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評估量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認知評估量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悅平寫的 圖說老年期痴呆 和郭起浩洪震的 神經心理評估(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運用於老人認知刺激之整體性認知測量工具(6244244)也說明:... 默症評估量表-認知劍橋老人心智障礙檢測-認知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阿茲海默症聯合登錄研究組織之神經心理測驗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重複系列性神經心理狀態評估ADAS-Cog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界圖書北京公司 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玉惠所指導 謝惠琪的 虛擬實境復健介入對中風後病人肢體活動功能之成效: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2021),提出認知評估量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虛擬實境、腦中風、肢體活動功能、認知、憂鬱、生活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周碧玲所指導 何怡慧的 心臟衰竭病人衰弱及認知障礙之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心臟衰竭、衰弱、認知障礙、認知衰弱的重點而找出了 認知評估量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齡者認知促進活動與認知功能表現、主觀記憶抱怨之關係則補充:「蒙特利爾認知評估台灣版」、「記憶抱怨量表」。研究結果以描述性統計、. Mann-Whitney U 檢定、Wilcoxon 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認知評估量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說老年期痴呆

為了解決認知評估量表的問題,作者鄭悅平 這樣論述:

詳細介紹了老年期癡呆的概念、危險因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家庭照護等相關知識。在撰寫上圖文並茂,使《圖說老年期癡呆/常見疾病健康指導系列叢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希望通過《圖說老年期癡呆/常見疾病健康指導系列叢書》的詳細介紹,對老年期癡呆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患有老年期癡呆的老人及其照護者有所幫助。 周亞芳,女,35歲,博士,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2009年7月至任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神經內科醫師。本人於2000年9月進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七年制臨床專業學習,於2006年轉博,攻讀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病學專業,2009年6月博士畢業。 在中華神經病

科學年會做了"SUMO-1修飾ataxin-3蛋白對其泛素化、降解、包涵體形成、細胞凋亡等的影響"的專題發言,獲得廣泛好評;參加《神經退行性疾病新藥臨床評價研究技術平臺建設》專案會議,獲CARDS研究實施資格證;2011年、2012年均獲湘雅醫院"十佳青年";參加"全國癡呆新進展學習班";參加與組織第三屆湘雅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與基礎國際研討會;作為主要完成者參與衛生部衛生行業科研專項課題《老年人健康狀況、功能障礙及多系統功能綜合評估》;作為主要參與者及課題連絡人參與中南大學《癡呆相關疾病大資料建設》。 第一章 癡呆概述 一、癡呆的定義 二、癡呆的流行病學及發展趨勢 三、癡呆

的危險因素 (一)遺傳 (二)人口學 (三)血管危險因素 (四)合併疾病 (五)職業危險因素 (六)生活方式 (七)身體鍛煉 (八)其他因素 四、阿爾茨海默病 五、血管性癡呆 第二章 癡呆的臨床表現 一、癡呆的臨床表現 (一)認知功能減退 (二)精神行為改變 (三)局灶症狀 (四)外貌改變 二、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表現 (一)輕度 (二)中度 (三)重度 三、血管性癡呆的分類 (一)多梗死性癡呆 (二)大面積腦梗死性癡呆 (三)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Binswanger病) (四)特殊部位梗死所致癡呆 (五)出血性癡呆 第三章 癡呆的認知評估 一、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MsE) 二、蒙特利爾認

知評估量表(MoCA) 三、Hachiski缺血量表 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 五、Hamilton抑鬱量表(HAMD) 第四章 癡呆的檢查 一、血液和尿液檢查 二、腦脊液檢查 三、影像學檢查 (一)頭顱CT (二)頭顱磁共振成像(MRI) (三)功能性腦成像 四、電生理檢查 (一)腦電圖檢查 (二)誘發電位 五、基因檢測 第五章 癡呆的診斷 一、癡呆的診斷標準 二、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 三、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 第六章 癡呆的治療 一、癡呆的藥物治療 二、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治療 (一)膽鹼酯酶抑制劑 (二)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劑 (三)中藥 (四)其他藥物 三、血管性癡呆的

