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高級業務員資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證券高級業務員資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志成寫的 2023證券投資與財務分析:名師攻略詳盡解析(證券商業務員) 和吳家揚的 投資型保險最重要的大小事:從保障到投資!本書完整剖析投資型保險的原理及相關知識,讓你超越保險業務員和銀行理專,做出最利己的理財規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千華數位文化 和財經傳訊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高承恕所指導 吳宗昇的 資訊-知識與市場結構:台灣股市的社會學分析 (2004),提出證券高級業務員資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經濟社會學、市場社會學、資訊-知識、股市社會學、散戶、評價系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證券高級業務員資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3證券投資與財務分析:名師攻略詳盡解析(證券商業務員)

為了解決證券高級業務員資格的問題,作者王志成 這樣論述:

  ◎章節架構分明,掌握重點So Easy!   ◎系統化試題歸納,高手過招有效率!   ◎名師攻略詳盡解析,輕鬆考照拿高分!     近年來金融證照的考試頗為熱門,除了執行業務的要求外,大專院校商學系的學生也被要求畢業前需考取金融證照當畢業門檻,甚至非商學系的學生也以考取金融證照作為外部的有效認證。金融證照種類繁多其中以證券業的證照最具代表性。證券業的證照是目前從事證券、銀行與保險行業者所要求的執業資格條件,而以證券考照難度做區分;證券分析人員(證券分析師)較難,高級營業員(高業)次之,最後是投信投顧業務員、普通業務員(普業),所謂的難度只是出題範圍較廣泛讓考生不知如何準備起。這也是老師

編寫這本書的動機,如何讓考生在最短的時間裡考取高業證照,同時為後續的職涯奠定最紮實的專業能力。     本書的使用方法     為建立完整的學習架構請按本書的章節順序,從每一章的第一個「重點」予以理解,接著馬上閱讀該「重點」所對應的題目出處「高手過招」,就是課文重點熟讀立即看題目型態,千萬不要看完一章再一起做該章題目。看一次可能會比較辛苦,第二次閱讀就可以把較易弄錯的題目予以標示,考試前幾天只要閱讀有標示的主題與題目即可。     有疑問想要諮詢嗎?歡迎在「LINE首頁」搜尋「千華」官方帳號,並按下加入好友,無論是考試日期、教材推薦、解題疑問等,都能得到滿意的服務。我們提供專人諮詢互動,更能時

時掌握考訊及優惠活動!

資訊-知識與市場結構:台灣股市的社會學分析

為了解決證券高級業務員資格的問題,作者吳宗昇 這樣論述:

經濟社會學對於市場的傳統看法,不外乎將市場視為網絡(network)、鑲嵌(embeddedness)、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公司(firm)以及制度(institution)等概念。但近來金融市場社會學的諸多研究,對此傳統產生許多新的衝擊。亦即,市場的競爭分析應該採取更具體的經濟行動研究,以判斷市場的構成,以及其中經濟行動的競爭過程。本論文延續以上的爭論,並嘗試在方法論上融合現象學和知識社會學的脈絡,擴大經濟社會學對於市場討論的基礎。分析對象則以參與層面最廣泛的股市散戶為出發點。研究方法則包含歷史文獻分析、連續訪談、螢幕基礎(screen-based)的無時差資料收集方

式。在六年的研究過程中,共收集近百位小戶、中實戶、基金經理人、外資研究員、分析師等資料。本研究不僅引進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的觀點,並具體分析股市中的競爭要素,提出資訊-知識(Information-Knowledge)的概念。最後發現在股市中,行動者因為受到資訊管道或是知識能力的雙重限制,而處在相對性的社會位置。此圖像,可稱之為資訊-知識年輪(I-K Ring)。在資訊流動快速的認識實體(epistemic reality)中(如外匯市場、股票市場),特別容易形成這種相對位置不均等的結構。另一方面,在股市現代化的過程中,詮釋股票價值的權力慢慢轉由評價系統(e

valuation system)所主導。此系統由分析師、研究員及評等機構等組成,並結合物質主義的意識型態,製造理性而科學化的分析報告,並在發佈資訊的過程中傳遞股票價值的正當性。最後,它也製造了認識市場實體的方式。本論文最後將論證,經濟社會學傳統認識市場的方式,過於強調廠商的競爭結構,而不注意產品(product)的性質,以及交易者對於產品價值的定價過程。因而,傳統經濟社會學無法清楚分析製造之外的市場,諸如變動快速的外匯市場或股票市場。其次,本文將提出在資訊-知識的競爭要素中,下層的競爭者將面臨非志願性蒙蔽的情況。越是理性化、產品複雜的市場,對行動者的限制將會更多;亦即,處於外圈的行動者將會受

