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可以做生意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農地可以做生意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exterRoberts寫的 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 和威廉.伯恩斯坦的 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經典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農地可以營業嗎的情報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PTT也說明:Q21991: Hello 龔老師,早晨! 現有一層供完樓,作收租之用。如將呢層樓,再造銀行按揭,用作買些电力股收息。請問是否可行? ... 現時息口偏低,利用加按貸款,去買入收息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大牌所出版 。

輔仁大學 管理學研究所 吳秉恩所指導 廖學寅的 台灣中小企業創業家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關係之研究 (2003),提出農地可以做生意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績效、探索性研究、深度訪談法、組織正式化、策略類型、外部機會。

最後網站地區貸款相關文章及申辦方法則補充:有很多客戶曾經想結婚、裝潢、投資做生意等資金用途,都可以透過台北二胎的相關服務:大安房屋二胎、大安土地二胎、大安持分借款、大安農地借款的服務,來解決貸款上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地可以做生意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

為了解決農地可以做生意嗎的問題,作者DexterRoberts 這樣論述:

★2020《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理解中國發展趨勢必讀!     習近平宣稱「全面脫貧」的背後,是半數中國人口的貧弱!   當中國耗盡「人口紅利」之後,成長的動力將難以為繼。   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建立在官僚與企業聯手壓榨農民之上。   過去,他們的廉價勞力是中國製造的原動力、經濟奇蹟的火車頭,   如今,衰老、貧窮、低技術的他們,成為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機。   莫路波在13歲那年輟學。但他不打算跟著他的表哥到東莞,而是隻身一人,坐了30小時的火車來到寧波。1993年的夏天,他才一出火車站,就被三個流氓痛毆一頓,搶走身上所有的財物。一輩子第一次坐火車出門的他,舉目無

親,不知該如何是好……   莫梅荃唸書到15歲,是村子裡教育程度最高的孩子之一,但她在家鄉找不到工作,農地又太小,於是來到東莞的電子工廠打工,賺一小時一塊人民幣的工資。儘管生活辛苦,她相信要離開村子人生才有希望……   莫姓家族全都來自貴州南方的炳花村。布依族的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像他們這樣因為貧窮而必須遠赴沿海大城市找工作的中國人,占人口總數的一半,高達近六億。他們在家鄉是農民,到了城市裡做工人。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始,「農民工」龐大的人數與其廉價勞力,就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原動力,賺進了無數的外匯,賦予中南海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耀武揚威的底氣。   ◆一個中國,兩種身分:農民工雖然

對中國經濟無比重要,中國特有的「戶口制度」卻待他們如二等公民,規定農民無法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社會福利與教育權利。他們子女無法就讀公立學校、生病不能就醫,甚至要忍受警察的隨時盤查,被打入「黑牢」勒索賄賂更時有所聞。   ◆國家裡的異鄉人,犧牲自己成就中國經濟奇蹟:農民工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障,只得忍氣吞聲接受待遇極差的工作。名義上,共產黨信奉社會主義,實際上,他們踐踏工人福利、嚴禁勞工運動與組織。工廠靠這群廉價勞工累積巨大利益,但平均而言,鄉村人口的薪水只有城市居民的1/3。他們的犧牲成就了中國奇蹟,但也成了貧窮問題的根源。   ◆「留守兒童」占青少年人口的1/5:今天全中國有人數高達610

0萬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去沿海城市打工,但他們無法在當地就讀公立學校。孩子被迫做選擇:與父母分離、回到家鄉就學;或是待在父母身邊,但是不能唸書,只能打零工賺錢,重蹈他們父母淪落底層的宿命。   ◆「人口紅利」消失,「路易斯拐點」形成,發展動力難以為繼: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漸減少與老化,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隨之而來的是所謂的「路易斯拐點」,意指農民工越來越少而造成的勞動力短缺。中國應對這項挑戰如果失敗,將會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亦即低端產業已喪失競爭力,但又無法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   ◆既貧且弱的中國農村人口,難以支撐中國的內需市場與「中國製造2025」。在人口逐漸