藥物治療 四、癡呆的精神行為症狀的治療 (一)抗精神病藥 (二)抗抑鬱藥 (三)抗焦慮藥 五、癡呆患者服藥注意事項 六、癡呆患者的非藥物治療 (一)食療 (二)情志治療 (三)智力訓練 (四)精神調養 (五)體育鍛煉 (六)起居飲食 第七章 老年期癡呆症患者如何積極籌畫未來的生活 一、保持身體健康,改善生活品質 二、應對情緒波動 三、重新面對家人 四、應對生活的改變 (一)日常生活問題 (二)使用記憶輔助小貼士 五、解決工作問題 六、是否還能開車 七、處理法律和財務問題 八、制定醫療、護理計畫 第八章 癡呆患者的家庭照護 一、關注患者的需求 二、時間的合理安排 三、促進交流 四、常見症狀的

照護 (一)躁狂患者的照護 (二)幻覺、妄想患者的照護 (三)焦慮患者的照護 (四)抑鬱患者的照護 (五)淡漠患者的照護 (六)失眠患者的照護 五、日常照護 (一)穿衣 (二)進食 (三)服藥 (四)大小便的管理 六、營造安全的家居環境 七、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 八、進行戶外運動及安全防範 九、患者/照護者日記 第九章 老年期癡呆的預防 一、老年期癡呆症的自我預測 二、早期發現 三、老年期癡呆的飲食預防 四、讓大腦保持年輕 五、預防老年期癡呆症的10條建議 第十章 癡呆照顧者的情緒管理 一、家庭照顧者常見壓力源 二、減輕照護者壓力的方法指導

虛擬實境復健介入對中風後病人肢體活動功能之成效: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為了解決認知評估量表的問題,作者謝惠琪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旨以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方式探討虛擬實境介入對中風後復健提升病人肢體活動功能之成效。研究設計:隨機對照試驗之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方法:以系統性回顧方式彙整2017年-2021年12月,以VR為介入措施,肢體功能為成效指標之隨機臨床試驗英文文獻,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本研究共採用5個英文資料庫,分別為PubMed、Embase、Cochrane、CINAHL及PEDro資料庫,且以手動搜尋納入參考之文獻;採用The Cochranes Collaboration’s tool for assessing risk of bia 2.0為評讀工具;使用Compre

hensive Meta-Analysis Version 3.0統計軟體進行統合分析,並運用Begg相關性排序檢定進行出版偏差分析。研究結果:共納入19篇,納入總人數為814人,VR和復健相關之研究報告其每篇樣本數為11-68名不等,受試者之平均年齡為59.77歲,VR介入中風復健針對上肢肢體功能,採用上肢傅格-梅爾動作恢復評估量表(Fugl-Ma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 FMA-UE) 評估上肢恢復狀況可改善5.425分,同時X-box類型可以提升FMA-UE 11.058分,其成效優於電腦螢幕類型,在統計上具顯著差異(,p=.000, I2 =

0%);採用(Box and Block Test, BBT)評估手部整體靈巧度在統計上雖無顯著差異。VR介入中風復健針對於下肢肢體功能採用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評估下肢平衡狀況可改善6.131分,採用定時啟動測試(Timed up and go test, TUG)測量功能移動性和移動性安全性的評估在統計上雖無顯著差異。VR介入中風復健針對於日常生活功能狀況,可改善0.270在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採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 MoCA)進行評估認知功能狀況,並採用隨機效果模式,標準化均差(s

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進分析其結果在統計上具無顯著差異。運用歐洲生活品質量表 (EuroQoL visual analog scale, EQ-VAS) 評估VR介入中風後復健可提升13.370分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Begg’s test 顯示皆無出版偏差。結論:經由統合分析之研究結果證實,VR與中風後復健之成效優於一般傳統復健治療,尤其是在提升肢體功能部分,更進一步的發現VR類型中其中採用X-box對於中風病人上肢復健具有顯著成效,此外,運用VR介入復健活動對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及提升生活品質皆有提升其效益。

