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約瑟夫.馬祖爾寫的 解剖時間:從科學、哲學、歷史到個人經驗,我們如何看待、研究與感受時間,思考時間的真實與虛幻? 和HenryDavidThoreau的 【梭羅經典套書】(二冊):《種子的信仰【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湖濱散記【當代經典《華爾登湖》全新中譯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 教育百科也說明:天主教輔仁大學在臺灣復校以後,於59學年度(1960-1961)起在文學院下設圖書館學系,同時設夜間部,每年各招學生一班,以60人為度。該系課程,除按教育部規定,有28個共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果力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景觀學系 郭維倫所指導 楊舒嵋的 大學周邊服務設施對大學生生活環境之影響研究 (2021),提出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少子化、大學生活環境、服務設施、土地使用型態、環域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彭明輝所指導 張揚舞的 北平輔仁大學與中西交通史的萌芽 (2021),提出因為有 北平輔仁大學、學術共和國、中西交通史、現代中國史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圖書資訊相關系所則補充: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所 (link is external) · 輔仁大學圖資系進修部 (link is external) ... 中國大陸圖書資訊相關系所 ... 國外圖書館學校. United State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解剖時間:從科學、哲學、歷史到個人經驗,我們如何看待、研究與感受時間,思考時間的真實與虛幻?

為了解決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的問題,作者約瑟夫.馬祖爾 這樣論述:

既真實又虛幻、既快速又緩慢﹍﹍ ⏰⏰⏰用一本書,探尋《韋氏字典》耗費1,700字定義的單詞——「時間」(time)——的真實樣貌⏰⏰⏰ ★美國書籍評論網站Book Riot「時間」主題之最佳非文學書籍 ★《出版人週刊》星號書評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暢銷書作者作者 伊恩・史都華  推薦 周先捷    臺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洪裕宏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高玉靜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 高涌泉    臺大物理系教授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深刻推薦   工業革命以前,人們每天工作不曾中斷,要一直到工業革命以後

,才慢慢出現「週末」的概念? 時間其實是不連續的,比起一條線段,更像一串珠鍊? 「同時發生」這個概念在宇宙中其實並不存在,甚至根本沒有所謂的過去和未來? 在太空中高速飛行,竟能使細胞回春?老化和時間、速度的關係是什麼? 時間存在,是因為我們存在? 「時間是什麼?會不會其實只是人類的共同想像?」 對多數人來說,時間就是鐘面上顯示的數字,這個印象不只來自於生活經驗,也承襲於前人的思維習慣。然而,我們感受到的時間就是真實的時間嗎?對此,我們得由更多元的面向重新理解時間,才能好好回答這些問題。 本書即是一部從多元視角剖析時間的作品。作者數學家約瑟夫.馬祖爾博學多聞,統整人類在「理解時間」上所嘗

試過的各種努力及成果。他從度量時間的歷史出發,看時間如何因為鐘的出現,從無形轉為有形,並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演進;從歷代哲人的時間觀,重新思考時間若是以離散的數字來計量,那麼時間的連續性是否就像視覺暫留一樣,只是一種幻影;從牛頓與愛因斯坦對時間定義的歧異,理解時間其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絕對,而是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時間;從人體生物時鐘的最新研究,了解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對「一秒」的感覺會比年輕時更長,最終,再回頭探討我們最熟悉的——個人的時間感。 閱讀本書,你將在這趟探索時間的旅程中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深刻的文字裡一再翻轉你對時間的常識與直覺,並由外轉而向內,重新認識你與時間最真實的關係。 ▌

國內好評 本書介紹了幾乎所有跟時間有關的課題,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領域。令人驚豔的是,在物理學中的時間概念演變上,在哲學中的時間問題上,在意識中所呈現的時間上,以及在生物學所牽涉的時間上,本書的介紹在淺顯之餘,亦兼顧了驚人的準確性。對於想要瞭解各種時間議題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周先捷 臺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對於人們是一個如此熟悉卻又高度抽象、難以言說的概念;《解剖時間》這本書從科學史的視角出發,帶領讀者縱貫古今、橫跨物理、哲學、心理、生物等領域重新認識時間。人類內在的時間心理現象是複雜的,仍有許多待解密之處,透過此書,我們看到兩千多年來各個領域的專家對時間採取不同角度的論述與其

