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 心理變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長者 心理變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伊佳奇寫的 趁你還記得(暢銷七週年增訂版):20年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學習 侍親12年心得筆記 兼顧生活品質與孝道 和隋國輝的 養老護理師實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高雄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博士班 王瑞霞所指導 王舒薇的 台灣越南移民更年期婦女之社會支持、 涵化及症狀困擾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 (2021),提出長者 心理變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移民女性、更年期生活品質、症狀困擾、社會支持、涵化。

而第二篇論文大葉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研究所 周中祺所指導 王廷凱的 後新冠狀肺炎時期對外勤消防人員的睡眠品質、職業疲勞與身心影響-以台中市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睡眠品質、身心影響、心理壓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者 心理變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者 心理變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趁你還記得(暢銷七週年增訂版):20年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學習 侍親12年心得筆記 兼顧生活品質與孝道

為了解決長者 心理變化的問題,作者伊佳奇 這樣論述:

提供醫生無法教的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及有效照護方案, 跨領域全方位的認知症照護指南,作者以人為本從「心」做起, 理解親人,破解認知症藥物的迷思, 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照護上困擾、避免鼻胃管、長期臥床的夢魘。 解答了高齡化社會認知症照護下, 政府協助、社區支持、家庭責任的依存平衡關係, 助你在共助(長照2.0)、公助(生活輔助)、互助(志工、社區互助支持網)、自助下, 走過這條充滿挑戰與壓力的照護道路。   【不可錯過的暢銷七週年增訂版全新內容!】   以初期口腔保健到晚期吞嚥、進食障礙、吸入性肺炎為例介紹「系統化」認知症照護   跨領域認知症整合照護實際做法   「系統化」、「生活化」、「以人

為本」的認知症照護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為「認知症」   全球認知症藥物的最新資訊   運用環境設計以強化認知症照護   如何善用長照2.0服務與相關政策   作者伊佳奇以十二年親身經驗完成的認知症居家照護手冊。   當初由於父親罹患認知症(舊名失智症),而與這種病症共存的種種經歷,並未因父親的逝去而停止,認知症照護專家伊佳奇,至今仍為此種疾病的長照、系統、整合而奔走宣導。   本書為認知症家屬帶來實用的居家照護心法,不僅教你要怎麼做,更教你要如何思考看待、如何安定患者與照護者兩方的心。   認知症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退化性綜合症狀。腦退化會無聲無息發生在腦內部,至今的醫療技術仍束手無

策,如果發生在自己與家人身上,我們也只能學習接受與瞭解。唯一能夠持續努力的,就是繼續讓每個人嘗試著認識認知功能退化是什麼?認知功能退化會影響哪些日常生活?唯有當愈來愈多人瞭解,能以同理心去面對,在我們或者身邊的人罹患認知症時,才能有較理想的生活環境。   高齡化社會擋不住的洪流,認知症照護是社會與家庭共同的責任。   促進自助、互助(志願者、地方協助);共助(健保、長照2.0、商業保險);公助(生活輔助)之間的相互補充。   ──本書幫助認知症家庭──   支持您走過那無助的照護之路   幫助您在照護上隨時可翻閱的書   啟發您照護上的新方法與新點子   提前思考與規劃漫長的照護之路   

有效整合與運用家庭與社會資源     ──給醫療、社工等專業人員──   如何落實醫療服務的「同理心」   協助體會認知症家屬在照護上的需求   協助瞭解認知症家庭在照護上所看不見的辛苦與無奈   體認認知症照護「本土化」與「個別化」的重要性   重新思考醫療上對認知症患者「以人為本」的價值   重新整合專業知識以「系統化」照護觀念對認知症家庭提供協助     ──給長照機構人員──   提升對認知症患者在照護品質上的教材   協助對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的運用   如何遠離約束,協助長者降低精神行為症狀   重新思考對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的照護方式   如何與家屬溝通,讓家屬成為照護的助力  

  ──給醫療、護理、社工、長照等學習者──   深入瞭解跨領域認知症整合照護的實際做法   認識認知功能退化與照護方法、照護態度間有何關係   思考認知症長者的認知功能退化與其生活自理能力間的關係   重新思考「片斷化」、「症狀化」、「醫療化」認知症照護與「系統化」、「以人為本」、「生活化」認知症照護有何不同     ──給中壯年子女──   幫助父母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以遠離認知症   協助思考父母的心理變化以遠離空虛及憂鬱   體會珍惜「父母的健康」是子女重要的資產   也可對自己未來提前規劃遠離認知症的生活   作者為此長年耕耘,集結心血成果為此書,替同樣為罹患認知症家人所苦的你,獻上一