神經心理評估(第二版)

為了解決認知評估量表的問題,作者郭起浩洪震 這樣論述:

在第一版介紹目前國外常用、臨床醫師急需瞭解的30多種神經心理測驗的基礎上,再次擴充了近一倍的測驗,力求反映針對老年認知障礙的臨床神經心理測驗的新的進展,內容包括測驗的來源、版本演變、操作步驟、信度、效度、正常值、機制研究進展、臨床意義和使用注意事項。 掌握這些測驗有助於臨床診斷、治療效果評估、康復措施制定,對於瞭解大腦的資訊處理機制也有重要意義。本書內容詳細、新穎、實用,適合神經科、精神科、老年科、心理科的臨床醫師、研究人員與護理人員,以及有志於從事認知障礙研究的研究生、對腦科學與行為科學有興趣的讀者。  

心臟衰竭病人衰弱及認知障礙之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認知評估量表的問題,作者何怡慧 這樣論述:

隨著人口高齡化,與年齡相關的衰弱及認知障礙普遍存在於心臟衰竭病人中,也是導致不良預後的主要原因。然而,台灣目前針對心臟衰竭族群之衰弱及認知障礙評估與現況的瞭解仍相對缺乏。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心臟衰竭病人衰弱及認知障礙之現況、相關性及其預測因子,與對生活品質、再入院率之影響。本研究為前瞻性、描述性之橫斷式研究,以南部某醫學中心心臟內科病房110位心臟衰竭病人為研究對象,於110年1月1日至110年8月31日於入院後三天內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與疾病屬性問卷、衰弱表型指標(FPC)、臨床衰弱量表(CFS)、蒙特利爾認知功能評估量表(MoCA)、生活品質量表(EQ-5D-3L)。研究結

果以SPSS 22.0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多項式邏輯式迴歸分析、存活分析等統計分析。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66.65 ± 14.00歲;男性佔59%,NYHA class III佔63%,衰弱盛行率分別為FPC 44%、CFS 71%。認知障礙盛行率為59%,平均MoCA認知功能為21.20 ± 5.61分。衰弱者相較於衰弱前期/無衰弱者,其認知功能顯著較低,認知障礙比例也較高。多重用藥(adjusted odds ratio [OR]=4.16,95% CI [1.11, 15.62],p = .035)、認知功能(OR=0.88,95% CI

[0.79, 0.98],p = .02)為FPC衰弱之顯著預測因子;NYHA class III(OR=3.49,95% CI [1.24, 9.84],p = .018)、多重用藥(OR=3.79,95% CI [1.08, 13.28],p = .037)、認知功能(OR=0.81,95% CI [0.70, 0.94],p = .006)為CFS衰弱之顯著預測因子。年齡(OR=1.04,95% CI [1.00, 1.08],p = .041)、教育程度國中(含)以下(OR=3.93,95% CI [1.57, 9.85],p = .004)為認知障礙之預測因子,但衰弱程度非認知障礙之

顯著預測因子。最後,衰弱(FPC)為心臟衰竭病人生活品質(β = -0.30,p = .002)及30天再入院(HR = 5.87,95% CI [1.59, 21.72],p = .008)之預測因子,且認知功能為衰弱(FPC)影響生活品質之調節因子(β = 0.24,p = .007)。本研究為國內第一個同時瞭解心臟衰竭族群認知衰弱現況的研究,研究顯示,認知衰弱於心臟衰竭族群之盛行率甚高,亟待重視與改善,建議臨床醫療專業人員未來應加強心臟衰竭病人衰弱與認知功能之評估,早期篩檢出此高危險群,並運用相關介入處置以改善功能狀態與延緩不良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