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醫療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西多昌規寫的 數位過勞:睡眠專科醫師的56個休息提案,修復online/offline切換倦怠 和梁其姿的 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專業英文】ICU、ER、BP 這些簡稱是什麼意思啊? - 聯合報也說明:不過反過來想想,英文裡也有許多這種簡稱,特別是在醫療機構,有些專有名詞實在太長了,常常會用簡稱代替,今天就來認識一下這些簡稱吧!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中國人民大學所出版 。

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 胡碧嬋所指導 謝佩璇的 國際醫療翻譯學分學程需求分析與成效探討 (2018),提出醫療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專業英文、需求分析、醫療英文、醫療翻譯、醫療翻譯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醫務管理學研究所 許怡欣所指導 陳倍儂的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Pioglitazone罹患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風險:以傾向分數配對模型比較 (2012),提出因為有 糖尿病患者、pioglitazone、膀胱癌、腎盂癌、輸尿管癌、傾向分數配對的重點而找出了 醫療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醫療英文- HOPE English 希平方學英文則補充:醫療英文 的相關影片. 【專業英文】ICU、ER、BP 這些簡稱是什麼意思啊? 觀看次數:5530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醫療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位過勞:睡眠專科醫師的56個休息提案,修復online/offline切換倦怠

為了解決醫療英文的問題,作者西多昌規 這樣論述:

視訊會議、遠距教學、居家上班、異地辦公… 線上彙報、線下操作、下一秒又要兩方整合… 精神科醫生警告 數位過勞的隱形壓力正在侵蝕健康。   後疫情時代,有效放鬆才是生存之道!     新冠疫情肆虐,企業紛紛以遠距工作來應對,各式數位溝通軟體順勢誕生。   TEAMS、ZOOM、LINE、Google Meet、Google Classroom、Messenger… …   看似方便,卻也將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緊緊綑綁在一起。     疫情趨緩,工作、學校、家庭、生活彷彿回歸正常,   但數位生活的後遺症,卻持續衝擊著每個人… …   !!沒秒回訊息就被懷疑打混!   !!主管各種花式查勤、工作報

告寫不完。   !!上班時間還沒到就開始交辦工作   !!人醒著就開機,幾乎是24小時待命   !!家務工作兩肩扛,沒有喘息的一刻   !!公私時間無法明確切割,儀式感只是自我安慰   ↑↑↑這樣的日子能不累嗎↑↑↑     遠距工作的方法,有軟硬體技術可以解決;   數位生活的各種過勞心累,卻是威脅健康的巨大危機!     精神科-睡眠科雙專科醫生警告:   隱形壓力正在侵蝕你的心理健康!     《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練習》作者   西多昌規從理論切入、方法著手   給你56個排解遠距壓力的方法,解決你數位過勞的累、倦、厭。   ▎3C時間大增,眼睛好疲累:20•20•20自我提醒   ▎

無止境的線上會議好焦慮:適時靜音關閉畫面   ▎主持線上會議超緊張:事前準備、安排幫手、不要求完美   ▎多工作業心靜不下來;手機放抽屜、閉眼3分鐘、視線拉遠五公尺、起身走走、快速整理   ▎快速充電的方法:12點到3點的沙發小睡15分鐘   ▎大腦太亢奮:漸進式放鬆法(緊繃5秒、放鬆5秒)   ▎整天坐著硬邦邦:安排站立式辦公桌 

醫療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外語能力大比賽!
全台最紅英文YouTuber 阿滴 從小學英文. 英文超級流利! 也熱愛語言跟語言學.
美國來的 布萊恩 從高中開始自己學中文學了15年也住台灣10了. 常上綜藝節目,最近也上蠻多新聞談話節目.
這兩位之間誰的外文能力比較厲害呢? 中文英文大比賽開始囉~

兩位參賽者準備10個自己母語的單字來考一下彼此~
比賽當中也多教英文的一下用詞跟思考邏輯.

喜歡這種比賽性的影片的話記得幫我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

拍這部影片的時候我跟阿滴也拍了一部關於美國跟台灣的醫療跟健保的差別的English Corner影片. 希望我們拍那一部也可以讓我自己國家的人更了解我們美國為什麼應該學台灣的醫療.

想看我們另一個合作影片可以到 阿滴英文 YouTube頻道收看: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o3JwE3HezUWFdVcehQk9Q

也記得支持阿滴新的頻道阿滴日常: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AnIMxQQdbcH4ESEK0Iw

再一次非常感謝阿滴原因跟我一起拍這兩部影片!