帖最真誠的藥方。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張艾嘉 電影工作者   王培寧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煊 前監察院長   王幼玲 監察委員   易智言 編劇/導演   ◆真情推薦◆   于國華   北藝大副教授兼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精神科專科醫師   成 亮   伊甸基金會前任董事長   李四端   資深新聞傳播人   李長庚   國泰金控總經理   施振榮   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張曼娟   作家   劉秀枝   台北榮總神經部特約醫師   瑪法達   星座專家   賴浩敏   前司法院長   

韓良憶   美食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伊佳奇   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班。   曾任教東吳大學政治系、及世新大學新聞系、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   為了照護認知症的父親:   曾在台灣、日本、美國、丹麥等參與研習認知症照護、神經醫學、老年醫學、老人護理、長期照護、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營養學、口腔醫學、吞嚥訓練、介護食品等課題超過六百場以上。   曾在《聯合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美國世界日報》等媒體,發表有關長期照護政策、認知症政策、認知症照護、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等文章超過三百篇。   在

台灣及海外已有超過六百場認知症照護相關演講,包括:台灣各大圖書館、醫院、縣市政府衛生局、共照中心、大學、法官學院、民間社團、保險公司、私人銀行等,也曾應邀在美國加州聖荷西市、聖他克拉市、東岸紐約市、長島、西澤西州、香港、上海、杭州等地演講,於青島線上教學九個月。   在康健雜誌網站名家觀點熟年人生、遠見健康雜誌網站專家觀點、關鍵評論網等,開立個人部落格,有超過六百篇有關認知症照護、認知症政策、老年醫學、長照制度、長照政策等文章,是目前在華文世界探討認知症照護文章數量最多者。   著作:   1. 《趁你還記得──醫生無法教的認知症非藥物療法及有效照護方案,侍親12年心得筆記,兼顧生活品質與

孝道》   為華人世界第一本以非藥物療法融入日常生活方式的認知症照護書籍,為博客來網路書店醫療類型書籍排行榜第一名,2015年醫療類暢銷書籍Top 10。(是唯一一本單一疾病類型書籍)(時報文化,2014年11月21日)   2.《別讓記憶說再見──全方位認識失智症》   從醫學、社會、文化、家庭來瞭解認知症,跨領域整合資源面對它,為華人世界中第一本重視認知症照護者健康的書,強調以人為本的認知症照護書籍。(天下雜誌,2017年12月27日)   3. 《守著記憶守著你──失智症照護全書》   一本重視照護者健康與認知症長者尊嚴的書。(天下雜誌,2017年12月27日) 認知症照護體系建

立表 推薦序 記得/張艾嘉(電影工作者) 推薦序 將分享認知症照顧的正確概念和方法當作一生的志業/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父親,對不起您!/王建煊(前監察院長) 推薦序 不曾停下的照護之路/王幼玲(監察委員) 推薦序 遲到的安定力量,來聊聊生命這回事吧/易智言(編劇/導演) 自 序 散播認知症照護的種子 總論 台灣認知症照護上的盲點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認知症 建構「整合性」、「系統化」、「階段性」、「個人化」認知症照護計畫 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的重要性 認知症照護過度依賴醫療化 個案:認知症長者不願洗澡,就打抗精神性藥物? 從電影《父親》學習認知症照護 環境設

計與認知症照護息息相關 1實證研究告訴我們遠離認知症的生活 生活中,如何遠離認知症的具體作法 三項實證研究結果說明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 2他不重,他是我父親 我強壯的父親,生病了 不想放手  親身照護 3認知症,怎麼了?必須先思考與要做的事 疾病診斷:認知症的診斷 阿茲海默症十大警訊 認知症的類型與病程 無藥可醫,又為什麼需注意與及早就醫 4家人的照護資源分配 家人照護共識及需要學習哪些? 與父親一起去上課 家庭同心協力共同照護 家庭關係凝聚與重建 重新認識長者 財務規劃 認知症在不同階段的照護上目標會不同 老爸的生活課表 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活動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5一定要做的事 如何