老化的同時,中國也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希望AI與自動化生產能彌補勞動人口減少的困難。然而,大量引進機器人是否又將搶走農村人口所剩不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大量貧窮、低教育、低技術的農村人口也難以創造內需市場。   追蹤採訪長達20年,橫跨貴州農村、東莞工廠、秦嶺上的小學、安徽、湖北、海南島,《彭博商業周刊》資深記者為你揭露「大外宣」之外的中國!   在《低端中國》書中,作者羅谷深入廣東、貴州、湖北、安徽、海南、陝西各省,透過與當地的底層農民工建立緊密、親切的關係,做長期的追蹤報導。這位《彭博商業周刊》的資深記者指出,雖然中國今日已經雄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沿海城市享有驚人的經濟成就,但戶口制度對

農民工的剝奪、城鄉發展的落差、中央計畫經濟的僵化以及官員貪腐的遺害,造成中國內陸嚴重的社會不公與發展不足,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過去,這樣的言論可能被歸類為蓄意唱衰中國的烏鴉,但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6月公開說出「中國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一千元」時,證明了羅谷長期調查的價值與意義。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著有《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著有《尋租中國》)、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合著有《廿年民主路 台灣向前行》、《崩世代》)、胡采蘋(財經網美) 媒體好評   「羅谷在中國擔任二十幾年國際媒體特派員,

走遍中央到各省市,見過各路官員與老百姓,以平實可親的筆法,生動的故事,為我們娓娓道來「中國奇蹟」背後的真實……他提到的人物,我也曾經訪談過,包括當今中國副總理劉鶴、勞工組織者張治儒等人,他對貴州炳花村和莫姓人家的訪談與描寫,生動地展現了當今中國的農村議題。我熱烈推介此書。」──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著有《尋租中國》)   「你曾經仰望著上海的天際線、深圳的鐵路等等這些絢爛的中國都市景象,而不禁好奇它們背後的故事嗎?羅谷的《低端中國》正是答案,他在書中考察中國經濟奇蹟的源頭,挖掘農村的制度、組織與農民,如何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沉痛的犧牲。在中國數十億人口當中,有一半來自於鄉村。這本書是我們

認識他們的一扇窗。」──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等作者)   「當全球都聚焦在中國日新月異、紙醉金迷的沿海大都會時,羅谷走進中國的偏鄉與農村,寫下這本描繪另一個中國的著作:一群永遠不可能翻身為中產階級的農民工的故事。羅谷對中國的經濟問題與歷史文化瞭如指掌。以此為根據,他大膽地推翻了中國經濟將一帆風順的觀點,並警告我們即將到來的危機。」──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拜登傳》作者)   「中國正在上演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而羅谷呈現了一部最詳盡豐富、理性客觀、也最完整的報導……他告訴我們,這很有可能將是中國經濟,

甚至全球經濟,最重大的分水嶺。」──夏偉(Orville Schell,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著有《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   「所有在中國做生意的人都應該讀這一本書……從中國內地的窮鄉僻壤到沿海繁忙的工廠,目睹日以繼夜操勞的農民工、為了達到黨領導的期待而殫精竭慮的基層官僚,羅谷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不該輕易相信中國經濟一定會持續發展的假說,而其後果對全球都會產生衝擊。」──麥健陸(James McGregor,著有《共和國的長子們:揭開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真相》)   「羅谷的生花妙筆讓中國的驕傲與危機躍然紙上。他帶領我們與跨國企業的CEO對談、拜訪綿延無盡的工廠廠區,但是,本書最重

