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會獎學金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農會獎學金2021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為楨,李衣雲,林果顯,若林正丈,川島真,洪郁如寫的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和王慶裕的 除草劑抗性生理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和新學林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許甘霖所指導 林淳華的 東勢的創新小農:高接梨社區的社會誌 (2021),提出農會獎學金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接梨、小農經濟、地方社會、草根創新、客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會獎學金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為了解決農會獎學金2021的問題,作者李為楨,李衣雲,林果顯,若林正丈,川島真,洪郁如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來自日本、香港與台灣,所涉時代從清代至戰後,空間有中國與台灣,議題有才媛理想婚姻、財經、文學、原住民政策,以及《自由中國》、雷震及台大哲學系事件等面向,反映新生代學者的成果,也展現跨領域、台灣史與東亞近代史研究開拓的摸索痕跡。  

東勢的創新小農:高接梨社區的社會誌

為了解決農會獎學金2021的問題,作者林淳華 這樣論述:

關於小農的研究文獻中,缺乏創新能力似乎是小農的普遍特徵,但我們觀察到在東勢高接梨發展成重要經濟作物的過程中,具有創意的梨農開發的特用農具,是該產業興起、茁壯的重要條件。本文嘗試回答小農在高接梨的農具創新中所扮演的角色、創新的社會脈絡,以及這些創新與農業勞動力的交互作用。 本文發現:共同祭祀、崇尚讀書和勤儉原則等客家文化特色,以及隨著戰後工業化而興起的商業活動,都為小農的創新提供有利的條件。各種農具的開發不僅是解決了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水果品質等經濟問題,同時是為了解決家庭關係、改善勞動條件等生活品質的問題。 此外,新農具的出現也對農業勞動力造成衝擊,而勞動力的改變也刺激農具

的創新:安全接刀發明之後,女工取代嫁接師傅;沾蠟機出現後,使得農業勞動可在夜間居家進行,進而形成以親屬網絡為基礎的勞動組織;套袋和噴槍的出現,則使得高齡人口重新納入農業勞動。 本文提出,東勢高接梨的創新受惠於三個歷史偶然性。第一個是1977年的戒嚴時期氛圍造就任務取向的果農研究班,該研究班的運作形式契合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第二個是1980年代工廠外移,留鄉女工轉為梨園女工而成為產業因農具創新進入擴張期亟需的重要勞動力;第三個是本世紀初大量婚姻移民進入梨園工作,填補了本地農村女子外移都市所留下的農業勞動力缺口。這三個歷史偶然性,形塑了小農創新的特殊樣態。

除草劑抗性生理學

為了解決農會獎學金2021的問題,作者王慶裕 這樣論述:

  除草劑生理學(Herbicide physiology)是台灣國內各農學相關大學研究所於學習「除草劑」相關課程時,所涉及之一門重要課程,由於化學除草劑(herbicides)是台灣本國自 1970 年代以來作物生產上極為重要之農用藥劑,其使用量居三大農藥(pestcides)之首,超過殺蟲劑(insecticides)、與殺菌劑(fungicides),因此從事作物生產者對於除草劑除了需有基本認識外,必須進一步了解除草劑發揮除草效果之生理基礎。此外,國外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因長期連續性使用特定作用機制之除草劑,也衍生出雜草族群出現抗性(或耐性)生物型(biotypes)之問題,想要避免抗

性雜草產生,也需了解除草劑之作用機制(action mechanism)、與抗性機制(resistance mechanism),進而利用抗性基因於作物生產上。有關除草劑抗性相關生理機制之研究,乃為本書之主要內容,可提供修習「除草劑抗性生理學」之讀者、或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     本書之主要內容先介紹除草劑抗性與耐性之定義、化學性除草劑之作用機制、除草劑抗性鑑定、除草劑之抗性機制(除通論外,並依照不同作用機制除草劑之抗性機制分各論介紹)、化學性除草劑抗性雜草、及化學性除草劑抗性作物。隨著分子生物技術之發展,深入了解化學性除草劑之抗性機制後,亦有助於了解抗性基因之利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