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視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懷恩寫的 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幼兒視覺藝術之研究也說明:面對九年一貫教育課程之政策,幼兒視覺藝術之實施如何調整?所以本文研究目. 的如下:. (一) 探討幼兒視覺藝術之定義、課程與教學方法。 (二)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嘉勝所指導 邱淑惠的 築夢踏實-腳踏車繪畫創作研究 (2021),提出視覺藝術的意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築夢踏實、腳踏車、繪畫創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 李億勳所指導 梁晉瑋的 臺灣獨立樂團文本之插畫創作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獨立樂團、數位藝術、圖文插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視覺藝術的意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以視覺影像為主題的藝術課程行動研究則補充:視覺 文化. 藝術教育的首要意義,便是希望協助學生. 在與影像的頻繁互動中,掌握建立自我價. 值與認同的能力(趙惠玲等, ),當推. 動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時,更應注意以新眼. 光重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視覺藝術的意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

為了解決視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陳懷恩 這樣論述:

  沒讀過本書,不要說你懂圖像   自從「達文西密碼」、「四的法則」等小說風迷全球後,圖像學這門解釋平面藝術作品的學問,就從藝術研究所的課程,降到跟設計、圖像相關科系的大二課程。可見流行文化之威力,足以撼動學院。   這幾年,圖像學隨著西方「視覺文化研究」與「圖像理論」的熱潮再度登場,其特色是不拘泥在充滿意識形態的視覺觀看活動,而是提供出更細膩的藝術理解方案。根據當代學者的說法:圖像學工作的目的,是要描述或者重建那些因?時代變遷而逐漸被人所遺忘的圖像意義,好讓藝術史的門外漢和非該類型藝術的專家學者們理解這些藝術品的實質內容。   從歷史發展來說,圖像學最早是一門建立「象徵」的學問。例如在歐洲到

處可見的徽章,各有象徵意義,也各有解讀脈絡。包括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也用四個象徵圖像徽志來區別學院的屬性。   到了二十世紀,圖像學成?一門描述藝術內容、理解藝術意義的學問,在藝術史研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補救了那些只從形色、明暗、構圖……等形式原理來理解造形藝術者的缺陷。藉由內容與意義的主題研究,使得藝術品重新和時代關連起來。   圖像學希望通過對作品的描述,告訴我們藝術家的創作意向,以及圖像真正想要傳達的故事內容。而對於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圖像學者也希望能夠比較出他們故事內容的異同。這時,圖像學已經不是藝術史研究法的冰冷專業名詞,反倒成?因應「歷史記憶消逝」所激發出的理解熱情。   台灣

學界對圖像學方法的引介文字很多,但篇幅都不大,且散見各處,本書是第一本圖像學的中文專論書籍,內容兼具圖像學的歷史發展,以及核心課題的論述,適合對圖像解釋方法感興趣的設計從業人員,或藝術研究者及學校教學使用閱讀。 作者簡介 陳懷恩   一九六一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七十二級,東海大學哲學碩士、博士,德國曼茲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t, Mainz)哲學研究所進修。目前任教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著作有《陳懷恩1992畫展專輯》(1993)、《尼采的藝術形上學》(1998)、《第七種孤獨──以尼采之名閱讀詩》(2005),譯有《尼采與後現

代主義》(2001)。 序 第一章 重回圖像學 一、圖像學的復興 二、圖像學的字源學考察 1.「Iconology」和「Iconography」的字源學考察 2.圖像學名詞的辭書解釋: 三、圖像學學科名稱的翻譯與商榷: 1.圖像學名稱的中文翻譯與商榷 2.圖像學學科名稱的實用翻譯原則 四、圖像意義的理解之路 第二章 圖像學的歷史與課題 一、造形史的開端與圖像解釋問題 二、埃及與希臘的圖像解釋問題 三、希臘美學與圖像書寫的關係 四、早期基督教圖像學的建立 1.基督教基本象徵 2.耶穌圖像 3.聖像圖 聖經故事主題繪畫的定名與譯名問題 五、中世紀的圖像學 六、紋章與圖像象徵傳統的承傳 紋章學基