運用/整合資源 社會資源的運用與結合──長照2.0 6家人「愛的工作」 如何居家照護認知症家人 培養稱職的外籍看護 照護體系的建立 生活方式與環境的重建 誰是導演?誰是演員? 不同類型與病程有著不同生活安排 阿茲海默症病程 認知症整合照護──以家庭為核心 罹患認知症,仍是有自尊、有感情 7讓家人最頭痛的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BPSD) 妄想──被偷妄想 妄想──被遺棄妄想 妄想──妒嫉妄想 妄想──被害妄想 精神症狀──錯認 精神症狀──幻覺 行為障礙──攻擊行為 行為障礙──睡眠障礙 行為障礙──重覆行為 行為障礙──貪食 父親一週飲食 行為障礙──病態收集 行為障礙──不適當性行為 8

認知症藥物治療 認知症的藥物治療 全球里程碑!第一個可延緩退化的阿茲海默症藥物終於被批准 百健、衛采新藥「Lecanemab」、禮來「Donanemab」 接二連三阿茲海默症藥物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減緩阿茲海默症認知退化藥物阿杜荷姆「Aduhelm」停看聽想! 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面臨許多挑戰 別再聽信宣稱可治阿茲海默症的健康食品,美國FDA已嚴管 中國二○一九年宣布研發出治療輕中度阿茲海默症藥物甘露特鈉 ──「九期一」 認知症患者服用抗精神性藥物是否會致命? 9醫生沒有告訴你的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與日常生活結合的非藥物生活方式 認知症非藥物生活方式落實在日常生活 懷舊療法(一) 懷舊

療法(二) 懷舊療法(三) 運動療法 認知療法 音樂療法 讓音符喚醒阿茲海默症母親沉睡的記憶 藝術療法──書法 藝術療法──繪畫 寵物療法 園藝療法 芳香療法及撫摩療法 阿茲海默症奪不走的深層記憶 10帶認知症老爸上醫院 帶長者就醫 第一次掛號就上手?瞭解健保制度下的就醫環境 老爸的VIP病歷表:長者醫療資訊 就診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住院、開刀及避免譫妄 是時候選擇長照機構 11認知症系統化照護:不可逆、掌握當下的運用案例研討 不可逆、掌握當下:來看認知症系統化照護 從口腔保健、咀嚼、營養、食物材質、吞嚥、吸入性肺炎到是否安置鼻胃管為例 咀嚼力──牙齒保健 健口操 當認知症長者末期出現進食困

難、吞嚥障礙時,有哪些選擇? 營養及不同型式的食物 高齡者的隱形殺手──吸入性肺炎 12別了!我親愛的父親:必須面對的安寧療護及準備 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 總論 台灣認知症照護上的盲點 去汙名──失智症應正名認知症 為認知症(Dementia Disease)正名是我多年來努力的目標之一,為的是民眾能接受、認識、瞭解此一腦退化性綜合症候群,必須先讓民眾願意接受疾病名稱,為客觀、中立的名稱,不再汙名化此一疾病,所以「趁你還記得」改版率先正名,改稱為認知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逐漸受損的症狀,希望大家一起來推動正名。 民眾無論是看到或是聽到疾病名稱,會望文生義,過去此一疾病曾被稱為「癡呆症

」,二○○一年,台灣將癡呆改為失智症,但無論是癡呆或是失智,容易導致恥感和歧視。因此,亞洲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早已陸續進行了對癡呆或失智的正名。 二○○四年日本厚生省提出將「癡呆症」改名為「認知症」,二○○五年在介護保險法修法時,以立法方式明文規範稱為「認知症」。香港在二○一二年改稱「認知障礙症」,社會上一般又稱「腦退化性疾病」。 世界認知症患者最多,預估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中國,二○一八年四月上海市民政局在文件中公告要求:「服務場所內不得出現敏感或歧視性用語,如老年癡呆、老年精神病、失智等。」但這疾病未受中國官方重視,確診率極低僅百分之七,原因之一正是疾病名稱仍沿用癡呆症。 二○一三年,美國

