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反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讀書無用反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于真,李正蕊寫的 匕首與投槍,魯迅以文為刃的抗爭:橫眉冷對千夫指,卻以深情待人間 和羅振宇的 閱讀的方法:找到文明世界中,本該如此的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圓神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高嘉謙所指導 賴志豪的 造夢、身體與醫病:中國近現代武俠與科幻小說的政治隱喻 (2019),提出讀書無用反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夢、造夢、身體、醫病、任俠、徐皓峰、韓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 賴慈芸所指導 陳思穎的 翻譯戲劇,搬演政治:1990年代表演工作坊的三部改編劇作 (2016),提出因為有 戲劇翻譯、翻譯史、表演工作坊、跨文化改編的重點而找出了 讀書無用反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讀書無用反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匕首與投槍,魯迅以文為刃的抗爭:橫眉冷對千夫指,卻以深情待人間

為了解決讀書無用反對的問題,作者潘于真,李正蕊 這樣論述: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在紛亂的清末民初,戰爭、迫害、罵名、流離的噩夢如影隨形,   他從不懼,一枝筆桿挺起他的傲骨,一串文字,成為鋒利的匕首投槍,   刺向惡俗、舊制、麻木、自欺欺人、喪權辱國!切開這些,找到自由。   那奮戰到生命終結仍至死不屈的身影,是魯迅。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   ──書為終身良伴造就文力,舊思想的破除者反是讀遍舊思想的人   魯迅從小博覽群書,反覆成誦,甚至中了科舉!從小的勤勉好學與他未來用一生精力寫文救世密不可分,家道中落刻苦求學讓他面對種種磨難依然不屈,在學識上,他成為泰斗;在革命中,他成為精神。跨海求學更讓

他對中國乃至於中國人的淪喪深有所感,這位在醫學院的年輕人,暗自下定決心,他要當醫生,讓筆桿成為手術刀,改造病入膏肓的家鄉。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獨行的猛獸越苦痛越堅定,不懼流言苦難,儘管恨我吧!   在日本,他第一個響應革命的剪辮,他明白與其「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韌性的戰鬥」,戴上假辮與帽子掩人耳目。筆刀未輟,願意成為將亡鐵屋中的清醒者,承受將死者的怨懟與面對死亡的悲哀,但是不能放棄任何一線希望,只要醒來的人夠多就能衝出鐵屋。要恨便恨,無所謂,不成功,便成仁。     ▎「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   ──《阿Q正傳》、《狂

人日記》我不是要針對誰,我是說在場的各位都很愚昧!   阿Q在被侮辱和蹂躪的生活中,養成了十分怯懦的習性,卻又常常表現出荒唐怪誕的「精神勝利法」。這種富有喜劇性的矛盾和糾葛,在魯迅筆下俯拾即是。阿Q引來大量爭議,不乏對號入座者,達到了魯迅要的效果。「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阿Q是悲劇,人們以為重要的生命、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全部無用;阿Q是喜劇,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面對真正的存亡只是一個笑話。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看似殺伐冷酷決絕,實則憐愛情深不輟   以筆刀挑戰一切的戰鬥者,所有戰力都來自一腔深情與深情所催化的熱血。他

深愛相互扶持共患難的許廣平,難產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保妻子;人說魯迅不可打擾,孩子偏偏喜歡撩撥逆鱗,他也只是笑笑,聚會三句不離妻小。他深愛著他的國家與生長的土地,情越深越憤怒,越憤怒,越無奈,越無奈,越要挺直腰桿再戰。終其一生,未曾停止他的深愛與抗爭。     「希望是附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懷抱希望,無路便開路,前方渺茫不能撼動半分決心,他願走成別人的希望。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魯迅戰鬥不止的人生,詳盡記錄他的成長過程與大時代的環境與悲哀,筆下「恨多於愛」是人

們對魯迅的既定印象,本書用更全面的角度闡述魯迅「恨之下的愛」及「抗爭背後的無奈」,附有年譜、名言軼事,帶領讀者快速又透澈的了解這位現代文學巨擘。

造夢、身體與醫病:中國近現代武俠與科幻小說的政治隱喻

為了解決讀書無用反對的問題,作者賴志豪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比較晚清民初與現代小說之間,知識分子在不同的政治氛圍底下,如何透過「小說」此一媒介,去探測、想像或批判現有的政治體制與社會氛圍。以「武俠」與「科幻」為出發點,看重的是兩者在晚清民初之際,皆被知識分子挪用,用以建構「身體」或作為「夢」與「科學」的投射,到了現代卻又有新的轉換,而兩者除了有自身作為類型小說的核心關懷,卻也同時指向了中國的政治現實。本論文分成三大部分:其一、以三個關鍵字為出發點,思考「身體」、「任俠」與「醫病」作為近現代中國時代隱喻的特殊性,指出晚清知識分子在當時所提出的各種救國方向與政策如何被沿用至今,其後卻被國家所收編,衍生為國家對於個體身體、精神與人口上的管控。其二