本術語 七、圖像學的成立與發展 八、圖像學作為人文學科的肇端──瓦堡的文化圖像學 九、帕諾夫斯基與現代圖像學 第三章 早期圖像學的歷史任務 一、圖像學的成立根據──象徵關係的建立 二、象形圖與象形文字(hieroglyph) 1. 霍爾阿波羅的《象形文字集》 2.《波力菲羅夢追愛》中的象形圖 3.十六世紀的象形圖發展 三、徽銘(impresa) 四、銘圖(Emblem) 五、圖像與語言的對應關係 《波力菲羅夢追愛》(Hyperotomachia Poliphili)散記 第四章 傳統圖像學的核心課題:象徵圖像的意義建構 一、象徵 1.象徵的字義與美學意義 2.圖像象徵的多義性 3.常見的圖像象

徵意義 4.隱藏的象徵 5.如何研究圖像象徵? 二、擬人像 1.何謂擬人像(personification) 2.圖像與擬人像 3.擬人像的美學意義 三、圖像譜(Iconologia) 1.文藝復興時期的圖像百科 2.圖像譜的視覺認識論 3.理念的肖像 四、寓意圖 五、擬人像在近代藝術史上的轉變 第五章 現代圖像學的建立──帕諾夫斯基的藝術學基本概念 一、帕諾夫斯基的藝術史學位置與評價 二、對沃夫林藝術史基本概念的批判 論風格 三、藝術史基本概念與範疇觀的哲學反省 四、藝術意志──李格爾、卡西勒和海德格 五、帕諾夫斯基的藝術學基本概念 六、藝術作品的描述與內容意義 形式批評與圖像解釋──達文西

「最後的晚餐」(1498) 第六章 現代圖像學的建立──帕諾夫斯基的圖像解釋進路 一、圖像學方法的建構與操作 二、憂鬱的容顏──帕諾夫斯基對杜勒作品的圖像解釋 1.前圖像學描述:第一主題或自然主題(A)事實的主題,(B)表現性的主題 2.圖像學分析 帕諾夫斯基對「四氣質說」的其他應用 3.圖像解釋學解釋 一些令人憂鬱的《憂鬱Ⅰ》詮釋 三、帕諾夫斯基的圖像解釋問題 第七章 圖像學區分與圖像研究方法的確立 一、帕諾夫斯基的圖像學區分 現象學的圖像認識區分──世紀末的圖像思考差異 二、當代學者對帕諾夫斯基圖像學區分所做的釐清與修正 三、ICONCLASS 圖像分類系統與數位典藏 四、二十世紀的各種圖

像學區分法 第八章 新藝術史與圖像轉向後的視覺詮釋 一、圖像無所不在 二、新藝術史的呼聲 1.圖像學之後的藝術史建構呼聲 2.新藝術史學科的基本問題 三、圖像的轉向 1.語言轉向與圖像轉向 2.圖像轉向與身體思維 四、藝術學的圖像轉向 1.圖像科學 2.傳統圖像與科技圖像的區分 3.視覺文化 4.圖像學、視覺文化研究和圖像科學的差異 五、圖像思維者的新命運 第九章 當賽倫停止歌唱──圖像詮釋的起源 一、賽倫的沉默 二、真理與美麗的遺忘 三、歷史是異鄉 附錄一 藝術書寫與藝術史書寫 一、藝術史學科的興起 二、藝術史工作者的實務問題 三、藝術史工作者的現實主義原則 四、對現實主義取向藝術史研究所做