要的核心是被北京政府拋棄的中國農村。羅谷花了幾十年時間深度認識當地的農夫、失業的工人,藉此挖掘出中國為何難以克服貧窮的系統性危機。在過去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裡,羅谷見證了中國的轉型。在這本書裡,他針對中國是否必然會成為全球經濟霸主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質疑。」──張彥(Ian Johnson,普立茲獎得主,著有《中國的靈魂》)   「《低端中國》是近年來我讀過關於中國的著作中,最精彩、觀點最有原創性的一本」──博明(Matt Pottinger,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   「本書毫不避諱地呈現中國農民工的真實面貌,他們是中國經濟爆炸的幕後英雄,但至今仍被當作二等公民。作者羅谷巧妙地結合了尖銳的分析

,以及他追蹤長達20年的莫家人的故事。」──《經濟學人》   「很少有作者能像羅谷這樣有毅力,追蹤他報導的人物長達將近20年。唯有這樣持之以恆的採訪,才能揭露中國經濟奇蹟背後不為人知的陰暗面。」──《金融時報》  

台灣中小企業創業家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農地可以做生意嗎的問題,作者廖學寅 這樣論述:

台灣過去幾十年來在經濟上的卓越成就,中小企業的創業者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就台灣各時代的的產業經濟,將中小企業分類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兩種類型,試圖探討不同產業的創業者在人格特質上的差異。並就八位具代表性的創業者之創業過程,探索不同產業的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的關係,並研究人格特質以外的其他因素對創業績效之影響。 本研究採探索性方式,以深度訪談法搭配量表施測,探索創業者的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目的,就各研究變項可能的關係(由文獻歸納所得),提出初步之分析架構。透過量表與訪談資料的分析整理後,交互對照比較各研究變項,共推論出13個與研究目的相關之命題。本研究

進而探索各命題的意涵,提出研究結論,茲將研究結論,簡述如下: 1.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其人格特質呈現差異。 2.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於人格特質上的差異性,與創業績效有明顯 關係。 3.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於人格特質上的差異,表現在對外部機會掌握 的「主動自發」程度,亦有所不同。 4.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創業績效與策略類型的「積極創新」程度有明 顯關係。 5.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對外部機會掌握的「主動自發」程度,與策略

類型之「積極創新」程度有高度關連。 6.除了創業者的人格特質外,世代差異、創業前的工作經驗、家庭背景或 組織正式化程度等因素,亦會影響創業者的創業績效。

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經典紀念版】

為了解決農地可以做生意嗎的問題,作者威廉.伯恩斯坦 這樣論述:

政經局勢、科技進展、疾病災難、飲食文化…… 貿易如何牽動世人命運,改變人類的未來? 重量級金融經濟史作家精湛解析, 翻轉世界樣貌的貿易史圖景   ● 黑死病是貿易病?伊斯蘭教的大分裂,或許也能歸咎黑死病?   ● 第一場反全球化的抗爭竟出現在十七世紀的倫敦?   ● 波士頓傾茶事件其實是種商業競爭手段?   ● 引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真相,竟涉及貿易政策的分歧?   ● 穆斯林國度曾為世界商業霸主,為何新近復興的西方能迅速崛起,翻轉全球局勢?   ● 中美貿易關係緊繃的根源為何?   世界漸形依賴不停流動的貿易,讓人類既繁榮又脆弱──   為何十九世紀各國,能奉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而沒什

麼損傷;但在全球經濟整合的二十一世紀,自給自足卻變成極冒險的事?而貿易又如何插足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使某些國家趁勢崛起,有的國家卻一蹶不振?     貿易不僅影響了世界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更預告了國際政經局勢的開端──   作者綜觀全局,視野恢弘地解讀貿易的歷史,其以精湛的手法把精選故事與史料分析交織在一起,給讀者清晰完整、綜觀古今的貿易史輪廓。書中從貿易源始談起,再論及世界各國爭奪貿易霸主地位的榮耀與挫敗,並涉及咖啡、紡織品、茶葉、香料、糖、石油等重要物資的文化史;其中新技術的發明與改良,更改變了全球政經進程。   本書帶領讀者巡禮人類五千多年來的貿易征程,見證全球整合的過