、從晚清民初武俠小說開始,討論其中針對「身體」與「任俠」的建構,以平江不肖生《近代俠義英雄傳》(1923)與鄭證因《鷹爪王》(1941)作為民初武俠的代表,分析當中如何沿襲晚清對於「技擊」的書寫,從中體現在時代的號召之下,小說呈現「身體」與武術技藝的建構。本文接著再分析徐皓峰的數篇小說,思考其中透過建構民國「武行」小說,表達其自身對於真實武術的關懷,也在體現國家對於個人身體與精神的管控之餘,對「俠」精神的追思與緬懷。其三、本文試圖以「夢」作為主標題來進行論述,首先提出晚清與現代的「夢」的差異,思考晚清時期的中國文人面對內憂外患之際,如何去啟動想像,期盼更為美好的未來;而在百年後的今天,當中國已

開始富強之時,「造夢」又有何意義。兩個不同時代的「夢」或有所聯繫,但卻又截然不同。其後,本章以「交通工具」、「醫病」與「夢與現實」作為三大主題去進行論述,思考小說如何回應當時的「經濟建設」、「身體建構」與「精神建構」,嘗試比較晚清民初與近現代近百年來小說家如何運用「科幻」作為媒介,在各自的時空背景當中去想像中國,呈現或敘述當時的「中國夢」,並點出其背後的政治寓言。

閱讀的方法:找到文明世界中,本該如此的我

為了解決讀書無用反對的問題,作者羅振宇 這樣論述:

  一本好書應該什麼樣?   我曾經設想過一個場景:一個父親送孩子去上大學。孩子的行李箱已經滿了,但他最後還想放一本書進去。既不想增加孩子的負擔,又生怕孩子會錯過一段精神之旅,那他會選擇哪一本?   我曾經拿這個問題問過很多朋友。即使是平時經常推薦書的人,面對這個問題也會顯得慎之又慎。你看,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至少應該有三個特點:自己覺得好、對他人有用、不是負擔。   十幾年後,我的兩個女兒就要上大學了。   我會一直反覆思量這本《閱讀的方法》,並把它親手放到女兒們的行李箱裡。——羅振宇   閱讀是件簡單又浪漫的事,   它不是一座高聳入雲的莊嚴聖山,而是一處熱鬧繁華的商場

;   不是一個耗時費力的惱人工作,而是一場隨心所欲的交友過程。   在這本書中,羅振宇宛如一趟閱讀之旅的導遊,為大家梳理出了24個閱讀的方法,你可以順著章節閱讀,也可以任意翻閱其中一篇。這條路,由自己選擇,你可以明白如何透過閱讀,修煉強勁的頭腦、如何透過閱讀,參與往聖先賢們的奇妙創新……   回歸閱讀的本質,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因為「想」讀而讀,發自內心的求知欲,促使每一個人願意拿起書來,愛上閱讀。 本書特色   ★熱門知識內容平台「得到App」創始人、觀看數超過20億的《羅輯思維》節目主講人,華人圈知識服務型作者羅振宇,最想放進女兒行李箱的書!   ★羅振宇用24種不同的角度,帶

你在閱讀中看見近處,也看見遠方,而你終將由此找到最好的自己。   ★作家、主持人/蔡康永推薦《溝通的方法》作者/脫不花專文導讀。  

翻譯戲劇,搬演政治:1990年代表演工作坊的三部改編劇作

為了解決讀書無用反對的問題,作者陳思穎 這樣論述:

表演工作坊自1980年代創團起至2000年代初,幾乎年年搬演翻譯戲劇,但這些劇作的譯本不一定能夠出版,表演工作坊的演出便成為觀眾了解特定劇目的唯一途徑。由於戲劇演出講求當下的效果,表演工作坊搬上舞台的翻譯戲劇通常經過在地化改編,然而分析1990年代的三齣劇作可得知,其操縱不單消弭了文化差異,亦深受台灣當時的政治環境影響,反映出異於原作的政治觀。本研究選定《非要住院》(1990)、《意外死亡(非常意外!)》(1995)、《絕不付帳!》(1998)三齣戲劇,分析表演工作坊的翻譯策略。《非要住院》譯自英國劇作家史塔波德的電視劇本A Separate Peace,添加黑道大哥阿彪一角,並加深個人與社

會的二元衝突,強化消極避世的意味;《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及《絕不付帳!》分別譯自義大利喜劇大師達利歐‧弗的Morte accidentale di anarchico與Non si paga! Non si paga!,前者淡化原作的政治訴求與意識形態,將原有的反政府立場改寫為反政治;後者將劇中的抗爭對象從企業家改寫為建商,影射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對照時代脈絡,1980年代末起,李登輝掌權,國民黨內鬥劇烈,反對黨則逐漸茁壯,統獨、省籍成為1990年代的熱門議題。隨著台灣政治環境改變,表演工作坊在劇中呈現的政治立場也隨之變化,從1990年渴望遠離政治,1995年厭棄政治,到了1998年則把

批判對象聚焦於陳水扁與國民黨黑金政治。表演工作坊在譯介戲劇的過程中做出明顯的操縱,藉翻譯劇表達自身的政治觀點,雖保留原作的劇情架構與人物,實際上卻轉移批判焦點與政治意識形態,也流露外省第二代的認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