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灣廢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蜜月灣廢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疫世界:2020~2021臉書截句選 和的 斷章的另一種可能:截句雅和詩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熱門景點 - 宜蘭民宿昀居渡假別墅-台灣官方網站也說明:蜜月灣 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大溪一帶的海濱,屬於東北角海岸風景區,是北關以北的唯一 ... 可以遠眺河景和綠地外,步道上的設計也別有特色,充滿著老舊工業廢墟風,懸空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范銘如所指導 張珈菂的 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1960-1980) (2014),提出蜜月灣廢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女性小說、空間理論、女性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何寄澎所指導 譚惠文的 台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 (2007),提出因為有 女性旅行、身體書寫、情感結構、旅行散文的重點而找出了 蜜月灣廢墟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溪蜜月灣| 台灣旅遊景點行程 - 玩樂地圖則補充:蜜月灣 由於景色幽美富羅曼蒂克的情調,因此有這個稱呼,是位於北關與大溪之的蔚藍的海岸。蜜月灣沙質細軟,沙岸長直而平坦,非常適合遊泳;位於海灣的右側有岩石的海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蜜月灣廢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疫世界:2020~2021臉書截句選

為了解決蜜月灣廢墟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所謂「截句」,一至四行均可,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深入淺出最好,深入深出亦無妨。截句的提倡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更多人有機會讀寫新詩。     自2020年2月起,COVID-19的恐慌感開始蔓延全球,隸屬臺灣詩學季刊社的「facebook詩論壇」網站開始出現大量表達詩人憂心疫情的截句詩作,兩年下來少說發表了好幾百首,而疫情以外的題材則超過七八千首。今年白靈第四度編選了《疫世界──2020~2021臉書截句選》,本冊為雙年份截句選,從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的作品中遴選了535首截句詩,關於疫情有39首,共分為四輯,後附作

者索引。     詩人因繭居而得以深度自我探索、深思人類與萬物的關聯,這場百年未曾有過的大疫,給予人類四個啟示──「疫/異/抑/殪」。奇「疫」流竄又詭「異」難測、如臨大戰般地空前壓「抑」世人且隨時可能令人肺「殪」。一路上「facebook詩論壇」的作者們緊盯著時代的齒輪紋路,用力擠著想像,搭起一條危危顫顫的橋,欲渡此險境,截句詩作顯然成了捷利的便橋。黑暗遼闊又怎樣?詩在哪裡,就亮到哪裡。   本書特色     ★臺灣詩學.2021年截句詩系。     ★詩人於此世紀大疫當下,用力擠著想像,搭起一條危危顫顫的橋,欲渡此險境,截句顯然成了捷利的便橋。從反送中的香港事件

到武漢肺炎病毒的吹哨人李文亮發現了大疫,一路上「facebook詩論壇」的截句作者們緊盯著時代的齒輪的紋路,沿路跟隨。     ★本書選自「facebook詩論壇」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的作品,收錄535首截句詩,關於疫情有39首,共分為四輯,後附作者索引。詩人因繭居而得以深度自我探索、深思人類與萬物的關聯。黑暗遼闊又怎樣?詩在哪裡,就亮到哪裡。

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1960-1980)

為了解決蜜月灣廢墟的問題,作者張珈菂 這樣論述:

戰後台灣由農業社會逐步轉型為工業化社會,因應龐大的就業需求促成居住人口的遷徙與移動,進一步形成自六○年代起,台灣社會都市化加速發展的現象。傳統都市書寫多將都市視為台灣本土的他者、外來者,以負面形象在文本中現身,本研究以「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為題,欲探討台灣社會都市化快速發展的六、七○年代,女性作家如何書寫都市。除了宏觀地看見從政經權力、外資美援等外在勢力影響都市的面貌之外,能不能由女性都市書寫的小說文本中看見更微觀的內在力量?本論文以繁露、孟瑤、郭良蕙、童真、蕭颯五位女作家書寫都市經驗,或以都市為背景描繪人與城市之間關係的小說作品為文本,藉由空間理論的閱讀方法作為文本分析的取徑,並以女性

主義者如吳爾芙、西蒙.波娃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及基進派女性主義為切入觀點,對上述女作家的小說進行文本分析,欲挖掘出六、七○年代女性書寫都市的多種樣貌。期能呈現出台灣都市發展中,女性小說中空間意義和書寫意義的興起與轉型,進而探討女作家筆下都市對女性社會及角色形象的衝突,以及都市興起帶來的經濟繁榮與城市地景變化,對文本的氛圍和小說的形式所帶來的影響。