也要謝謝超強系列的超強跟Soya手癢計劃的剪片知識分享! 沒有跟你們的建議跟小技巧我肯定做不出來這部影片~

#布萊恩 #阿滴 #外語

國際醫療翻譯學分學程需求分析與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醫療英文的問題,作者謝佩璇 這樣論述: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於 2014 年創設國際醫療翻譯學分學程,分 為中英與中日組。此學程為國內第一個以醫療翻譯為主題的學程,在 醫療範疇屬高度專業領域的前提之下,課程設計為一挑戰,因此本文 欲探討此學程的課程規劃,以及學生所習得的技能與就業職場之間連 接性。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文主要的研究問題分別為探討學生修習 此學程的需求、動機與成效,以及國際醫療翻譯學分學程與翻譯市場 之間的供需關係。本文以國際醫療翻譯學分學程各面向的關係人為研究對象,收集 第一手資料。首先以量化方式分析學程學生的學習動機、需求、自我 成效評估,以及對學程的建議,接續以質化方式分析各方資料,除了 已完成學程並就業之學生、

學程授課老師對學習需求和醫療翻譯市場 的看法外,本文亦包含學程學生提供醫療外語服務之使用者、執業醫 師和國際醫療服務工作者的訪談內容,並提供學程發起人對學程未來 發展可能性之看法。歸納第一手研究資料後,本文針對研究問題的回應如下:國際醫 療翻譯學分學程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提升外語和翻譯技能與範圍為高, 對於醫療領域知識的興趣居次。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成效呈正向 關聯。此外,國際醫療翻譯學分學程在滿足現有市場需求上效益目前 較不明顯。

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

為了解決醫療英文的問題,作者梁其姿 這樣論述:

本書凝結了著者近二十年來近世醫療社會史研究的心得,側重考察醫學知識的建構與傳播、醫療制度與資源的發展、疾病觀念的變化與社會的關系。著者跳出傳統的醫史研究,試圖發掘醫療史與近世中國社會和文化息息相關的歷史。由于醫學知識的傳播,不同社會階層所獲得的醫療資源也相當豐富,其中女性作為醫療者的角色不容忽視。此外,明清以來國人對各類疾病與療法的觀念也隨著上述的變化而改變。近世中國醫療史所呈現的社會理性,與近代西方所呈現者並不相同,中西醫的相遇與融合,激蕩出色彩紛呈的社會文化意涵。這一融合的過程,至今依然在持續。 梁其姿,香港大學歷史系學士,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博士。1982至200

8年任職台北中研院.曾先後任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2008至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2011年起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講座教授。2010年被選為中研院人文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組織,著有《施善與教化》(1997)一書。近年專注于醫療史,著有《中國麻風病史》(英文,2009)一書,並主編《女性與醫療》(英文,2006)、《東亞華人社會近代健康與衛生史》(英文,2010)等書。 第一編 醫學知識的建構與傳播 第一章 宋代至明代的醫學 一、宋金元時期的醫學傳統 二、傳承體系 第二章 明清中國的醫

學入門與普及化 一、導論 二、明代的醫學入門書︰儒醫模式 三、清代的醫學入門書︰實用取向 四、方便習醫︰賦與歌訣 五、專業化與普及化 六、結論 第三章 明清預防天花措施之演變 一、人痘接種的發展 二、清代的防痘政策 三、牛痘法的發展及傳人中國 四、結論 第四章 十九世紀廣州的牛痘接種業 一、引言 二、痘師 三、商人、傳教士和官僚 四、廣州對牛痘的接納 五、結論 第五章 醫療史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一、引言 二、中國醫學知識體系與醫療衛生體系的“近(現)代化 三、醫學在近代西方歷史中的意義 四、從中國醫療制史重新思

考中國近代性問題 五、結論 第二編 醫療制度與資源的發展 第六章 宋元明的地方醫療資源初探 一、有關地方醫生之政策 二、藥物資源 三、地方醫療組織 四、結論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醫藥組織︰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官立和私立醫藥機構 一、國家衛生政策 二、晚明和清時期的民間醫學慈善團體 三、醫生、國家和社會 四、結語 第八章 明代社會中的醫藥 一、前言 二、明代的醫學傳統 三、醫者的訓練 四、藥物供應 五、新疾病、健康與醫學 第九章 前近代中國的女性醫療從業者 一、有關“三姑六婆”論述之演變 二、女醫角色的改變 三、對女醫的控制