探究的結果,或許我們永遠追趕不上時間,卻得以因此更接近時間一些!──高玉靜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 康德說:「時間與空間的感受是與生俱來的。」的確,時間與空間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概念。對物理學家來說,時間是客觀的,可以被精準測量的;但對一般人來說,時間是主觀的、相對的,同樣長度的時間,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造成不同的感受,有時時光飛逝,有時度日如年。然而時間就是生命的本質,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命都受到物理時間的影響,無論是晝夜變化的生理時鐘或是生老病死的壽命長短,若是無法取得協調、規律運作,生命也無法延續。《解剖時間》將提供解答,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海外讚譽 我們

可以從卡車司機、賽車手、囚犯和鐘表匠的故事中得知,時間會隨著我們的思想節奏顯露出它的真實模樣。本書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視角,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與時間的關係,並且學習如何善用它。——《Boomers Daily》 發人深省的閱讀旅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號書評 馬祖爾這本新書出版的正是時候。在這部深入探討物理學和心理學的作品中,馬祖爾回顧了人們長久以來對日、小時和秒的研究,以及關於人體生物時鐘的新發現。——蓋瑞・德雷維奇(Gary Drevitch),《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馬祖爾打開了潘朵拉的知識之盒,奇蹟於焉出現。我們對時

間的熟悉印象,使我們誤認為它很簡單,然而,時間事實上是矛盾、難以捉摸且違反直覺的。這本書非常有趣,而且內容豐富。——伊恩・史都華(Ian Stewart),《骰子能扮演上帝嗎?》(Do Dice Play God)作者 馬祖爾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能將數學與人性的溫柔交織在一起,成功吸引科學和一般讀者。他鼓勵我們思考死亡: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口正在倒數計時的鐘。——基雅・柯瑟隆(Kia Corthron),劇作家和《穿越磁鐵的城堡》(The Castle Cross the Magnet Carter)作者 在這趟探索之旅中,睿智的馬祖爾邀請我們探索已知事物的外緣。這項有力的調查結合了驚人

的研究、數學專業知識和深刻的思考。——威廉・歌德布盧姆・布洛赫(William Goldbloom Bloch),《巴別圖書館的不思議數學》(The Unimaginable Mathematics of Borges Library of Babel)作者 本書對時間的意義進行了廣泛的思考。身為一位卓越的教師和熱心的旅伴,馬祖爾以發自內心的同情心、哲學思考和清晰的數學解釋,引導我們發現自己處於這一切的核心。——吉澤姆・卡拉利(Gizem Karaali),《人文數學雜誌》(Journal of Humanistic Mathematics)編輯

大學周邊服務設施對大學生生活環境之影響研究

為了解決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的問題,作者楊舒嵋 這樣論述:

近年來,少子化現象已經不陌生,各級學校面臨著招生壓力,過去有相當多的研究致力於校園環境等相關研究,然而鮮少致力於校園周邊環境的研究,本研究將從土地使用型態探討大學周邊服務設施與大學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大學生需求為主,討論大學周邊服務設施與大學生活環境之關係,以及大學周邊服務設施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升學選擇。因此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大學生對於大學周邊服務設施之需求,及是否影響升學選擇,經過樣本取樣選取六間大學做為研究場域及範圍的選擇,分別為:中國文化大學、彰化師範大學、靜宜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與逢甲大學,採用環域分析(Buffering Analysis),根據各校步行10分鐘之服務半徑,以校園主

要出入口半徑500公尺為範圍,討論大學生對於大學生活環境之需求,以及大學生活環境與升學選擇之關係。本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對於大學生活環境之需求以便利性與機能性為主要需求,而對於大學周邊土地使用型態的現實需求以交通為第一,其次為商業、住宅、住商混合與政府機關類別,而理想需求則是以土地使用商業類別中「食」為最高,其次為土地使用交通類別之交通工具「公車」,第三則為住宅類別中「學生套房」,整體可知,無論現實與理想,大學生對於大學生活環境需求因生活習慣與生活養成而產生出對於大學周邊服務設施以機能性與便利性為主要需求;本研究大膽提出將學校分割,使大學融入周邊社區,帶動都市發展,滿足大學生對於大學生活環境之

需求。

【梭羅經典套書】(二冊):《種子的信仰【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湖濱散記【當代經典《華爾登湖》全新中譯本】》