的美學批判 五、藝術書寫與藝術史的區分 六、從藝術史到藝術史書寫 七、文藝復興與藝術概念的形成 八、文藝復興與藝術學科的開展 九、藝術史研究的學科發展概況 十、藝術史研究學科的成立 十一、藝術書寫與藝術史書寫的美學向度 後記 參考書目 作者序   那年在巴黎,羅浮宮還沒有完全整建成現在的大羅浮之前,看見展館內幾個年輕的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幾幅巨幅歷史畫作,大衛和傑利科的作品在壁上散發著歷史與保護油的複合光澤,然而置放在平台推車上的這幾幅作品,卻以背面框架、粗褐色的畫布實體,以及浮貼在上面幾乎脆化的編碼紙片面對著觀眾。姿態極好的年輕男子們,一邊工作,偶而環看在館內漫步美麗女子的身影,雖不出聲,但

是眼光遲遲收不回來。莫札特在《魔笛》第一幕裡讓王子Tamino看見女主角的畫像,並且唱出絕美的詠嘆調「這幅畫像美到令人著迷」(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n),但是法國超大型美術館內的男子們,在一幅幅令美術史家迷戀流連的畫像面前,卻像英國美學家說得一樣,寧可張望著血色鮮麗的少女。   我在那裡站了許久,這些名畫的背影,讓我想到仍舊堆放在自己工作室中塵封的畫布;想到繪畫類型中企圖在平面畫布上製造幻覺立體效果的欺眼畫;想起現代藝術家Fontana為了破壞藝術幻覺假象,在畫布上狠狠割上的三刀;想到海德格把地窖中的馬鈴薯和梵谷的畫相提並論,竟然還想到朱自清到月台送行

的父親──微胖的身軀和他手上的一袋橘子!這些都是我的文化記憶吧!人類的文化記憶和圖像記憶如此活潑堅強,讓繪畫即使背對著我們的時候,觀看者也不曾中斷一切意義的活動。然而,當繪畫轉過身來面對人們的時候,我們卻通常有點不知所措!   多年以來,不同類型的藝術寫作者,都在想方設法替自己和別人解決這種窘境:繪畫技巧教學者告訴我們一幅畫如何從材料準備開始,增修潤飾,讓圖像逐漸萌形。形式分析學者研究視覺與畫面構造,和心理學者聯手說明我們在觀看藝術時的生理自然反應。當代視覺文化研究者對社會分析積極投入,揭發畫家和圖像應用者的意識形態與政治意圖。小說家提醒我們每一幅作品後頭都有謀殺案,美學家告訴我們遇見圖像時不

能只是微笑或流淚。   現代藝術觀眾和藝術讀者已經太熟悉各種作品的形式、色彩、材質、肌理的千變萬化,理解了每個畫家投身社會時的光輝與悲涼,有時也就忘記了:許多繪畫的創造者,原先都想說些故事,講述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是世界之間的種種遭遇。這或許就是我想寫這本圖像學的原因,我想再聽聽那些古老的故事,也提醒朋友們這些故事的趣味,更關心說這些故事的畫家作為人的存在處境。   這本書沿用了圖像學大師帕諾夫斯基的經典書名「視覺藝術的意義」,再加上彈性更大,或許爭議也不少的「解釋」一詞,目的在於指出我所追求和延續的學術傳統,當然也表示了我對圖像學應該走向圖像解釋學的盼望。

視覺藝術的意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築夢踏實-腳踏車繪畫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視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邱淑惠 這樣論述:

腳踏車在不同年代,承擔了不同的功能與角色。早期農業社會交通不便,耕種下田艱辛勞苦,腳踏車扮演了能負重、能騎乘的重要功能,形成人們對腳踏車依賴的特殊情感。就是這份對腳踏車的執愛情感,讓筆者過去的作品,經常出現腳踏車的身影,目前持續創新作品,並以腳踏車作為這次繪畫創作論述的主題。本研究目的有三項:(1) 關懷在地鄉土文化,探討台灣早期農村社會與當代社會腳踏車的水墨形式與記憶體驗,以詮釋東方人文美學及逐夢踏實精神內涵。(2) 研究以腳踏車進行繪畫創作的相關學理認知與思維文獻,「因心造境」從傳統與現代手法,形塑自我創作風格。(3) 探討在傳統與現代水墨中求得平衡,創作懷舊鄕情系列、休閒怡情系列、與逐

