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心理健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長者心理健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雅馨戴怡君黃嘉慈黃苡安李碧姿鄭碧君寫的 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 和陳乃綾的 解開照護枷鎖:人生必修的長照課,照顧家人你一定要知道的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家有一「老」,如何讓他變成「寶」?心理師教你共創「快樂老人」也說明:但是,錢也不是全部,在錢之外,心理需求的滿足才是無價,關注老人心理健康,修正刻板觀念,增加老人心理的知識,才能進一步協助老人安排生活環境,調整他們對邁入老年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家健康雜誌 和四塊玉文創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李玉嬋所指導 呂燕茹的 社區及機構高齡長者之正向心理健康BMI(友善-正念-認同)養心課程效果研究 (2021),提出長者心理健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正向心理健康BMI、友善人際支持-正念情緒穩定-認同價值意義、心理健康促進、高齡、憂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李玉嬋所指導 陳芝伃的 促進銀髮族參與心理健康BMI團體輔導課程的帶領技巧研究──以幸福長照養心站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心理健康BMI、幸福感、銀髮族、成功老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者心理健康的解答。

最後網站衛教單張-長者- 心理健康司則補充:衛教單張-長者. 資料來源:心理健康司; 建檔日期:102-07-11; 更新時間:111-08-05. 附件下載. 老人心理健康(寬心養身).JPG. 相關照片. 老人心理健康(寬心養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者心理健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

為了解決長者心理健康的問題,作者葉雅馨戴怡君黃嘉慈黃苡安李碧姿鄭碧君 這樣論述:

★一本提供給「憂鬱和失智長者照顧者」的指南書★     本書採訪多位在不同情境下陪伴憂鬱症或失智症長者的照顧者,包括照顧沒有病識感且拒絕就醫的媽媽;卡在照顧爸爸和女兒間,左右為難的三明治照顧者;親子關係疏離,努力用理性支撐照顧責任的女兒;沒有親屬關係卻不吝協助的照顧者;需同時照顧生病雙親,手忙腳亂卻轉而珍惜陪伴時光的孝子等,以個人經驗分享陪伴歷程,並由專家針對陪伴者會面臨的問題,從生活及心理照顧層面分別給予建議。     本書蒐集國內外文獻,摘錄近期研究內容,介紹憂鬱症及失智症的症狀、治療方式及促進老年心理健康的建議。同時提醒照顧者覺察身心變化,了解照顧倦怠3個階段可能有的反應,提供數種讓照顧

者能自我檢視情緒的工具及求助資源。       台灣60歲以上者約有31萬人罹患憂鬱症,而2018年底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8萬人,為提供照顧者正確資訊、介紹兩種疾病如何辨識、治療與照顧。本書採訪多位照顧者,並由老年醫學與精神科專家、心理學家針對陪伴者會面臨的難題,給予建議及求助資源,讓陪伴者學習在照顧過程保有正向力量、紓解壓力,避免陷入照顧倦怠的漩渦。   本書特色     1. 真實案例分享,介紹憂鬱症或失智症長者之照顧者遭遇的難題及需求,由專家解惑。   2. 專家提供與罹病長者溝通的技巧,改善照顧時遇到的障礙。   3. 提供照顧者壓力自我檢核、憂鬱情緒量表等測量工具,步驟式建議,幫助照顧

者檢視情緒、壓力及學習紓壓。   4. 收錄國內外近年與老年憂鬱症、失智症相關的研究,另提供求助資源名單。   5. 提供自我照顧的五個方法,照顧者可學習建立自己的喘息時間與空間。   暖心推薦     李龍騰(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   唐從聖(全方位藝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譚艾珍(知名資深藝人) 作者簡介   大家健康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是國內知名的專業醫療保健雜誌,除了雜誌發行外,出版不少與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運動生活等類別的優質好書。近期出版的《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幸福樂齡:高年級的人生課

》、《老年憂鬱不是老化》、《擊退乳癌》、《男人的生命腺:攝護腺癌診斷與治療》、《蔬食好料理》等書,均是通路、讀者口碑推薦的暢銷好書。     《大家健康》雜誌編輯團隊,秉持用心製作每一本好書的理念,讓讀者從「悅」讀中,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www.healthforall.com.tw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www.facebook.com/healthforall1985   審訂者簡介   陳質采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出版序—照顧,是必修課題 聯合出版序—同舟共濟,與你同行 推薦序—開口求助,別硬撐   1 陪伴路迢迢,但能期待