為了解決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的問題,作者HenryDavidThoreau 這樣論述:

  《種子的信仰:梭羅獻給自然的生命詩歌【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   每顆種子都在嚮往天堂,那是一枚種子的信仰   ***   《湖濱散記》作者亨利・梭羅,留下謎一般的字跡、近萬頁博物觀察筆記。   沉睡一百二十五年之手稿,由梭羅研究權威布萊德利・迪恩傾一生心力辨讀,編成《種子的信仰》   ——如果梭羅仍然在世,本書將是他夢想能夠完成的作品!   梭羅出版《湖濱散記》八年後,於四十五歲壯年辭世。他累積了近萬頁、約兩百萬字未發表之自然筆記,沉睡一百二十五年後終如種子衝破休眠,與世人見面。   《種子的信仰》一書,由「梭羅社會學報」(Thoreau Society Bulletin

)主編布萊德利・迪恩(Bradly P. Dean)傾其一生投入辨讀,編選梭羅留下的龐大且字跡難辨之未發表手稿,呈現這位詩人、哲學家最後十年每日於林中散步所寫下的觀察和體悟。   迪恩嚴謹的編選與考據,使此書得到極高評價,咸認是展現梭羅兼治文學與科學最高成就之版本。書中精選梭羅生命中最精華之自然觀察筆記〈種子的傳播〉,與〈野果〉、〈野草與禾草〉、〈森林與樹〉三篇晚年最具代表性之優美散文,展現梭羅深刻的自然哲思與生態洞察力。   ◎小小種子造就一片森林   在可居可遊可寫的大自然中,梭羅不僅是嚴格的記錄員,也是自由的漫步者。他對熱愛的森林田野進行了純科學的觀察測量,記錄了百餘種植物種子如何

通過風、水、昆蟲、動物等媒介進行傳播並生根成長的過程,詮釋了渺小的種子「造就一片森林」的祕密。   他撿起跌落在地的果實,測量地上剛剛萌發的樹苗根系到底延伸到多長,他觀察松鼠和鳥兒的動靜,驗證B鳥確實將C果傳播到A地⋯⋯於是,我們見證了種子與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剛葉松長有薄翅的種子啟程飛行、黑柳裹著絨毛的種子遠颺而去、「勾勾纏」鬼針草種子暗箭齊發遠播四方、馬利筋密佈銀色絲線的生命寶盒、植物艦隊搭上洋流飄洋過海、 松鼠是身懷絕技的種子搬運工兼送貨員、鳥兒們享用的夏季野果菜單;他一步一步測量不同樹種的樹林如何攻城掠地,橡樹苗、栗樹苗進佔松樹林裡成長,而奶牛和樹苗有著註定的恩怨⋯⋯⋯⋯

  「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梭羅寫道,「只要有一株馬利筋懷著信念結出成熟種子,誰還會相信先知但以理或是牧師米勒所言世界末日將於今夏來臨的預言?」   在大自然中,不是每一顆種子都能發芽,但正如他那充滿哲思的比喻,每顆種子都在嚮往天堂,即使還要很久,種子在體內攜帶著生長的潛能而繼續等待,那是「一枚種子的信仰」。   ◎自然是一本待讀的書   梭羅將自己銘刻在荒野中,揉合精確的科學觀察與詩意的語言;在這本有如地方博物誌、以細緻和嚴謹織就的大自然經緯裡,處處閃動著他作為一位偉大思想家和詩人而播撒的種子。   他寫道:「大自然的行事不會快過所需。如

果她得生產一床水芹或紅蘿蔔,動作便顯得敏捷迅速,但如果是一座松樹林或橡樹林,我們看來像是緩慢或全然停滯,而她是如此從容而有把握。她知道種子除了繁衍後代還有許多其他用途。如果今年的每顆橡實全都毀壞了,或者松樹都不結籽,請別擔心,她的來年方長。」   梭羅讓我們看見——種子是美的創造,是生命的重生;而這片大地本身即是糧倉,也是溫床。   在梭羅筆下,研究自然和認識自己,最終變成同一件事,藉由閱讀他的文字,豐富了我們自己的生命;本書也啟發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學習田野的語言、探究自然的奧祕。     一個人若想活得豐饒而堅強,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   我在這