精神醫學會公布《DSM-5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則改稱為「主要神經認知障礙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即是希望藉由正名,以減少汙名化,帶給患者及家屬基本的尊重,也能客觀反映病症的情形,將所有腦部退化性綜合症候群的疾病全部包括在內,至少有七十種以上。 疾病的命名是以中性、客觀的陳述,避免使用主觀的形容詞或價值判斷,或以器官名稱等來命名,讓民眾與專業人員能夠一目了然並接受,譬如心臟病、腎臟病、氣管炎、腦炎等。誠如二○一四年將「精神分裂症」正名為「思覺失調症」,期望去除誤解和偏見導致降低病患就醫意願。

長者 心理變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雖然我自己從事「人際關係」的教學已經很多年了;但是呢,踏入我的教室的朋友都會知道喔,我對於傳統的人際關係的很多觀點,常常提出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那「不一樣的看法」是客氣的說法喔,事實上我會提出一些批判。比如說,「你為什麼一定要跟每個人都能聊得來?」、「你為什麼想要讓大家都喜歡你?」

那事實上呢,我每一次在談到這個觀念的時候,我都看到台下的學生,可能有一些人會閃過,一閃而逝的不可置信。

他想說我踏進教室要學的,不就是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不就是要讓我能夠讓所有人都喜歡我?

那當然了,後來我一定會花一點力氣,去調整這樣的一個觀念;讓每一個人能夠活出自己生命當中的自在。

不然說實在一點哦,我開的課程應該不是跟人際關係,或者是心理有關的;我應該是要開一個「交際花培訓班」,不是嗎?

那當然了,我從這樣的一個出發點,除了在心理學的專業書籍以外,在其他的論述當中,要找到相呼應的資料是相對少的。

一直到啊,我最近讀到一本書,這一本書,書名叫做《朋友這種幻想》。他的副書名是「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它他從社會學的角度談「人際關係」,從我一個心理學家讀起來,我覺得非常有呼應。

它裡面就談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它說喔,每個人都渴望跟他人變得親近,並且希望在人際關係裡感受到幸福;所以我們會追求跟他們的聯繫,這是人性當中的一個本質。

這一點在心理學裡面也是一樣的,然而話鋒一轉;它說在現代的社會當中,追求親近關係這種行為,卻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者是讓他人感受到壓力。

這是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很多人依然固守著「村落社會」這個時代的傳統觀念。他們使用舊的方法,去追求親近關係,不知道應該要隨時代做調整。

那「村落社會」這四個字,你可以回想,我們過往的「農業時代」的那樣的一個社會關係,跟社會網絡。

其實會固守著「村落社會」,或者是固守著「舊時代」的這樣的人際關係的觀念,它不僅是會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其實很多年輕人,也會保留著這些觀念。

甚至於這一本書的作者說喔,年輕人把這舊時代的觀念,奉為圭臬的程度,可能反而比老年人更加的嚴重。

其實當我們累積過一定的社會經驗,我們大概都會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說白話文就是,我們會學到一些關於不重要的事情,就是適時的敷衍過去,做做表面功夫這些技巧。

雖然聽起來好像不是那麼的高尚,但是事實上,這也是讓我們能夠過好日子,或者是快樂過生活,當中的一個必要的能力哦。

但是呢,年輕人因為他的社會經驗不足,他會很容易的,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太認真;就好像是在校園生活裡面的學長、學弟制一樣。

其實歸根就底,大家就只差一、兩歲,但是卻建立起相當嚴格的尊卑關係,這會讓我們造成心裡很大的負擔;甚至於,會因此發生嚴重的衝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出社會混一陣子之後,對於那種差一、兩歲,甚至於差五、六歲,這種因為「歲數」造成的階級,或者是優劣的心理投射;它其實會隨著你出社會越久,它越模糊。

你會發現,你認定或評價一個人的關鍵點,根本不是在於他幾歲,或者是他差你幾歲?而是這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專業能力、做事的方法跟態度。