不一樣的景致 1-1接受不完美,換個方式也能解決 1-2當他不再是自己熟悉的那個人 1-3沒有病識感又拒絕就醫,該拿他怎麼辦? 1-4身為「三明治」照顧者的左右為難 1-5老友相伴,失智不孤單 1-6親子關係疏離,用理性支撐照顧的責任 1-7雙親皆病,水深火熱轉而珍惜感恩   2 憂鬱和失智知多少 2-1憂鬱症和失智症,長者心理健康的兩大威脅 2-2交錯影響的憂鬱、失智和其他疾病 2-3抗憂鬱降失智,治療有方法 2-4更貼近需求的照護   3 不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3-15個方法好好安頓身心 3-2避開照顧地雷,減少衝突   4 我不知道怎麼「伴」 4-1老年憂鬱還是失智難覺察? 4-2

照顧上的難題   編輯後記   附錄 1 憂鬱與失智疾病近年相關研究 2 情緒檢視工具 3 老年憂鬱與老年失智線上資源 出版序   照顧,是必修課題 張博雅(董氏基金會董事長)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類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內政部公布2020年簡易生命表中顯示,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已達81.3歲(男性78.1歲,女性84.7歲)。然而,不可避免的,高齡者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退化;依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超過八成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近三成則認為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資料顯示,71〜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

者達12.4%。於2020年進行的調查也發現,年齡愈長的銀髮族,愈不快樂的比例較高,對目前生活環境滿意度也較低。     董氏基金會長期推動憂鬱防治工作,自2016年起加入老年憂鬱防治宣導議題,提供各式促進老年心理健康方案及教材資源;除了持續提醒中、高齡者要活化身心健康,也著重教育年輕族群學習關懷長者,例如舉辦照片、文章等募集比賽、老化體驗課程等,引導民眾透過活動參與,體驗長者因為功能退化所造成的不便與身心健康的影響,讓參與者練習換位思考,更能同理長者的情緒。     然而,除了同理與學習如何照顧生病的長者,照顧者本身情緒狀態也非常需要關注,需要為他們應援。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資料顯

示,全台灣約有114萬名家庭照顧者,照顧對象包括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家庭照顧者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也越來越大,常常一人得身兼數職、照顧多位生病的長者;由於照護需求負擔過重,又背負著必須妥善照顧的期望,照顧者很容易產生照顧倦怠,甚至罹患所謂的〔照顧憂鬱症〕。     從預防重於治療的角度而言,教育民眾學習〔照顧的議題〕實為必要。因為平均壽命的延長,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照顧他人的過程,不論是年紀小或是中、老年後才發生;過程可能短、也可能長,面對的疾病可能是單純的、也可能是複雜的,不論是面臨到甚麼情境,照顧的模式及要面對的問題可能大同小異;而面對未知,才會心生恐懼、不安,如果提早預備

,就能減少面臨照顧實境時的壓力,避免找不到解決的頭緒,也能更快找到有效與適合的資源。     因此,寶佳基金會與我們合作出版《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內容中所描寫的故事是很多人的寫照,照顧者可以從閱讀中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也提醒家庭照顧者,千萬別悶頭做到自己燃燒殆盡;有時,不妨降低自己的標準,適時開口求助,可以解決很多事情。     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讓民眾普遍了解:不論現在是多大年紀,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及提升對照顧議題的認知。照顧,是必修的課題,且讓我們都及早預備這個利己利他的大課題。 避開照顧地雷,減少衝突諮詢/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文/黃苡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成為照顧者,須先了解憂鬱症及失智的症狀、以及照顧時有哪些地雷要避開,以免未來衝突不斷,更避免讓自己成為下一個被照顧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氧氣罩落下,先幫自己戴上,再為身旁的小孩戴。」 如同這段機艙廣播,在照顧憂鬱及失智長者前,請先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才有餘力照顧他們。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的診間,經常同時看兩名患者,一位是失智長者,一位是照顧失智者照顧到很憂鬱的家屬。她表示,「失

