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租屋補助台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曾華源所指導 王淑楨的 臺北市遊民社會福利需求之研究 (2015),提出身心障礙租屋補助台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遊民、社會福利需求、社會福利服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劉若蘭所指導 蔡昕璋的 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關係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2014),提出因為有 大學生、全人教育、校園參與經驗、全人素養、全人發展、成功學習的重點而找出了 身心障礙租屋補助台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身心障礙租屋補助台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北市遊民社會福利需求之研究

為了解決身心障礙租屋補助台南的問題,作者王淑楨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遊民的福利需求,並考驗不同遊民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教育程度與戶籍地等背景變項在遊民的福利需求的差異情形,並且探討遊民福利需求之相關性,最後發展遊民福利服務之工作模式。本研究以臺北市萬華區、中正區與大同區三大區的遊民為研究對象,在量化部分以「基本資料調查」、「臺北市街友福利需求問卷」與「焦點座談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文獻探討法、問卷法、調查法、焦點座談法、統計法等作為研究方法。在質性部分則進行三場共15名遊民的焦點座談與兩場遊民實務社會工作者共4名的焦點座談,茲將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的研究結論說明如下:一、臺北市遊民福利需求現況(量化研究結果)(一)醫療需求部分前三名為:

「有健康檢查的需求」、「有牙齒醫療(洗牙、假牙、植牙、蛀牙治療)的需求」、「有恢復健保的需求」。(二)生活、經濟補助需求前三名為:「有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有繳納健保費用補助福利需求」、「有租屋補助福利需求」。(三)就業需求前三名:「有政府提供工作的需求(代賑工、協調企業給職缺)福利需求、「有勞動局主動出來提供就業服務需求」、「有職業介紹的需求」。(四)學習需求前三名:「有學習管道福利需求」、「有輔導取得專業證照(廚師、居家服務員、理髮等)福利需求」、「有法律常識教育福利需求」。(五)支持需求前三名:「有社工員/師關心福利需求」、「有朋友互相照顧福利需求」、「有社區民眾不要歧視(不驅趕、不

傷害)福利需求」。二、焦點座談部分(質化研究結果)(一)遊民的福利需求之焦點座談1.醫療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的「醫療」需求包括義診、免費健康檢查、假日就醫欠單(掛帳單)服務、恢復健保、皮膚、蜂窩性組織炎治療、精神疾病、高血壓、戒治、慢性病治療、中風、貧血、復健、腸胃、感冒、牙齒、心臟、內科、營養、眼科、憂鬱症與醫療外展等健康問題的福利需求。2.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的「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包括休閒娛樂、悠遊卡補助、生活補助、健保欠費的分期繳納寬限、健保補助、固定住所、租金、衣物、用餐、安置需求、悠遊卡儲值、平價住宅、協助租屋、

飲食、清潔等的福利需求。3.就業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的就業福利需求包括舉牌、出陣頭、粗工、臨時工、提供就業資訊、清潔工、園藝、除草、小販、舉牌、代賑工、政府提供就業資訊或機會、主動出來提供就業機會、政府跟企業合作提供就業職缺的福利需求。4.學習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在學習部分較沒有急迫性的渴望,主因大多無穩定性的經濟來源,生活的不確定性使其無力思考學習需求。5.支持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的「支持」包括社工、志工、不要歧視、不要驅趕或噴水、警察不要打擾睡覺或頻繁的臨檢、警察不要用暴力行為對待、家人與遊民朋友等的福利需求。(

二)遊民實務社工部分的焦點座談1.遊民的醫療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遊民目前有精神疾病、戒治、醫療外展、身心科、高血壓、外科、皮膚科、牙齒、肺結核、醫療掛帳單、感冒、外傷、蜂窩性組織炎、慢性病醫療、心臟病等的福利需求。2.遊民的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包括急難金、證件辦理規費、物資、食品、便當、租金補助、醫療差額補助、生活物資的提供、悠遊卡儲值、生活經濟補助、協助租屋、協助取得福利身分等的福利需求。3.遊民的就業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

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包括代賑工、粗工、清潔工、陣頭、臨時工、導覽員、藝術創作、舉牌等的福利需求與福利服務的提供。4.遊民的學習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學習」福利需求有挫折忍耐度或危機處理訓練學習需求,但有三位社工認為遊民的學習需求較不急迫,主因遊民無法處理當下的生活困境,較不會考量到學習的需求部分。5.遊民的支持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支持」福利需求除了家人、社工、遊民的朋友、社區居民、諮商師以及遊民間的資源網絡等都是必要的支持需求,因為遊民需要投入心力培養信任關係

,並非短期間就可以處理遊民的問題,而這些支持需求的服務是需要專業間一起努力的部分。三、推論統計結論(一)不同背景變項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上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醫療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生活、經濟需求」部分受支持(3)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就業服務需求」部分受支持(4)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學習服務需求」未受支持(5)不同性別之遊民在「支持服務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年齡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年齡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年齡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部