到更多隱形的非志願性蒙蔽(involuntary blinding)。

投資型保險最重要的大小事:從保障到投資!本書完整剖析投資型保險的原理及相關知識,讓你超越保險業務員和銀行理專,做出最利己的理財規劃

為了解決證券高級業務員資格的問題,作者吳家揚 這樣論述:

  如果你很年輕,對家人有責任感,希望用最低的代價,換取最高大的保障,那麼投資型人壽保險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只是它也是一個有「爭議」的投資工具,因為許多人忘了它的主要目的在於保險,而非「投資」。因為對它有錯誤的想像而產生錯誤運用方式,最後產生受騙的感覺。   投資型保險簡單而言,就是可以與投資標的連結(由保險公司提供選擇)的人壽保險或是年金保險。它背後的操作相當複雜,需要相當詳細的說明。   舉例而言,對一個30歲的年輕人,假設選擇購買某市售投資型人壽保險,年繳6萬元保費,連續20年,目標保額設定600萬元,選擇的連結標的年化報酬率是3%(這是很務實的評估,持續幾十年,每

年都賺3%雖然不太可能,但只要標的選得好,時間夠長的話,平均年化報酬率3%是有很高的達成機率的)。那麼20年後解約,你可以享有約126萬左右的保單帳戶價值。如果你不解約,在繳滿20年後,仍可以獲得相當時間的保障。   不過投資型人壽保險的績效與你選擇的投資標的有很大的關係。同樣一個30歲的年輕人。如果投資績效連續34年每年都為-3%,那麼保險會在63歲時結束。20年的解約金也只有約67.3萬。   這樣算下來,如果「順利」,你是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以上例而言,你的解約金還高於付出的保費)來取得高額的保障。   如果這個年輕人選擇投資型年金保險。以某市售商品為例,在年繳1萬人民幣,連續20年

的情況下。若連結的商品年化投資報酬率同樣為3%。那麼在第30年開始,可以領取年金終身,月領1077人民幣,並保證至少15年。   投資型年金保險若連結的商品年化投資酬率為-3%,那麼在第30年,只能一次領回104158元人民幣。   因此,購買投資型保險,你也必須對連結的投資標的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充分發揮投資型保險的效益。   本書全面解析投資型保險的原理及相關知識。讓你可以清楚判斷是否要購買相關的商品,不會因為誤解而浪費了金錢。 本書特色   大量案例,降低小白入門的困難度   金融商品的產生,會運用到許多日常生活碰不到的概念,因此入門的門檻其實不低。本書解決的方法是利用大量的案例

來說明。讀者如果看內文覺得吃力,不妨先往下看案例。會更容易進入狀況。   看懂保險公司網站的資訊,收集資料不求人   所有保險公司都會把相關商品資訊放在網站上。只是大量的專有名詞,讓一般消費者望而卻步。本書替你用白話解釋網站在的「文言文」條文。讓你可以輕鬆看懂每一家保險公司的投資險商品。   操作實務建議,讓你少走冤枉路   由於投資型保險可以依人們的生命周期而調整。因此作者建議讀者在30歲到65歲階段以投保較高的保額為主要目標。而在65歲之後將它從以保障為主,調整改變為儲蓄目的。投資型人壽保險中的保單帳戶價值,是高齡者財富移轉的良好工具,善用保險「有條件」可免納入遺產稅,在財富管理上達到

最優效益。 專家推薦   中華電視公司前總經理 莊豐嘉   中央廣播電台前新聞部經理 沈聰榮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特聘教授 秦夢群   財經主播、主持人、前上市公司發言人 劉姿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