智症照顧者有很高比率是憂鬱族群,且東西方國家皆然,這樣的結果令人心痛。」因此在成為照顧者之前,最好先了解憂鬱症及失智症有哪些症狀?照顧時應避開哪些地雷?將有助於減少衝突,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被照顧者。 先要了解疾病症狀,期待值要合理 失智症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癒,不管再怎麼努力,只會愈來愈退化,照顧者期待越高,一定越挫折,而且容易與失智者發生衝突。例如有些家屬省吃儉用,花很多錢讓長者去做復健,長者卻不想動,家屬於是情緒爆炸,明明很愛他,卻破壞了彼此的關係。 而憂鬱症是情緒走不出來,「你要加油!」「想開一點!」這些鼓勵的字眼,在患者聽來,意思是「你都嫌我不好」。雖然動機是好意,但方法不對,要練習不要踩

到這些小地雷。建議照顧者用邀請、開放式的對話,「我們一起去吃點東西。」「要不要去走一走?」傳達願意幫忙、陪伴、我們等你、不急的訊息。 陪伴憂鬱長輩,應表達同理、知道他現在很不舒服,避免用過度正向思考或含有評判的態度,他會覺得不被了解。

長者心理健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解開照護枷鎖:人生必修的長照課,照顧家人你一定要知道的事」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綾 (Nalin Chen)(心理師)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陪伴照顧者的枕邊書。
長照專家、郎祖筠、譚艾珍……
走過照護路的他們,真心推薦。
  
  讓身為照護者的你明白:
  女性不一定擅長照顧、
  陪伴質比量更重要、
  千萬不要離職……
  
  更讓你知道:
  不要輕忽身心症的可能、
  可以哭沒關係、心理師並不可怕……
  除了照顧別人,也要照顧自己。
  
  面對家中的年老長輩,
  照顧者,其實可以不必再疲勞、焦慮與自責。
  被照顧者,也可以有機會有尊嚴、獲得更專業的照顧。
  
  就讓心理師陪你撕掉照顧悲歌的標籤,
  陪你卸下照護枷鎖。
  
作者簡介:陳乃綾
  關注「自我照顧、長照議題、長者心理健康、情緒壓力調適」的諮商心理師,來自高雄市,喜歡接觸大自然、運動、緩慢呼吸、生活在當下。相信每件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每個生命的淬煉,將使你更堅強。享受走入社區與大眾分享心理健康照顧的自由工作者。
  
  曾任:衛生局自殺防治安心專線線上督導、台北市生命線諮商心理師、愛長照專欄作者。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大專院校兼任心理師、社區整合照顧中心/企業講師,帶領日間照顧中心、社區關懷據點的照顧者支持團體。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社區及機構高齡長者之正向心理健康BMI(友善-正念-認同)養心課程效果研究

為了解決長者心理健康的問題,作者呂燕茹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為研究「正向心理健康BMI養心課程」介入之友善人際支持-正念情緒穩定-認同價值意義(Befriend-Mindfulness-Identity)養心課程對於社區及機構高齡長者「正向心理健康」與「負向憂鬱傾向」效果,作為課程設計之討論。本研究量化採準實驗設計,共78位研究參與者,透過非隨機抽樣分配「社區」實驗組(19位)、對照組(20位),以及「機構」實驗組(20位)、對照組(19位);研究參與者皆進行單次「正向心理健康BMI講座」,對照組持續進行常設課程與既定活動,實驗組接受八週「正向心理健康BMI養心課程」介入,每週一次90分鐘,並於課程前後施以問卷測量,蒐集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效果列點如下:一、「正向心理健康BMI養心課程」介入顯著改善社區實驗組心理健康BMI總分及友善人際支持(B)向度,且心理健康BMI總分與正念情緒穩定(M)向度、認同價值意義(I)向度顯著高於社區對照組;機構實驗組無顯著改善正向心理健康,僅微幅度高於機構對照組。二、「正向心理健康BMI養心課程」介入無顯著改善社區及機構實驗組負向憂鬱傾向。三、社區實驗組於前測正向心理健康低落者(心理健康BMI總分 < 21分)於後測顯著改善,社區對照組則無; 機構實驗組及機構對照組皆無顯著改善正向心理健康低落。四、社區實驗組於前測正向心理健康良好者(心理健康BMI總分 ≥ 21分)於後測無顯著提升,但有維持正向心

