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主要思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論語主要思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蕭公權寫的 中國政治思想史(三版)(上、下) 和BenedettoCroce的 美學原理(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論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劇多也說明:《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 ... 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五南所出版 。

輔仁大學 中文系 林慶彰所指導 吳悅禎的 先秦兩漢孔子形象演變之研究 (2005),提出論語主要思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孔子、孔子形象、聖人、素王、玄聖、法家化、經學化、讖緯化。

最後網站論語- 思維導圖則補充:作者, 體制, 影響, 時代, 中心思想, 內容, 孔子弟子、再傳弟子, 語錄體, 儒家最重要的代表經典, 春秋, 仁, 孔子應答弟子及時人,以及弟子之間談論的紀錄.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論語主要思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政治思想史(三版)(上、下)

為了解決論語主要思想的問題,作者蕭公權 這樣論述:

  《中國政治思想史》共五編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辛亥。從政治思想的歷史背景,可分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專制天下之政治思想與近代國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依政治思想的演變趨勢,則分為創造、因襲、轉變及成熟四個時期。     全書所論及的古今學者六十餘人,文獻資料極為豐富。蕭公權先生採政治學的觀點,用歷史學的方法,敘述晚周以來兩千五百年間的政治思想。體例以時代為經,以思想派別為緯,取材則以前人著作之最有理論價值者為主。闡釋各家思想,力求態度客觀。偶有評論,也是意在辨明其歷史地位,而非任意抑揚,臆斷得失。

論語主要思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論語》對孝道的論述很多,孔子的學生中閔子騫不但列為十哲之中,他的孝行還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無獨有偶,本集的男主角曾子(曾參)也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孝行也被列入二十四孝中!
「曾子受杖」典故來自曾子老爸在瓜田怒棒責曾子,力氣大到曾子昏了過去,孔子聽到了,特別提醒曾子說,這不是盡孝,而是陷父親於不義!而「囓指痛心」則描述曾子與母親的母子連心,曾母在家中有客人來時,因不知所措咬了自己的手,而在山上砍柴的曾子,立刻心痛感受到母親必發生事情而速速趕回家中!
不止對父母行孝,曾子也用心做兒子的榜樣,「殺彘教子」就是曾子不因兒子小就不遵守諾言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繼承者與與傳播者,他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也成了一種理想,以及後世讀書人一生遵守的圭臬!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先秦兩漢孔子形象演變之研究

為了解決論語主要思想的問題,作者吳悅禎 這樣論述:

  春秋時,孔子的原始形象只是斯文在玆的君子;繼而是戰國風雲的聖人,轉而成兩漢奇形異狀的素王玄聖。孔子以一人而被賦予多重角色,學說貫穿歷史,並被反覆詮釋不已,放眼古今中外,也只有少數幾位宗教創始人能有此特殊際遇。藉由孔子面貌的呈現,可以具體而微地探析其中所寄寓的文化及政治意涵之歷史變化。本論文嘗試釐清800年左右孔子被各時代型塑後,所牽涉的政治、文化、教育等相關議題及其背後產生的原因。期間會觸及諸子百家主張異同、先秦兩漢學術流變、政治的運用、及歷史變化等複雜問題。  全文共分為六大部分:一、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檢討。二、春秋時代的孔子:分為《論語》中的孔子形象,以及孔子

的歷史地位與評價兩部分。前者包含《論語》中呈現的孔子評述(有:孔子自評、弟子贊述、他人的評述)、及《論語》主要思想體系的建構;後者包含從禮樂崩壞到士階級的興起、及「中國思想史」對孔子的評述。三、戰國時代聖人化的孔子形象:內容有諸子各家對孔子聖人形象的評述與運用、及孔子為何及如何被聖人化。分別探討《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對孔子的評述。並從儒分為八、托古尊古的傳統、百家爭鳴與稷下學宮等各種角度詮釋孔子被援用及被傳播的現象。四、西漢時代經學化的孔子現象:包括今文學家對孔子素王形象的建構與運用、及孔子為何是素王,與為漢制法的現象解析兩大子題。五、東漢時代讖緯化的孔子:分從讖緯

化的玄聖孔子具體形象之建構、及孔子為何是玄聖素王,亦即神化現象之解析兩部分討論。六、結論。  論文中每章第一節均致力於鈎勒孔子在各時代被塑造的形象,並隨文論證筆者對各家論點的看法。每章的第二節,著重在現象的解析,從政治、學術教育及觀念史演變等梳理理路。現有之各斷代史研究雖凸顯了各時代的學術橫切面的豐富性,卻沒有相應的篇幅深入討論孔子,更不能呈現孔子形象的演變,筆者選擇以先秦兩漢近800年的較長斷代的方式,既能避免通史論述易產生的疏漏或跳躍;又能突破單一朝代論述容易造成的斷裂性。  孔子在各個時代所被塑造的形象,幾乎可說也正是各時代政治型態的投射。漢帝國是世界上甚早的大一統國家,其統治技術也經過

摸索與修正。高抬孔子做為德治的典範,而行王霸雜治之實的統治架構,確立了中國式的政治模式。此後兩千年,中國社會在這套思想指導之下,致力天地君親師的道德層級建構,這個政治模式的早熟,也相應使得文化提早定型,知識份子所能發揮的極限與侷限亦提早顯現。  總之,研究「孔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一位曾周遊列國的思想家,是具有高度理想性格及行動力的,這樣的人,對高遠深邃的理想有不可動搖的堅持,其洞察力也可能超越一般人,在凡人看來,即如有神通之能力,而其為實現理念所展現之自我克制,於困戹中對生死的態度又近乎於宗教家的超越,故後世對孔子各種形象的衍伸與塑造,都有其特定的合理脈絡可循。「孔子」在每個朝代都與政

治、文化、教育等重大議題相關,以「孔子」為題,要時時注意,如何才不會被思想背景的其他議題淹沒,是筆者論文寫作過程,心力負擔最重之處。

美學原理(二版)

為了解決論語主要思想的問題,作者BenedettoCroce 這樣論述:

  《美學》是克羅齊的第一部著作,討論的不僅是普通的美學問題,尤其是美學在整個哲學當中的地位,審美活動與其他心靈活動的分別與關係。     在Croce看來,直覺即一種感性,而直覺也即是表現,所以,感性就是表現。而且,直覺即一種抒情的表現,也即是藝術。是以,Croce的「感性理論」就是他的「美學」。     就美學而言,Croce認為最關鍵的洞察在於,所有的心智活動,亦即整個實在,都以感性、直覺為基礎,它本身並沒有任何目的,是以也沒有概念和判斷;而直覺加上存在判斷,則是Croce所謂的知覺(perception),然而知覺自身也是無知的(innocent)。可以說,「感性的首要性∕優位性」

是Croce抱持的重要理念。     朱光潛先生完整地轉譯了Croce《作為表現科學和普通語言學的感性》的〈感性理論〉部分,且定名為「美學原理」,並輔以註腳。     依據Croce原著中的完整標題指引、朱光潛先生的翻譯及解釋,以及Croce美學所具有的跨越時代的意義,我們在閱讀《美學原理》時當關注以下課題:     (1) 直覺即感性活動   (2) 直覺即抒情的表現   (3) 直覺即藝術   (4) 創造與鑑賞統一的突現詮釋(emergent interpretation)——感性論   (5) 美即成功表現的突現詮釋——表現論   (6) 語言即藝術   這些內容,朱光潛先生都譯得很清

楚,讀者可以自行研讀,並深探其底蘊。   ----------蕭振邦(導讀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