斷章的另一種可能:截句雅和詩選

為了解決蜜月灣廢墟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斷章的另一種可能‧截句雅和詩選》是臺灣第一本由諸家合力在截句詩的基礎上,以詩「雅和」的專書。所謂「截句詩」,一至四行均可,簡潔清新,情感精煉,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而「雅和」是詩人表達對某一首作品的欣賞和有感而發的後續創作。如何做到「雅」以及「和」,都是學問,尤其是後者,無論是同題創作,或是新闢主題延伸,要能抓準詩的火苗,再燃起一堆意象旺盛的篝火,考驗寫詩的功力。     本書收錄300首截句雅和,規劃六個專輯:【輯一】筆墨相親,收錄20首競寫優勝;【輯二】意氣相投,收錄20首競寫佳作;【輯三】惺惺相惜,從兩個回合競寫入圍未得獎的詩中,篩選出遺珠之作;【輯四】以

禮相待,嚴選自facebook詩論壇平日投稿之作;【輯五】相輔相成,收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同仁響應雅和之作;【輯六】傾蓋相逢,從facebook詩論壇選出不同「主題」系列之集創雅和聯作。藉由本書展現截句詩的豐富性,讓更多人喜歡寫詩、讀詩,以詩交流,豐收更多元的表現方式。   本書特色     1.臺灣詩學.2021年截句詩系。   2.截句詩的出現讓詩呈現更多元化的發展,小詩更簡潔、更新鮮,讓更多人有機會讀寫新詩。   3.本書收錄300首截句雅和,展現截句詩的豐富性,讓更多人喜歡寫詩、讀詩,燃起意象旺盛的篝火。

台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

為了解決蜜月灣廢墟的問題,作者譚惠文 這樣論述:

《台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摘要本論文以一九四九年至二○○五年間台灣的女性境外旅行散文作品為研究對象。台灣女性旅行散文作家在父權意識強烈的結構下,奮力掙脫傳統的束縛,開創出一片繁花盛開的園地。時至今日,女性旅者絡繹於途奔向世界各地,旅行散文作品質量俱佳,在在顯示台灣女性旅者出走突破性的時代意義,並開拓了台灣旅行文學論述的範疇。霍克西爾德(Hochschild)揭櫫「休閒差距」的概念,指出當今男女在休閒的時間、空間、活動類型和機會的差距。今天女性還是覺得「休閒差距」依然存在於,父權社會的家庭內分工與權力不平等、性別角色之建構及其內容……在在影響著女性的旅行經驗、記憶與書寫。本論文目的,試圖在文

本中找出女性旅行的原因,旅途中的遭遇和感知及歸來後的改變,透過女性自身關於旅行的記憶及書寫來豐富台灣女性的旅行論述。本論文的研究重點之一,在探討女性的旅行經驗;而所謂的「女性」在本論文�堶惚�稱的既是生理性別(sex)的,也是因生理而帶來的文化方面的性別建構,即所謂的社會性別(gender)。衡諸台灣近六十年的政經社會的演變、觀光政策的開放、婦女運動的發展、以及旅行文學實際的發展進程,五、六○年代可說是女性旅者突破閉鎖時空而踏出「不平凡的第一步」(1949-1969);七、八○年代女性旅者承先啟後、追尋夢想,展現劃時代女性「主體意識的萌芽」(1970-1989);九○年之後劃歸為「多元詮釋與反

思」時期(1990-2005),相關敘述詳見第二章。本論文的核心議題即在第三章,探討女性旅人所遭逢的各種身體及情感的感知體驗。在旅途中的視覺、味覺、聽覺、嗅覺等感官體驗與自然融合及其他細微的身體經驗。吾人特別強調,女性旅行身體經驗能使我們關注到女人身體的自主權,對於審視文化、改變文化是有意義的。關於旅行時的感情結構,本論文進行文本分析時援用了廖炳惠一文中旅行的感情結構與旅行的心理符號機制理論進行解讀,並加以微調。除了身體感官外,女性在旅行時亦常抒寫自己的直覺和感情,不同於傳統男性旅行敘述中強調的理性與邏輯。旅行除了在跨文化接觸時會產生對文化、性別、國族認同的思考外,更因時空的阻隔而產生思念的情

緒。女性旅人分享了不同社會下同為女人所承受的壓力與挫折,共享她們的生命與經驗,讓我們看見生命多樣的可能性,這也正是女性體驗的價值所在。吾人體察新世紀女性旅行散文創作軌跡,義無反顧地朝向更多元的價值體系以及更寬廣的國際視野邁向前去,深信女性旅者的創造力是無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