四、結論 第三編 疾病的觀念 第十章 疾病與方土之關系︰元至清間醫界的看法 一、《內經》的術數方士觀與元以後的轉變 二、方士、疾病與療法 三、結論 第十一章 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 一、上古至東晉時代的“大風”與“癘/癩”疾 二、隋唐時代 三、宋遼金元時代 四、明清時代 五、結論 第十二章 麻風隔離與近代中國 一、清末民初間麻風病患的隔離 二、推動隔離運動積極分子的看法 三、被遺忘的傳統 四、結論 第十三章 從癩病史看中國史的特色 一、前言 二、麻風病在當今生物醫學上的意義 三、麻風病在19世紀全球化論述中的意義及中國的

角色 四、中國傳統醫學論述中的“ /癩”及患者的社會形象 五、結論 為中國醫療史研究請命 道不遠人,以病者之身為宗師 名不苟請,以療者之口為依據 章太炎,1929 中國醫療史的研究者,往往很羨慕西方的同行。最主要的原因是醫療史這個領域在西方學術界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不但相關的專書、學術期刊、專業學會已很多,而且不少大學提供醫療史課程,甚至醫學院里都有醫療史必修課程,以深化醫學院學生的人文修養。現階段西方醫療史專書、論文的主題已極多樣化,適合不同程度、興趣的讀者,學者不難從中找到啟發與靈感。因此中國醫療史的研究者,平常都得

閱讀西方醫療史相關書籍,以擴大視野與開拓思路。 最令中國醫療史學者羨慕的,是西方醫療史這個領域不處于史學的邊緣,而已融入整體的西方文明史,成為其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換言之,醫療史與歐洲主要的歷史發展階段,如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19世紀革命、女性主義、後啟蒙思潮等緊密相扣。同時,研究的取向亦自然地隨著主流思潮、史學的發展而發展。20世紀初期的醫療史仍具濃厚的啟蒙思想,英雄式的、代表西方科技進步的醫療史為研究的主流,西方醫療史大體看來較似一部頌揚征服疾病、不斷往前邁進的科學史。20世紀80年代啟蒙思潮興起後,西方醫療史研究也起了基本的變化,甚至可說成為這個思潮的主導力量之一。福

柯(Michel Foucault)以精神病在西方的歷史、醫學臨床的誕生、性史等作為批判西方現代文明的切入點。醫療史不再是英雄式的、標榜科學進步的歷史。福柯描述近代西方文明的醫學知識結合著政治權威織造了一個天羅地網,人在其中無所遁形,無從維護身體自主,是一本充滿悲觀與無力感的歷史。 但與此同時,特別是英國的學者也進一步注意醫史中“英雄”以外的小人物。在Roy Porter、Margaret Pelling等筆下,醫史的主角從著名的醫生、醫學技術的大發明、大醫院等轉移到病人、邊緣醫生、郎中、產婆、巫師、外科醫生的前身剃頭師等。Porter提醒讀者,如果只有醫生,沒有病人,就成不了醫史,

所以病人與醫生一樣重要。Pelling則以翔實的史料說明晚至18世紀,正式在學院受訓練的醫生只佔活躍的醫療者的一小部分。研究醫療史就要把近代及以前的多元醫者面貌、各類的醫療手段與方式還原。所以20多年來西方醫療社會史的研究內容更豐富與活潑,這些英國學者以另一種方式拋開英雄式的、啟蒙式的醫史,平實地研究一般人如何處理身體、病痛的問題。 目前歐美醫史研究更細致化。它與科學史類似而不盡相同。最具創意的研究範圍之一為醫學知識在空間兩端的建構︰一種是醫學知識在具體地方的累積過程,另一取向是全球跨文化的知識建構。前者從地方小區居民的業余研究活動、他們與主流科學專家的互動來看科學知識從下而上的建構

的一個活潑而具體的過程。後者則著重17、18世紀以來長程航運、商業活動所促成的新的客觀知識追求與建立方式,及全球性跨文化知識的流動與轉移。這類從具體歷史個案出發的醫史或科技史研究,強調社會與文化史成分,把西方醫學知識復雜的內容與建構過程仔細地再呈現,是目前最具動力的領域,當中不但有醫學、科技史知識的討論,還牽涉都市史、物質文明史、性別史、宗教文化、社群史、商業史、國族發展史等史學範圍。 相對于發展成熟而多元化的西方醫療史,中國醫療史或醫療社會史在中國史學範圍里的“妥當性”似乎仍存在質疑。近年來我經常被問到我為何仍在做醫療史,為何不回去做傳統的社會史。言下之意,醫療史在中國史里是有點偏