可是這個部分,在相對比較年輕的人身上,事實上是還沒有長好的。所以呢,我在職場上,就常常會看到一些有趣的例子。

一個沒經驗的人,畢恭畢敬的去問一個,其實在本質上,也不算是有經驗的人的意見;因為這一個人,可能只比他早出社會一年,或者是,比他早進這個公司半年而已。

其實會有這樣的心理投射,它就是「村落社會」的一個具體呈現。因為「村落社會」它的環境太固定、它的變化太少。

所以哪怕是一個人,比你早一天踏進這個村落,他在裡面形成的社會網絡、關係程度,和熟悉程度,自然一定會比你高;而且他就一定會有參考性,因為變因太少。

可是現在的時代不是這樣子,「變因」已經太多了;所以當我們不假思索的,去依循「村落社會」的人際關係的觀念,我們自然就會活得非常的辛苦。

然而過去的觀念,它不是沒有優點,它的優點是在於,它會讓我們得到一些溫暖,跟情感上的投射。可能當我被認定是某個團體的人,這個時候我的很多狀況,就可以得到無條件的接納。

所以呢,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不能否定它的價值,它是很有存在的必要;可是這種「共同體」的方法,它是建立在每一個人的職業跟生活形態,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的前提。

但是就像剛剛說的,現在的生活環境,已經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方法已經沒有辦法,讓我們跟他人維持一個好的親近關係,也讓我們自己內在能夠得到平衡。

其實我們看看現在的生活,不管是在家庭、學校還是職場;甚至於是我們隔壁的鄰居,或者是鄰座的同學或同事。

我們彼此之間,都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態跟價值觀;它的差異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所以呢,過去那種「村落式」的做法,在各個方面已經不再符合我們的需求。

所以無論是我,還是這一本書的作者,都提出喔,我們別再受限於過去那一套「同類相聚」為前提的做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我們應該先把那個「村落式」那一套緊密、親近的一個假設,或者是想像、投設;先拋諸於腦後,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在現代的這個時代裡,什麼叫做適當的距離?

還有啊,應該要長出什麼樣的能力跟模式,跟那種顯然跟自己合不來的人,好好相處?

所以透過這樣子,這裡就提出兩個很重要的觀點,第一個觀點,就是「適當的距離」。

如果你跟他人在現代的時代裡,你們的差異就會非常、非常的大,哪怕是你覺得,你跟他是同一個同溫層的人,你們只是在某個議題是同溫層啊;出了那個議題之後,搞不好你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也會是完全相反的。

那如果是這樣,那你為什麼一定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又或者是,你為什麼要勉強自己,一定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如果聊不來,保持適當、有禮貌,彼此舒服的距離,它為什麼不能是一個更好的選項呢?

而且進一步來看,如果你把你的力氣,都放在你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那有沒有可能,當你真的遇到那些值得你好好相處的,或者是你需要跟他好好相處的,反正你沒有力氣跟他好好的相處了?

因為你把力氣都用在,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那種跟你價值觀差太遠的人,如果沒有必要的話,你花那麼大的力氣,要讓他喜歡你,這是何苦來哉呢?

再來第二個觀點,就是既然現在的時代,大家的差異就是會這麼大,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要「說服對方」,或者是把對方拉向自己的立場。

我們要做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叫做「理解你,但是不等於要認同你」;也就是說喔,你能夠或者是你願意去懂,那個跟你不一樣的人,到底是怎麼想事情?

但是你懂了之後,跟你需要跟他一樣,或者是需要改變自己的立場,要去認同他,不管在情感上還是實質上,這是可以切割開來的;理解不等於認同。

因為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在需要的狀況底下,你仍然可以開啟對話;但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必要性的話,你也不用把你的能量,消耗在好像你自己「必須是一個好人」、好像你必須要「跟任何人都能處得來」。

當你面對人際是這麼的疲憊、這麼樣的無法放鬆跟自在,那你的人際關係怎麼可能好呢?

所以就如同在人生裡面的吊詭,當你想要滿足所有人,那麼你永遠達不到這個目標,而且你會讓自己變得很不快樂;因為你最需要滿足的是你自己,然而你卻忽略了他。

所以或許我今天跟你分享的,並不是提供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常常說喔:「問對問題,會比找到答案來得更為重要。」

我們有沒有在面對人生當中,這個你很在乎的人際關係,先「問對問題」,叫做「我為什麼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或許建立起一種理解,但不等於需要認同的能力跟態度,你會過得更自在;你的人際關係反而會更好、更能滋養你的生命。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你,怎麼樣透過看懂、聽懂對方;注意哦!就像今天所談的「理解,但不等於需要認同」。

透過真正的理解對方,並且搭配適當的問句,讓你跟自己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這一門課,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

然而10月15號,這一門【高難度對話】課程,也是我在2019年的最後一期課程;所以希望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如果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台灣越南移民更年期婦女之社會支持、 涵化及症狀困擾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