程,理解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又如何為人類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貿易的欲望不僅只是人類最古老的天性,也是今日許多重要事件發展的根基。在面臨因全球化而生的巨大政治抗爭與分歧時,我們能更洞悉其中關鍵,排除思考陷阱,增長知識、膽識與見識。 得獎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高盛年度商業圖書獎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800-CEO-Read商業書籍獎   財經作家綠角專文推薦 名人.媒體讚譽   貿易不僅形塑了今日世界,在未來它仍然會是各國經濟、政策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因子。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貿易」,其中有許多細微奧妙之處。《貿易大歷史》不僅讓讀者了解貿易的歷史,也更能

了解貿易未來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綠角,知名財經作家   了不起的作品!《貿易大歷史》是伯恩斯坦對人類世界的重要貢獻。《貿易大歷史》中的歷史幅員之廣博,令人驚嘆……這是一本亞當斯密與馬克斯韋伯都會讚賞不已的書……讓伯恩斯坦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對世界貿易發展脈絡有著深刻理解,及他精闢的闡述能力。──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外交雜誌》   在《貿易大歷史》中,伯恩斯坦再度證明他是個優秀的經濟史學家及才華洋溢的作家。他提供了令人眼界大開的豐富史料、有趣的奇聞軼事及讓人不忍釋卷的全球貿易故事。讀者不僅能有知識上的收穫,還能深深浸淫在故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而更能迎上

今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約翰.柏格(John C. Bogle),「領航投資」創辦人   伯恩斯坦梳理了浩瀚的世界貿易史,闡明了現代人的爭論緣由。他有技巧地將喧鬧的冒險故事與嚴謹的學術知識交織。伯恩斯坦告訴我們,從古至今的貿易故事就是一則人類無法壓抑交易渴望的故事,而這渴望又加強了藝術、科技發展與思想的交流。貿易的故事就是人類的故事,也是令人開心的故事。──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作者   伯恩斯坦這部發人深省的作品展現了人類歷史中貿易的普及和它的魅力,而貿易也常是決定事態走向的關鍵要素。伯恩斯坦提供了數世紀以來不同國家的經典故事。內容廣泛

,包含:經濟學、社會學、軍事戰略甚至健康照護,而當中都穿插著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貿易大歷史》不只是一本必讀經典,更是充滿閱讀樂趣的必讀經典。──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與天為敵──人類戰勝風險的傳奇故事》作者     認為關於全球化利弊的辯論是近代才有的事嗎?再想想吧。伯恩斯坦對貿易史有著嫻熟的理解與掌握,他以生動的敘述闡釋貿易對人類的影響。伯恩斯坦帶我們踏上「幽靈船」及危機四伏的冒險旅程,讓我們理解,貿易贏家與輸家的交鋒由來已久,而那更形塑了今日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兩大對立陣營。在《貿易大歷史》中,伯恩斯坦也揭示中-美貿易關係緊繃的根源,並解釋「自由貿易」是

如何被抵制長達一世紀之久──在國與國因商業行為而益發緊密的世代,這更加發人深省。伯恩斯坦讓我們用專業視角,回顧來時路,而得以理解今日世界存在的種種分歧與對立。──莎拉.邦喬妮(Sara Bongiorni),《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作者   一本有趣、開啟人類新視野的書。伯恩斯坦是位優秀的寫作者,他非常清楚如何講述一則好故事。《貿易大歷史》是本傑出之作。──《紐約時報》   令人眼睛一亮、迷人的作品……帶你暢遊一道又一道的歷史迴廊……《貿易大歷史》絕不會讓你感到厭煩無聊,因為書中充滿許多顛覆想像的論述、豐富的史料及鮮明活潑的人物。──《商業週刊》   非常有趣!在一個想到「貿易」,就會想到

