的麻黃鹼則可以

達到10小時之後才低於定量極限。在麻黃鹼半衰期的部分;純化合物麻黃鹼的半衰期為93.9 ± 8.07分鐘,而單方麻黃與麻杏甘石湯則分別為133 ± 17 與247 ± 57.6分鐘;而曲線下的面積三組間則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因此由三組麻黃鹼的數據進行討論,中藥組單方麻黃與麻杏甘石湯可以降低麻黃鹼在血中的最高濃度並且延長作用時間。而在杏仁的藥物動力學研究方面,大鼠實驗分成一組靜脈注射組與三組口服藥物組:(1)純化合物麻苦杏仁苷(靜脈注射),(2) 純化合物苦杏仁苷(口服),(3)單方杏仁,(4)麻杏甘石湯。純化合物杏仁相較於其他兩組中藥組吸收得快,值得注意的是在苦杏仁苷的口服身體可用率很低,大約在

0.23~0.34%之間。

以頸為鑰:跟百齡人瑞學脖子保健,輕鬆疏通百病之源

為了解決藥學 系 寒轉的問題,作者王唯工 這樣論述:

頸項,貫通人體經絡血脈,是保健逆齡的關鍵   資訊時代3C橫行,健康拉「頸」報!   運動頸項,排除酸水,別讓脖子成為細菌的溫床!   本書向古今百齡人瑞看齊,以科學方法分析長壽者養生之道。   理論與實證並進,專門為現代人的脖子研發復健及保健運動,   動作簡單,蘊藏深刻智慧與科學原理,完全體現古傳養生法之精妙。   脖子一歪,病就跟著來!保健抗老要從矯正脖子開始   人人必學、簡易有效的脖子保健【實戰篇】大公開   想要耳聰目明、氣色紅潤又健康,這樣做,就對了!   在《以脈為師》中,王唯工教授提出了一個新病種的重大發現:「慢性傷寒症」,指出脖子是慢性老化第一個熱點。   現

代社會幾乎人人都是慢性傷寒患者,只是病情輕重不同。   尤其久坐辦公桌盯電腦或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平板的人要特別注意!   肇病禍首就是你的「脖子歪了」!   不知不覺間,你的脖子成了一個垃圾堆,養了一大群蒼蠅、老鼠、細菌、毒蟲,成為各種疾病發源地。體內就像放了匹木馬,裡面藏著最邪惡的敵人,一旦有病毒或細菌入侵,裡應外合,很快就被攻城略地。   身上帶著不定時炸彈的你,平時與常人無異,但是特別容易傷風感冒,比別人病得更重、拖得更久,逐漸演變成全身性的慢性病,放著不理會,甚至可能誘發高血壓、糖尿病、胃腸和肝腎疾病等。   本書中王教授分析了歪脖子的自我檢測方法,並且大方公開自己力行多年的養生

之道,以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和「養生銘」為基礎,沿用《黃帝內經》基本健康原則,為大家規劃簡單有效的頭頸部保健法,透過圖文解說幫助讀者輕鬆理解及實踐。   [Plus!] 本書特別收錄作者研究脈診儀的過程與解讀脈診的範例,以饗對於脈診有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