分達顯著差異(3)不同年齡之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4)不同年齡之遊民在「學習需求」部分受支持(5)不同年齡之遊民在「支持需求」未受支持3.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3)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未受支持(4)不同婚姻狀況知遊民在「學習需求」未受支持(5)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其「支持需求」部分受支持4.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未受支持(

3)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就業需求」部分受支持(4)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學習需求」未受支持(5)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支持需求」部分受支持5.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未受支持(2)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3)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未受支持(4)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學習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5)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支持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6.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3

)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未受支持(4)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學習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5)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支持福利需求」未受支持(三)遊民之福利需求相關情形分析:投入個人背景變項與福利需求考驗五個分量表,結果在遊民個人背景變項與福利需求間在性別與醫療、子女數與醫療福利需求、子女數與支持福利需求、婚姻狀況與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戶籍地與學習福利需求、「年齡」與就業福利需求等呈現部分相關性。(四)遊民福利需求之工作預測模式分析1.遊民的「無子女數」背景變項預測遊民之「醫療福利需求」為2.0%。2.遊民「30歲以下」背景變項預測「生活與經濟補助福利需求」為2.7%。3.遊民「「年齡」」

與「性別」背景變項預測「就業福利需求」,前者預測力為3.2%,後者為1.7%。4.遊民「國中畢業(含以下)」背景變項預測「學習福利需求」為1.4%。5.遊民「沒有子女數」背景變項預測「支持福利需求」為3.4%。。針對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本研究對臺北市衛生局、社會局、勞動局、教育局、警察局、消防局、衛生福利部等提出建議,以滿足遊民各項福利需求。

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關係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身心障礙租屋補助台南的問題,作者蔡昕璋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之關係,研究問題包括:(一)國內外大學全人教育的重要理念與實施方式為何?(二)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之全人教育經驗為何?不同個人因素的大學生全人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及(三)本研究大學生個人因素、全人教育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之關係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大學校園中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建議,提供師生及行政人員參考。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量化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以校園衝擊理論等為基礎編製問卷,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年級、家庭背景、住宿情況、工讀經驗、宗教信仰、志願服務經驗、學業成績以及健康狀況,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包括正

式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非正式課程(學術相關活動、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參與經驗)以及潛在課程與校園文化(學校支持系統、校園環境氛圍、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滿意度)的參與經驗,全人素養包括國際視野、創新領導與問卷解決、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多元文化、環保意識、主動探究、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健康管理、批判反思、科學思辨、人文涵養、資訊素養、靈性思維、終身學習。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採取分層比例抽樣,取樣人數為640人。質化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透過深度訪談加以釐清:(一)學生心目中的全人素養有哪些?(二)比較強的素養,是受到哪些個人或校園因素影響

?(三)比較弱的素養,是受到哪些個人或校園因素影響,並且希望學校提供什麼樣的資源與幫助?訪談對象乃依據問卷調查結果,選取13位學生進行訪談。本研究結果發現:一、歸納國內外全人教育理念,發現臺灣與中國重視個人達到五育均衡發展,歐美及日本強調全宇思維的永續樂活精神。臺灣全人教育的理念可分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生命、生活、生涯三生教育實踐」、「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以及「身、心、靈健全整合」四大向度。二、國內、外均透過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課程,作為達成全人教育主要途徑之一,並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進行方案或環境規劃。三、大學生個人因素,以t檢定與ANOVA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在全人素養中的差異,發現性別、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工讀經驗達顯著差異,其中校外工讀經驗對全人素養的負面影響較大。四、 透過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個人因素對於全人教育參與經驗的解釋力,發現個人因素對於正式課程參與經驗解釋力為25.2%、非正式課程參與經驗解釋力為15.6%、潛在課程與校園文化解釋力為23.1%,其中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工讀經驗、學業成績、健康狀況皆具解釋力,其中又以學院及健康狀況的影響最大。五、透過階層迴歸分析,探討個人因素、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對於全人素養的整體解釋力為35.8%,其中學院、年級、健康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學校支持系統、校園環

境氛圍、師生互動、同儕關係皆具顯著解釋力,其中又以潛在課程的經驗影響最大。透過逐步迴歸分析,發現「師生互動」、「同儕關係」、「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以及「健康狀況」是影響全人素養最重要的因素。六、質性訪談包括學生對於全人素養與影響因素的看法,結果歸納如下:(一)學生認為全人素養,應包含「生活知能與生活管理」、「專業知識技能」以及「家庭關係經營」。(二)學生認為全人教育參與經驗中,特別是正式課程中的通識課程、體育課程、服務學習課程,非正式課程中的社團活動、身心成長活動,以及潛在課程中的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格外重要。(三)不同主修領域的同學,對於通識教育的看法不同;且不同校區資源分配不均,

影響學生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及滿意度,亦會影響全人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