「世界貿易組織無止盡的對話」、「貨櫃船緩緩駛入單調港口」的時代。威廉.伯恩斯坦的作品就像觀賞一部電影──看著強尼.戴普在船索間擺盪。──《金融時報》   活潑有趣……伯恩斯坦引領讀者來一趟喧譁熱鬧的冒險之旅……《貿易大歷史》是及時且易讀的提醒──貿易的欲望不僅只是人類最古老的天性,也是今日許多重要事件發展的根基。對於那些想要不痛苦地理解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或是更現代的經濟學者保羅.薩繆森學說的人,讀《貿易大歷史》就對了。──《經濟學人》   作者簡介 威廉.伯恩斯坦   財經及貿易史作家、理財顧問。擁有醫學博士學位,鑽研投資多年,被各地投資散戶讚譽為投資界的「草莽英雄」。他為獵戶

座電影公司及知名投資網站EfficientFrontier.com創辦人及效率前緣顧問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董事長。他的文章遍及許多重要平面媒體,如《華爾街日報》、《霸榮周刊》、《Money》及《富比士》。著作包含:《投資金律》、《投資人宣言》等。 譯者簡介 潘勛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現任《世界日報》編譯,獨、合譯書籍四十餘本。 推薦序 貿易的深遠影響 導論 全球貿易的壯麗史詩 1蘇美人 2貿易之海峽 3駱駝、香水及先知 4巴格達-廣州特快車 5滋味的貿易與俘虜

的貿易 6貿易之病 7達伽馬的突進 8全球都在其中 9大企業的降臨 10咖啡、棉、茶和糖 11自由貿易的勝利與悲劇 12世界匆匆變平了 13崩潰 14西雅圖戰役   推薦序 貿易的深遠影響 知名財經作家 綠角   《貿易大歷史》是一本討論「貿易」的專書。   貿易,不就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嗎?貿易就是船隻與貨車,載著各國的貨品到處交換嘛。   這個我們當代人習以為常的商業行為,其實經歷千年的演化,克服多重障礙才達到今天的境界。   這本書在時間上橫跨千年,從肥沃月灣的史前文明,到今天的文明世界。在地理上囊括全球,從地中海區域貿易網路,再來是哥倫布到達北美,達伽馬繞行好望角的航海成就

,到今天的全球貿易網。以宏觀視野,讓讀者看到今日貿易的形成軌跡。   交換的本能,豐厚利潤的誘惑,讓人類從數千年前就不辭辛苦,驅趕駱駝跨越枯乾沙漠,或揚帆茫茫大海,跨越戰爭衝突地區,冒著被強盜殺害打劫的風險,把貨物送到遙遠的地方。   二千年前,只有最值錢的貨物,譬如絲綢、黃金、香料,值得遠距貿易的風險。今天,大幅下降的運送成本,和相對安全的環境,讓最基本的大宗物資,如煤礦、鐵砂、石油在海上以巨型貨輪不斷運送著。高價貨品,則在飛機上以次音速傳送。一個前人無法想像,真正互通有無的時代已經來臨。   貿易,不僅讓羅馬人享受絲綢的觸感,讓英國人享受茶葉的香氣,它不僅僅是物資上的交換。貿易也讓比

較優勢利益法則得以實現。每個國家或地區,只要專心生產其擅長的產品,然後以貿易進行交換。這樣比起每個國家都要自行生產全部日常所需,會更有效率。貿易,提升了全人類的生活水準。   但貿易,不僅是經濟層面的影響。   貿易塑造歷史   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的擴張,就是在海洋上不斷找尋與擴張貿易對象與產品的過程。   十六世紀來自歐洲的船,不僅帶著貨物與人員,也把歐洲的疫病傳到美洲,大量原住民染病身亡。比起征服者的鐵騎,更多美洲原住民死於歐洲的病菌。   貿易影響政治觀念   西方文明的發源,從希臘、羅馬、威尼斯到荷蘭與英國,都非常仰賴海上貿易供給國內所需。狹隘的地中海,容易被阻斷的海峽航