門、有點不入流,甚至乏味,所以淺嘗其中滋味即可,不宜久留。這些質疑,不是沒有道理。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中國傳統醫學在清末巨變後的歷史書寫中,從未能蛻變為“英雄”。在20世紀初期新文化運動中,傳統醫學成為中國舊文化中“落後”與“迷信”部分的主要符號。就算民國時力挺中醫的章太炎,也不留情地質疑傳統醫學的一些核心觀念︰“然謂中醫為哲學醫,又以五行為可信。前者則近于辭遁,後者直令人笑耳。”這與19世紀末以來的西方醫學,佔有科學發展的“龍頭”歷史地位,正好相反。而近代東亞學術主流,無不以追求科學或科學精神為己任。無論是明治時期日本揚棄漢醫,魯迅痛斥庸醫,還是1929年國民黨精英廢除中醫之議,都說

明了當時在西方強勢的文化與政治威脅下,傳統醫學存在的空間不斷被壓縮。雖然20世紀60年代以來,傳統醫學在國內被尊為國粹,但是其知識內容與學制已大幅度西化,或曰“科學化”。既然傳統醫學不被認為是中國文化里值得全面保留的東西,醫療史研究的妥當性存在質疑,是可以理解的。 近年來,中國傳統療法漸再抬頭,而且不限于華人社會。一些傳統的技術如針灸、按摩、推拿等在世界各地成為興盛的“另類”醫學,在歐美,不少醫療保險公司也已將這些療法包納在保險政策里,說明西方社會已承認這些療法的正當性與有效性。傳統草藥的研發,更是學院的主流科研項目之一,往往得到商界大力支持,被認為是充滿商機的投資。在美國,目前至少

有39所遍布各州的提供針灸與“東方醫學”訓練的立案學院。這些學院大部分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政府承認,學員經三四年訓練後可得碩士學位,每年在這些學院學習的人數約在六千至一萬。�在世界各地,以傳統中醫養身、減低痛楚、治療慢性宿疾甚至急性時疾,亦已蔚然成風氣。不過,這些近來的發展,似乎仍不能讓傳統醫學獲得“英雄”的歷史地位,因為它始終不被視為可與西方生物醫學平起平坐的“科學”。主流的歷史學也始終以懷疑的眼光對待醫療史研究。 ……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Pioglitazone罹患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風險:以傾向分數配對模型比較

為了解決醫療英文的問題,作者陳倍儂 這樣論述:

背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於2010年9月發出聲明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物pioglitazone可能潛在提高罹患膀胱癌之風險,並有進一步研究發現使用pioglitazone超過一年的時間或累積暴露量越高,可能造成罹患膀胱癌的風險提高。綜觀國內許多關於糖尿病議題的研究,大多聚焦於糖尿病流行病學探討、自我照顧行為與成效、重複用藥情況、心血管疾病預防等,鮮少觀察特定降血糖藥物對於罹患特定疾病之影響,且亞洲國家關於pioglitazone藥物使用研究較歐美國家少許多,再加上生活習慣、種族及環境之差異,外國之研究發現不見得符

合台灣糖尿病患者用藥後之狀況。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皆屬尿路上皮癌,三者間有相似危險因子,在台灣膀胱癌的發生率較歐美國家低,為確保研究暴露組有足夠罹癌人數進行分析,本研究將三者皆納入為研究結果做觀察;故本研究欲了解台灣糖尿病患者服用pioglitazone藥物後之狀況,及其與罹患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之相關性探討。研究目的:探討台灣地區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族群,使用pioglitazone藥物與罹患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之關連性。研究方法:採用次級資料進行分析,資料來源為2002-2010年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兩百萬歸人檔,研究對象包含2003年至2010年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之第二型糖尿病患,

追蹤病患是否罹癌至2010年12月,利用傾向分數配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和Cox regression analysis分析暴露組與對照組在罹癌狀況之差異。研究結果:男性有較高的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罹癌風險,風險比值為女性的1.8倍,此外罹患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之風險也隨者年齡增長而提高;使用傾向分數配對後發現,pioglitazone與提高罹患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之風險無顯著相關性存在;是否使用pioglitazone的分組中,病患的存活曲線亦無顯著差異,但暴露組罹癌者有罹癌時間提早之趨勢;罹癌pioglitazone用藥時間與罹患尿路上皮癌同樣

無顯著差異性存在,而pioglitazone累積暴露量1-10,500mg則會提高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罹癌風險(HR=1.77, p=0.05) ,但p值正好位於統計臨界值0.05,顯示配對後之差異性並不是相當顯著。結論:本研究認為是否使用pioglitazone與罹患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在原樣本中雖有顯著提高罹癌之現象,但在配對後則轉為不顯著,顯示過去研究可能高估pioglitazone危險性;但pioglitazone暴露可能導致罹癌徵狀提早出現,在少量暴露下立即出現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