為了解決長者 心理變化的問題,作者王舒薇 這樣論述:

依據2020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移民人數佔總人口的2.4%,為台灣第五大族群。其中,越南為僅次於中國的女性移民來源國。女性在更年期過渡期間所經歷的生理、心理變化,會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效應,移民女性因著語言限制、缺乏社會支援、健康資訊取得不易等因素,使其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面臨許多困境,進而影響生活品質。有鑑於台灣開放跨國聯姻已屆四十年,早期來台的越南移民女性也逐漸邁入更年期,其更年期之生活品質值得關注。 本研究目的為(1)了解台灣越南移民更年期婦女之社會人口學特性、更年期症狀困擾、社會支持、涵化及生活品質的現況;(2)探討台灣越南移民更年期婦女之社會人口學特性

、更年期症狀困擾、社會支持、涵化與生活品質間之關係;(3)探討台灣越南移民更年期婦女之社會支持、涵化是否能調解更年期症狀困擾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採橫斷性研究法並以方便取樣方式,於109年11月至110年4月,在中南部之社區發展協會、衛生所,收集211位年齡介於45至59歲、已停經或月經週期不規則之越南移民婦女,排除條件為目前月經週期規則、懷孕及精神疾病患者。以自我填寫問卷方式,測量社會人口學特性、更年期症狀困擾、社會支持、涵化以及生活品質等變項。統計方法包含次數分配表、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分析等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階層式複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

發現,在社會人口學特性中,BMI值與生理範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來台年數與環境範疇生活品質呈顯著負相關。無偶者的總生活品質與各範疇生活品質顯著低於有偶者。家庭月收入≤50,000元者的總生活品質與社會、環境範疇生活品質顯著低於>50,000元者。無子女者的總生活品質與社會、環境範疇生活品質顯著低於有子女者。子女數少於(包含)二個的越南移民更年期婦女之總生活品質及環境範疇生活品質顯著低於子女數大於二個以上者。獨居者的總生活品質與社會、環境範疇生活品質顯著低於與他人同住者。有慢性病者的總生活品質與生理、心理範疇生活品質顯著低於沒有慢性病者。更年期症狀困擾與生理、心理等範疇生活品質呈顯著負相關,與

環境範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但與社會範疇生活品質無顯著相關。社會支持與涵化分別與總生活品質及心理、社會、環境等範疇生活品質呈顯著正相關,與生理範疇生活品質無顯著相關。階層式複迴歸分析發現,涵化能顯著調節更年期症狀困擾與總生活品質及生理、社會、環境範疇生活品質的關係,但社會支持無法顯著調節更年期症狀困擾與總生活品質及各範疇生活品質間的關係。 本結果有助於理解台灣越南移民更年期婦女生活品質之現況及社會人口學特性、更年期症狀困擾、社會支持與涵化對生活品質的影響,並提供臨床醫療專業人員擬定介入措施之重要參考,以提昇移民更年期婦女之生活品質。

養老護理師實務

為了解決長者 心理變化的問題,作者隋國輝 這樣論述:

  隨著人口高齡化程度的加深,社會對老年照護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對老年照護服務從業者的專業知識、技能、職業道德都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培養出養老專業化、職業化的照護團隊勢在必行。     《養老護理師實務》從一線養老護理師所需知識與技能,滿足長者身體需求、心理需求、社會需要出發,為養老照護者提供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學習,使養老照護者了解老年人特有的身心特點,常見疾病的發病特徵及適合老年人的飲食、運動、衛生與安全防護的知識,具備生活照料、基礎護理、心理護理、急救護理等相關知識與技能,熟悉養老行業相關政策、法規,養老機構服務標準及養老護理工作職業規範,達到為不同階段的老年人進行護理服務的職業要求。

作者簡介   隋國輝     資工碩士,現任電子商務公司的總經理,兼任母校老年服務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老齡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致力於教育改革與創新,社會工作與老齡發展事業,行動網路與電子商務。通識教育的探索者,社會工作與老齡發展事業的學科帶頭人 。 第一章  認識老年人  第一節  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特點及發展趨勢  第二節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及心理變化影響因素  第三節  老年人的需求及常見問題  第四節  與老年人溝通的技巧    第二章  人體九大系統   第一節  運動系統  第二節  消化系統  第三節  呼吸系統  第四節  循環系統   第五節  泌尿系統  第六節  生殖系