裡度過了四十個年頭,學會了森林與田野的語言。   ——梭羅 本書特色   1.梭羅評價最高之珍貴手稿選集,全球唯一授權繁體中文版。   2.本書由梭羅研究權威、「梭羅社會學報」布萊德利・迪恩(Bradley P. Dean)傾其一生辨讀、編注梭羅龐大難辨之未發表手稿,於梭羅身後一百二十五年首度面世。   3.收錄梭羅最系統、最完備之自然觀察,咸認是梭羅兼治文學與科學最高成就之版本。   4.全新譯本,特別收錄【動植物專有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5.逾50張精美自然插畫、200種動植物之博物學觀察。   6.封面銅口細線燙金,生動展現種子與大自然生命力。 名人推薦   ——李偉文・牙

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朱慧芳・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江慧儀・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總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講師   ——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種子學》作者   ——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董景生.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國際好評   ——《湖濱散記》中的哲學家亨利・梭羅中,於此書變身為全神貫注的科學觀察者……這是普通讀者的真正樂事;跟隨他漫步在他熱愛的森林,發現土地有如穀倉和學校,又一次有機會聽到他精確而美好的敘述。——《出版家周刊》   ——《種子的信仰》……是梭羅天才的傑作

。每一頁都閃耀奪目的洞見和智慧,以及他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天分。——《華盛頓郵報書評》   ——……梭羅詩意而寫實地寫下對土地無限豐富性的贊美,他將土地比作穀倉和學校,不但有永恒的真意,也比以往更受人們歡迎。——《時代周刊》   ——世上有不少重要的自然作家、哲學家、自然史學者、日誌作家、政論家,但從沒有一個人像梭羅這樣,能在他個人創作中完美地融合以上這些身分。——《紐約時報》   ——《種子的信仰》的問世,要感謝熱愛梭羅的編輯布萊德利・迪恩(Bradley P. Dean),他的誠實、精確、謙虛和少見的學術性眼光,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梭羅。更重要的,如果梭羅仍然在世,這將是他夢想

能夠完成的作品。——《波士頓環球報》   ——梭羅是如此出色的遣詞造句和使用比喻的專家,即使在這樣一部科學的作品中,他都不倦地顯示文字的魅力,令人得到莫大的閱讀樂趣。——《今日美國》   ——《種子的信仰》是一個個體生命研究自然與自然法則的登峰造極的鉅著。在未來歲月裡,這本書必然被那些鐘愛自然史的人士奉為圭臬。——《新聞周刊》   ——遠方,來了一位詩人。他傳遞了神祗的聲音,這聲音裡包裹著絢麗多姿的植物之美。——德國哲學家、詩人荷爾德林   ——這裡有極致之美,每一天都是美的創造,都是自我的重生。——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   ——《種子的信仰》無疑給讀者以心靈的治療:有機會再次聽

到梭羅精確、美妙的聲音。跟隨他漫遊其心愛的樹林,並和他一同相信「土地是糧倉,也是學校」這一不言而喻的真理。——《出版家周刊》   ——本書無疑會讓梭羅的仰慕者們更有理由認為,這個充滿張力而且完全令人著迷的文本,足以讓學者們重新評估他們已評價過的所有重要作家。——美國《圖書館雜誌》     ——本書[梭羅生前未發表筆記]之出版可稱為一件極其重要的文學盛事,絕對值得所有喜愛自然的讀者關注。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湖濱散記【當代經典《華爾登湖》全新中譯本】:關於簡樸、獨立、自由與靈性,梭羅獻給我們這個世代的心靈筆記》   二十八歲的梭羅   於森林湖畔展開一場「生活的實驗」——   

他拓荒、造屋、種地、寫作   身體力行,追求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足的生活     二十八歲時的你   是否也聽見了遙遠的鼓聲   渴望過上一種   自由、從容、獨立與愛智的生活   ※十八篇關於梭羅與簡樸、獨立、自然與靈性的對話,與你一起探索內心最高的緯度     梭羅在一八四五年三月底來到華爾登湖,親手伐木搭建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七月四日,他展開了那段在後世成為傳奇的獨居生活。     「我走入森林,因為我想慎重地過日子,只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我是否能夠學會生活的教誨,而不是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活過⋯⋯我想深刻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深度與精髓。」——梭羅    