理健康良好狀態效果,社區對照組則顯著下降;機構實驗組及機構對照組無顯著提升正向心理健康良好狀態。結論:「正向心理健康BMI養心課程」有助於「社區高齡長者」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的學習,建議將養心課程推廣及落實至社區,做為高齡張者心理健康自主管理的良方,並建議擴大「機構高齡長者」的樣本數,以俾提昇機構場域之心理健康促進方案與具體介入的策略。

解開照護枷鎖:人生必修的長照課,照顧家人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為了解決長者心理健康的問題,作者陳乃綾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陪伴照顧者的枕邊書。 長照專家、郎祖筠、譚艾珍…… 走過照護路的他們,真心推薦。   讓身為照護者的你明白:   女性不一定擅長照顧、   陪伴質比量更重要、   千萬不要離職……   更讓你知道:   不要輕忽身心症的可能、   可以哭沒關係、心理師並不可怕……   除了照顧別人,也要照顧自己。   面對家中的年老長輩,   照顧者,其實可以不必再疲勞、焦慮與自責。   被照顧者,也可以有機會有尊嚴、獲得更專業的照顧。   就讓心理師陪你撕掉照顧悲歌的標籤,   陪你卸下照護枷鎖。 本書特色   ◎暖心建議與檢測,讓照顧者寬心更安心   心理師在每篇文章最後,安排了暖心建

議,成為你照顧日常中的鼓勵小語,更提供可時時檢視的壓力檢測表、照顧自己的祕訣等等,讓你即使只有短暫片刻,也能好好顧顧自己。   ◎完整實用資源地圖,讓你的長照之路不孤單   從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全台照顧者支持據點、長照管理中心到輔具資源中心,收集全台能夠提供照顧者支持的資源與單位,讓你照顧的路上不孤單。 暖心推薦   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   李孟芬-實踐大學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郎祖筠-知名表演藝術工作者   張曉卉-康健雜誌總主筆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楊月娥-健康

有方主持人   譚艾珍-資深藝人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陳乃綾   關注「自我照顧、長照議題、長者心理健康、情緒壓力調適」的諮商心理師,來自高雄市,喜歡接觸大自然、運動、緩慢呼吸、生活在當下。相信每件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每個生命的淬煉,將使你更堅強。享受走入社區與大眾分享心理健康照顧的自由工作者。     曾任:衛生局自殺防治安心專線線上督導、台北市生命線諮商心理師、愛長照專欄作者。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大專院校兼任心理師、社區整合照顧中心/企業講師,帶領日間照顧中心、社區關懷據點的照顧者支持團體。   FB粉絲團-陳乃綾心理師   www.facebook.

com/dancing487   合作、演講與工作邀約,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作者序︱我和你一樣,正在面對父母的老去   第一章 學習面對家人的衰老與病痛 三個必須「認清」的照顧事實 陪伴,從現在就開始 誰是最佳照顧人選 我不是孝順,我是,愛你 長輩要的是有尊嚴的照顧 心理師給照顧者的七個照顧安心語   第二章 沒有一百分的照顧 照顧之前, 先了解長者 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 親愛的, 你可以哭 最好不要辭職 召開家庭會議凝聚照顧共識 照顧,不是一個人的責任 求助,是一種能力 請家人幫忙,你可以這樣說 你累了嗎?居家照護的十大壓力指數檢視   第三章 照顧

好自己, 才有照顧品質 小心身心症找上你 顳顎關節障礙 喝杯喘息咖啡與善用輔具資源 快樂,是一種選擇 愛自己,很簡單 有病才要找心理師嗎 諮商不等於聊天 哪裡找合格的心理師與費用概況   第四章 面對死亡, 迎接重生 面對死亡的態度 辦場生前告別Party 請不要責怪勇敢的自己 當親人離世之後 靈性關懷師 簽定「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 附錄 1 長照資源總整理 附錄 2 全台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推薦序   什麼是照顧?照顧,是一天24小時365天幾乎沒有休息,必須連續重複的工作。這樣的日子,不只是被照顧者的日常,也是照顧者的人生。而這本書,是每個人窺見照顧全貌的鑰匙。