統  第七節  內分泌系統  第八節  神經系統   第九節  感覺器官    第三章  生命教育   第一節  認知死亡  第二節  人們面對死亡的心理變化  第三節  臨終關懷與臨終臨床診斷    第四章  營養與飲食照料   第一節  老年人對營養素及飲食種類的需求   第二節  老化對飲食的影響及老年人的不良飲食習慣  第三節  老年人的飲食常識與飲食原則  第四節  不同類型老年人的營養補充原則  第五節  老年人的進食體位  第六節  老年人的進食觀察及進食協助  第七節  鼻飼老年人的進食照料    第五章  清潔照料   第一節  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照料   第二節  床鋪的整理

與被服的更換   第三節  老年人的口腔照護   第四節  老年人的頭髮養護   第五節  老年人的指 (趾) 甲修剪   第六節  老年人的皮膚清潔   第七節  老年人儀容儀表的修飾     第六章  睡眠照料   第一節  為老年人布置睡眠環境   第二節  老年人的睡眠習慣   第三節  老年人的睡眠觀察要點     第七章  排泄照料   第一節  老年人的排泄照料   第二節  標本的採集   第三節  老年人的便秘照料   第四節  老年人的留置導尿照料  第五節  老年人的嘔吐照料  第六節  老年人的腸造瘻護理    第八章  輔助工具的使用  第一節  拐杖  第二節  輪

椅  第三節  其他常見的輔助器具    第九章  扶抱搬移  第一節  協助老年人更換卧位  第二節  床向輪椅轉運  第三節  床向平車轉運    第十章  老年人的安全防護  第一節  老年人的居室安全防護  第二節  老年人的人生安全防護    第十一章  心理護理方法與技巧  第一節  老年人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節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識別方法  第三節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維護與人際關係調節    第十二章  用藥  第一節  藥物概述  第二節  常見的用藥方法  第三節  用藥後的護理    第十三章  消毒技術  第一節  清潔、 消毒和滅菌  第二節  對老年人的常用物

品及房間消毒  第三節  監測老年人房間的消毒效果    第十四章  冷熱應用  第一節  老年人的皮膚觀察與體溫測量  第二節  老年人的冷療應用  第三節  老年人的熱療應用    第十五章  常見疾病的護理  第一節  老年人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  第二節  老年人循環系統疾病的護理  第三節  老年人內分泌及代謝系統常見疾病的護理  第四節  老年人神經系統常見疾病的護理  第五節  老年人運動系統常見疾病的護理  第六節  老年人消化系統常見疾病的護理    第十六章  老年人常見的急救技術  第一節  老年人的心肺復甦術  第二節  老年人燙傷、 跌倒後的處理方法  第三節  老年人

發生異物卡喉的急救措施  第四節  老年人發生低血糖的急救措施  第五節  協助老年人吸氧  第六節  為老年人吸痰  第七節  老年人外傷後的急救措施    第十七章  觀察與記錄  第一節  觀察與記錄  第二節  觀察與記錄的實訓操作    第十八章  老年運動  第一節  老年人的運動及安全  第二節  老年人的手工及休閒娛樂活動    第十九章  養老護理師職位認知  第一節  養老護理師的服務禮儀  第二節  養老護理師的工作內容和職業規範  第三節  養老護理師的個人防護  第四節  養老機構相關服務標準  序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會對老年照護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

,對老年照護服務從業者的專業知識、技能、職業道德都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培養出養老專業化、職業化的照護隊伍勢在必行。由隋國輝主編的《養老護理師實務》教材, 從實際出發,突出實用性,兼顧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本書共十九章,內容包含:認識老年人、人體九大系統、生命教育、營養與飲食照料、清潔照料、睡眠照料、排泄照料、輔助工具的使用、扶抱搬移、老年人的安全防護、心理護理方法與技巧、用藥、 消毒技術、 冷熱應用、 常見疾病的護理、 老年人常見的急救技術、 觀察與記錄、 老年運動、 養老護理師職位認知。     該書在編寫過程中,以養老護理師職位的工作內容、技能要求為依據,設置了「案例導學」,參照職業標準,以職業