 梭羅認為,自然簡樸的生活有助於體會生命的真諦。   這是一場生活的實驗——他把物質生活降低到基本要素,除了「食物、遮蔽、衣褲與薪材」外,餘皆長物,依耕作一畝豆田的收成與短工維生。   這也是關於自由、獨立與靈性的探索——他實際精算過,每年工作六週,就能換得一年簡約生活之所需,不為物役而換來的閒暇和獨立,得以自由地閱讀、思考、寫作、漫步。   他身體力行,深刻展示了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盈的生活方式——他證明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其實是很少的,他更以自己的實踐,籲請年輕人不要淪為土地與房產的奴隸、不要追求財富的神力與拜物教,才能保有自己精神與意志的自由。     「荒野中的一切都是這個世

界的寶藏。」——梭羅     梭羅生活在自然中,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圖景。書中提及的動植物多達千餘種,對四季的交迭與變化、野生鄰居們的覓食和爭鬧,無不以博物學家的精確結合詩人的靈巧,對自然加以描摹和引申。   從夏、秋、冬回到春,他帶我們展讀萬物的更生與新生,描繪出一種建基於生態學基礎上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哲學,今日讀來特別具有意義。他提醒「我們都需要荒野的滋養」,人類對自然的探尋並非僅為獲取客觀知識,也在於回歸自身的靈性。     「因為他聽到了不一樣的鼓聲。就讓他跟著耳朵裡聽到的音樂前進吧,不管那是什麼樣的節奏,又或者是多麼的遙遠。」——梭羅     林中生活,正是梭羅聽見「不

一樣的鼓聲」而出發去探索的實驗,他以此鼓勵每個讀者都應清醒且詩意的活著、追隨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自己決定生活的方向,而能成為「與眾不同、獨立自主的人」。   在展現生生不息自然萬物的同時,《湖濱散記》激發人們對於生活方向、生活意義的追求與思考,使得它感動了好幾代的讀者,每一代讀者也都帶著全新的興趣,從這部經典得到心靈的啟發,與生活的勇氣。   在當今這個喧囂世代,我們比以前更加需要《湖濱散記》裡的智慧。     「我從實驗中至少學會:如果一個人朝著自己夢想的方向自信地邁開大步前進,   努力過著他想要的生活,那麼他就會在尋常的時光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梭羅     ★本書特別引薦

・延伸聆賞【特於書腰折口介紹此一計畫】   ◎THE WALDEN SOUNDSCAPE 華爾登湖・自然聲景地圖   2018 杜威數位科技論文獎得主 Christina Katopodis親自採集、收錄華爾登湖及周邊生態與自然之聲——湖水漲落拍岸、蟲鳴鳥叫、葉梢微風、森林小徑、四季漫步...,輔以梭羅手繪環湖地圖標示聲音對應位置,織就出一幅3D立體的大自然聲景饗宴,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湖濱散記》箴言精選   梭羅是思想者,也是實踐者。   在政治上,他啟發了甘地、馬丁.路得.金;   在文學上,他影響了普魯斯特、葉慈、海明威;   在環境生態上,他為約翰巴.勒斯、約翰.

繆爾引路;   後人以他為名,成立了華爾登湖項目、森林保護組織⋯⋯     《湖濱散記》被譽為文學、哲學、博物學的永恆經典,暢銷百年持續不墜,   今天,邀請你再次遇見梭羅的思想光芒:     #華爾登湖   「湖泊是大地上景緻最美、表情也最豐富的容貌,堪稱是大地的眼眸,凝望著湖水的人,自然就可以測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這湖水像林間隱士一樣,長年過著簡樸矜持的生活,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妙的純淨。」     #活著   「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或者神聖的生活的人,一億人中才有一個,唯有清醒才是真正的活著。」     #愛智   「要成為哲學家,不只要有細膩的思想,甚至也不只是開宗立派,更要熱愛智慧,從

而按照智慧的教誨,過著一種簡樸、獨立、大度而信任的生活。」     #心靈   「一個人能在高處保持寬宏大度,就不會在低處有所損失。過多的財富只會買來多餘的東西;心靈之所需,不必花錢去買。」      #自我   「人若能捕獲真正的自己,那才是更高貴的狩獵。」

北平輔仁大學與中西交通史的萌芽

為了解決輔大圖書資訊學系評價的問題,作者張揚舞 這樣論述:

本文以北平輔仁大學為個案,從學術機構之角度,分析史料收藏、時代回應、機構宗旨、人際網絡與典範傳承,如何促成中西交通史的萌芽與形塑?中西交通史大略在1920-30前後逐漸萌芽。然窮本溯源,可上溯至晚清域外史地、西北史地、元史學,與域外東方學之匯流。此專史類門之型塑,背後所體現之研究動能,除史料、方法之傳承外,亦反映在與歐洲文明交會後,知識分子再思對古代中國於世界上之地位。1922年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主張觀察「世界中的中國史」,1924年章太炎在〈救學弊論〉斥當代中國史研究是為外人而作,即反映了此專史之時代特性。1928年張星烺於《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自序中對西與中的編排,明確表示出中西交通

史,所欲回應西力東漸後重思歷史中的中國與世界這個時代提問。張星烺此作,為中西交通史的價值作了說明,也為此專史日後之研究,奠下重要的史料與方法基礎。輔仁雖非最早開設中西交通史課程之學校,然以下四大原因,使其在中西交通史萌芽歷程中,輔仁佔有重要關鍵。其一,陳垣長年擔任輔仁大學校長,張星烺擔任輔仁史學系主任,兩學人在中西交通史方面有重大貢獻,以此兩人外擴的人際網絡構成一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和國。其二,輔仁因為是教會大學,教師來源相較北大、清華等校較不拘一格,且因為外國教會背景,長年有不同國籍學者任教其中,並參與相關學術活動,特別能顯現出其跨國性學術共和國特徵。其三,輔仁雖為一天主教會設立之教會大學,然主

持者為中國人,且以國學研究作為創校之基礎,別具溝通天主教、西方科學與中國文化之意涵。中國基督教史本身即為中西交通的重要論題,輔仁在此方面有重大貢獻。例如陳垣對元代也里可溫之考據,即出自輔仁大學前身輔仁社的社課活動。其四,輔仁創校者與師生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中具有承先啟後之特性。英華、馬良與陳垣、張星烺,上承晚清西北史地與天主教中國傳教史之史料與人際;張星烺、方豪又下啟中西交通史之研究典範。若以史學類門建構而言,輔仁大學在中西交通史研究萌芽中,實為重要之環節。本文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中西交通史論題與萌芽背景〉,自晚清元史補證、西北史地與域外史地著手,說明西北、域外這些討論中西交通史的基本材料,何

以逐漸開始受到晚清士人如魏源(1794-1857)、徐繼畬(1795-1813)、姚瑩(1795-1873)等注意,並著重於探討史家與史家間的材料承接及其人際網絡。進而討論域外東方學下漢學研究的「審邊塞」傳統,由十六世紀開始之傳教士如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乃至十九世紀以來的歐美、日本學院漢學家如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1927)、伯希和、白鳥庫吉(1865-1942),何以著重傳統士人所不在意的邊塞、族群、外來宗教問題,並梳理域外漢學家與晚清士人的交流中,如何逐漸將這項傳統

,傳輸晚清士人與民國學者。第三章〈輔仁創校、課程與中西交通史研究傳統〉,探討輔仁大學的設立背景,自英華、馬良籌辦輔仁社談起,並整理二人之教會背景、政界背景,說明二人投入基督宗教高等教育與明清天主教研究的各項原因,揭出史料優勢與中西交通使命,乃輔仁自創校即著重於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背景因素。續論陳垣、張星烺二人的治學歷程與學術貢獻,說明二人如何為輔仁立下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典範,以及陳垣接掌輔仁大學,如何透過其人際網絡羅致師資團隊,建立中西交通史課程。第四章〈輔仁對中西交通史產生之影響〉,對輔仁三大學術刊物《輔仁學誌》、《輔仁英文學誌》(Bulletin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

ty of Peking)、《華裔學誌》(Monumenta Serica)刊載之中西交通史論題發展進行分析,並討論專書出版與後期教師研究成果,證明輔仁已然何成為一跨學校、跨國界之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和國。北平輔仁大學由於其創校背景與史學系執行者陳垣、張星烺之傳統奠定、學術共和國創建與葉德祿、方豪的典範傳承,為促成此中西交通史萌芽之重要關鍵。輔仁或不足以呈現中西交通史萌芽之全貌,惟在此領域之發展過程中,確然舉足輕重,扮演關鍵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