本書推薦給以下三種人:一、正在照顧家人的人;二、未來有可能照顧家人的人;三、未來有可能接受家人照顧的人。有些事情,提早做準備,比較好。 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   書中提及,我不是孝順,我是「愛你」,只要是發自內心,以愛為出發點,就可以了。點出華人社會的困境,也幫助華人打開視野,回頭看見自已「心中的愛」,以此脈絡發展搭配著心理諮商師的專業一定會持續發展更多幫助家庭照顧者而又啟發人省思的內容。   愛長照執行長/朱偉仁   親愛的照顧者,其實你不孤單,閱讀《解開照護枷鎖》看到許多似曾相似的案例,也教您如何解開心中的照顧糾結。願本書能為辛苦照顧的您及家人,找到幸福的出口。

  實踐大學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李孟芬   《解開照顧枷鎖》書名取得好,四個章節提醒美好照顧該有的起承轉合:「起」初就應出於自願、沒有委屈;「承」認自己能力有限;「轉」身看到自己需要,「合」理看待照顧的終點。平均9.9年的照顧歷程,一定會開始一段苦日子,卻不能夠「過度犧牲」,照顧若成枷鎖,犧牲也是枉然。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 作者序 我和你一樣,正在面對父母的老去 陳乃綾   回想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寫出一點能讓家庭照顧者覺得安心、暖心、減輕照顧負荷、讓心自由的文字。但我漸漸發現,其實這本書同時也是寫給我自己的, 因為我和你一樣,也正在面

對父母的老去, 也在經歷人生必修的長照課。   我和爸媽分隔在台北與高雄兩地,身為家中的長女,其實內心深處是擔憂的,擔憂著爸媽萬一哪天發生突發狀況,相隔這麼遠的距離我要如何因應?我的生活將如何被改變?我能親自照顧他們嗎?又會面臨哪些照顧壓力呢?在照顧家人的路上,我和你一樣會感到壓力與疲憊,如果能夠有一些事前的心理建設,相信會讓我們更能坦然面對、接受家人生病的事實進而能著手因應。   我能做的,是做好面對父母的老去準備,每一天花時間好好照顧自己、善待自己,為的是讓自己有穩定的情緒、清明的思緒、健康的身體,才有能量去照顧其他家人。我學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樣我才能接受父母老去的不完美。   

誰能夠跳過人生必修的長照課呢?逃得了算你幸運,如果逃不了,是不是可以提早準備呢!如果可以好好的修練這門照顧功課,是不是就可以鬆開照護的枷鎖。在照顧家人的路上,我認為最該被關心的是照顧者,你好,被照顧的人才會好。   花開花謝終有時,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因此更提醒我們珍惜當下、把握可以陪伴家人的時刻,因為人生實在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這本書終於走到最後,但是台灣社會對於長期照顧的家人學習才正要開始。感謝一路走來,所有身旁遇見的長照家庭與照顧者,因為你們讓我有機會先選修這門長照課。   感謝四塊玉文創的總編輯增娣與行銷總監增慧,願意給我貢獻自己的機會。感謝編輯小淵溫柔地陪伴我完成這本書

,有你在總讓我感到安心。感謝我的老師李孟芬教授、陳景寧秘書長、朱偉仁執行長以及朱為民醫師幫我寫推薦短文。   感謝我的朋友雅涵、美珍、婉君,在長照的路上陪我同行。感謝我的婆婆和小姑常常在我工作時照顧我的小孩,無怨無悔的付出。感謝我的爸媽無條件的愛我、支持我,讓我成為一位溫暖、有同理心的人。   最後感謝我的先生托比,從不給我壓力默默地支持我做任何的事情, 讓我可以安心地成為我自己,謝謝你。   願你我都可以在照顧家人之餘,也好好照顧自己。為保護個人隱私, 案例皆經過改編撰寫而成。   誰是最佳照顧人選 身為女性,就要負擔比較多的照顧責任嗎? 女性在照顧病人上的確有著優勢,比較細心、動