夢意象三大系列作品,並延伸嘗試新媒材與技法運用之可能性,一改以往獨鍾宣紙作畫後裱捲軸模式,大量使用膠彩、壓克力、複合媒材的交互運用,各取其優點佈局在畫作上。本研究歸納三大項研究結論:(1)媒材技法多元融合運用、(2)創作形式融合傳統及多種實驗技法呈現、及(3)創作思維不斷漸進領悟體會轉化。懷舊鄕情系列,以老房子刻劃了歲月痕跡的門窗、舊式的鐵馬、紅色的磚牆,代表懷舊的農村特色,把鄉土情懷氛圍融入創作形式的表現。休閒移情系列是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取景台灣熱門景點、絢麗自然景觀、或清幽秘境為題材內容,表現騎腳踏車悠遊的心情,達到休閒怡情、運動健身的目的。築夢意象系列統整理念與技法移入情境構成,將外在的

物相,與自我內在心靈交融,達到表露內在情感。表現技法使用揉紙法、撞粉法、拓印法、撕貼法,以突顯畫面輕快節奏韻律感,反應騎腳踏車漫遊的愉快旅程。探索藝術之路漫無止境,筆者於此階段創作,體悟筆墨技法上仍有不足之處,作品呈現仍過於具象,希望在技法形式上,能由具象而漸抽象性,追求中國畫象外之「意」、言外之「情」,達到「不似之似」的藝術境界。筆者期能秉持對藝術創作的熱忱,虛心學習名家先賢的啟發,沉潛自我,突破框架,繼續超越自我軌跡,創作更精進的作品,開拓屬於個人符號的新風貌。

臺灣獨立樂團文本之插畫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視覺藝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梁晉瑋 這樣論述:

 不論文字還是圖像,是否曾有過經由他人所創作,能夠完整的描述出與自身心境相同的作品,因而深受震撼的經驗?具備文采的作家將原本存在於抽象中的概念,藉由實際文字創作出散文、小說、詩歌、歌詞、劇本,因而產生許多的文本資料。    本創作旨在於將那些存在於樂團歌詞文本中撼動人心的文字概念,透過文本分析法解讀作品、剖析文本之內涵,接著以讀者之理解重新創作。後採用創作實證法,擷取文本經典處轉化重新詮釋於視覺圖像當中,將文字與圖像互相搭配。創作取材自以闡揚自由、表達自主精神的搖滾樂為題材,取自於臺灣獨立樂團的「歌詞」當中,並以「心靈」作為創作主軸,使用數位藝術的技法呈現於圖文插畫當中。共以二十件作品探討關

於「心靈」的系列作品,期望能將文字中難以理解的複雜情感經過符號的簡化,形成一種全新解讀文本的創作方式。在歌詞文本轉化成視覺符號的創作歷程中,為了加深對於歌曲、歌詞的體會與感受,在發想過程中會不間斷地重複聽同一首歌曲或是重複特定某一段的歌詞,接著將自身感受以文字方式記錄下來,並將記錄下來的文字轉化成能夠適合傳達歌詞文本涵意的符號,通常在一幅作品中符號的使用上不會使用超過三個,除非引用的歌詞文本中的故事性較強,才會使用三個以上的符號進行視覺轉化。是一種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作為風格取材的圖像設計創作,呈現出一種靈魂與歌詞內化後所產生感觸,以創作者本身具有精神疾病的感受進行重新詮釋,因此廣受具有相同疾病的

患者的喜愛。期盼可以透過表現主義創作風格來吸引更多閱讀及觀賞者,進而讓觀賞者可以有助於對臺灣樂團認知的漠視轉而化之更加重視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