活動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核心,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本教材可作為養老服務行業從業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參考教材, 也可供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助力養老專業照護質量的提升。 第二節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及心理變化影響因素 一、認識老年人 老年人是社會中一個獨特且龐大的群體,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渴望發揮餘熱,渴望得到尊重和重視,卻因退休或年齡增大退出了社會舞臺,加之生活「圈子」縮小,社會地位降低,他們難免產生強烈的失落感。此外,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下降,難免對自己的身體更為關注,於是在保持健康、對待疾病的態度上就可能有所偏頗。 二、衰老的基本知識 衰老是指人體從出生到成

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人體形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的一種自然且不可逆轉的過程,是所有生物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衰老包含了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對機體的影響。生理方面主要表現在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改變,心理方面及社會方面則是受個人文化水準、社會角色變化、自我調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延緩衰老的進程,進而延長壽命。衰老具有以下特徵: (1)普遍與累積性。衰老存在於所有生物種類中,且同種生物衰老進程大致相同。衰老是機體結構和生理功能長期變化累積的結果,並不是短時間所致。 (2)漸進與內生性。衰老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並非偶然,而是源於生物固有的特徵。衰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最大,其次是環境因素。 (3)不可逆與危害性。衰老一旦出現就不會逆轉和消失,只會伴隨個體不斷加速和變得更加明顯。衰老使機體功能衰退甚至喪失,阻礙機體維持基本功能,導致機體產生疾病,最終走向死亡。 三、老年人的心理特徵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漸進入衰退階段,同時也會產生種種心理變化。但由於個體條件的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年人,其心理變化有著各自特點。老年人的心理變化有以下特點: 1.感知覺衰退老年人由於感知器官老化、功能衰退,會出現視力下降、聽力下降、味覺減退等現象,從而引起反應遲鈍、行為遲緩、注意力難集中、易跌倒摔傷等改變。這些現象會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例如,

由於聽力下降,容易誤聽、誤解他人的意思,老年人容易出現悲觀、孤獨、敏感、猜疑的情緒,產生孤獨感、隔絕感、衰老感和依賴感。

後新冠狀肺炎時期對外勤消防人員的睡眠品質、職業疲勞與身心影響-以台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長者 心理變化的問題,作者王廷凱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是為了解後COVID-19疫情對於消防員的影響,睡眠品質、職業疲勞及家庭與社會支持之關係,並加以進行研究。本研究以臺中市外勤消防員為對象,針對本局外勤單位的分隊、大隊進行問卷調查,期間共發放226份問卷,其中10份為無效問卷,有效回收問卷率為95.5%。問卷結構包含了以「個人基本資料表」、「匹茲堡睡眠品質(PSQI)檢測的睡眠品質」、「身心影響量表」、「職業疲勞量表」、「睡眠品質與身心影響、職業疲勞之關聯性之量表」共5項。問卷資料透過SPSS22.0套裝軟體進行分析,採用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ANOVA單因數變異數分析、皮爾森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針對後新冠狀肺炎時期,消防人

員皆為男性居多(佔85%)且服務年資以1-10年(59.2%)居多、年齡以30-40歲(46.6%)居多,且睡眠品質差佔了61.2%。二、在後新冠狀肺炎時期,睡眠品質針對臺中市消防人員性別、年資、位階(是否為管理階層)皆無關聯,亦即代表睡眠品質與是否為男、女生,消防的年資長短及位階是否為幹部都與睡眠品質無直接關聯。三、針對後新冠狀肺炎時期,可以了解年紀與心理壓力有顯著性(p<0.05)。四、針對後新冠狀肺炎時期,臺中市外勤消防人員發生COVID-19事件時我會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來解決這題結果有負顯著性(p<0.05)。五、後新冠狀肺炎時期,臺中市外勤消防人員感到注意力不集中,這題結果有顯著性且

服務年資1-10年比21-30年分數高(平均值差異0.746*,p<0.05)。六、後新冠狀肺時期,外勤的工作使臺中市外勤消防人員覺得很挫折且無法陪伴家人及照顧家中長者、睡眠品質分數皆較高,這題結果有顯著性且服務年資1-10年及11-20年比21-30年分數高(平均值差異0.913*、0.830*,p<0.05)。七、外勤消防人員於後新冠狀肺炎時期的睡眠品質與心理壓力之間的關係,皆為高度負相關(p