作較輕柔等等,但是,也有力氣不夠大,當需要搬動病人時,較容易發生意外的缺點。女性,真的是當家人需要照顧時的優先考量嗎?其實不然……。 小惠是個職場女強人,靠著努力和敬業的態度,當上了主管。交往多年的男友,也在事業上都有了穩定的基礎,雖然沒有浪漫的求婚過程,但是倆人心意相通地決定朝著往後一起生活的目標邁進,開始細細規畫未來,要不要買房?還是租房子就好?等等。就在小惠覺得自己在打拚了好多年以後,終於可以稍稍喘口氣的時候,傳來父親中風的消息。 原本硬朗的父親,即便已經退休,還是活力滿滿,常常拉著媽媽到處去遊山玩水,有了大把時間的他,除了到處看展覽、參加活動,更安排了自己的運動時間,有時候孩子們要見上

爸爸一面,還得先打聽一下爸爸今天有沒有約呢!這個活力充沛的老人家,居然說中風就中風。媽媽一下子也亂了手腳,在醫院裡也整日愁眉不展。 小惠和哥哥一邊安撫媽媽的情緒,一邊向醫生詢問病情。即便爸爸出院,也會是行動不便的狀態,除了要積極投入復健,更需要有人隨時在旁邊。這讓小惠和哥哥,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這時候,媽媽開口了:「小惠,你可以請幾天假,先幫幫我一起照顧爸爸嗎?」這時候哥哥也開口了:「需要錢可以跟我說,如果你能一起照顧爸爸,那是最好不過了,畢竟你是女孩子,比較細心,你來照顧我們也放心,何況爸爸最疼愛的就是你這個唯一的女兒,讓你照顧爸爸一定也會很高興的!」 但是小惠心裡想著:「你們說的我都知道,

但是我也完全不知道怎麼照顧中風的病人,我自己的工作也小有成就,我也想繼續保持,也想更有突破。」這時,與男友說好的結婚決定,不知道為什麼,完全說不出口。「難道,女生就應該擔負比較多照顧責任嗎?」雖然心疼爸爸,但小惠心裡也不禁這樣想。 性別刻板印象,綁架著照顧場域中的女性 不知道為何,大家想到的照顧者都是女性的形象,女性當照顧者很自然也很平常,換作是男性照顧,應該有人就會覺得真難得、真孝順,是個孝子。

促進銀髮族參與心理健康BMI團體輔導課程的帶領技巧研究──以幸福長照養心站為例

為了解決長者心理健康的問題,作者陳芝伃 這樣論述:

本研究鑑於我國高齡社會情境中,銀髮族身心平衡發展之照護考量,期待藉由健康心理學者李玉嬋教授所提出之心理健康BMI(以下簡稱為mBMI)團體輔導課程,以正向養心角度將心理健康經由「良藥不苦口」的路徑傳達給銀髮族。希望透過幸福長照養心站25名長者參與課程之經驗,研究帶領課程技巧重點及銀髮族長者於課程中之幸福感變化歷程。經由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取徑,以參與觀察、訪談及檔案文件分析進行研究資料蒐集。經由課程發現多數學員主觀幸福感提升,並對於心理健康概念及其促進方式較課前清晰,且在人際、情緒及自我價值感之能力均有提升。帶領技巧上,本研究整理出下列六點,可有效協助學員提升學習動機及效果:第一,以具體的生

活素材說明抽象的心理概念;第二,講師具備對授課對象銀髮族文化特性的了解並避免刻板印象;第三、即時運用現場素材,讓心理健康BMI的生活方式始於課堂;第四,提升銀髮族自我效能感;第五,催化團體中良好的同儕支持互動氛圍;第六,使用合適於銀髮族的表達方式及課程輔助工具。在銀髮族改變歷程方面,發現學員普遍將參與課程之內在狀態,呈現於相對應之外顯行為中。透過課堂探索過程,銀髮族長者經由mBMI架構探索自我照顧方案而覺察到心理健康流動,進而呈現出日常穩定的心理健康核心,使銀髮族在清楚可操作之mBMI自我健康管理方案中,樂於藉此提升其心理健康及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