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人文藝術講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遠東人文藝術講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吉雄寫的 漢學論衡初集 和饒宗頤的 饒宗頤五體書法叢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商務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李大中所指導 戴偉丞的 蘇聯解體後台俄關係發展之研究(1992-2020) (2021),提出遠東人文藝術講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俄關係、外交政策、雙邊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王惠珍所指導 張令芸的 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2021),提出因為有 李喬、咒之環、小說、非虛構寫作理論、虛構、紀實的重點而找出了 遠東人文藝術講座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遠東人文藝術講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漢學論衡初集

為了解決遠東人文藝術講座的問題,作者鄭吉雄 這樣論述:

  本書裒輯作者近十年來漢學研究的部分成果,首章討論歐美漢學家研究中國經典文獻、思想文化的得失,第二章承首章,簡介海內外學界對中國出土簡帛文獻研究的若干面向,延伸首章論旨。第三章宏觀《周易》的全球傳播。藉由首三章,本書開展了放眼寰宇、縱覽全局的視野,確立「漢學」疆界的世界性格局。後四章開展兩條主脈:第四、五章聚焦朝鮮《易》學與中國《易》學以說明漢學的東亞植根,第六、七章揭示中國道家思想源流以及隱逸精神轉折。全書旨在說明「漢學」導源於中國、植根於東亞,進而推展至全球的大勢。

蘇聯解體後台俄關係發展之研究(1992-2020)

為了解決遠東人文藝術講座的問題,作者戴偉丞 這樣論述:

我國與俄羅斯的交往,於蘇聯解體後也漸漸地展開,而兩國的外交政策也因冷戰的結束,開始有所變化。中華民國與俄羅斯聯邦在蘇聯解體後的後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發展,我國方面包含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在俄國方面則自葉爾欽、普丁以及梅德韋傑夫也因此台俄關係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因著兩國不同領導人所提出的外交政策概念的交集當中穩定地成長。即便對俄關係、對台關係皆並非為兩國的重點推進項目,同時又因俄羅斯聯邦所簽屬的《俄羅斯聯邦與台灣關係條例》無法展開正式的、官方的互動,但仍亦步亦趨地在不同領域中擴展交流的層面以及加深互動的深度。本文旨在將台灣與俄國在蘇聯解體後,從兩國的外交政策理念當中找到交集,包括「李

登輝-葉爾欽時期」、「陳水扁-普丁時期」、「馬英九-梅、普時期」以及「蔡英文-普丁時期」,並且綜合整理雙邊在政治互動、經貿往來以及教科文交流三方面的觀察與研究。

饒宗頤五體書法叢帖

為了解決遠東人文藝術講座的問題,作者饒宗頤 這樣論述:

  【核心賣點】   1、饒宗頤教授在社會上極具影響力,素有國學大師之譽,在歷史、文學、語言文字、宗教、哲學、藝術等領域皆有卓越成就。   2、饒教授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植根於古文字,獨創甲骨古文書法,且真、草、隸、篆皆得心應手,能“驅各家神韻於筆端,而風神自具”。   3、本書所收五件書法作品由饒教授生前特賜於商務,自其擅長的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中,親自各挑一帖,集成一書,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   【一句話推介】   篆、隸、楷、行、草,饒宗頤書法藝術之大觀   【內容簡介】   本書為饒宗頤先生五件不同書體(篆、隸、楷、行、草)書法作品的合集,大家既可透過本書全面了解

及欣賞五類主要書體及其臨摹特色,從中領略饒宗頤教授獨創一格的書法神髓,又可作為練習書法時臨摹的字帖。  

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為了解決遠東人文藝術講座的問題,作者張令芸 這樣論述:

畢生勤於筆耕的李喬(1934-),著作等身,創作數最豐富的作家之一,同時在台灣文壇亦是一位極具影響的文學實踐者。其創作文類形式多變,以長、短篇小說、文化論述為主,小說之外更涵括散文、評論、雜文、戲劇、詩、資料等。2000年,因兩屆國策顧問的經歷開啟了李喬另一精彩的人生篇章,因此,筆者將針對李喬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生命流變、台灣文壇主流發展與台灣政壇發生事件作為對照,探討晚期的李喬是如何有意將歷史的、現實的、恐懼、盼望等等,以有別以往的「虛構」(fiction)之藝術技巧藉由小說形式呈現出來。本文以「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為題,將觀察時間聚焦於2000年至2008年前後,台灣政治歷史上出

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施明德號召紅衫軍倒扁事件的時間點,以對應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的選材安排與其目光軌跡的視域與觀點,嘗試以近年在台灣逐漸蔚成風氣的非虛構寫作理論,透過文學性和新聞性的視角,探究在虛構的小說架構下,作者如何以藝術形式將真實的台灣歷史事件於文本故事中開展,並與之大眾讀者對話。藉此釐清其創作歷程與其生命史的關聯性,洞悉其題材選擇的意義,以及作家與台灣政治歷史事件的連結,提供一種解讀、分析文學作品的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