線,讓這些文明從很早就知道保護海上通道的重要。它們注重海權,發展海軍,探索海洋。東方的中國與印度,面對寬闊的太平洋與印度洋,從沒學會這個概念。直到十七世紀,西方勢力透過海權到達東方,開始發生衝突。   貿易影響科技進展   為了貿易航海的需求,出現了更能利用風力的阿拉伯三角帆船;為了在海上定位,對於精密計時的需求,引導高準確度機械鐘錶的發展;為了跨海運送肉品,促進了冷凍技術的發展;為了克服長途航海的壞血病,醫師首次以對照組與實驗組的臨床試驗方式,驗證了柑橘類水果的療效。光是為了追求貿易的順暢發展,就帶來了許多科技成就。   貿易帶來贏家與輸家   雖說貿易整體來說,提升了人類生活水準,

但重點是「整體」。貿易也會帶來受害者。   基本原則是,當A、B兩國之間進行貿易。假如同一種資源或產品,A國比B國多,或是A國可以比B國更有效的生產,那麼A國會得利,B國會受害。   譬如英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具有廣大農地,可以便宜生產農作物的美國農民,可以在市場上輕鬆擊敗英國農民。   就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來看,已開發國家擁有較多的高技術人才,較少的低技術人力。新興市場剛好相反。貿易的結果,就是已開發國家中的高技術人才受益,低技術人才受害。開發中國家由農村進入都市的大量勞動人口取代了原本已開發國家低階勞動者。   這會造成已開發國家內部,高技術人才收入更高,低技術人才收入降低或甚

至失業,也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   假如對於這些貿易所產生的「輸家」,無法妥善照顧與處理,將形成內部社會壓力。甚至輸家在政治上反撲,形成反貿易、保護主義的社會氛圍與政策。   貿易影響個人職業生涯   對個人來說,貿易也代表一個更不穩定的工作環境。工作者無法確定自己從事的產業是否可以持續存在。假如其他國家發展出更好的技術,可以更有效率得生產這個產品,這就可能造成國內的公司倒閉,自己失業。全球貿易,代表個人職業生涯暴露在全球競爭對手的壓力之下。   貿易不僅形塑了今日世界,在未來它仍然會是各國經濟、政策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因子。   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貿易」,其中有許多細微奧妙之處。《

貿易大歷史》不僅讓讀者了解貿易的歷史,也更能了解貿易未來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 導論 全球貿易的壯麗史詩(摘錄)   貿易史的啟示   現在,試想貿易對地球農產的貢獻。假如義大利菜沒有番茄;大吉嶺周遭高地沒茶樹;美國人餐桌上沒有小麥麵包或啤酒;咖啡原產地葉門以外的世界各地沒有咖啡店;德國人做菜沒馬鈴薯。上述狀況,你能想像嗎?那可是「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之前,世界耕作範圍受限的光景。一四九二年之後的幾十年內,來自遙遠大陸的新物種入侵數十億畝耕地。這是怎麼又為什麼發生,而我們又能從中學到有關貿易本質的哪些東西呢?   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死後到文藝復

興那七百年間,歐亞非三大洲的穆斯林國度光彩奪目,傲視西邊的基督教國家。穆罕默德的信徒主宰世界長程商業的管道印度洋,過程中傳達先知的旨意,範圍始自西非到南海。接下來,新近復興的西方以奪人心魄的速度,在迪亞士(Bartholomew Diaz)、達伽馬首度繞過好望角之後的幾十年內,控制了世界貿易航線。我們能在貿易史的大旗幟之下,了解這些事件嗎?   大型國立貿易組織,尤其是英國及荷蘭兩東印度公司,是歐洲宰制商業的先驅,並把世界貿易變成大型企業體近乎專擅的領域,而來到二十世紀它們則演變成跨國大公司。這些組織是西方(尤其美國)文化、經濟龍頭地位的泉源,今天經常成為惡毒憎恨、敵視的目標。現代國貿巨頭的

根苗是什麼?而今天與貿易相關的文化衝突,其反美國色彩濃厚,是嶄新現象嗎?   世界漸形依賴不停流動的貿易,讓人類既繁榮又脆弱。網際網路一次大中斷,就會造成國際經濟的浩劫—想想它廣獲使用才僅十年,這種狀況真是不可思議。已開發世界對產自世上最不穩定國度的石化燃料上癮,而最大一部分石油,由單單一道鎮守波斯灣入口的窄窄海峽流出。世界貿易史能提供任何重大教訓,導引我們穿越這些惡水激流嗎?   今日的普遍看法認為:二十世紀末期的通訊、運輸革命,首次讓全球各國直接進行經濟競爭。然而,由本書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這實在不是新鮮事。過去幾百年間,世界「扁平化」的現象造就贏家及輸家,而他們各自傾向支持及

反對這個過程,實不足為奇。以往的貿易革命史,對今天我們因全球化而面臨的巨大政治抗爭,有沒有能教我們的東西?   古代絲綢貿易、格尼札文書的世界裡,商販工作是如此孤獨、代價高昂、宛如英雄,只有最珍貴的貨物才值得上路;現代企業世界裡,酒來自智利,韓國造車,蘋果來自紐西蘭。那麼,我們能由古代學到什麼,俾益今日? 咖啡:做生意的飲料(節錄) 多國、大眾市場商品興起的故事,始於另種飲料作物:咖啡。五百多年來,它不止被當成飲料。肉豆蔻、丁香、肉桂及胡椒一度叫達官顯要沉醉沒錯,但後來,它們褪流行。相形之下,由咖啡樹叢取出豆子烘焙,調製成烏黑汁液,博得大集團主席、總理,以及世上愈來愈多人的青睞。這種溫熱

芳香的飲料被引入伊斯蘭世界的五百年來,刺激著社會交際、金融交易,有時還引發革命。 傳說大約七○○年,有個衣索比亞牧人注意到,抵達某片高地草場後,他的駱駝、山羊一直歇不下來,整晚活蹦亂跳。他仔細觀察後發現,自己的牲口吃了一種灌木叢上的紅色漿果。牧人嚼了一些漿果後,發現自己也興奮異常。雖說這則故事幾乎肯定是假的,但大多數權威人士都同意,一○○○年過後不久,咖啡首先耕種於衣索比亞,接下來跨越紅海,來到阿拉伯樂土(今日葉門),當地伊斯蘭祕宗的蘇菲派成員開始定期飲用。 蘇菲教派很少有全職教士,跟大多數信眾一樣,他們白天都有工作。在全世界信教人士當中,蘇菲派獨一無二之處,在舉行儀式來解決問題。儀式中,他們

奮力追求一種忘我、宛如催眠、非此人世的狀態,直到夜深。大約在十五世紀中葉,蘇菲派開始飲咖啡保持清醒,取代葉門傳統刺激品:卡特葉。 蘇菲派不是修院隱士,而是有俗務的人,這件事加速咖啡由宗教領域散布到世俗領域。有個來自亞丁的穆夫提(mufti),他不是蘇菲派教徒但注意到咖啡有治療效果。生病的他: 喝了些(咖啡),希望能有益處。結果,穆夫提的病不僅因服用咖啡而好了,他還很快感受到咖啡的其他特質,尤其在它可以驅頭痛、提神,阻擋睡意而不會叫人不舒服。 十五世紀末,咖啡便已擔起其現代雙重角色:社交潤滑劑、幫忙人執行每日單調又疲累的工作。歐洲有位觀察人士很早便對咖啡印象深刻,認為它讓人類更真誠地互動及改善經

商關係: 比起其他東西,(咖啡)更能提升人的品質到能締結社會契約及做嚴格保證……人們做嚴正聲明時變得更誠摯,因他們有清明的心智,沒那麼容易遺忘。人在喝醉後,經常記不得自己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